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能源资讯 > 太阳能资讯 > 正文

甘肃省推进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规划 2020年实现光伏装机990万千瓦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2-28 10:40:36   来源:新能源网  编辑:全球新能源网  浏览次数:497


:近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甘肃省推进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简称“通知”),通知指出,甘肃省将有序推进风光电发展,到2020年,全省建成并网光电装机990万千瓦、光热装机110万千瓦。

以下为通知全文: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甘肃省推进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甘政发〔2018〕17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兰州新区管委会,省政府各部门,中央在甘各单位:

现将《甘肃省推进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甘肃省人民政府

2018年2月14日

(此件正文公开发布,附件不公开)

甘肃省推进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规划

前言

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明确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对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作出了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强调要“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这为我们加快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我省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正处于转型发展、脱贫攻坚、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协同推进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党中央交给甘肃的政治责任。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围绕“建设经济发展、山川秀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幸福美好新甘肃”总目标,以新时代的新站位新视角,准确认识把握省情,认真汲取甘肃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深刻教训,举一反三,果断调整发展思路,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的总方向和主基调,将构建生态产业体系作为我省发展的主攻方向,以推进高新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核心,以资本、人才、信息等资源要素为支撑,通过资源节约集约和创新发展驱动,提高产业资源化、循环化、生态化水平,努力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促进发展模式向绿色低碳、清洁安全转变,从源头上根本上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按照省第十三次党代会要求,依据《关于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的决定》,编制《甘肃省推进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作为指导我省推进生态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据和实现绿色发展崛起的纲领性文件。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环境

一、发展基础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精心组织领导,完善政策措施,推进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取得新的进步。

制度体系不断完善,生态建设加快推进。先后出台《甘肃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甘肃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甘肃省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办法(试行)》、《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撑。有序推进甘南等4市州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制定实施《甘肃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确定的52项重大生态工程完成阶段性目标,敦煌、祁连山、黑河、石羊河、“两江一水”、渭河源区、黄河上游流域等重大生态保护规划获批并加快实施。

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全面完成国家下达“十二五”节能减排降碳等约束性指标任务,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水平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2016年,全省万元生产总值能耗1.004吨标煤/万元,较2010年下降29.18%,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19.1%,较2010年提高3.56个百分点,单位生产总值用水量164立方米/万元,较2010年下降45.87%。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分别比2010年下降12.4%、11.8%、11%、15.9%。全省14个市州可吸入颗粒物平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14.7%,空气质量平均优良率达到83.6%,38个地表水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2.1%,18个重点监管地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均达到Ⅲ类水质目标。

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基本建成,生态产业发展探索逐步深入。认真组织实施国务院批复的《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重点工作任务和主要指标顺利完成,“四位一体”循环体系初步形成,“五大载体”建设进展顺利,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试点示范成效显著,形成《甘肃省循环经济百佳项目》等十余项成果,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基本建成,顺利通过国家评估。积极探索发展绿色生态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攻坚战,开展“双创”和“互联网+”行动计划,建设兰白综合性高技术产业聚集区和金昌新材料产业、兰州生物产业、酒泉新能源产业以及天水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13.1%。一二三产比重从2010年的14.5:48.2:37.3调整为2016年的13.7:34.9:51.4,三产占比首次突破50%。

二、机遇和挑战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和绿色发展,党的十九大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将建设生态文明提升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提出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产业发展逐步走向高端化、智能化、信息化,消费需求持续增长、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国家对西部地区脱贫攻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产业发展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改革创新,释放出了很多的红利和强大的动力,这些都为我省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提供了新空间、带来了新机遇。

同时,我省绿色生态产业发展总体水平仍然较低,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与更多优质生态产品的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突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任务尚未完成,发展与保护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原材料工业占比高,生态产业链条短、产品层次低,新能源就地消纳能力弱外送不足,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数据信息等新兴产业处于起步阶段,部分地区生态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支持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财税政策、绿色金融、资金支持、人才支撑等方面保障能力明显不足,发展生态产业、实现绿色崛起任重道远。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甘肃是一个内陆欠发达省份,战略位置重要,资源相对丰富,但经济发展滞后,生态环境脆弱,贫困问题突出,发展优势和劣势都比较明显,发展潜力和困难也都比较大”的省情实际和阶段性特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把构建生态产业体系、走绿色发展的路子作为践行生态文明的实际行动,抢抓“一带一路”建设这个最大机遇,坚持长短结合,谋划一批牵一发动全身、既能尽快实施见效又有利于积蓄长远发展动能的绿色生态产业重大项目,大幅提高生产绿色化程度,促进低成本要素投入、高生态环境代价的粗放生产方式向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双轮驱动的集约生产方式转变,加速能源资源利用从低效率、高排放向高效、绿色、安全转型,以构建生态产业体系为突破口,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守护好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根本上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加快新时代幸福美好新甘肃建设进程。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前提,着力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大力发展循环农业、中医中药、文化旅游、通道物流、数据信息、军民融合等绿色生态产业,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绿色发展崛起,加快建设经济发展、山川秀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幸福美好新甘肃。

二、基本原则

坚持保护优先,协调发展。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建立绿色发展的政策导向,坚决守住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红线。统筹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决不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暂时的经济增长,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

坚持创新驱动,动能转换。发挥创新对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的主推作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创新体制机制和发展模式,优化创新要素配置和供给。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协同融合,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推动高质量发展。

坚持循环利用,绿色转型。以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为重点,按照企业小循环、园区中循环、产业大循环的要求,把循环发展作为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的基本途径,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加快循环型社会建设,实现经济社会的绿色转型。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在构建生态产业体系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注重加强规划指导,强化政策引导,放宽市场准入,凝聚各方共识,引领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顺应产业发展趋势,遵循产业发展规律,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参与生态产业体系建设的内生动力和内在活力。

坚持示范引领,整体推进。以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为突破口,选择优势地区和重点行业,建设一批绿色生态示范产业园,实施一批绿色生态示范重大工程,引领产业向绿色化、智能化、服务化、高端化转型发展,整体推进生态产业体系建设。

三、发展布局

围绕构建生态产业体系,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提,立足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突出区域特色、优化空间布局,推动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建设中部绿色生态产业示范区、河西走廊和陇东南绿色生态产业经济带,走出一条各具特色的绿色发展新路子。

中部地区。围绕兰州新区、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整合聚集创新要素,加大科技创新支撑,培育壮大节能环保、先进制造、中医中药、数据信息、通道物流等重点产业,大力发展马铃薯、高原夏菜、草食畜牧等特色农业,加快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等传统产业清洁化改造,强化黄河流域甘肃段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打造以兰白城市群为重点,城乡一体化的中部绿色生态产业示范区,引领全省绿色发展。

河西地区。以构建河西内陆河流域生态屏障为重点,加快祁连山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坚持节约优先、以水定产,大力发展节水型绿色产业,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文化旅游、通道物流、戈壁农业和以核能循环利用为主的军民融合等特色优势产业,积极推进有色冶金等传统行业绿色化改造,建设河西走廊干旱区绿色生态产业经济带,促进绿色转型升级。

陇东南地区。以加强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为重点,强化生态环境监测和科学技术支撑,突出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流失防治、流域综合治理和防灾减灾,提高能源清洁利用水平,发展壮大先进制造、文化旅游及保健养生等特色优势产业,提升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绿色化水平,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建设陇东南开放型绿色生态产业区域合作经济带,推动绿色富民强县。

四、主要目标

到2020年,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较大进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生态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到2025年,生态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清洁生产、高效生产、低碳生产占主导地位,为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奠定坚实基础。经过5-8年的发展,清洁生产产业初具规模,传统产业绿色发展水平和质量效益显著提高;节能环保、清洁能源、中医中药、文化旅游、通道物流、数据信息、军民融合、先进制造等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成为全省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循环农业优势彰显、打响绿色生态品牌,建成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构建市场潜能大、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生态产业体系,绿色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形成绿色生态产业发达、生态环境质量优良、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统筹协调的发展格局。

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规模进一步壮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节能环保产业产值2020年达到1000亿元,2025年达到2000亿元。清洁生产、高效生产、低碳生产的产业发展特征更加明显,基本建成协调发展的生态产业体系,绿色生态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明显提高,建成一批生态产业示范工程和示范园区,生态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显著提高。

资源能源利用更加高效绿色。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节约能源、主要污染物减排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等约束性指标,能源、水资源、土地总量和强度“双控”成效明显。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20%,一般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3%,资源能源节约和循环利用水平显著提高。

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到2020年,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重点区域治理成效显著,整体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2%以上,境内黄河、长江、内陆河三大流域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总体达到92.1%以上。到2025年,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3%,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甘肃省推进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规划指标

备注:带“-”的指标待国家出台相应的统计制度和标准后及时补充。

 
关键词: 清洁 节能环保 节能

[ 行业资讯搜索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猜你喜欢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太阳能电池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新型向日葵形太阳能集中器可使采集率提高10倍
太阳光自动追踪系统设计方案 太阳能热水器的工作原理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联系我们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