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能源资讯 > 焦点新闻资讯 > 正文

高标准如何“落地生根”?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11-16 13:32:19   来源:新能源网  编辑:全球新能源网  浏览次数:202


质量决定着企业兴衰。对施工企业而言,工程质量是通向市场的“金钥匙”。然而,进入微利时代,质量高标准的制定层面与执行层面能否完全对接?工程质量高标准缘何在一线执行中遇到难题?如何破解瓶颈?值得深思。

现象:

一线高标准执行难

一次,记者在装置区手扶护栏踏着钢梯,不小心手被划出一道口子,仔细一看,是护栏管口焊缝处没有打磨干净。

事后,有位部门经理告诉记者:“这种瑕疵在国内施工中不少见,但在国外高端市场,由于执行标准衔接无缝,所以施工中不会出现这种瑕疵。”他解释说,在质量方面,我国行业标准比国家标准高,大企业标准比行业标准高,但有些高标准在执行中遇到不少问题。

他举例说,今年“质量月”,一家单位的负责人在质量检查中,发现同一项目不同时期反复出现同类不符合项,这说明管理人员缺乏有效管控手段。为什么同样的问题会重复出现?能不能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对此,一名项目质量管理人员觉得很委屈:“上层下发的质量标准、相关文件一年比一年厚。工期短、时间紧,我天天在三公里区域忙活,很难把正常工作全撂下,100%地逐项仔细对接质量标准。”他提出“大量的标准,能不能化繁为简、一看就明白,更有利于实际操作?”

对此,这个项目的质量经理说:“成本压力大、质管人员缺口大、一线宣贯不到位等,都是高标准难以在基层落地的原因。”

成因:

解析高标准难生根

针对高标准“落地难生根”,有专家从五个方面分析了根源。

就社会氛围而言,普遍存在“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国内工程成本低、时间短、见效快,参与建设的各方都渴盼早投产早见效益。一旦工期拖后,哪一方都赔不起。结果执行高标准说起来重要、忙起来次要。

就市场环境而言,低成本竞争愈演愈烈。一些施工企业为了生存,竞相压价承揽工程。这时,如果企业不苦练内功,通过优化管理提质增效,当成本被压缩到一定程度时,执行标准就会打折扣,导致施工质量下滑。

就质量标准而言,上层制定的一些标准,并没有顾及到工程建设周期和项目建设成本。专家制定的标准越高,操作层面执行中付出的成本也就越高。如果过高的标准让施工企业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企业就会亏损,难以为继。

就业主单位而言,只顾短期效益,设定不合理工期,没等设计图纸到位就急于开工,经常出现“边设计、边修改、边施工”,造成图纸设计与实际施工相差甚大,小修小改随处可见,导致后期返修率高,最终得不偿失。

就施工企业而言,一些人主观上对高标准嫌麻烦,心理上比较排斥,行为上习惯走捷径。如果监管不到位,就会使不良的操作行为在员工之间“相互传染”,形成群体降低标准的顽症,导致质量下滑。

路径:

修复落地生根土壤

多年来,国内工程质量总体向好,但对标国际标准仍有差距。

据工程建设公司副总经理姚长斌介绍,按英国BP标准,工程建设的采购程序非常复杂详细,向业主提交设备制造的采购质量计划,必须提供全程质量依据的标准、质检的时间、检验的点、参加者、参加的作用等。业主批准后,再由业主和我方委托两家“第三方”检验关键点,最后在很厚的检验报告上签字。

由于中外企业监管执行标准有差异,建设同等规模的炼厂,国内外施工企业的完工时间也不同。可是,工程投产后,两者寿命周期差距很大。国际上按BP标准建成投产,八年才进入大检修期,而按国内标准三年就进入了大检修期。由此可见,要让国内高标准落地生根,必须修复市场环境。

目前,我国正加速推进质量强国战略、标准化战略的实施,并为此制定了《质量促进法》。在此推动下,质量标准的含金量越来越高。在质量强国战略引领下,一些地方政府、业界高层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变化,能以换位思考来对待合理的生产周期,以宽容的态度理解工程工期延迟的原因。

眼下,许多业界专家也在深入思考质量、工期、成本这三者相互牵制、互为因果的辩证关系,探索高标准的合理性、有效性。有一种观点认为,施工企业要在爬坡过坎的关键期实现转型升级,执行质量高标准是关键点,而它的流程要靠制度来实现。所以,坚定不移地推行制度管人,管出人人执行高标准的好习惯是必由之路。




 

[ 行业资讯搜索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猜你喜欢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无线充电拓宽应用领域 “国家能源生物燃料研发中心”获国家能源局批准设立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联系我们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