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论文 > 燃气能 > 正文

半焦负载铁酸锌中高温煤气脱硫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关注热度:84   来源:新能源学术论文  作者:张帅国
相似论文 相关推荐 你可能关注 点击排行 我要评论

【摘要】:能源资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基石。我国当前时期正处在工业化、现代化和城镇化的重要阶段,迫切的需要建立起来一个清洁可靠的能源供应体系。作为现代煤炭洁净利用技术的一种,煤气化技术受到了各界广泛的关注,其中煤气净化技术是煤气化的关键技术之一。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关于中高温煤气脱硫剂活性组分的研究已经从单一的金属氧化物转化为复合金属氧化物。尖晶石结构的纳米铁酸锌作为一种新型的无机多功能材料,因具有较高的硫容和脱硫精度,已经成为煤气脱硫剂研究的重点。 本文以氯化铁、氯化锌和氢氧化钠为原料,使用低温固相化学反应法制备纳米铁酸锌的前躯体,然后使用马弗炉高温焙烧制备得到纳米铁酸锌,考察了微波和常规的焙烧时间以及焙烧温度对纳米铁酸锌晶粒粒径的影响,并研究了铁酸锌的晶粒生长动力学。分别使用微波马弗炉和常规马弗炉经一步焙烧制备脱硫剂,在模拟德士古煤气的固定床上考察了两种焙烧方式以及焙烧的时间和温度对脱硫剂脱除硫化氢性能的影响。使用氮吸附仪(BET)、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X光电子能谱仪(XPS)、电子扫描电镜(SEM)、热重-差热分析仪(TG-DSC)以及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等仪器对样品进行表征,并将表征的结果与脱硫剂的硫化性能相互关联,分析了脱硫剂的硫化性能与制备条件的关系,为进一步优化脱硫剂的性能提供指导。实验的主要结论如下: (1)先后采用化学活化法与物理活化的方法对弱粘煤半焦进行改性。考察了高温活化的温度和时间对半焦物性参数的影响。认为700℃高温活化2h为最优的活化条件,随着改性温度的升高和时间延长,半焦的比表面积和孔容,均先增大后降低。最优条件下改性半焦的比表面积为239.5m2/g,平均孔径为5.18nm。 (2)以氯化铁、氯化锌以及氢氧化钠为原料采用固相合成法制备得到了铁酸锌前躯体,其物料最佳摩尔配比为2:1:10,并且确定了前躯体热分解过程中的反应以及相变过程。在焙烧温度为400℃左右时前躯体开始分解,产物中的氧化铁与氧化锌随之发生相变生成尖晶石结构的铁酸锌,随后铁酸锌的晶粒开始长大,其中温度对粒径的影响更为显著。 (3)在400℃~700℃温度范围内采用晶粒生长动力学的唯象理论计算得到微波焙烧和常规焙烧下纳米铁酸锌的晶粒生长动力学指数及其晶粒生长激活能。其中微波和常规焙烧时晶粒生长的平均动力学指数分别为9.6和10.6,平均生长激活能分别为122.1kJ/mol和179.4kJ/mol,微波制备铁酸锌时晶粒生长更快。 (4)采用常规一步焙烧法制备得到改性半焦负载的铁酸锌中高温煤气脱硫剂。在焙烧温度为600℃,焙烧时间2h,负载比为10:8,活性组分含量为25%时制备的脱硫剂硫化穿透时间最长,一次穿透的硫容最大达到8.58(gS/100g脱硫剂),且机械强度满足硫化实验需要,没有出现脱硫剂的粉化现象。 (5)采用微波一步焙烧法制备得到改性半焦负载的中高温铁酸锌煤气脱硫剂。在活性组分为25%不变时,最佳制备条件的负载比为10:6,微波500℃辐照2h,此时穿透时间为11h,一次穿透的硫容为9.16(g S/100g脱硫剂)。但是当600℃微波辐照2h时脱硫剂活性下降明显。 (6)在500℃焙烧2h时,微波制备脱硫剂的性能明显好于常规制备方法。前者硫容为9.16(g S/100g脱硫剂),明显大于常规制备脱硫剂的硫容7.29(g S/100g吸附剂),硫化效率分别为91.6%和72.9%。但是当制备条件为600℃时焙烧2h时,微波辐照制备脱硫剂的脱硫性能下降。体现了微波制备脱硫剂快速高效的优势。
【关键词】:微波 煤气脱硫剂 固相反应 铁酸锌 改性半焦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Q544
【目录】:
  • 摘要3-6
  • ABSTRACT6-10
  • 目录10-14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课题选择14-28
  • 1.1 研究背景14-16
  • 1.2 中高温煤气脱硫剂活性组分的研究16-18
  • 1.2.1 单一金属氧化物16-17
  • 1.2.2 复合金属氧化物17-18
  • 1.3 活性组分的制备方法18-22
  • 1.3.1 溶胶-凝胶法19-20
  • 1.3.2 直接沉淀法20
  • 1.3.3 微乳液法20-21
  • 1.3.4 固相合成法21-22
  • 1.4 微波化学的应用研究22-25
  • 1.4.1 微波化学的应用背景22-23
  • 1.4.2 微波辐照对一般化学反应的作用23-24
  • 1.4.3 微波辐照对固相化学反应的影响24-25
  • 1.5 本实验的研究选择与内容25-28
  • 第二章 半焦的改性以及纳米铁酸锌的合成28-38
  • 2.1 实验仪器及实验试剂28-29
  • 2.1.1 实验仪器28
  • 2.1.2 实验试剂28-29
  • 2.2 载体弱粘煤半焦的改性29-32
  • 2.2.1 半焦的改性方法29
  • 2.2.2 结果与讨论29-32
  • 2.3 铁酸锌前躯体的制备与表征32-34
  • 2.3.1 铁酸锌前躯体的制备32
  • 2.3.2 铁酸锌前躯体的表征32-34
  • 2.4 纳米铁酸锌的制备34-36
  • 2.4.1 制备方法34
  • 2.4.2 结果与讨论34-36
  • 2.5 本章小结36-38
  • 第三章 纳米铁酸锌的晶粒生长动力学研究38-50
  • 3.1 实验部分38-39
  • 3.1.1 实验过程及方法38
  • 3.1.2 利用谢乐公式计算铁酸锌的晶粒粒径38-39
  • 3.2 晶粒生长动力学原理39-40
  • 3.3 常规焙烧下铁酸锌晶粒生长动力学40-44
  • 3.3.1 常规焙烧时晶粒的生长过程分析40-41
  • 3.3.2 常规焙烧时晶粒的生长动力学指数计算41-43
  • 3.3.3 常规焙烧晶粒的生长激活能计算43-44
  • 3.4 微波焙烧下铁酸锌的晶粒生长动力学44-48
  • 3.4.1 微波焙烧时晶粒的生长过程分析44-45
  • 3.4.2 微波焙烧时晶粒的生长动力学指数计算45-47
  • 3.4.3 微波焙烧时晶粒的生长激活能计算47-48
  • 3.5 本章小结48-50
  • 第四章 常规焙烧法制备的脱硫剂性能评价50-68
  • 4.1 硫化装置以及硫化条件50-51
  • 4.1.1 硫化装置50-51
  • 4.1.2 硫化条件51
  • 4.2 一步焙烧法制备铁酸锌脱硫剂的方法51-52
  • 4.3 不同制备条件对脱硫剂机械强度的影响52-53
  • 4.4 不同制备条件对脱硫剂硫化性能的影响53-62
  • 4.4.1 焙烧温度对脱硫剂性能的影响53-56
  • 4.4.2 焙烧时间对脱硫剂性能的影响56-58
  • 4.4.3 负载比对脱硫剂性能的影响58-60
  • 4.4.4 活性组分含量对脱硫剂性能的影响60-61
  • 4.4.5 不同制备方法的影响61-62
  • 4.5 脱硫剂的表征62-66
  • 4.5.1 脱硫剂的XPS表征62-65
  • 4.5.2 脱硫剂的SEM表征65
  • 4.5.3 脱硫剂的BET表征65-66
  • 4.6 本章小结66-68
  • 第五章 微波焙烧法制备的脱硫剂及其硫化性能评价68-82
  • 5.1 脱硫剂的微波升温特性68-70
  • 5.1.1 不同负载比的脱硫剂的升温特性68-69
  • 5.1.2 不同功率下脱硫剂的升温特性69-70
  • 5.2 微波辐照制备脱硫剂的硫化性能研究70-74
  • 5.2.1 微波辐照对不同负载比脱硫剂的硫化性能的影响70-71
  • 5.2.2 微波辐照时间对脱硫剂性能的影响71-74
  • 5.3 微波制备脱硫剂的表征74-78
  • 5.3.1 脱硫剂的XPS表征74-77
  • 5.3.2 脱硫剂的SEM表征77-78
  • 5.4 微波法制备与常规焙烧制备的比较78-80
  • 5.4.1 最佳制备条件的比较78-79
  • 5.4.2 不同制备条件下脱硫剂的XPS分析79
  • 5.4.3 不同制备条件下脱硫剂的BET分析79-80
  • 5.5 本章小结80-82
  • 第六章 结语82-86
  • 6.1 总结82-83
  • 6.2 本论文的创新点83
  • 6.3 展望83-86
  • 参考文献86-92
  • 致谢92-93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93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硫化氢脱除技术研究进展    刘小群,江宏富,姚文锐

微波辐照引发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 Ⅰ.反应条件对Ni/La2O3催化剂催化活性的影响    毕先钧,谢小光,洪品杰,戴树珊

多孔脱硫剂孔结构的特性    赵敬德;刘妮;

含铁化合物的Fe2p和Fe3s电子能谱研究    刘芬,陈萦

亲油性ZnS纳米微粒的合成    陈爽,刘维民

Pt/CNT纳米催化剂的微波快速合成及其对甲醇电化学氧化的电催化性能    陈卫祥,韩贵,LEE Jim Yang,刘昭林

微波诱导合成固体快离子导电材料    冯守华,庞广生,徐如人

微乳液结构和丙烯酰胺反相微乳液聚合    哈润华,侯斯健,栗付平,王德松

湿化学法制备α-Al_2O_3纳米粉    李江,潘裕柏,陈志刚,郭景坤

微波加热实现分子筛负载氧化锌及其效果表征    郭薇,骆广生,王玉军

室温固相反应合成纳米材料碱式碳酸铝钠    童彬;曹玉;谢发之;徐玲;

低热固相反应表面活性剂模板法制备纳米硒    王润霞,张胜义

超细粉体表面包覆技术综述    陈加娜;叶红齐;谢辉玲;

甲醇在碳载纳米Pt电极上的电化学研究    过家好;陈忠平;张平;

无水醋酸锌与无水草酸 固相反应动力学的研究    唐定兴,汪礼胜,江志祥

抗坏血酸还原法,室温固相反应制备纳米硒    王润霞,张胜义,刘明珠

微波法制备碳纳米管负载ZnCdS纳米粒子及其光催化性能    姚有智;朱露露;倪娜;吴华强;

荷叶黄酮的溶剂热提取及其抗氧化作用研究    靳素荣;覃巧松;徐瞾;周明全;胡中立;

nano-Pt/GC电极的制备及对甲酸电催化氧化    过家好;陈忠平;

微乳聚合制备防辐射有机玻璃及其透明性研究    林学敏;蒋平平;陈建波;

Co掺杂二氧化锰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研究    王巍;邵光杰;马志鹏;张春迎;

纯硅MCM-41的制备及表征    龚德志;闫群英;刘旭松;蒋丽娟;姜斌;王国胜;

Cu_xIn_yGa_zO_n纳米粉体的共沉淀法制备与表征    郑春满;肖静;韦永滔;郭宇杰;谢凯;

纳米材料研究及其应用    李星国;

燃煤电厂二氧化碳捕集技术研究进展    郜时旺;蔡铭;黄斌;刘练波;

用硫酸选择性浸取高岭石制备微孔氧化硅    谢襄漓;王林江;

可见光激发光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张俊敏;奚丽荷;朱忠其;张谨;柳清菊;

低温燃烧合成La_(0.9)Sr_(0.1)Ga_(0.8)Mg_(0.2)O_(3-α)及其电性能    宿新泰;燕青芝;葛昌纯;

复合氧化物的气敏特性研究(Ⅰ):复合氧化物的制备    徐甲强;刘艳丽;牛新书;

有机—无机杂化纳米材料的制备、表征及性质    王轶博;康振辉;王恩波;张宏;由万胜;胡长文;

介孔材料MCM-41组装体的光学性能研究    周彬

大豆球蛋白糖基化接枝改性及其热聚集行为研究    许彩虹

钛基SCR催化剂及其钾、铅中毒机理研究    姜烨

低挥发份劣质燃料循环流化床燃烧特性研究    李社锋

燃煤烟气汞催化氧化的试验和机理研究    何胜

固体基底辅助水热/溶剂热法制备无机纳米材料    李学铭

弱吸波物料的微波煅烧新工艺及理论研究    刘秉国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阴极材料的研究    于洁

锌基氧(硫)化锌微纳米结构的合成、表征、光电性质及生长机理研究    黄林勇

新型开放骨架结构亚磷酸锌和亚磷酸铁晶体的合成与性质研究    乔健

溶剂热技术合成硫化铁和硫化镍纳米粉体    郭传华

钨酸盐基荧光粉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易敏

YVO_4:Eu~(3+)纳米荧光粉核/壳结构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王正凯

PMMA微球表面过渡金属氧化物壳层聚集体的研究    俞晓晶

超临界CO_2辅助制备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    李宗鹏

以水溶性聚合物刷为模板合成银纳米粒子    栾苗

过渡金属—吡啶羧酸配位聚合物的合成与结构表征    金强

无机骨架过渡金属硫酸盐及沸石型配位聚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郭冬伟

氨基酸诱导的磷酸盐的水热合成、晶体结构及性质研究    孟连霞

固相反应型SiO_2基陶瓷涂层反应机理及性能研究    黄圣玲

ZnO-SnO_2透明导电膜的低温制备及性质    黄树来,马瑾,刘晓梅,马洪磊,孙征,张德恒

粉煤粒度对其燃烧特性的影响    冯俊小,乐恺,刘应书,侯庆文

超声波-微波法制备NiW/Al_2O_3加氢脱硫催化剂    刘学芬,张乐,石亚华,聂红,龙湘云

K_2O和MnO助剂对Fe/Silicalite-2催化剂CO加氢制低碳烯烃性能的影响    徐龙伢,王清遐,杨力,赵修松,王开立,徐奕德,黄家生

Ni/Al_2O_3催化剂上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    路勇,邓存,丁雪加,沈师孔

微波法制备Al_2O_3/NaY新型复合多孔催化材料    孙德坤,朱建华,时吉,须沁华

微波场中甲烷部分氧化制合成气 Ⅰ.Ni/La_2O_3催化剂在微波场中的升温行为及催化活性    毕先钧,段爱红,王真,洪品杰,戴树珊

MgO在NaY沸石上的分散及其催化性能    王英,淳远,朱建华,朱海燕,秦玉,须沁华

液相法制备纳米粉体时防团聚方法概述    杨咏来,宁桂玲,吕秉玲

湿化学法合成α-Al_2O_3纳米粉    李继光,孙旭东,茹红强,宋丹,孙祥云,李晓东,郝士明

碳纳米管的生产及应用    孙晓刚;曾效舒;程国安;

等离子体过程工程-纳米陶瓷材料制备工程的关键过程    马兵;陈运法;

ST/A1-PILC催化剂的制备、结构表征及催化性能研究    蒋月秀

纳米TiO_2催化剂的制备及用ECR氮等离子体对其改性的研究    孔令红

大孔载体上制备NaA分子筛膜的研究    鲁金明

新型高效脱硫剂在含硫污水氨精制系统的应用    刘学东,涂怡然,马杰,胡红春

新型助燃脱硫剂    

湖北化研所气净中心又成功出口二种精脱硫剂到美国和英国    孔渝华 ,叶敬东

电石脱硫剂生产工艺的防爆方法    钟圣俊,党君祥,李刚,孙莉,邓煦帆

制备过程中水合时间对脱硫剂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姚瑶,高翔,宋蔷

赤泥脱硫剂的配制与应用    谷天野,王润叶,闫国富

流化床燃烧脱硫剂反应活性的测试及其评价方法    程乐鸣,刘妮,骆仲泱,方航宇,倪明江,岑可法

飞灰及其混合脱硫剂浆液脱硫特性的实验研究    余世清吴忠标

石灰/粉煤灰水合反应制备高活性脱硫剂机理分析    王建宏,齐美富

脱硫剂的研制    刘素明,田昱,崔莉嫆,郑宏,邵辉兰

氧化镁基脱硫剂铁水脱硫过程的热力学分析    任晓冬;张廷安;刘燕;勾力争;李冲;豆志河;吕国志;赫冀成;

对废脱硫剂处理的研究    杨文刚;

对废脱硫剂处理的研究    杨文刚;

888脱硫剂在焦炉气脱硫中的应用    温福亚;周军建;周军生;

节能环保技术的先行者——记陈炳廉和他研发的“节能脱硫剂”    

天然气活性炭基脱硫剂性能评价    樊辉;陈陆建;赵红;甑建;孙文成;胡康宁;

焦炉煤气络合铁脱硫剂配比的实验研究    曹密静;王胜春;闫绍才;

煤炭高效节能消烟脱硫剂(简称节能脱硫剂)    

镁复合脱硫剂与复合脱硫剂在攀钢的实践分析    梁新腾;陈永;曾建华;李桂军;黄正华;

湿法烟气脱硫系统中脱硫剂石灰石及其溶解特性研究    毛志伟;王浩明;孙礼明;

创新招标方法采购原油脱硫剂    王成明 黄筱琳

管线钢深脱硫剂开发    万雪峰 李德刚 廖相巍

石家庄裕西地区免费发放脱硫剂    徐俊华 周迎久 通讯员 王婵 高莎

一种铜系脱硫剂的再生方法    

强化助燃脱硫剂高效节煤    蔡维希

“丰华”把脱硫剂做到东北最大    记者 孙希军

大连油管火灾祸因:脱硫剂加注乱作业    记者 朱立毅

脱硫剂扩散对铁水脱硫的影响    路素娟

新型高效脱硫剂投入工业应用    张建新

按照反应热力学合理选择脱硫剂    吴巍 胡砚斌 韩志军

钙基脱硫剂反应性能评价体系及反应机理的研究    刘妮

纳米锌基脱硫剂室温脱硫效能及再生研究    李芬

加压煤气化钙基脱硫剂还原脱硫及硫化钙氧化的研究    宋占龙

介孔高温煤气脱硫剂的研制与性能研究    张凤梅

钙基脱硫剂硫化反应产物层扩散机制研究    尚建宇

钙基脱硫剂微观结构特性与流化床燃烧脱硫试验研究    程世庆

炭质多孔材料的结构控制及对H2S、CO2脱除行为研究    陈庆军

变压过程脱除气体中微量硫化氢的研究    钟立梅

O_2/CO_2气氛下燃煤中硫与氮在热场中转化行为的研究    王宏

O_2/CO_2气氛下钙基脱硫剂脱硫机理研究    陈传敏

氧化铁脱硫剂脱硫行为的研究    刘生昕

氧化铈高温煤气脱硫剂的制备与活性评价    高春珍

稀土氧化物高温煤气脱硫剂的制备、表征与性能研究    湛月平

高效脱硫剂制备原理与技术开发    赵素伟

聚苯乙烯微球的制备及织构对高温煤气脱硫剂性能的影响    宋瑾

铈、钼添加剂对以粉煤灰为载体的铁基中高温煤气脱硫剂硫化性能的影响    王德海

半焦负载铁酸锌高温煤气脱硫剂的制备及其活性评价    王睿

氧化铁脱硫剂的制备、改性及回收利用研究    钱红辉

添加金属氧化物对脱硫剂脱硫性能影响的研究    黄红

脱硫剂特性及石灰消化的试验研究    郭秀键

 
关键词: 微波

[ 学术论文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相关学术论文推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论文
智能推荐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