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能源资讯 > 太阳能资讯 > 正文

山西省“十三五”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到2020年新增光伏10.5GW 光热500MW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5-26 17:32:12   来源:新能源网  编辑:全球新能源网  浏览次数:2323


二、机遇与挑战

(一)宏观政策导向推动新能源发展

能源革命驱动新能源加速发展。国家把发展清洁低碳能源作为调整能源结构的主攻方向,到2020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8亿吨标准煤左右,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5%~8%,未来5年风电和光伏发电每年均需投产2000万千瓦以上,同时坚决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对地方推行“一挂双控”措施(即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挂钩,能源消费总量和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双控制),适时施行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考核办法。所以,我省要推进能源革命,不断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坚决贯彻国家绿色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我省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气候变化问题倒逼绿色低碳发展。我国以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为特征污染物的区域性大气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社会和谐稳定,尤其是京津冀地区压减燃煤力度不断增大,对清洁煤和清洁电力需求也不断增加。我国通过《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等文件向国际社会申明,计划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实现达峰目标。所以发展低碳特质的新能源产业是解决环境污染、应对环境压力等关系国计民生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京津冀地区作为大气污染防治的重点区域,《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关于改善电力运行调节促进清洁能源多发满发的指导意见》(发改运行〔2015〕518号)中明确提出:在统筹平衡年度电力电量时,新增用电需求优先满足清洁能源消纳,明确接受外输电中清洁能源的比例并逐步提高,为我省建设国家综合能源基地、环渤海地区重要的能源保障基地和北京清洁能源供应基地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能源体制改革保障新能源创新发展。中央九号文件的出台,新一轮电力改革正在推进,将通过“三放开,一独立”引导资源有效开发和合理利用,打破原有利益结构,还原电力商品属性,引入竞争机制,同时配套出台政策提出改善电力运行调节机制,促进清洁能源多发满发,为新能源健康可持续发展保障护航,可再生能源消费将形成自发自用、直供电与市网集中供电等多种模式,为新能源技术应用提供多元的市场环境。《可再生能源电力配额考核办法》有望在“十三五”期间施行,要求我省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0%(基本配额指标),这不仅要求增加开发规模,还要注重不断创新多种模式,增加本地消费比例。2016年,全国碳市场建立将推动我省新能源快速发展,成为碳汇重要基地,多重利益驱动新能源市场化发展。

新型城镇化引领智慧新能源发展。新型城镇化是继工业化、市场化之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引擎。我国提出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按照“新城镇、新能源、新生活”的发展理念,全面推动城镇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大力开发和利用本地可再生能源,提高城镇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实现城镇经济增长的同时,能源消耗尤其是传统能源消耗保持平稳或有所下降,促进城镇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智造撬动新能源装备制造升级发展。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力图在新能源领域取得新突破。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我国提出实施“中国制造2025”(《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国发〔2015〕28号),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鼓励“持续提高绿色低碳能源使用比率,开展工业园区和企业分布式绿色智能微电网建设”、“推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备、先进储能装置、智能电网用输变电及用户端设备发展”。

深化区域合作带来可再生能源的新机遇。积极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压力大,经济相对发达,能源需求大,除自身清洁能源利用,还积极扩大区域外清洁能源供应。我省应积极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以打造京津冀清洁能源输出基地为重点,构建清洁高效、互联互通的可再生能源输出的新格局。

(二)新能源技术发展空间和产业机遇

风电技术发展和产业机遇。风电作为相对成熟的产业,未来的产业发展空间主要分布在风能资源评价、智能化风机设备研制、风电场开发建设和运行方面的关键技术等方面。结合我国实际,未来需要增强风能资源观测预报功能、多地形评价体系和区域资源评价标准,推动数据平台服务和资源咨询评估发展;装备制造要积极适应我国风电开发需求和区域特点,优化3兆瓦及以下机组的性能、低风速发展,持续加强改进叶片技术、传动链技术、控制系统技术和大容量变流器技术的研发和产品研制,逐步提高零部件的自给能力。

光伏技术发展和产业机遇。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光伏组件制造国家,具有活跃的光伏技术研发氛围、完整的光伏制造产业链。今后,应继续加大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等研发力度,提高转换效率,主要提高晶硅电池的效率和质量,研发示范推进碲化镉、铜铟镓硒和染料敏化等新型薄膜电池发展,积极开发高倍聚光组件;推进系统控制技术和电力电子技术进步,提高光伏系统效率和可靠性;推进智能技术、微网技术渗透和融合,提高规模电站运营效率和分布式系统高渗透率。

光热技术发展态势和产业机遇。经过20多年的技术研究,近年来国际太阳能热发电进入产业化发展期,我国经过前期示范项目和产业探索,积累经验,为大规模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正在聚焦太阳能热发电关键技术,通过材料、装备、系统技术的创新,重点发展槽式、塔式、蝶式、菲涅尔式等技术,向高参数-高效率方向发展,优化聚光反射镜的设计、完善提升熔融盐作为热介质商业化运用、设计新型储热器和开发储热材料、提高热发电发动机效率。

微电网技术引发新能源新业态。新能源微电网涵盖了智能电网、多能互补、储能、系统控制等多种技术,使风、光、天然气等实现多能互补,提高新能源电力接入比例,具有改善电能质量的作用。我国在物理和化学储能技术方面已取得实质性进展,正在攻克变速抽水蓄能机组国产化及工程应用,大型压缩空气关键技术,飞轮储能商业应用,大容量、高性能的锂离子电池、全钒液流电池等关键技术。总体来说,以微电网为载体,未来重点研发系统控制技术和产品,降低储能成本,优化系统控制策略和机制。

新能源汽车发展态势和产业机遇。目前,美国、欧洲、日本和我国通过制定能源发展战略、实施重大研发工程、推出市场扶持政策等一系列措施,引导和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新能源汽车市场迅速壮大。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呈现整车技术稳步提升,动力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性能指标不断提高,成本持续下降,产品稳步增多,市场逐步向好的良性态势。新能源汽车是移动性、多样性的用电、用气需求的有效载体,未来急需在蓄电池效率、整车多样化、基础设施网络与电网匹配性等方面取得突破。

(三)我省新能源产业发展环境

1、优势

资源较富集。我省风能、太阳能、生物质、地热及煤层气资源较为丰富,黄河北干流水电资源尚待开发。70米高度风能资源≥200瓦/平方米的技术开发量为2814万千瓦,尤其北部地区属风能开发较丰富~丰富区;年平均太阳能辐射量为1624千瓦时/平方米,太阳能开发资源较丰富,在华北地区仅次于内蒙古;秸秆能源化利用年可获得量为500万吨左右,垃圾资源量达8500吨/日,生物质资源比较丰富;地热可开采资源总量为1.41×1017千焦,折合标准煤3.9×109吨,位居全国第15位;煤层气资源储量为10.39万亿立方米,位居全国第一。

表2:我省新能源资源情况

区位有优势。我省是全国重要的综合能源基地,地处华北、毗邻京津冀,是中部崛起计划的重要能源基地,也是环渤海经济圈的能源保障基地,京津唐清洁能源保障基地,具有距离目标市场近、路网密、设施全、具备多能打捆送出便利条件等显著优势。“十三五”期间,我省将要实施吕梁山区和太行山区两大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工程,深入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改善农村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通道有基础。我省拥有3个亿吨级大型煤炭基地和3个千万千瓦级大型煤电基地,属于国家重点推进的煤电大基地大通道建设区域,拥有大秦线和京原线,大房三回和神保双回,陕京系统管线等输煤、输电、输气网线,国家重要能源外送通道基础较强;同时电力结构以煤电为主,正在逐步形成煤电、风电、光电和水电并重的多能互补新格局。国家为加快推进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启动12条重点输电通道建设,其中我省拥有“两交一直”特高压外送通道和1个500千伏点对网交流外送通道等4条重点输电线路,这些通道建设将有利于我省新能源的发展。

创新要素集聚。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我省聚集了一大批高端能源技术研究机构和人才,发挥太重、永济、汾西重工等老牌工业和“锻造之乡”集群的优势,推动风电装备研发设计,推动晋能和潞安集团等建立高标准光伏产业链。作为全国首批光伏领跑者基地,我省大胆尝试创新,引导优势资源,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集聚先进技术、产品和管理机制,推进我省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2、劣势

无序开发存在隐患。部分地方政府对同一区域引进的开发企业较多,对项目开发时序缺乏统筹规划和管理约束。某些企业项目前期工作不扎实,未充分考虑资源、土地、压矿、环评、电网等建设条件,盲目与当地政府签订开发协议,出现“圈而不建”的现象。

新能源产业起步较晚。“十一五”末,我省风电装机仅为30万千瓦,风电整机制造业在“十二五”期间刚刚起步,错过了风电市场爆发期和风机产品市场磨合期,品牌认知度还需要进一步强化。从全国的情况看,在面临国际贸易摩擦和产能过剩的背景下,我省光伏制造企业的产能、研发、市场占用率等均不占优势。

产业发展环境受限。目前,我省还未出台相关补贴政策,没有成立新能源产业引导基金,金融支持力度有待加大。个别地区百姓阻工赔偿费用较高,造成项目超出预算,增加开发企业投资成本。

用电市场消纳压力大。近年来,我省煤电与新能源发展增长较快,但用电市场增长较为缓慢,严重滞后于发电市场的增长。新能源发电存在不稳定性等特征,在冬季采暖期间供热火电机组挤占新能源发电空间,并且我省新能源装机主要集中在太原以北,给我省电网调峰带来较大难度,预计未来新能源发电上网压力将会加大。

3、机遇

能源转型驱动综合能源基地优化升级。深化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我省在不断提高煤炭清洁利用的同时,要着力发展新能源,不断增加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及煤层气等新能源消费比重,加快推进我省能源消费结构调整,控制能源总量和能源强度。

绿色发展要求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能源资源消耗将持续增加,大气污染防治压力继续加大。我省坚持绿色低碳战略,将高效开发非化石能源与清洁利用化石能源并举,逐步降低煤炭消费比重,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加强储能和智能电网建设,发展分布式能源,推行节能低碳电力调度。发展新能源是减缓化石能源消耗、防治污染环境、应对气候变化、实现低碳能源转型、保证能源供应安全的必由之路,也是我省实现绿色发展的内在要求。

新能源技术创新推动新能源产业多元发展。我国积极推进风电机组轻量化和模块化,大力提倡光伏“领跑者”计划,实施太阳能热发电技术、新能源微电网、储能系统的示范试点等。新能源生产方式将形成分布式和集中式相互补充,新能源消费将形成自发自用、直供电与市网集中供电等多种模式,这为各类新能源开发、新能源技术应用提供了有利的市场环境,为我省不断扩大各类新能源的应用范围和利用形式带来了新机遇。

4、挑战

市场竞争机制要求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我国已经启动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试点,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9号)文》,新能源电价将逐步市场化,对风电价格和光伏价格进行阶梯式下调,并提出2020年风电与煤电上网电价相当,光伏发电与电网销售电价相当,这就要求风电和光伏发电技术不断进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电网可靠性,降低建设投资和运营成本,对新能源技术创新能力提出挑战。

低端产能过剩要求提高核心竞争力。我国新能源行业经过近两年调整,新能源产业园区低水平重复建设得到遏制。但是我国新能源技术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新能源产业链条还不完善,未能全面掌握关键技术,随着发达国家“再制造”回归,新能源技术突破也日新月异,这个差距存在不断扩大趋势。所以,面临新形势,我国新能源产业必须进行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体制创新来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 行业资讯搜索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猜你喜欢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太阳能电池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新型向日葵形太阳能集中器可使采集率提高10倍
太阳光自动追踪系统设计方案 太阳能热水器的工作原理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联系我们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