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能源资讯 > 焦点新闻资讯 > 正文

弥留之际 他最惦记的是开发固热能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10-08 10:04:10   来源:新能源网  编辑:全球新能源网  浏览次数:438


留声机

“开发固热能,中国能崛起。”这是著名构造地质学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李德威在弥留之际,用颤抖的手写下的遗言。就在留言后不久,他便离我们而去,终年56岁。

国家博物馆最近正在联系李德威的家属,有意收藏李德威临终遗言纸条。

高原科研30载,只为实现科学理论创新

李德威研究青藏高原近30年,行程超8万公里,曾历险11次。

1990年,李德威参加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李紫金教授负责的“西藏罗布莎铬铁矿大比例尺成矿预测”课题,在此期间他发现了许多与地质构造学说相矛盾的现象。为弄清原因,从那时开始,他每年都要花3至4个月的时间在青藏高原上进行科研工作,他的足迹几乎踏遍了高原的每一寸土地。

经过多年实地调查,1992年李德威提出了以盆山耦合、下地壳流动为核心的“层流构造假说”,以非常简洁的模式和合理的动力来源完整地解释了青藏高原上的各种现象。

此后,李德威又相继提出了洋陆耦合、多级循环、四维动态成矿和地震热流体成因等创新理论,建立了盆山与洋陆耦合的地球内部系统动力学,以及由地核与太阳能共同驱动的多级循环地球系统动力学。

在李德威刚提出“层流构造假说”的时候,很多人私下议论:“一个教授,不把心思放在发SCI论文上,却固执地搞什么科学理论创新。”有人甚至认为其理论是“天方夜谭”,但李德威从不在乎别人说什么,更不愿随波逐流。

报名参与汶川救灾,提出地震成因理论

2008年,震惊中外的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组织科技赈灾专家组,李德威第一个报名。随后他奔赴灾区开展调查工作,为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地质资料和切实可行的建议。

在进行灾区调查工作过程中,李德威冒着生命危险,不辞辛劳与时间赛跑,为挽救生命尽了一切努力。满目疮痍的灾区景象深深地刺痛了李德威的心,他说,地震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太大了,一定要想办法研究出预测地震的方法。

自此,他自筹经费开始研究地震机理和预测技术。此后几年,李德威提出了陆内地震的热流体撞击成因假说、地震及关联灾害监测、预测思想与方法,同时还发表了一系列与地震相关的论文,对芦山、鲁甸、景谷、康定等强震进行了准确的中、长期预测。

李德威提出的地震成因理论认为,地震与地下热能和热流体的局部聚集有关。如果地下聚集的热能可以被提前缓慢地释放掉,就可以降低地震发生的可能,降低地震的震级并减少其造成的破坏性影响。同时,提取出来的地热能还可以供生产生活使用,从而造福人类。

今年年中,在一次学术会议的间隙,李德威向科技日报记者介绍道,他想利用钻探废井监测地下热流体动向,以期实现地震短期预报。

打出“中国东部第一井”,病重不忘培育后辈

近年来,随着对地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李德威开始用创新理论研究固热能,这是一种由于地球物质发生固态流变而产生的热能。

李德威团队通过重点研究南海、雷琼裂谷及周边的固热能热源及控热构造,查明了雷琼裂谷南侧的固热能分布规律。今年3月,他们在海南琼北打出了“中国东部第一井”,展现了我国固热能的开发和利用的美好前景。

 
关键词: 太阳能 地震 热能

[ 行业资讯搜索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猜你喜欢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无线充电拓宽应用领域 “国家能源生物燃料研发中心”获国家能源局批准设立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联系我们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