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能源资讯 > 节能减排资讯 > 正文

如何在“一带一路”推行绿色金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8-19 12:24:19   来源:新能源网  编辑:全球新能源网  浏览次数:330


  生态脆弱严重威胁“一带一路”人民的生存、发展和安全,也将影响到“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推进。要想让“一带一路”区域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关键是要让金融活动充分考虑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把与生态环境相关的(潜在)成本、收益、风险、回报等因素纳入相应的投融资决策中,通过对经济资源的引导,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简而言之,即不能让绿色金融缺位。

  作为一种市场化的制度安排,绿色金融可以通过多种金融工具和交易方式,发挥金融杠杆作用,提供与“一带一路”战略相匹配的绿色金融供给,积极发展绿色经济,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改善相关国家的生态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例如,中国农业银行在2015年10月在伦敦证券交易所成功发行上市首单10亿美元等值的绿色债券,募集资金投放于按国际通行的《绿色债券原则》(GBP)并经有资质的第三方认证机构审定的绿色项目,覆盖清洁能源、生物发电、城镇垃圾及污水处理等多个领域。这是“一带一路”国家的金融机构共同合作,支持绿色产业、联合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所做出的一项典型案例。

  另一方面,在绿色金融相关的环境和社会风险管控政策尚未落地之前,需要让那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遇到工业化进程和全球产业转移带来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多种问题时,逐渐产生推动经济转型、走绿色发展之路的意识。

  如果中国能够让绿色金融融入“一带一路”的建设中,采用金融手段优化配置资源,引导更多的金融资源投向绿色产业,控制并减少污染型投资,健全关于环境、社会和治理(统称为ESG)方面的一系列标准、指引和操作流程,督促相关金融机构有效地识别、计量、监测、控制投融资活动中的环境和社会风险,在投资项目的具体运作中以绿色金融政策落地为抓手,那么,当地国家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可能由于投资方向和风险管理失误产生负面的环境影响,有时会引起抗议、暴力冲突甚至死亡等事件的可能性将会大大降低。

  从这个角度看,绿色金融将会大大润滑“一带一路”的推进进程,让投资项目的运营尽量减少由于生态破坏产生的不可控性和不必要的严重的经济损失,也将减少给来自于中国的投资项目和投资者带来潜在的不利影响。

  另外,绿色金融工具在“一带一路”地区的推广和普及,将是对金融机构国际投融资策略的一次重大提醒,让金融机构不仅应该满足当地某些社会群体的短期需要,而且要顾及该地区长期发展的需要。比如,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投资方向之一是生态环保等项目建设。有理由相信,丝路基金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在未来的投资决策中将践行绿色金融理念,在相关投融资中高度重视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

  如何在“一带一路”推行绿色金融

  “一带一路”沿线大量地区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同时,许多国家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投资增长率很高。2016年1~5月,中国境内投资者对“一带一路”相关的49个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56.3亿美元,同比增长15.8%,占同期总额的7.7%。中国在绿色金融领域的领导力,要通过自己的金融机构,特别是牵头推动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新开发银行等国际多边开发性金融机构,借鉴“赤道原则”等国际标准,在“一带一路”中创建一套适用、高效、先进的绿色金融标准,将国内外对“一带一路”的投融资引导到对生态环境更为友好的绿色产业上来。

  生态环境是人类安身立命和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必须得到保护和改善。“一带一路”推进进程应着力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开发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推进沿线各国生态环保领域的协调协作,共同推进节能减排、开发清洁能源、发展节水农业、开展联合科考和资源勘探等方面的合作,深化跨界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海洋生态监测、极端气候预报等方面的协调,共同保护人类美好家园。具体来看,以下几点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金融 一路 沿线

[ 行业资讯搜索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猜你喜欢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2012年节能减排工作压力骤增 能源管理体系百科
我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发展状况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联系我们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