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环保节能 > 环保节能 > 正文

内蒙古自治区化工产业转型延伸升级和产业集群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2-08 09:04:27   浏览次数:6410

超低排放 脱硝技术 内蒙古 

2.2.8生物化工

内蒙古是我国玉米的主要种植区之一,全区种植玉米面积5600多万亩,主要分布在通辽市、赤峰市、兴安盟西部和巴盟河套地区,玉米产量位居全国第三。

依托玉米产业优势,内蒙古已形成一定的玉米深加工产业基础,重点生产企业有通辽梅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内蒙古玉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内蒙古圣雪大成制药有限公司、开药集团(开鲁)制药有限公司、内蒙古伊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帝斯曼润邦(内蒙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内蒙古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涉及食品、医药、饲料等行业,主要产品有味精、赖氨酸、苏氨酸、生物胶、生物乙醇、土霉素及其下游衍生品等,以大宗生物基化学品为主。经过多年发展,内蒙古玉米生物产业链不断延伸,通过招商引资“强链、补链”,正由传统精细化工产品向高附加值、高质量的精细化学品过渡。

2.3存在的主要问题

2.3.1传统化工产业集中度低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重要的焦化、氯碱生产基地,但集聚发展水平不高,缺乏能够引领带动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

以焦化产能最大的乌海市为例,虽然乌达、海勃湾、海南三大工业园区集聚了相当数量的焦化企业,但没有形成规模化、特色化的产业集群,焦化化产深加工规模效应及上下游产业链延伸能力不足,焦炉煤气、焦油、粗苯等无法实现根据下游产业需求进行有效的调配。例如,乌海华油天然气有限责任公司投资47.79亿元建设的大型焦炉气制LNG项目,由于各焦化企业焦炉煤气比较分散且自由分配去向,导致该项目气源无法保证,装置一度无法正常开车,长期处于闲置状态。

氯碱和电石是资源和能源密集型产业,大型化、集中化、一体化是行业的发展方向。2019年,内蒙古自治区氯碱企业PVC和烧碱平均产能分别为36.7万吨/年和29.7万吨/年,虽略高于国内平均水平,但与新疆、陕西等国内先进地区的水平相比,差距很大。电石企业仍有近百家,平均规模仅为15万吨/年左右,造成电石炉气化工利用、自动化出炉、热回收等先进节能减排技术难以推广,部分企业由于环保和竞争力等问题已停产,造成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

目前,国内新疆中泰、新疆天业、陕西北元化工等企业烧碱和PVC产能已超过百万吨,位居国内氯碱行业前三位,并已进入世界氯碱行业排名前十位,特别是新疆中泰的烧碱和PVC生产规模已超过200万吨/年。通过产业链向上下游的延伸拓展,新疆中泰、新疆天业等已进入现代煤化工、纺织、建材、农业等多个领域,企业资产和产值突破千亿元。与新疆、陕西等地区先进企业相比,内蒙古自治区氯碱化工骨干企业的发展相对缓慢,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仍相对较弱。因此,需加快兼并重组步伐,减少企业数量,避免因大量企业比拼产能规模导致的过剩矛盾加剧。同时,引导资源、资金、人才、品牌等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打造一批上下游配套完善的大型企业集团,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内蒙古氯碱和电石产业集中度与国内先进水平对比情况如下。

2.3.2技术装备水平有待提升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传统化工主体,焦化、氯碱产业技术装备整体水平有待大幅提升。

从焦化产业来看,自治区仍有三分之一的焦化产能为4.3米焦炉,且设备运行均在10年以上,部分企业配合煤硫含量较高,腐蚀、老化现象较为严重,安全风险较大。部分企业依据早期冶金行业标准设计,与现行的化工装置设计要求存在差距,而在山西、河北、山东、河南等地的焦化转型升级过程中,6米以上的捣固焦炉已逐渐成为主体。在环保方面,焦化企业排污环节、污染物种类多,排放总量大,涉及备煤、炼焦、煤气净化、炼焦化学产品回收和热能利用等全流程。目前,内蒙古自治区焦化企业环保设施改造与山西、河北等焦化大省相比较为滞后,特别是无组织排放较为严重。此外,干熄焦配置较低,不仅加重环保负担,水资源浪费也较为突出。

从氯碱产业来看,内蒙古自治区氯碱和电石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参差不齐,先进技术和落后技术并存,电石出炉自动化系统、炉气化工利用、余热利用、膜法除硝、聚合离心母液处理、废酸深度解析回收等新研发的先进技术还没有广泛应用。与新疆中泰、新疆天业等国内能效领跑先进企业相比,综合能耗、电石炉电耗、烧碱电解电耗等约高20%左右,大部分中小企业技术粗放,科研、环保和安全等投入不足。

2.3.3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自治区化工产业结构“四多四少”问题依旧较为突出,且传统产品普遍存在产能过剩问题,特别是电石、烧碱、聚氯乙烯、氮肥等行业产能过剩尤为明显,高技术含量的化工新材料、高端专用化学品比例偏低。

从传统化工来看,随着化产深加工技术的日益成熟,焦化产业下游虽已初步形成了焦炉气综合利用(焦炉气制甲醇、焦炉气制LNG)、煤焦油深加工、粗苯精制等化产利用产业集群,但资源加工深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仍有大量焦炉煤气提供给周边水泥厂、玻璃厂等作为初级燃料燃烧使用,煤焦油没有形成集中深加工的产业集群规模效益。大型电石生产企业都配套建设了下游装置,基本实现了上下游一体化,但仍有一大批没有下游配套的商品电石企业,只能在有限的商品电石市场进行激烈竞争,一旦PVC等下游行业需求萎缩,就只能限产甚至停产。

从新兴产业来看,氟硅化工是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含氟ODS替代品还缺乏满足未来市场需求的前瞻性产品种类;含氟聚合物也未形成系列化产品,目前主要生产涂料级PVDF(聚偏氟乙烯),氟橡胶也仅能生产26型产品,还不能生产锂电池电极用的共聚PVDF和246型氟橡胶;配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含氟精细化学品尚属空白。有机硅下游深加工产品生产规模有待提升,硅化工原料化学级工业硅生产能力没有充分发挥。生物基化学品以淀粉及大宗氨基酸等传统生物基产品为主,部分产品已处于产能过剩态势,市场竞争较为激烈,产品附加值不高。生物化工企业较为集聚的通辽市、赤峰市等蒙东地区水资源比较匮乏,因存在用水缺口,装置不能满负荷运行,致使能耗、物耗较大,生物基化学品竞争力减弱。

2.3.4区域协同发展不足

乌海市及周边地区是我国沿黄地区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但该区域分属内蒙古自治区三个盟市以及宁夏石嘴山市,园区点多面广,规划和管理体制不统一,区域竞争大于合作,各盟市间产业同构性强,各园区投资建设项目存在一定的重复性,园区间及城市间产业协作、关联不足,不利于产业集群的建立和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构建。应着重引导和推动沿黄各盟市站位整个黄河流域发展大格局,特别是乌海市及周边地区,鼓励找准发展定位,深化区域合作,实现错位发展、协调发展、有机融合,重点培育精细化工、新材料等战略型新兴产业,依靠整体合力共同落实国家战略。

2.3.5资源环境约束加大

内蒙古自治区作为国家的清洁能源输出基地、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基地,产业结构以煤炭、电力、煤化工等能源资源型为主,资源环境约束逐步加大,蒙东地区生态环境保护限制煤炭深加工项目实施,蒙西地区项目用水指标难以落实。

其中,沿黄地区集中了全区50%的人口,创造了全区69%的经济总量和71%的财政收入,是内蒙古自治区经济主轴带和发展核心区,也是化工产业相对集中布局的区域。长期以来,沿黄地区在加强水利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推动转型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但仍存在生态环境脆弱、防洪减淤形势严峻、水资源短缺和利用粗放、产业结构依能倚重且层次偏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突出困难和问题。在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中,内蒙古肩负着重大政治责任,须进一步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高水平保护、在高水平保护中促进高质量发展,助力做好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大文章。

2.3.5.1水资源

内蒙古自治区属严重缺水地区,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多年平均降水量281毫米,降水从东到西呈递减趋势,西部阿拉善盟境内年均降水量仅37毫米降水,化工产业相对集中的中西部八盟市水资源仅占自治区水资源量的19%,工业及生态用水缺口较大。

内蒙古自治区高效节水工业发展相对不足,高耗水工业仍然占有一定比例。2018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当年价)为24.4m3,用水水平高于全区平均水平(30.0m3/万元),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1.3m3/万元),但与国内工业用水较先进的地区相比,用水水平仍然较低,局部地区仍存在用水结构及用水工艺不够优化和先进的问题,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还有进一步压缩的空间。以乌海为例,乌海市火电、焦化等高耗水行业较多,且多采取传统水冷循环和湿法熄焦等用水工艺,导致用水效率不高,与全区平均水平、以及先进用水水平地区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

针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根据各盟市用水现状情况看,沿黄各盟市黄河水量指标都不够用。近几年,通过严格的水量调度管理才基本实现每年不超5%水量指标的要求,且在自治区内部盟市间进行黄河可耗水量指标的重新调整,可能性极小。

为科学节约保护水资源,内蒙古自治区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同时,为破解水资源短缺制约瓶颈,探索利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水资源,自2003年起,率先在黄河流域启动了盟市内水权转让工作。2014年12月,自治区被列为全国七个水权试点省份之一,实现了河套灌区向鄂尔多斯市、阿拉善盟和乌海市转让水量1.2亿立方米用于工业项目用水,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沿黄工业企业水资源瓶颈制约。但不可否认的是,虽然通过黄河水权转让工作解决了一批工业项目急需用水的问题,但与巨大的市场用水需求仍存在较大的差距。目前,新增工业用水基本都是通过黄河水权转让的地表水和疏干水、再生水等非常规水源解决。

2.3.5.2生态环境

近年来,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情况总体较好,源头防控及绿色发展稳步实施,达标排放与污染减排成效明显,生态保护与修复力度明显加大,生态环境风险得到有效防范,生态环境实现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重大转变,但自治区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快速推进期,污染排放将继续增长,污染成因也更为复杂,环境压力持续加大,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削减潜力不断收窄,削减量难以抵消新增量。乌海市及周边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焦化、聚氯乙烯生产加工基地,产业以能源重化工业为主,能源资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区域内工业源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每平方公里排放强度分别为50.2吨、37.2吨和27.7吨,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3~26倍,是内蒙古自治区打赢蓝天保卫战的主阵地,

内蒙古地域辽阔、横跨“三北”、地近京畿,有森林、草原、湿地、河流、湖泊、沙漠、戈壁等多种自然形态,是我国北方面积最大、种类最全的生态功能区。总体来看,全区生态环境质量向好,但生态环境仍很脆弱,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与构筑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要求尚有差距。根据自治区89个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沿黄地区旗县(市、区)为“一般”、“较差”或“差”水平,总体不及中东部地区。

为推动内蒙古自治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变发展方式,集约高效有序地开展各类开发建设活动,2018年3月,自治区发布《自治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试行)》(内政发〔2018〕11号)。该《负面清单》适用于自治区43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旗县(市)行政区全域,将43个旗县(市)行政辖区不适宜继续发展的产业划分为限制和禁止两种类型,对应提出不同的管控要求。总体来看,43个旗县(市)中,不少旗县(市)已有一定的化工产业基础,且部分为地方主导产业。《负面清单》出台后,针对行业门类进一步细化,产业准入门槛进一步提高。

2.3.5.3能源消耗

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和原材料工业及高耗能高排放行业比重偏大,特别是煤化工产业比重较大,能源消费总量和单位产值能耗处于高位。根据《内蒙古自治区节能减排“十三五”规划》(内政发〔2018〕12号),到2020年,全区万元GDP能耗比2015年下降14%,“十三五”能耗增量控制在3570万吨标准煤以内,年均能耗增速控制在3.5%以下,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2.25亿吨标准煤以内,实现全区能源消费总量和能耗强度持续下降,但事实上,“十三五”前四年,内蒙古自治区能耗强度累计上升9.5%,2019年能源消费总量较2015年增长6562万吨标准煤,已达到“十三五”增量目标的184%,各盟市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完成情况均很不乐观。根据国家能耗“双控”考核有关规定和要求,对未完成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任务的全部12个盟市,实行新建高耗能项目节能审查缓批限批,将对鄂尔多斯、乌海及周边地区等化工产业密集区域新建项目产生重大影响。

目前,全国及内蒙古自治区能耗强度和能源消费总量双控“十四五”目标数据尚未发布,但根据自治区节能减排要求,自治区将进一步强化源头管控,实行能耗强度和能源消费总量双控,控制石化、化工等高耗能行业新增产能,对行业严格实行能耗等量或减量置换,同时,强化节能审查,提高行业准入门槛,提高新增项目能效,加快淘汰落后和低端产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推荐环保节能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