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家说 > 天然气 > 正文

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为什么经济

关注热度:113
相关推荐 你可能关注 点击排行 我要评论

【专家解说】:  金融脱离实体经济的现象

  金融脱离实体经济的现象经常发生。以股票市场为例,1998-2000年美国新经济泡沫时期,纳斯达克指数从一千六百点最高涨到五千点,而实体经济在此期间并没有发生如此大的变化。股票市场的这种现象就像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所说的“非理性繁荣”,其结果是,十几年后的今天,纳斯达克指数还没有回到历史高点。

  债券市场也是如此。2000年新经济泡沫破灭后,美国政府为刺激经济,在长达六、七年的时间里实行了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了信贷市场的非理性繁荣。尤其是从2003年开始,宽松的信贷条件和日益膨胀的住房泡沫导致次级房贷盛行,至2008年泡沫破裂,引发近百年来最为严重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直到今天我们还能感受到这场危机对实体经济造成的巨大冲击。

  外汇市场这一特征更加明显。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统计,目前每天全球外汇交易量约为五万亿美元,2013年全年预计达到一千四百万亿美元,但其中真正为了满足贸易需求的交易还不到1%。这样的市场显然不够合理,外汇市场已经脱离了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

  中国也出现了金融发展脱离实体经济的情况。2008年以前,中国的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发展大致匹配。之后受次贷危机影响,出现了明显背离,银行资产的增量高于名义GDP增量达26%。同时由于金融深化不足,银行又忽略了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据统计,中国小微企业约占经济总量的60%,就业人数的75%,上缴利润的40%,但是获得的贷款仅占银行贷款总量的18% 。

  影子银行的增速更为惊人,2007年至今,中国名义GDP增长了2倍,而理财产品规模增长了近14倍,很难说影子银行的这种增速匹配了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债务规模的快速膨胀为未来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埋下了一定隐患。据美国资产管理公司桥水统计,中国目前整体债务规模(包括政府、企业、个人债务)占GDP的比例约为225%。从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看,随着经济体的逐步成熟,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其债务会逐渐积累,因此成熟经济体的债务水平较新兴经济体略高。而我们目前已接近世界平均水平,居新兴经济体前列,意味着提前透支了未来发展的潜力。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保险资产量在不断增长的同时,赔付率却不断下降。这说明保险公司追求自身利润的增长,而不是尽力提供真正的保障。过去十年,我国名义GDP增长了4倍,外汇储备却增长了9倍等。以上现象均说明,我们的金融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金融脱离实体经济的原因

  造成金融脱离实体经济的原因是复杂和多方面的,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五点:

  一是委托代理关系问题。理论上,金融体系应以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服务实体经济为目标。而实际经营管理中,由于激励机制的导向作用,金融机构往往以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这种目标差异,往往导致行为错配,出现金融机构背离实体经济利益的情况,甚至给实体经济制造麻烦。这就是委托代理关系中的激励不相容问题。

  二是外部性问题。金融活动的效益通常不能完全反映其外部性影响。一个奇特的现象是,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即使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得到金融体系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由于融资渠道狭窄,很多优质的小微企业无法发展壮大,满足社会需求。这是因为,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由于规模大,信用状况稳定,从贷款收益和风险的角度考虑,往往是金融机构的优质客户,但它们造成的污染和资源浪费等成本并没有纳入金融体系的考核。小微企业因为缺少资金而损失的社会效益也不会全面、直接地反映在金融活动的成本和效益中。

  三是信息不对称。许多市场都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现象,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的信息不对称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信息披露较少,金融机构有时很难深入了解企业的准确情况和真实需求。比如,对历史较短、规模有限的小微企业,金融机构很难充分掌握其经营变化和信用状况等信息,因此不敢轻易发放贷款,导致小微企业出现贷款难的问题;二是由于金融创新的推进,各种金融衍生产品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企业常常无法准确把握这些产品复杂的结构和风险。2008年,中信泰富跟银行签订累计期权合约的初衷是对冲汇率风险,但由于对产品的结构和风险认识不足,最后导致巨亏。

  四是不完全竞争。由于政府管制较严、技术壁垒较高、前期投入较大等原因,金融行业存在较高的进入门槛。固有的规模经济效应形成后,市场竞争程度自然下降,容易形成垄断。处于垄断地位的金融机构往往以自身的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必然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从而离实体经济需求越来越远。

  五是金融市场参与者非完全理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一个重要假设是市场有效,市场有效的基础是参与者要理性,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金融市场与其他要素市场相比有一个不同的特征。劳动力、商品、土地等市场交换的标的是实物要素,但在交易过程中受制于媒介,也就是货币的可获取性,因而交易活动容易受到控制和调整。而金融交易的标的本身就是资本,即货币。由于交易活动的标的和媒介合为一体,不容易受到外界因素调节和控制,加上技术进步不断降低金融交易的成本,提高金融交易的效率,在人们不理性的行为驱使下,极容易造成金融体系自我膨胀,脱离实体经济运行,最后对实体经济形成冲击。

  如何解决金融脱离实体经济的问题

  有什么方法能解决这些市场机制失灵的问题,让金融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呢?

  首先,要加强对金融行业的监管。金融行业对经济体系的运转至关重要,应该像监管水、电和煤气等公用事业一样,对金融行业进行有效的监管。要更好地设计激励机制,使得金融机构在优化自身效益的同时,实现实体经济的预期效用最大化。

  其次,考核过程中要综合考量金融机构的社会效益,不能仅以利润率为考核目标。实体经济是金融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金融只是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资本要素交易平台。金融交易过程本身不能创造社会财富。为解决金融机构的外部性问题,要始终坚持金融业与实体经济和谐共生、互促共赢的理念,综合考量金融机构的社会效益,避免金融脱离实体经济的自我繁荣和发展。

  第三,对互联网金融和大数据等新生事物持开放态度。金融体系正常运转的前提是正确识别市场参与者信用。互联网金融和大数据等技术,为信息的收集、存储和整理提供了一个更大、更快、更有效率的平台,并且让这些信息更流畅地匹配起来。通过运用这些技术,金融机构就可以更好地辨识出个人和企业的行为特征,从而对其信用状况合理评估。互联网还有助于借贷双方利益捆绑。例如,由淘宝提供贷款的小微企业大多都是依赖淘宝的卖家,通过这种信用质押,自然而然地实现了淘宝和商家的利益捆绑。随着技术的进步,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将会得到改善。

  第四,打破垄断,积极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广大中小微企业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由于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贷款和服务,对大型金融机构的边际效用有限,还会增加运营成本,大型金融机构从经济上没有动力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和服务。所以从资源配置的角度,我们要鼓励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鼓励他们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

  最后,增加金融交易的摩擦成本。金融交易成本过低将助推金融机构的非理性繁荣和膨胀,还会导致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金融市场中有很多聪明的头脑,他们原来是物理、化学或数学专家,最后都加入到金融交易这样一个“零和游戏”中来。如果把现在外汇市场的交易量由日均五万亿降到一万亿,估计不会对实体经济的用汇需求产生很大负面影响,但能解放出不少宝贵的劳动力。这些原本参与外汇交易的聪明人,如果能转而在物理、化学和数学上进行更多的研究和创造,将为人类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进一步了解相关内容你可以在站内搜索以下相关问题

  • 如何从金融危机中理解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
  • 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中国现阶段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应...
  • 金融资产总量是全面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以及金融对实体经济...
  • 材料一:华尔街金融危机正向实体经济侵袭,各国央行也纷纷出台...

进一步了解相关内容你可以在站内搜索以下相关关键词

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    金融业与实体经济    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    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    金融资本与实体经济    金融与实体的关系    金融和实体经济    互联网金融实体经济    
 
关键词: 实体 经济

[ 专家说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相关专家说推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相关资讯
热门推荐
 
 
网站首页 | 联系我们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