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环保节能 > 政策法规 > 正文

陕西省汉中市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系统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5-17 16:03:14   来源:新能源网  编辑:全球新能源环保网  浏览次数:203


环保网讯:环保网获悉,《汉中市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于近日印发,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绿色循环、生态宜居战略定位,统筹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系统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彰显真美汉中新形象。详情如下:

汉中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汉中市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汉中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工作部门、直属机构:

《汉中市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市五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批准,现予印发,请依照执行。

汉中市人民政府

2018年5月2日

汉中市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和市委五届五次全会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和稳中求进总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牢把握追赶超越和“五个扎实”要求,聚焦“五新”战略任务,突出绿色循环、生态宜居发展定位,坚持高质量发展与中高速增长有机统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三大变革”,发展“三个经济”,打好“三场攻坚战”,全力以赴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奋力谱写汉中新时代追赶超越建设“三市”新篇章。

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财政总收入增长10%,地方财政收入增长8%,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9.5%。

三、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优化要素配置,扩大优质供给,推动供需动态平衡。一是构建具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按照“强装备、转材料、兴食药、促新兴、优传统”的思路,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实施飞机制造、新能源汽车制造、智能制造等三大工程,加快推进陕飞公司特种飞机、螺杆转子产业化、电子元器件生产等项目建设,着力构建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循环示范基地。打造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新型建筑材料三大产业集群,加快推进宁强县直缝焊管生产、铁钒分离、碳酸钙综合开发、新型节能环保轻质墙板产品生产线等项目建设,着力构建西北地区重要现代材料产业基地。培育完善食品、医药两大产业集群,加快推进汉王药业迁建、西乡黑木耳产业化、佛坪县药源基地等项目建设,着力构建国家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和绿色食药生产加工基地。发展壮大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推动镇巴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取得实质性进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优化提升传统产业,促进钢铁有色、建材化工、食品医药等重点行业延伸产业链条,加快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围绕建设陕甘川渝重要物流中心、电子商务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信息技术中心和金融中心,加快推进普惠中金世界港、滨江新区产业孵化园、智慧大厦、金融大厦等项目建设,着力构建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基地。实施生活性服务业提升工程,围绕商贸服务业、房地产业,加快推进海洋城、天汉文化商旅综合体、滨江新区招商地产开发等项目建设。实施全域旅游工程,以环秦巴生态旅游圈为架构,以4A级以上景区为重点,以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等为方式,发展全域旅游,用好高铁开通机遇,持续提升旅游软环境水平,加快推进南湖旅游度假区、留坝县旅游配套设施、佛坪秦岭四宝主题旅游区等项目建设,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县和电商示范县建设,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优化供求链、完善利益链。继续加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打造一批综合示范园区,积极发展集生态农业、乡村体验、都市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农村新业态。二是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创建国家级创新型试点城市,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企业做为市场主体、需求主体、投资主体和管理主体的新型研发平台,引导人才、平台、项目、成果、资金等要素向企业聚集。建成汉中市科技资源统筹中心和汉中市绿色循环暨产业研究院,充分发挥科教、军工等方面优势,培育大数据、智能工业机器人、3D打印、无人机等新兴产业,支持陕飞国家级智能制造、东方仪表视觉机器人、汉江机床康复机器人、君毅无人机等项目建设。实施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工程,用好市级科技资源统筹中心平台,推动产业需求与科技成果无缝对接。三是持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着力延伸陕钢、汉钢集团产业链,推动钢铁及有色冶金与装备制造业深度融合。加快住房制度改革和长效机制建设,抓好城市房产租赁市场试点工作,提高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率,推动商品房库存稳步下降。认真落实中省各项降成本政策措施,落实税费减免政策,强力推进国有企业“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继续扩大直供电范围,力争全年直供电规模达到35亿千瓦时,较去年增长34.5%,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重点加快农信社等地方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处理处置工作,持续做好处置和防范非法集资工作,扎实做好互联网金融及交易市场的秩序整顿工作,进一步规范政府和企业债券发行和债务规模控制,完善地方金融监管体制。

(二)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坚定不移实施项目拉动战略和“千亿投资工程”,聚焦主要矛盾变化,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围绕以“一环两城三园四极”为重点的“三大类项目战略支撑体系”,加快落实443个、总投资8047亿元的新时代追赶超越建设“三市”规划项目。一是强推重点项目建设。把重点项目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聚心凝力、强力推动。今年初步确定实施市级重点项目458个,总投资7206.7亿元,年度计划投资853.8亿元。积极组织开展以项目建设突破、项目储备提质、民间投资增进为主要内容的“项目建设主题年”活动,努力营造抓项目、提质量、促转型的工作氛围,带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大提质大提速,努力实现投资增长20%的年度目标。二是加大项目谋划储备力度。按照“谋划一批、储备一批、论证一批、建设一批”的要求,聚焦破解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产业融合发展等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围绕中省重大规划、产业政策、区位优势、资源市场、产业链、核心企业、科研成果等方面,持续加大项目谋划力度,不断增强项目后续储备能力。三是全力抓好招商引资。坚持招大引强,瞄准国内500强、行业100强企业和京津冀、江浙沪、关天、成渝、江汉经济圈等重点区域,立足现有产业基础,依托各类园区载体,引进一批助推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新兴产业项目,不断优化投资发展环境,切实提高项目履约率和资金到位率。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突破700亿元、增长14%。

(三)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按照“一跟进两聚焦”要求,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断激发追赶超越新活力。一是加快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深化“放管服”改革,开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协调推进市场准入、行政审批、社会信用相互配套的制度体系建设。开展“营商环境提升年”活动,扎实推进市场秩序整顿工作,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继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推行投资管理模式试点,重点推广应用PPP模式盘活基础设施存量资产。抓好国资国企、国有林场、盐业等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国有资产债转股工作,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园区增量配电试点业务。进一步缩减政府定价范围,深化电力、天然气、医疗服务、城镇供水等领域垄断环节公共服务价格改革,强化反垄断执法,持续加强市场价格行为监管。加快市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建立机构、配备人员,早日完成与省级平台对接,确保上传数据的及时性、完整性、准确性。二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推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落地见效,完善鼓励民间投资政策,全面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措施,尊重和维护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弘扬企业家精神,营造优良营商环境,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潜力和创新活力,鼓励民营企业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的领域,取消股比、经营范围、资本实力等限制,促进PPP项目持续健康发展。三是加强经济运行调节。加强经济运行预研预判,抓好政策措施谋划和储备。强化煤电油气运保障,扩大直供电规模,保障天然气供应,加强价格调控与监管,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物价指数涨幅控制在3%左右。

(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深入开展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编制调研,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努力破除阻碍资源要素下乡的各种障碍,从人才、科技、投入、土地、制度供给等方面制定切实有效的具体措施,引导资源要素更多向农村农业流动。持续抓好小农户对接大市场、支持农业产业化企业做大做强等政策措施落实,引导农民瞄准市场积极调整种养结构,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多样化的联合与合作,着力提升小农户组织化程度;培育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实施电子商务惠农工程,积极开展农超对接、农社对接,帮助小农户对接大市场;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生产方式变革,从根本上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土地产出效率和劳动生产效率,逐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围绕十大绿色农产品基地,加快推进5万吨优质食用菌、6万吨茶叶、10万亩优质猕猴桃、600万头生猪、百万亩优质水稻、百万亩优质双低油菜、60万亩特色水果、百万亩蔬菜种植、百万亩林下经济等基地建设,引导农业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积极推动市级储备粮动态管理试点和应急成品储备粮建立工作,努力维护区域粮食安全;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抓好“三品一标”品牌建设,打造一批影响大、效益好、辐射带动强的“汉”字号农产品品牌。二是不断深化农业领域改革。用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持续推进土地制度改革,深入实施三权分置,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建立县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完善市县镇三级农村产权交易体系,鼓励发展农村股份制合作经营,盘活农村资源资产资金,多形式壮大集体经济,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加大农业农村人才培训投入,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三是实施农村基础工程。大力实施农村危房改造、电网升级、通村路硬化、安全饮水、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持续抓好环境整治、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社会治理等工作,用城市社区建设理念指导农村社区建设,统筹建设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逐步实现全市全覆盖

(五)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城乡一体、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区域发展规划引领,以县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提高区域发展的联动性、全局性。一是狠抓县域经济和城镇建设。研究出台我市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施方案,建立完善县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联席会议制度,推进县域产业园区建设,支持国家级、省级开发区或大型企业集团托管县级产业园区,统筹居住、生活等配套设施规划衔接,促进产城融合,做好县域营商环境监测评价,探索拓展设立“县域经济和城镇建设发展基金”,打造特色产业集群,持续推进镇级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和特色小镇建设,积极稳妥推进勉县、城固、西乡撤县改区设市,重点培育符合条件的县城发展为副中心城市,建设沿汉江串珠生态城镇带和汉中盆地城镇群。二是实施军民、中省市融合发展。以建设国家级军民融合发展示范基地为目标,紧扣航空产业链条,强化体制机制创新,推进军民创新资源开放共享,促进“军转民”“民参军”双向互动,构建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发展模式。依托本地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鼓励本地企业、单位主动加强与部属省属高校、科研院所和中省企业等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中省市融合发展。三是大力推进区域协作。实施南通汉中“十三五”苏陕扶贫协作和经济合作规划,拓展苏陕协作广度和深度;深入推进津陕对口协作;围绕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加强秦巴区域周边地市经济文化交流与协作;创新探索飞地经济模式,主动融入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发展战略,助力追赶超越。

(六)实施“四项融入”战略。全面实施“四向融入”战略,走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路径,以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为突破口,努力打造“一带一路”源点城市,打好对外开放主动战,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一是大力发展三大经济。发展枢纽经济,以建设区域中心城市为引领,加快褒河物流园、航空物流园、中农联农特产品电商物流商贸城等项目建设,努力把汉中建成陕甘川渝毗邻地区的商贸物流中心、物品集散分拨中心、物流信息中心、交易结算中心,变“交通枢纽”为“经济枢纽”。发展门户经济,落实《汉商回归创业十条优惠政策》,开展精准招商、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大力招引一批投资额度高、产出效益高、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高的“四高”项目。打响“张骞文化经贸使团”品牌,加强与“西三角”、“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合作交流,不断增强向西开放、向东集散、辐射周边的能力。发展流动经济,用好丝博会、农高会等会展平台,推动“汉品出境”、“汉企出境”,力促苏陕合作“园中园”取得突破性进展。抢抓“央企入汉”、“民企入汉”机遇,增强高端人才、金融资本等要素吸附能力,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既畅通其流、又汇聚融合,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助力。二是大力发展现代金融。充分发挥投资控股集团等融资平台作用,积极优化金融环境,吸引知名金融机构来汉设立分支机构,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帮助和联系本地优秀企业上市融资,围绕绿色食药、矿业、旅游等领域,培育上市公司,指导县区设立各类发展基金,扩大社会融资总量,建设陕甘川渝毗邻地区金融中心。三是推动贸易转型升级。积极培育贸易新业态、拓展新功能,构建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重点的外贸竞争新优势。加快汉中中亚贸促联络机构建设,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装备制造、矿产开发、电商旅游、科教文化等方面交流合作。稳步推进汉中口岸、汉中海关、电子口岸和保税仓库建设。

(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绿色循环、生态宜居战略定位,统筹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系统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彰显真美汉中新形象。一是推进绿色循环发展。充分发挥绿色循环经济研究院平台作用,围绕绿色食品、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加强产业链布局和升级研究。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推动重点行业生产循环化改造,加快推进汉中锌业渣综合利用无害化处理、勉县尧柏水泥矿山石灰石资源综合利用技改等项目建设。持续推进园区建设,探索完善银政企合作模式,设立汉台、城固应急倒贷公司。二是切实减少燃煤消费。扩大清洁能源替代规模,力争实现电能替代3亿千瓦时。持续推进冬季清洁取暖,削减燃煤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量,提高清洁能源供热比重。加快略阳电厂7#机组供热改造、陕钢集团汉中钢铁公司冶炼高温烟气余热发电、汉中华富新能源公司烧结、环冷余热发电等热电联产等项目建设,接通营运中贵联络线康县(甘肃)至勉县长输管道,保证稳定可靠的第二气源。不断完善农村电网,持续推进农网“三覆盖一提升”建设。三是强化生态文明建设。以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为目标,构建生态经济体系。加强秦岭生态保护和汉江、嘉陵江等重点江河治理,加快推进沿江建制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统筹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森林抚育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编制出台《汉中市汉江(平川段)生态经济带建设规划》,高标准启动“汉江右岸”综合打造,持续加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投入,夯实生态建设基础。做好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工作,加强重点企业节能监控,加大节能考核力度。四是建立健全生态保护体制机制。落实主体功能区定位,严格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积极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健全生态环境损害追责机制。

(八)切实改善和保障民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施脱贫攻坚和民生改善工程,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汉中百姓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一是继续打好脱贫攻坚战。按照“两不愁、三保障”要求,继续坚持“四级书记主抓、党委政府同责、四套班子共管、四支队伍攻坚”和“市县常委管块、市长县长管条、人大政协抓点”推进机制,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推动脱贫攻坚任务落细落准落实,确保实现全市473个贫困村、18.36万贫困人口脱贫退出、汉台区整体退出、留坝县脱贫摘帽目标,减贫成果得到巩固提升。二是大力实施民生改善工程。全面实施教育现代化、全民健康保障、社会服务兜底、文化旅游提升、公共体育普及五大公共服务工程,加快推进社会领域基础设施专项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加快住房制度改革和长效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房地产调控机制,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积极探索金融管控、土地供应、城市功能优化、市场秩序规范等制度创新,合理增加高品质住房供给,切实保障住有所居。

附件:汉中市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指标计划

附件:

 
关键词: 理念 汉中市 汉中

 
推荐环保节能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