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环保节能 > 环保节能 > 正文

执行垃圾分类考验精细治理能力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12-23 09:03:19   浏览次数:100
核心提示:2020年12月23日关于执行垃圾分类考验精细治理能力的最新消息:垃圾处理 垃圾分类 垃圾减量化固废网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垃圾产生量倍增,垃圾填埋对空气、地下水造成的污染引起人们重视,以填埋为主的垃圾处理方式难以为继。实行

垃圾处理 垃圾分类 垃圾减量化

固废网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垃圾产生量倍增,垃圾填埋对空气、地下水造成的污染引起人们重视,以填埋为主的垃圾处理方式难以为继。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

近年来,我国加速推行垃圾分类制度,推进垃圾分类取得积极进展。垃圾分类投放、分类运输、分类处置,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逐步推进。与此同时,垃圾分类工作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于垃圾分类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认识不足

公众普遍认为垃圾分类就是在投放时能把不同垃圾分别准确放入不同的垃圾筒。实际上,垃圾分类是通过一系列细致工作、最终将垃圾变成资源的过程。包括源头减量,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最终被重新利用。这些过程中伴随着对垃圾的清洗、杀菌、消毒等无害化处理。其成本高、处理工艺复杂、相关部门的协同性强,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再生利用技术的攻关,需要居民和再生利用企业、终端处理企业高度的责任心和较高的投入,需要不同部门甚至不同地区的合作等。忽视其中一个环节,就可能影响垃圾分类成效。同时,虽然人民群众对于垃圾分类的必要性有充分认识,但公众在垃圾分类中参与到何种程度、分类后如何收集、终端如何处理、公共部门如何协同配合等问题,在许多地区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还没有形成统一认识和有效协调的运转体系。

垃圾分类缺乏外部效应内部化的成本费用分摊机制

垃圾分类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例如,可回收物资循环利用、垃圾减量后带动垃圾处理成本下降等。垃圾分类能带来可观的社会效益,如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减少填埋占地等。但是,垃圾分类需要投入成本。在推行初期需要更换新设施,配置专业人员、日常监督人员等。分类后的可回收垃圾需要再次分拣、清洁、压缩,运送至再生利用工厂。因而,人力物力投入较大。特别是一些体积大、重量小的垃圾,运输成本非常高。在上述过程中,垃圾分类产生的外部收益(社会效益)无法准确内部化,相应的成本费用分摊机制没有建立,许多从事再生资源利用的企业因难以获利可能逐渐退出市场,因此影响垃圾分类的进程与效率。

提升全社会对垃圾分类的协作性

从垃圾的产生到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由政府、居民、企业和社会共同发力、协调运作。一要坚持政府主导。环境是最普惠的公共产品,垃圾分类离不开政府推动。要通过立法或制定规划,对本区域垃圾分类进行系统指导并实施监督。相关部门要带头实施垃圾分类。加大对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园区的支持,统筹推进生活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建设,强化对再生利用技术攻关的支持,从根本上解决垃圾分类的核心难题。通过税收等政策激励,促进再生资源生产、消费。二要推进全民参与。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要多渠道多形式宣传垃圾分类意义和方式,将垃圾分类融入各级党建活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大垃圾分类进校园、进课堂力度,在不同阶段教育过程中增强青少年推行垃圾分类的意识,并带动其所在家庭参与垃圾分类。三要突出因地制宜。不同地区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分类方式,不能为分类而分类。山沟多、人口少、垃圾量少、填埋成本低的地区,适当分类后仍可采用填埋方式。有的地区建有垃圾焚烧发电厂,但处理能力过剩,可对周边地区垃圾实行付费处理,实现互利共赢。同时可通过大数据、互联网,促进垃圾处理设施资源优化配置。四要提升终端处理能力。垃圾终端处理能力决定着前端的分类模式、分类收集和运输。因此,在目前终端处理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垃圾处理终端企业,特别要支持这类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实现资源再生产品由低值向高值迈进。根据现有终端处理方式,确定公众垃圾投放时的分类要求及收集运输方式,通过社会协同运作提升效率,增强终端企业的获利能力,疏通垃圾分类的最后环节。

建立合理的垃圾处理费用分摊机制

生活垃圾的处理需要消耗社会资源,垃圾分类成本应由政府、垃圾产生方、垃圾处理方及全社会共同分担。一是发挥政府投入的带动作用。垃圾处理场所建造以及运行成本高,同样垃圾分类社会效益巨大。作为最普惠的公共产品之一,垃圾分类推行先期需要一定的政府投入来发挥汲水效应。可采取低价出让或划拨土地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再生资源利用市场。也可以通过PPP模式与民间资本合作。还可以通过退坡式补贴或税收优惠给予再生资源利用企业一定的获利空间。二是合理确定居民的垃圾付费。首先要适应时代发展和垃圾分类及处理需要,制定新的垃圾收费标准。其次要体现公平,可尝试按量和种类收费,体现谁产生谁付费的原则并能发挥源头减量的激励作用。三是设立环境公益基金,采用全社会参与的方式弥补该项成本的缺口。四是倡导志愿活动。垃圾分类全面推开,督导员的需求量巨大,成本费用高,一定时期内需要大量的志愿者队伍。可面向大中学生,把垃圾分类与学校劳动课有效结合起来,壮大志愿者队伍。也可面向老年群体吸收志愿者。通过全民行动,确保到2035年垃圾分类事业满足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的要求。

总之,垃圾分类的目标最终是垃圾的减量。全社会还要践行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杜绝浪费,真正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作者: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彭月兰;本文系山西省回国留学人员科研资助项目“山西省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现状、问题与财税支持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关键词: 垃圾 分类 终端

 
推荐环保节能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