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能源资讯 > 太阳能资讯 > 正文

青海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主要目标:全力培育光伏和储能制造两个千亿级产业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2-10 17:02:54   来源:新能源网  编辑:全球新能源网  浏览次数:288
核心提示:2022年02月10日关于青海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主要目标:全力培育光伏和储能制造两个千亿级产业的最新消息:2月8日,青海省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发布,其中提到2021年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四地”建设破题开局

2月8日,青海省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发布,其中提到2021年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四地”建设破题开局。1090万千瓦国家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开工建设,世界最大规模新能源分布式调相机群投运,拉西瓦420万千瓦全容量投产、玛尔挡水电站重整复工、羊曲水电站截流开工,储能先行示范区启动,新能源产业增加值增长31.9%,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90.8%,“绿电7月在青海”继续保持全清洁能源供电世界纪录。

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任务措施,巩固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实施好“中华水塔”保护行动,完善“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监测网络,加大扎陵湖、鄂陵湖等重点河湖群保护力度,有序实行休养生息制度。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施好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重大修复工程,统筹推进天然林保护、退化草原改良和荒漠化治理、光伏治沙、黑土滩(坡)治理修复,治理水土流失300平方公里以上。

加快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坚持源网荷储一体化,继续扩大海南、海西千万千瓦级可再生能源基地规模,加快建设第一批大基地项目和市场化并网项目,争取第二批大基地项目落地实施,科学建设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有序推进玛尔挡、羊曲水电站建设和李家峡扩机投运,加快茨哈峡前期,力争电力装机突破4700万千瓦。提升青豫直流运行功率,做好配套电源建设,加快第二条通道前期。打造国家储能先行示范区,构建多元协同高效储能体系,力争南山口抽水蓄能电站开工,推动新型储能项目落地。做好海西州清洁取暖试点城市、三江源地区清洁取暖示范建设。

保持工业较快增长态势。强化运行要素协调,优化电网和发电运行方式,完善分时电价政策,做好电力电量平衡,积极落实省外煤源弥补省内缺口,争取增加天然气合同量。发挥铁路、地区、企业三方运输协调机制作用,全力保障钾肥、煤炭等重点工业产品运输。系统联动推进对外依存度较高的原材料采供储工作,搭建重点行业产业链供需对接平台。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积极培育特色新材料、生物医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建立“四个一”项目推进制度,支持高景太阳能50吉瓦直拉单晶硅、亚洲硅业4万吨电子级多晶硅等带动力强的重大工业项目加快建设,全力培育光伏和储能制造两个千亿级产业。坚持先立后破,规范有序发展高耗能产业,对照能效标杆水平实施新上项目,推动能效低于基准水平的企业改造升级,严格限制低水平企业发展。加强大宗商品监测预警,密切跟踪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加大对中小企业纾困帮扶力度。积极培育壮大市场主体,落实任务、到户对接、解决困难,力争培育规上企业30户以上、中小企业1000户以上。

原文如下:

青海省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22年1月21日在青海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上青海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现将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2年计划草案提请省十三届人大七次会议审查,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21年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1年极不平凡,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任务艰巨繁重,又遇疫情反弹、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玛多地震、电力供应紧张、能耗双控压力加大等突出困难。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和考察青海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执行省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审查批准的《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以及省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的《关于优化调整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部分目标任务的报告》,落实审查审议意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贯彻新发展理念见到新气象,融入新发展格局迈出新步伐,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踏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和莅临青海考察,擘画了新青海建设新蓝图,极大地鼓舞了全省各族人民迈入新征程的昂扬斗志,在青海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一)创新调控方式,经济保持恢复发展态势。建立经济调度服务机制,统筹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正确处理降能耗与保运行、缺电力与保供应、抑通胀与保需求、稳当前与促长远的关系,经济在攻坚克难中保持了稳的主基调。

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积极应对基数效应、滞后效应和突出困难影响,主动适应宏观环境变化,聚力抓好疫情防控和“六稳”“六保”工作,重点任务全面完成,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7%,高于调整后的预期目标。就业大局保持稳定,城镇新增就业6.3万人,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10.5万人次,城镇调查失业率和登记失业率控制在预期目标以内。物价保持平稳,CPI上涨1.3%,处于历年较低水平。

生产供给总体较好。农牧业稳产丰收,粮食产量达109.1万吨,蔬菜和食用菌产量150.1万吨,畜牧业生产稳中向好,一产增长4.5%。工业经济发挥关键作用,规上工业增长9.2%,货运量、用电量分别增长24.3%、14.7%。有色、化学、黑色等行业保持两位数增长,高技术制造业增长43.3%,单晶硅产量增长2.9倍、光纤增长91%、碳酸锂增长25.4%。服务业稳步复苏,增长5.4%,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增长6.8%、贷款余额增长3.7%,邮政业务总量增长20.6%,首条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建成运行,数字经济表现活跃。

市场需求稳步恢复。消费延续回暖态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住宿餐饮业营业额分别增长12.1%、15.1%。投资虽然下降2.9%,但降幅较上年收窄9.3个百分点,西成铁路、西宁机场三期、西宁大学、引大济湟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西互一级扩能改造、西宁南绕城东延等公路建成通车。进出口总额增长36.4%,增幅位居全国前列,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增势良好。

(二)启动打造“高地”,生态文明建设全面起势。出台加快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的行动方案,生态文明建设新画卷徐徐展开。

生态保护取得重大进展。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全国首批、排在首位、面积最大的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六五环境日”国家主场活动成功举办。黄南州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贵德、河南两县入选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划定全省生态保护红线,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扎实推进,新增4处国家湿地公园,完成国土绿化515.2万亩,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成效较好,荒漠化、沙化土地呈“双缩减”趋势,“两屏三区”生态安全格局日益稳固。

环境治理实现换挡提速。木里矿区及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完成近八成任务,798个“问题图斑”分类整治基本完成,实现两年见绿出形象。压茬整改中央环保督察问题,两轮整改完成率分别达94.2%、79.2%,一批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得到解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35个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100%,三大江河出省境断面水质持续保持在Ⅱ类及以上、湟水河达到Ⅲ类,水污染防治走在了全国前列,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5.6%,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国家规定目标。

“双碳”行动迈出坚实一步。明确以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先行先试工作实施意见为总领的“1+16+23”政策体系,持续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先行先试基础工作全面展开。有力有序推进能耗双控工作,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零碳产业园区前期工作成效明显,绿电工程启动建设,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保持全国前列。

(三)建设产业“四地”,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立足高原特有资源禀赋,与四部委建立联合推进机制,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加快建立。

“四地”建设破题开局。建成碱式碳酸镁示范线,高纯氧化镁晶体材料生产技术填补国内空白,率先实现IBC 电池工业化量产。1090万千瓦国家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开工建设,世界最大规模新能源分布式调相机群投运,拉西瓦420万千瓦全容量投产、玛尔挡水电站重整复工、羊曲水电站截流开工,储能先行示范区启动,新能源产业增加值增长31.9%,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90.8%,“绿电7月在青海”继续保持全清洁能源供电世界纪录。推出200条精品旅游线路,举办文化旅游节等1000余项活动,旅游人次、收入分别增长20%、20.7%,青藏高原旅游大环线带动明显。绿色有机草原认证面积达8000万亩,化肥农药使用量较“双减”行动前分别减少40%、30%,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45%,牦牛藏羊可追溯覆盖39个县市,认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184个。

投资消费结构优化。打出招商引资、要素保障、融资支撑等系列组合拳,因势利导扩大优势产业投资规模,中复神鹰碳纤维、蓝科锂业碳酸锂等项目先后投产,制造业投资增长13.1%,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3倍,民间投资增长17.9%、占比近四成。争取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134.1亿元,一批生态文明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基础设施等项目相继实施,开工率达94.5%。出台措施加快培育新型消费,组织开展“双品网购节”等系列消费促进活动,发放亿元数字生活消费券和2800万元电子消费券,线上线下消费双向加速融合,消费升级态势明显,文化办公用品类零售额增长51.9%。

质量效益稳步提升。财政收入增速较快,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0.3%,落实中央补助资金1504.7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853.8亿元。下达资金6亿元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培育新增中小微企业1045户,全年新增减税降费40亿元左右。金融助企纾困成效明显,继续实施两项直达实体经济货币政策工具,办理贷款本息延期167亿元、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101.8亿元,惠及7万户市场主体。主要效益指标明显好转,规上工业行业盈利面近八成,企业产销率达98.2%、实现利润增长2.4倍。企业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和费用同比分别减少4.5元和2.1元,资产负债率下降3.7个百分点。

(四)统筹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步伐加快。更加注重发展的均衡性,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着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区域优势互补格局进一步形成。

区域发展更显主体功能。强力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出“十四五”重大项目工程清单,严格整改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全力推动涉藏州县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衔接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项目方案142项,平安与振兴工程扎实推进。西宁、海东等东部地区带动作用突出,经济增速高于全省水平,柴达木地区传统产业转型加快,三江源、祁连山、环湖地区生态功能持续凸显。迅速开展玛多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房屋维修加固全面完成,实现群众正常过冬、学生正常上学、设施正常运行。正在组织门源抗震救灾。

城乡发展更趋协同联动。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建设“5+1”试点有序开展,新增10个美丽城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60%。落实兰西城市群“1+3+10”合作协议,加快民和—红古创新发展先行区建设。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落实补助资金64.4亿元,建立“2411”防止返贫监测机制,风险消除率达80.1%,20.9万脱贫及边缘易致贫群众实现就业。发挥以工代赈资金作用,提档升级县级产业园、乡村帮扶车间,消费帮扶销售额超30亿元。搭建乡村振兴政策体系,支持25个重点帮扶县。推进“百乡千村”工程,启动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新改建农村公路1700公里,新建户厕3.37万座,建成300个高原美丽乡村。

(五)深化改革开放,市场活力持续迸发。坚持向改革要动力,抢抓国际市场新变化力促外贸稳中提质,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

创新驱动持续增强。推进“揭榜挂帅”和“帅才科学家负责制”项目试点,国家科技数据灾备中心成功落户,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青海分中心正式揭牌,藏语智能信息处理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启动运行,储能和黄河实验室建设加快推进,宽视场巡天等9个项目先行落地冷湖天文观测基地。新培育科技型企业290家、“专精特新”及“小巨人”企业15户,专利授权量增长21.8%。

重点改革持续推进。再次取消调整28项行政审批事项,150余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跨省通办”。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公共信用信息条例,实施营商环境“集中攻坚”行动,营商便利度提升10.2%,日均新增市场主体236户,正式上线“青信融”平台,撮合放贷34.5亿元。要素市场化改革加快,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展开,省属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和普惠金融综合示范区试点任务全面完成。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全部放开,推动工商业用户全部进入市场,取消工商业目录电价,电价市场化改革取得突破。制定实施河湖长制条例,建立林长制组织体系,农牧区集体产权制度提前一年实现目标。

开放水平持续提升。西宁综合保税区实现封关运营,西宁、海东跨境电商综试区正式运营,开行国际货运班列10列,中尼贸易陆路通道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青洽会”、国际生态博览会、环湖赛等大型赛事展会精彩纷呈,“一带一路”清洁能源发展论坛成果丰硕,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505.3亿元。落实年度支援帮扶资金28.5亿元,实施项目500余个,教育、医疗、产业、智力、科技等各领域援青取得实效。苏青东西部协作扩面提质、升级加力,与新疆、内蒙古等周边省份联系更加紧密。

(六)强化民生兜底,群众福祉有效增进。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保持在75%以上,10大类45项民生实事全部完成。

稳就业促增收有力有效。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12+N”公共就业专项服务行动,发放就业补助资金6.2亿元、创业担保贷款4.2亿元,组织职业技能培训10.5万人次,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89.8%。优化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长机制,培育壮大拉面经济、青绣等特色产业品牌,全力根治农民工欠薪,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8%,持续高于经济增速,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保基本促均衡有为有序。制定发布基本公共服务实施标准,学前教育薄弱县振兴行动深入实施,新建、改扩建幼儿园44所、中小学校60所,超大班额全面消除,“双减”政策有效落实。健康青海17项行动推进有力,36所县级医院救治能力提升和3所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项目开工建设,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全覆盖,率先实现医疗救助省级统筹,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18.4%。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5.15万套、棚户区改造2649套、农牧民居住条件改善4万户。

强保障兜底线有情有质。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低保标准,发放养老保险301.1亿元、社会救助资金31亿元。着力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新建、改扩建30个农村互助幸福院。健全重要民生商品价格调控机制,投入5000余万元实行阶段性价格补贴,保供稳价成效明显。

(七)守牢安全底线,风险化解能力增强。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不断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立底线思维,注重堵漏洞、强弱项,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

疫情防控快速有效。针对部分地区输入性零星散发疫情,严格落实封闭管控、流调溯源、集中救治等措施,迅速组织开展多轮核酸检测,成功在一个潜伏期内控制住疫情,最大限度降低了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累计建成P2+核酸实验室129个,新冠疫苗接种累计突破1150万剂次。

粮食能源安全保障有力。防止耕地“非粮化”、推动撂荒地复耕,建设高标准农田46.6万亩。扎实开展粮食购销领域腐败问题专项整治,完善储备粮管理制度,执行“10+5”成品储备模式,调增规模、优化布局、调整品种,地方储备规模达55.6万吨。科学实施有序用电,加大外购电力度,落实煤炭入青220万吨,电力供应秩序保持稳定,煤油气产量分别达1109.3万吨、234万吨、62亿方。

财政金融风险有效化解。出台《关于进一步严肃财经纪律的意见》,落实“过紧日子”要求,一般性支出压减15%,“三公”经费压减3%,加强政府性债务全方位、全流程、全口径管理。专项整治互联网金融和私募基金风险,稳妥处置恒大理财逾期风险,不良贷款连续22个月“量率双降”。重点企业改革脱困,盐湖股份成功恢复上市,省投公司重整计划顺利裁定,西钢集团战略重组取得积极进展。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海北州、囊谦县等成功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效明显,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突出违法犯罪得到有力遏制,西宁、班玛等获评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市县,人民群众安全感持续提升。开展四级食品安全抽检监测3.4万批次,组织“药品安全·蓝箭护航”系列行动。科学处置安全生产事故,深化大排查大治理,加大源头风险管控力度,守住了安全生产底线。

 

[ 行业资讯搜索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猜你喜欢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太阳能电池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新型向日葵形太阳能集中器可使采集率提高10倍
太阳光自动追踪系统设计方案 太阳能热水器的工作原理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联系我们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