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论文 > 地热能 > 正文

气候变暖背景下的中国碳排放的时间演变轨迹及区域特征

关注热度:264   来源:新能源学术论文  作者:吴遵
相似论文 相关推荐 你可能关注 点击排行 我要评论

【摘要】: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一个不可争议的事实,尤其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人类活动因素引起的温室效应的不断加剧和温室气体排放尤其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不断增加,是造成全球变暖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尽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是减缓气候变暖的主要措施之一,而中国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之一,中国的碳减排问题己成为国内外共同关注的焦点。 本文首先从中国连续暖冬现象的出现入手,采用扫描统计量方法检验这种现象的异常性。结果发现中国近年来暖冬连续出现的现象从统计的角度上看是显著异常的,说明中国冬季平均气温普遍升高,气候逐渐变暖。然后以引起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二氧化碳排放作为研究对象,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分别采用了动态平滑系数回归模型和Sampson-Guttorp空间相关非参数估计方法分析了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演变轨迹和区域特征,结果显示中国碳排放量依次经历了快速增加、保持平稳、急速增加三个阶段;GDP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随时间依次经历了缓慢增加、快速增加、快速减少、快速增加、缓慢减少、快速增加六个阶段;中国碳排放量总体上呈现东部高西部低、北部高南部低、局部中北部高西北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最后就实证结果结合实际分别对中国和中国各区域的节能减排提出科学决策。全文共分为七章,具体如下: 第一章是绪论部分,本章主要内容包括: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研究方法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本文的创新点。第二章是综述部分,本章主要从暖冬现象研究、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和碳排放区域特征研究三个方面对国际国内的研究进行综述,从而为本文提供坚实的理论铺垫。第三章是气候变暖的验证及其影响,本章前半部分采用扫描统计量对中国出现连续暖冬现象进行了检验,本章后半部分主要就气候变暖的原因和影响作了简要介绍,如何有效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已成为中国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第四章是碳排放的测算,本章主要介绍了几个国际上权威的涉及二氧化碳排放数据研究机构和有关碳排放量的估算方法,为下面的实证分析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第五章和第六章是实证部分。第五章是中国碳排放量的时间演变轨迹,本章首先从时间的角度出发,研究了中国碳排放的演变轨迹,然后融入经济增长因素,采用动态平滑系数回归模型具体分析中国的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及其成因。第六章是中国碳排放的区域特征,本章从空间的角度出发,采用Sampson-Guttorp空间相关非参数估计方法计算中国各省域碳排放的SG相关系数,并以此定义距离进行聚类分析,研究中国碳排放的空间分布特征。最后一章是结论及政策建议,本章将实证分析的结果进行了总结,并与实际结合,为中国及中国各区域的碳减排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最后提出了研究中尚待解决的一些具体问题。
【关键词】:暖冬 碳排放 经济增长 动态平滑系数回归模型Sampson-Guttorp空间相关非参数估计方法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124.5;F124.1;F224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9
  • 目录9-11
  • 第1章 绪论11-21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1-14
  • 1.1.1 研究背景11-13
  • 1.1.2 研究意义13-14
  • 1.2 研究内容与框架体系14-17
  • 1.2.1 研究内容14
  • 1.2.2 研究框架14-17
  • 1.3 研究方法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7-18
  • 1.3.1 基于扫描统计量检验中国连续暖冬现象是否属于异常现象17
  • 1.3.2 基于动态平滑系数回归模型分析中国碳排放的时间演变轨迹17
  • 1.3.3 基于Sampson-Guttorp空间统计方法研究中国碳排放的区域特征17-18
  • 1.4 创新点18-21
  • 1.4.1 扫描统计量(SS)对连续暖冬现象的检验18
  • 1.4.2 动态平滑系数回归模型对中国碳排放的时间演变轨迹的分析18
  • 1.4.3 空间相关非参数估计方法对中国区域碳排放相关性的研究18-21
  • 第2章 文献综述21-37
  • 2.1 关于气候变暖及暖冬现象研究的文献综述21-23
  • 2.1.1 关于气候变暖研究的文献综述21-22
  • 2.1.2 关于暖冬现象研究的文献综述22-23
  • 2.2 关于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文献综述23-34
  • 2.2.1 国外研究23-27
  • 2.2.2 国内研究27-34
  • 2.3 关于碳排放区域特征研究的文献综述34-37
  • 第3章 气候变暖的验证及其影响37-49
  • 3.1 连续暖冬现象的检验38-44
  • 3.1.1 暖冬现象及其定义38
  • 3.1.2 数据选取38
  • 3.1.3 理论方法38-40
  • 3.1.4 实证分析40-44
  • 3.1.5 实证结果44
  • 3.2 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影响44-46
  • 3.2.1 气候变暖的原因44-45
  • 3.2.2 气候变暖的影响45-46
  • 3.3 本章小结46-49
  • 第4章 碳排放量的测算49-59
  • 4.1 碳排放数据的来源49-52
  • 4.2 碳排放的测算52-55
  • 4.3 非化石能源排放的二氧化碳的测算55-57
  • 4.4 本章小结57-59
  • 第5章 中国碳排放量的时间演变轨迹59-75
  • 5.1 数据选取及处理59-61
  • 5.2 理论方法61-64
  • 5.2.1 EKC理论61-63
  • 5.2.2 动态平滑系数回归模型63-64
  • 5.3 实证分析64-72
  • 5.3.0 中国碳排放量的描述性统计64-69
  • 5.3.1 碳排放量随经济增长的变化趋势69-70
  • 5.3.2 曲线斜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70-72
  • 5.4 实证结果72-73
  • 5.5 本章小结73-75
  • 第6章 中国碳排放的区域特征75-91
  • 6.1 数据选取及描述性统计76-80
  • 6.1.1 数据选取及处理76
  • 6.1.2 省域碳排放数据的描述性统计76-80
  • 6.2 研究方法80-82
  • 6.2.1 Sampson-Guttorp空间相关非参数估计方法80-81
  • 6.2.2 聚类分析81-82
  • 6.3 实证分析82-86
  • 6.3.1 SG相关系数的计算82-85
  • 6.3.2 基于SG相关系数的聚类分析85-86
  • 6.4 实证结果86-88
  • 6.5 本章小结88-91
  • 第7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91-99
  • 7.1 结论91-92
  • 7.1.1 关于连续暖冬现象是否属于异常现象91
  • 7.1.2 关于中国碳排放的时间演变轨迹91-92
  • 7.1.3 关于中国碳排放的区域特征92
  • 7.2 政策建议92-97
  • 7.2.1 关于中国节能减排的政策建议92-95
  • 7.2.2 关于中国局部地区节能减排的政策建议95-97
  • 7.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97-99
  • 参考文献99-107
  • 致谢107-109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109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基于减物质化的中国碳排放分析    汝醒君;苏利阳;陈茜;

基于IPAT方程的典型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关系研究    刘扬;陈劭锋;

城市规模与碳排放的相关性思考    钟宜根;葛幼松;张强华;顾鸣东;

双特碳交易试点如何做?    王毅刚;葛兴安;邵诗洋;

中国碳排放演化特征的实证研究    李正辉;崔衍安;

河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量演变及其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尚文英;

我国交通运输业的碳排放测度及因素分解    徐雅楠;杜志平;

考虑全要素生产率的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赵欣;龙如银;

美国温室气体减排新方案及其影响    全球变化与经济发展项目课题组

中国碳排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实证研究——基于省域面板数据    许广月;宋德勇;

基于土地利用结构的芜湖市碳排放效应研究    郑欣;程久苗;

基于IPCC方法的区域碳排放研究—以沈阳市和平区为例    董会娟;张智勇;李晓娴;薛冰;

我国城市居民直接能耗的碳排放类型及影响因素    张艳;秦耀辰;

中国发展碳排放交易市场研究    周永章;杨海生;王祖伟;王鹤立;刘祥伟;王音;

中美碳排放量趋势研究    刘晓;王铮;

城市空间紧凑度与碳排放强度相关性分析    王志远;郑伯红;

城市总体规划的碳排放指标讨论    王静懿;高昊;

基于空间紧凑度的城市碳排放强度研究——以长沙为例    郑伯红;周刃荒;王志远;

江苏省城市碳排放核算及减排潜力分析    黄金碧;黄贤金;

淮南市碳排放定量核算研究    黄静;高良敏;

世行报告:气候变暖威胁远大于金融危机    记者 张明禄

气候变暖和酸雨提高森林生产率    申宁馨

刘雅章:人人都应为气候变暖尽份责任    本报记者 李跃辉 通讯员 张恒荣

美西部树木死亡率上升,疑因气候变暖受不了    记者 任海军

碳捕获和封存技术——对抗气候变暖的利器    石磊

气候变暖背景下 农业抗旱该如何“升级”    本报记者 冯君

1700名英国科学家联合声明支持气候变暖结论    张静

展望2020年:不只是气候变暖    理查德·沃泽尔

以开展珊瑚与气候变暖关系研究    记者 郑晓春

“冷事件”难改气候变暖大趋势    本报记者 陆振华

气候变暖背景下的中国碳排放的时间演变轨迹及区域特征    吴遵

江西省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    陈艳

中国碳排放强度预测及其影响因素动态效应建模    刘广为

电力行业碳排放交易理论体系研究    何深

吉林省碳排放峰值预测与控制策略研究    马卓

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许广月

上海碳源碳汇结构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    赵敏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及制度变迁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    卢祖丹

管制政策下中国出口贸易的二氧化碳排放效应研究    张海玲

基于强度减排的我国碳交易市场机制研究    刘婧

中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程健

气候变暖下的长江三角洲碳排放强度测算及减排政策研究    张春燕

甘肃省碳排放特征及行业碳排放强度贡献率分析    牛晓婧

基于减排目标和经济增长双重约束的碳排放强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王友转

中国制造业能源消耗碳排放分析    朱聆

我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祁成祥

湖南省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与政策研究    丰华为

基于碳排放特征分析的陕西省碳排放权交易模式研究    闫宇飞

碳排放驱动因素及碳减排路径研究    张白羽

基于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研究    刘波

 
关键词: 暖冬

[ 学术论文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相关学术论文推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论文
智能推荐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