当前位置: 首页 > 新能源汽车 > 行业动态 > 正文

动力电池污染防治需“按套路出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1-17 11:33:12   来源:新能源汽车网  编辑:全球新能源汽车网  浏览次数:444


近几年,在混合动力汽车技术逐步成熟、动力电池成本逐步降低大背景下,各大企业纷纷扎堆进入新能源汽车行业。然而如何解决新能源汽车退役动力电池流向以及废电池带来的二次污染,正成为当下行业热点话题。

为完善环境技术管理体系,指导污染防治,保障人体健康和生态安全,引导行业绿色循环低碳发展,2016年12月26日,环保部发布公告,即日起开始执行新修订的《废电池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简称“污染防治政策”)。该政策适用于各种电池在其生命周期内产生的混合废料、不合格产品、报废产品和过期产品的污染防治。

全周期溯源管理

污染防治政策表明,我国将逐步建立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等的收集、运输、贮存、利用、处置过程的信息化监管体系,鼓励采用信息化技术建设废电池的全过程监管体系。

目前,我国的动力电池回收领域的国家级标准规范还没有完全建立成套的体系。动力电池回收利用阶段的材料回收、拆解、余能检测、包装运输等众多标准中,只有余能检测与拆解规范两个领域已有成型的国家级标准。回收标准及体系的不完善导致大部分废旧动力电池或落入非法经营的小作坊中,或被闲置、抛弃。因此,环保部门通过对电池整个生命周期的监控,建立溯源监管系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溯源管理方面,湖南邦普报废汽车循环有限公司(简称“邦普”)总经理余海军曾提到“对电池编码是为了方便梯次利用。”据了解,邦普在废电池的回收利用过程中,为每个废旧动力电池配备溯源码,从接管废电池到电池最终被转化再利用,整个电池都能处在被监控的状态之中。通过溯源监管,追踪已报废或即将报废的电池流向,不仅能够避免废电池以次充好再次流入市场,也能够提高废电池回收率。

生产者延伸责任

电池企业生产出数额庞大的电池,自然要对其报废后带来的问题负责,污染防治政策同时指出:“鼓励电池生产企业履行生产者延伸责任。”

由于动力电池回收领域的政策风向尚不如新能源汽车鼓励政策那般明朗,加之安全、收益不明朗等问题,以及电池在运输、拆解等环节均要求有专业技术和经验等,部分主机厂和电池生产商皆不愿主动扛起废旧动力电池回收这项任务。但是在终端产品比如新能源汽车中,电池作为其核心零部件,整车生产者应担起一定的责任。

目前,合资企业在国外皆有义务承担高额的生产者责任延伸所必须缴纳的环保处理费,但我国还没有相关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有些企业在电池回收利用部分通过压低技术来降低成本的现象。这不但阻碍了回收企业的发展,也对我国环保事业带来不利影响。

处理流程更严格

污染防治政策也规定,废电池在收集过程中应采取有效的包装措施;废锂离子电池运输前应采取预放电、独立包装等措施,防止因撞击或短路发生爆炸等引起的环境风险;禁止在运输过程中擅自倾倒和丢弃废电池。

考虑到废旧电池存在包装不规范情况,在运输过程中极易发生漏液、短路甚至起火爆炸等。因此,包装运输绝不可大意,应交给具备资质和技术能力的专业回收处理企业。

 


 
猜你喜欢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安全】燃气汽车加气站建设的安全要求 铅酸蓄电池智能充电器原理与维修方法
新型电动汽车锂电池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案 如何看汽车电池热管理系统
推荐新能源汽车
热门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