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论文 > 生物质能 > 正文

玉米与蚕豆秸秆配施对秸秆分解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关注热度:159   来源:新能源学术论文  作者:夏志敏 周建斌 梅沛沛 王平 桂林国 李隆
相似论文 相关推荐 你可能关注 点击排行 我要评论

【摘要】:采用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禾本科作物玉米秸秆和豆科作物蚕豆秸秆单施及其不同比例配施后的秸秆分解及土壤养分含量.结果表明:单施玉米秸秆,土壤有机碳的矿化量和秸秆有机碳的矿化速率都较低,土壤矿质态氮被固持的时间也最长;玉米秸秆与蚕豆秸秆配合施用促进了秸秆有机碳和土壤固持矿质态氮的矿化.两种秸秆单施和配施均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禾本科作物秸秆与豆科作物秸秆配合施用,可以加快秸秆的分解,协调养分供应.
【作者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宁夏农林科学院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关键词】玉米秸秆 蚕豆秸秆 有机碳矿化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 矿质氮
【基金】: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7BAD89B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571087)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新团队项目资助
【分类号】:S158
【正文快照】:
间套作是中国传统的种植方式之一,其通过空间互补、时间互补、养分互补、水分互补和生物间互补等方式促进作物生产,具有明显的增产增效作用;间套作还是降低氮肥投入、高效利用土壤氮素营养的有效途径之一[1-2].因此,间套作在我国特别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应用较普遍.有关不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长期不同施肥类型对稻田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速率的影响    李琳;胡立峰;陈阜;肖小平;杨光立;

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及不同C/N比有机物料中有机N的矿化进程    鲁彩艳,陈欣

两种间作体系中养分竞争与营养促进作用研究    肖焱波,李隆,张福锁

小麦/蚕豆间作体系中的种间相互作用及氮转移研究    肖焱波,李隆,张福锁

绿肥在烤烟中的应用及其对烟叶品质的影响    张会芳;刘喜平;崔文艺;

小嵩草高寒草甸土壤营养因子及水分含量对牦牛放牧率的响应 Ⅰ夏季草场土壤营养因子及水分含量的变化    董全民,赵新全,李青云,马玉寿,王启基,施建军,李有福

有机肥氮素释放动态模型的初步研究    朱大威;黄耀;卢燕宇;

玉米和羽扇豆、鹰嘴豆间作对作物吸收积累Pb、Cd的影响    黄益宗;朱永官;胡莹;刘云霞;

麦棉套作棉花根际非根际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养分    王瑛;孟亚利;陈兵林;周治国;束红梅;卞海云;

牦牛放牧率和放牧季节对小嵩草高寒草甸土壤养分的影响    董全民,赵新全,马玉寿,李青云,王启基,施建军

间作系统中玉米光合作用指标改善的研究    张建华;马义勇;王振南;齐晶;

不同分根条件下氮对间作小麦生长和白粉病发生的影响    李勇杰;陈远学;汤利;郑毅;张福锁;

玉米花生间作复合群体中氮磷吸收利用特征与种间效应的研究    焦念元

稻麦两熟制不同耕作栽培方式对农田生态环境和周年生产力的影响    刘世平

紫外辐射增强对农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胡正华

森林凋落叶分解受不同来源土壤和植物生长的影响    张科

种间相互作用对大豆、蚕豆和小麦根系形态的影响    陈杨

福建优质烤烟生产的氮素营养研究    洪晓微

有机物料对黑土有机碳积累的影响    夏国芳

土壤中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及影响因素研究    杨绒

农田有机肥氮素释放动态模型及其区域化应用的初步研究    朱大威

蚯蚓活动对土壤氮素矿化及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刘宾

农田系统中物种间相互作用的生态学效应    王寒

玉米/大蒜、玉米/蒜苗套作优势研究    张昱

成都平原旱作土壤N_2O和CO_2排放及土壤微生物特性研究    荆光军

非腐解有机物培肥对水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吴景贵,王明辉,刘洁,梁映昕,姜岩

黄土丘陵区柠条林改良土壤作用的研究    安韶山;黄懿梅;

环境因素和作物生长对稻田CH_4和N_2O排放的影响    蒋静艳,黄耀,宗良纲

肥料施用及环境因子对农田土壤CO_2和N_2O排放的影响    董玉红,欧阳竹,李运生,张磊

不同农作措施对稻田甲烷排放通量的影响    陶战,杜道灯,周毅,买光熙,刘箫威

碳、氮比对有机肥料氮素释放和植物吸氮的影响    李俊良,韩琅丰,江荣风,张福锁

有机物料在维持土壤微生物体氮库中的作用    李世清,李生秀

地膜覆盖玉米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    张成娥,梁银丽,贺秀斌

不同养分和水分管理模式对水稻土质量的影响及其综合评价    杨长明,杨林章,颜廷梅,欧阳竹

水分对湿地沉积物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张文菊,童成立,杨钙仁,吴金水

有机物料腐熟剂:腐秆剂    陈木源;

添加玉米秸秆培养对土壤团聚体胡敏酸数量和结构特征的影响    仇建飞;窦森;邵晨;李明敏;安丰华;

无机氮素加入量对玉米秸秆分解过程中棕壤氨基糖含量的影响    丁雪丽;何红波;张彬;张旭东;

降解纤维素菌株筛选及其鉴定    辛亚平;昝林森;杜双田;次旦卓玛;田万强;朱光星;

河西走廊绿色农业循环模式研究    车宗贤;于安芬;李瑞琴;赵有彪;苏永生;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应用的补偿机制实证研究——以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农户调查为例    周颖;尹昌斌;程磊磊;

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    闫晓杰;李杏桔;

不同秸秆覆盖条件下麦地土壤水分变化特征研究    许策玉;

北京农业废弃物现状与循环利用模式探讨    袁顺全;韩洁;

三门峡市秸秆废弃物综合利用调查与利用模式研究    陈玮;陈苏利;

~(13)C标记玉米秸秆分解过程中有机碳变化规律研究    暴春平;郭岩彬;杨景娜;吴文良;孟凡乔;

长期施用玉米秸杆对黑土团聚体中腐殖质组成和性质的影响    陈辉;窦森;

不同无机氮素添加水平对棕壤氨基糖转化的影响    丁雪丽;何红波;张旭东;

风化煤与玉米秸秆发酵过程中腐植酸及氮磷的变化    曹均;林启美;李旭;赵小蓉;李贵桐;孙明德;曹庆昌;

添加玉米秸秆培养对土壤团聚体中腐殖质组成和性质的影响    仇建飞;窦森;

不同堆肥材料配比对堆肥质量的影响    张瑞萍;夏美茹;任素樱;刘双禄;

NaOH处理玉米秸秆厌氧生物气化试验研究    罗庆明;李秀金;

秸秆颗粒饲料、燃料的生产技术及成套设备的研究    胡明生;

耐盐碱细菌对盐碱土壤团聚体形成的促进作用    刘彩霞;黄为一;

不同施肥处理对连续三季作物氮肥利用率及其分配与去向的影响    鲁彩艳;马建;陈欣;张旭东;史奕;赵牧秋;迟光宇;

“吃”进玉米秸秆 “吐”出肉蛋果蔬    本报记者 孙春晓 通讯员 于本生

玉米秸秆“烧”出生态农业循环链    本报记者 侯永锋

冬季如何堆制玉米秸秆肥    吴凡

山东张店:玉米秸秆变成宝贵资源    本报记者 单保江通讯员 张秀贵

玉米秸秆怎样直接还田    

玉米秸秆全量还田新技术    宁津县农业局 刘忠强

撑起“科技伞”抵御多雨天    王绘丰 首席记者 曾庆霖

玉米秸秆粉碎还田误区多    景县王千寺镇政府 李天亮

“秸秆变宝”技术全程无“三废”    安莹

秸秆产业大有可为    本报记者 丁永宏

秸秆培肥土壤对大孔隙流中养分淋失的影响    耿玉辉

畜禽粪便高温堆肥机理与应用研究    李吉进

松嫩草原重度盐碱化草地玉米秸秆改良研究    吴泠

玉米秸秆茎叶分离机理试验研究    高梦祥

利用蚯蚓对长春地区两种农业废弃物分解作用研究    辛未冬

两种木霉混合菌产酶的条件优化及其对玉米秸秆降解的研究    李国强

玉米秸秆微生物预处理工艺筛选    姜洁

玉米秸秆与畜禽粪便堆料发酵技术研究    韦小庆

白腐菌胞外提取液与纤维素酶复合酶解玉米秸秆的研究    杜万清

土壤无机纳米微粒对酶活性及玉米秸秆分解影响研究    万忠梅

农业废弃物干法厌氧发酵关键参数优化研究    李想

微生物处理玉米秸秆的腐解特征研究    卢松

 
关键词: 玉米秸秆

[ 学术论文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相关学术论文推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论文
智能推荐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