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能源资讯 > 焦点新闻资讯 > 正文

“动真格”的垃圾分类,需要你我容忍其中的不便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6-21 17:03:28   来源:新能源网  编辑:全球新能源网  浏览次数:385


7月 1日,上海市将正式实施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意味着垃圾分类就要“动真格”了。随着各种“梗”和吐槽的流行,“动真格”的垃圾分类已逐渐成为全民关注的话题。而昨日晚,北京市城市管理委也表态将推动垃圾分类立法,这次“动真格”看来要席卷全国。对此该如何看待呢?

“动真格”的垃圾分类,很多市民抱怨不已

“鸡骨头和大猪骨,可以丢进一个垃圾桶吗?”

“地上的落叶是湿垃圾,包了粽子的粽叶也是湿垃圾,对吗?”

“出门遛狗,用纸捡起狗粑粑,应该怎么处理?”

以上是媒体整理的关于上海垃圾分类的几个“实战难题”,上海网友和其他地区的网友,你是否答得出来?

之所以说“动真格”,这些问题就是很好的体现。相应的,如今上海居民在扔垃圾之时,一些居委会组织的大妈,会盯着你是否做好了分类。不仅如此,“动真格”还表现在,很多原先的垃圾桶被收走了,并且在扔“湿垃圾”的时候,还要求“破袋”——把垃圾袋破开,让垃圾直接进“湿垃圾”的桶里,再把垃圾袋扔进“干垃圾”的桶里。

不出意外的,这些“动真格”的措施在网上引发了许多抱怨。典型的就是干、湿垃圾之分。很多人表示,搞不明白为什么说饼干算湿垃圾,而用过的湿纸巾算干垃圾。一些对垃圾分类了解较深的人则认为,上海的垃圾分类过于超前,日本人还主要把垃圾分为可燃与不可燃,上海是直接跳到要对湿垃圾进行生物降解了。

最为让人诟病的,则是要“定时定点”扔垃圾,很多人完全不理解为何要这么做,一些经常早出晚归的上班族则表示根本没办法在规定时间扔垃圾,对生活造成了“极其不便”的影响。

还有人从根本上质疑垃圾分类的做法,认为这是“学习日本人落后的细枝末节的玩意。”还引述了一些日本国内反对垃圾分类的声音。在一些人看来,在垃圾源头进行分类低效不合理,应该把重点放在末端分类,让专门人士或机器进行分拣。

反对声四起,这次“动真格”的垃圾分类,会再次偃旗息鼓吗?

中国人未必就做不好垃圾分类,但要明白,这注定是一个伴随阵痛与不便的过程

我国的垃圾分类被正式提出可追溯到2000年,当时建设部城市建设司确定北上广等八个城市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 “但在缺乏可操作性指导和法律缺位的情况下,国内试点城市的垃圾分类工作并不顺利。据《人民日报》报道,我国首批8个城市试点垃圾分类收效甚微。”(刘文慧《中国垃圾分类史》)

这一“收效甚微”持续了很久,然而,有调查却显示,高达90.3%的民众表示愿意进行垃圾分类(2017年上海交通大学民意与舆情调查研究中心基于35个城市的调查)。到底为什么垃圾分类在国内推动是如此困难呢?

答案其实不难想象,这是个典型的“知易行难”的问题,且不说大部分中国人并没有主动进行垃圾分类的意识,即使部分人有,看到周围的人依然不当回事,自然也没有持续进行的动力。更不要说城市管理部门在这方面也往往是敷衍了事——有不少网友声称,曾亲眼看到垃圾车在回收点把不同分类的垃圾混装到一块运走。这样的情况下,垃圾分类自然只会流于形式。

所以,垃圾分类要“动真格”,必须要有强的可执行性。管理部门自身要按规定行动自不必说,对于居民,也非得有强的约束力不可。而且,这不仅仅是对违规者罚钱就能解决问题的,还需要设法让所有居民都感受到“与过去不一样”了,甚至需要在一定时期内让居民感受到阵痛与不便。

“撤桶”其实就是这样的目的。有网友非常不解,搞垃圾分类和撤掉垃圾桶,到底存在什么必然的因果关系?向物业询问也问不明白。其实,这是在增加垃圾分类效果的同时,“倒逼”居民形成好的习惯。

事实上,我国台湾地区在推进垃圾分类时,就是这么做的,口号叫“垃圾不落地”——取消原设在街道两侧的垃圾投放点,要求居民将垃圾拎到垃圾收运车停靠点,在固定时间段内直接投放到垃圾收运车内,而垃圾收运车如同守时的列车,在固定时间抵达,在固定时间驶离。“垃圾不落地”政策的实施虽然使居民投放垃圾成了件“麻烦事”,但由于垃圾裸露堆放、污水横流、蚊蝇孳生等脏乱差现象得到了极大的改观,逐步为居民所接受,并得以推广普及。目前,全台湾不论城市乡村均实施“垃圾不落地”,在大街小巷和居民小区几乎见不到垃圾桶,但城市干净整洁,基本杜绝了乱扔垃圾现象。

当然,这些政策在具体实施时,可以增强灵活性。比如针对上班族无法“定时定点”在小区扔垃圾这个问题,就可以考虑稍微远一点的地方,针对多个小区建立更加大型的不限时回收点,目前上海有些地方就是这么做的,较好地兼顾了不同群体的需求。

另外,既然“动真格”去推动垃圾分类,那人们就会认真思索这件事,自然会有很多提升便利性的空间。上海现在就有了一种湿垃圾的“破袋神器”,让你在破开垃圾袋时不会弄脏手。

总而言之,想要真正实现垃圾分类,强制性措施必不可少。这也有利于营造一种氛围。想当初提议酒驾入刑时很多人也觉得没用,但真正推行的时候,社会各界都在强调酒驾、醉驾的坏处,让绝大多数人都真正意识到了“不能酒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今,就算全民进行垃圾分类还难以一蹴而就,但随着法律上的推进,这个讨论氛围也足以让事情向好的方向起前进。比如最近就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将剩菜剩饭等厨余垃圾扔进垃圾桶之前,要尽可能先将水沥干,垃圾含水率低了,后续资源回收效率和二次污染控制水平也就提高了。看似举手之劳,实则意义重大。

培养垃圾分类的习惯,是提升国人文明素质的契机

日本明星长泽雅美主演的一部电影中,女主人公一气之下要把男朋友的东西装进垃圾袋,扔之前,却有条不紊地给这些东西分类。这反映了对于如今的日本人,进行垃圾分类已经成为一种深入骨髓的习惯。

这本身就有很大的意义。日本式的垃圾分类是否低效,是否“浪费时间的细枝末节”,垃圾分类到底应该做到什么样的程度,这些问题的确可以进一步讨论。但不容否认的是,培养垃圾分类这一习惯,有利于培养公民责任意识,以及促进公民素质提高。

日本人在垃圾分类上形成如今这样的意识,其实也经历了挺长的时间。静冈县的沼津市通常被视为日本垃圾分类的一个发源地。1975年,随着垃圾量不断增多,当地政府不仅缺少空间堆放垃圾,更缺乏足够资金来支付庞大的人工费支出。在这样的情况下,沼津市引进了垃圾分类制度。和其他城市一样,沼津市民一开始也是怨声载道。但是,这一政策是政府和市民协商下推出的,在推行政策时,注重以市民为行动主体,对分类进行宣传和监督的,往往都是当地的居民志愿者。在他们积极的介入下,分类才得以进入每个家庭中。

如果中国在推动垃圾分类过程中,各地居民也能积极投入到行动和解决问题之中,相信也有利于这一习惯的长期坚持,以及应用到许多其他民生问题上,更可以期待人们把好的习惯和文明素养传递给下一代,从而促进中国人整体文明素质的提升。

旅日作家于前在谈及为何“日本人比较自觉遵守规则,垃圾都是自己带回家处理”时,举了一个例子。他说某个周末,看到某小学棒球队的孩子和家长们在一个公园里举行烧烤大聚餐。

“不需要教练的指挥,这些三四年级的棒球少年们就把自己的背包和球棒整齐地摆放在塑料席上,把头盔排列成直线,一丝不苟,井井有条。”

“聚餐结束后,家长、教练和孩子们一起动手收拾,把一次性餐具、空瓶、易拉罐等分类装入垃圾袋。教练在致辞时提出请各家分工把十几大袋垃圾带走。话音未落,某棒球队员的弟弟,一个学龄前的小男孩就挑了两大袋垃圾拎到妈妈面前。教练、家长和队员们对他报以热烈的掌声和赞叹。小男孩笑得那么开心,比哥哥们赢了球还自豪!”

期待在中国也能越来越多地看到这样的景象。

 
关键词: 垃圾 分类 动真格

[ 行业资讯搜索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猜你喜欢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无线充电拓宽应用领域 “国家能源生物燃料研发中心”获国家能源局批准设立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联系我们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