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论文 > 地热能 > 正文

热带西太平洋暖池的热状态及其上空的对流活动对东亚夏季气候异常的影响

关注热度:156   来源:新能源学术论文  作者:黄荣辉 孙凤英
相似论文 相关推荐 你可能关注 点击排行 我要评论

【摘要】:本文利用1978-1989年热带西太平洋暖池的表层与次表层海温、高云量与降水等观测资料分析了热带西太平洋暖池的热状态及其上空的对流活动对东亚夏季气候异常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热带西太平洋暖他的热状态及其上空的对流活动对东亚夏季气候异常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增暖时,从菲律宾周围经南海到中印半岛上空的对流活动将增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偏北,我国江淮流域夏季降水偏少;反之,则菲律宾周围的对流活动减弱,副热带高压偏南,江淮流域的降水偏多,黄河流域的降水偏少,易发生干旱。观测事实还表明,当热带西太平洋暖池上空的对流增强后,从东南亚、经东亚到北美西海岸上空大气环流的异常呈现出一个遥相关型-东亚太平洋型。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0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0
【关键词】暖池 对流活动 遥相关 副热带高压
【分类号】:P46
【正文快照】:
一、引言许多观测事实表明,东亚季风不仅受印度西南季风的影响和南半球气流的作用,而且还受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由于西太洋到热带高压的年际变化与季节内变化很大,因此,东亚季风的变化比较复杂,不仅年际变化大,并且季节内变化也很大。由于受东亚夏季风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末次盛冰期西太平洋海温差异对亚洲夏季风影响的数值模拟    隋伟辉,赵平

过去5000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活动的泥炭纤维素碳同位素记录    洪业汤,洪冰,林庆华,朱泳煊,姜洪波,王羽

东亚季风和中国梅雨暴雨研究的评述    李峰

大洋暖池特征变化和成因的研究    周春平,李万彪

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对中国降水和沿海自然灾害的影响    李万彪,周春平

江淮流域夏季旱涝与不同时间尺度大气扰动的关系    李桂龙,李崇银

中国夏季降水对南印度洋偶极子的响应研究    杨明珠;丁一汇;

东亚夏季风的季节内振荡研究    琚建华,钱诚,曹杰

东亚夏季风爆发和北进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热带西太平洋热状态的关系    黄荣辉,顾雷,徐予红,张启龙,吴尚森,曹杰

长江中下游夏季旱涝并存及其异常年海气特征分析    吴志伟;何金海;李建平;江志红;

不同区域海温异常对中国夏季旱涝影响的诊断研究和预测试验    王蕾;张人禾;

不同季节海温与中国夏季降水的时空特征分析    王蕾;黄嘉佑;

西太平洋暖池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ENSO的关系    陈锦年;王宏娜;吕心艳;

福建夏季降水异常与ENSO循环及东亚季风的关系    蔡学湛;

青藏高原-季风“大三角”影响域水汽输送特征与中国区域旱涝异常    徐祥德;陶诗言;王继志;周丽;王秀荣;

东亚副热带夏季风指数研究    琚建华;钱诚;曹杰;

不同区域海温异常对中国夏季旱涝的影响    王蕾;张人禾;

东北冷涡异常对梅雨的影响及前期SAM的异常信号    何金海;吴志伟;李建平;韩桂荣;

东亚夏季风对山东夏季降水的影响    王庆;孙即霖;龚佃利;

东亚夏季西风急流变化与中国夏季降水的相关分析    刘飞;何金海;董国青;

南半球大气环流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及其对东亚夏季风的影响    高辉

基于ISCCP及TRMM观测的热带降水云与非降水云差异的研究    刘奇

引起华北持续干旱的环流异常型及其与西北干旱区热力变化的关联    周连童

ENSO引起的全球和局地环流异常对梅雨期降水影响过程的研究    宗海锋

热带印度洋海表面温度年际变化主模态对亚洲季风区大气环流的影响    杨建玲

南海夏季风建立与南亚高压重建及其数值模拟    胡鹏

印度洋海温异常对亚洲主要降水区的影响研究    杨明珠

大气热源的年际年代际变化及其与中国降水的关系    简茂球

东亚夏季风爆发和推进过程的年际变化及其与春季热带西太平洋热力状态的关系    顾雷

非绝热加热影响北半球夏季副热带高压形态变异的物理机制    刘屹岷

末次盛冰期热带西太平洋海温差异对亚澳季风影响的数值模拟    隋伟辉

太平洋暖池三维海温异常影响的初步研究    张立峰

江淮地区夏季降水异常与瞬变波和对流层温度异常的关系    董丽娜

江淮地区梅雨期极端降水异常及其环流特征分析    刘明丽

分子化石在洞穴沉积物中的分布特征及其潜在的古气候意义    易轶

山东夏季降水与东亚夏季风以及大气环流异常的关系    王庆

三峡库区夏季降水异常规律及成因分析    周毅

ENSO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年际关系的年代际变化及其机理分析    游泳

热带及北太平洋SSTA与中国降水年代际变化的相互关系及其机制研究    吴胜安

我国东部夏季降水极值的时空特征及其遥相关研究    张永领

西太平洋赤道海域的热量平衡    姚兰昌,陈有虞

1986年10——12月西太平洋热带及其邻近海域的大气加热场分析    姚兰昌

跨季度气候距平数值预测试验    曾庆存,袁重光,王万秋,张荣华

南方涛动与我国东部盛夏季风雨北进程度的年际遥联    徐群,施丹平

热带西太平洋暖池上空对流活动对东亚夏季风季节内变化的影响    黄荣辉,孙凤英

欧亚冬季雪盖对北半球夏季大气环流的影响及其与东亚太平洋型遥相关的可能联系    谭言科,何金海,祝从文

印度与东亚夏季风环流对ENSO及其年代际异常响应的数值研究    徐建军,朱乾根

副高北进过程的个例数值研究    张道民,纪立人,王盘兴,李双林

亚洲夏季风活动激发北半球大气遥相关的物理机制探讨 I.正规模及有限时间不稳定奇异矢量分析    黎伟标,纪立人

南亚高压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张琼,钱永甫,张学洪

热力适应、过流、频散和副高 Ⅱ.水平非均匀加热与能量频散    刘屹岷,吴国雄,宇如聪,刘新

关于季风动力学以及季风与ENSO循环相互作用的研究    黄荣辉,陈文,丁一汇,李崇银

部分数值预报产品的副热带高压预报效果分析评述    张韧;褚晓春;刘科峰;

Seasonal Predictability of the ensemble seasonal prediction by tier-1 and tier-1.5 models of ECMWF-UH    Li Tao, Bing Wang*, Xiou-Hua Fu*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jing, 210044)*IPRC, University of Hawaii at Manoa, Hawaii, USA

亚洲夏季风的爆发和推进过程及副热带高压形态的变异    颜京辉

南海夏季风建立与南亚高压重建及其数值模拟    胡鹏

东亚夏季风爆发和推进过程的年际变化及其与春季热带西太平洋热力状态的关系    顾雷

非绝热加热影响北半球夏季副热带高压形态变异的物理机制    刘屹岷

中低纬关键区水汽输送结构特征及其对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异常的影响    施小英

夏季亚洲中纬度大陆高压活动特征及其异常的机理    谭桂容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年际变化及其机理研究    陈光华

东亚夏季高空西风急流变异及其机理    林中达

ENSO引起的全球和局地环流异常对梅雨期降水影响过程的研究    宗海锋

褐飞虱前期迁入与海温场、ENSO指标的遥相关及其中长期预测    冼晓青

热带太平洋地区大气对海洋强迫作用的诊断、模拟以及SSTA预报试验    雷永荟

热带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气相互作用事件的资料分析研究    袁绍宇

副热带高压双脊线的结构特征及其对副高南北进退的影响    占瑞芬

热带西太平洋暖池海温分布型与中国夏季降水的关系    张增信

夏季低空越赤道气流与ENSO及中国夏季降水关系的研究    陈兵

热带气候变率的非线性特征和海气间的非线性联系    沈桂凤

南海夏季风强度年际变化的年代际变异特征    李霞

印度洋暖池的变异及其对亚洲气候的影响    杨宇星

完全耦合的海气环流模式中ENSO和亚洲季风的相互作用    李颖

平流层准两年振荡与对流层大气环流的关系    于田田

浙江省大暴雨的气候分析    庞茂鑫,斯公望

2002年南海季风爆发前后西沙海区海-气通量交换及其变化    闫俊岳;唐志毅;姚华栋;李江龙;肖义国;陈弈德;

华南前汛期的锋面降水和夏季风降水 I.划分日期的确定    郑彬;梁建茵;林爱兰;李春晖;谷德军;

华南前汛期雨季开始期的降水及环流特征    覃武,孙照渤,丁宝善,张爱华

华南前汛期降水与南极海冰变化的关系    吴恒强,张爱华,蒋伯仁,覃武

我国南方暴雨一些气候特征的统计分析    徐桂玉,杨修群

南海海温异常对华南气候影响的数值研究    冯瑞权,吴池胜,王安宇,古志明,侯尔滨,唐天毅

广东汛期开始日期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研究    纪忠萍,熊亚丽,谷德军,梁建茵,谢炯光

近50年东北冷涡异常特征及其与前汛期华南降水的关系分析    苗春生;吴志伟;何金海;池艳珍;

赤道印度洋纬向海温梯度模及其气候影响    晏红明;李崇银;

东北夏季低温与印度洋海温变化的关系    袁子鹏;白人海;

东亚副热带夏季风指数研究    琚建华;钱诚;曹杰;

近40年来东北地区极端气温变化特征及其影响    娄德君;李治民;王冀;张雪梅;

降水时空分布的信息熵研究    张继国

夏季欧亚中高纬持续异常环流研究    潘婕

青藏高原正涡度源的形成及其对中国东部梅雨的影响    王慧

热带大西洋海表潜热和感热通量的季节和年际变化研究    姜华

热带印度洋热收支与经向环流的研究    胡瑞金

南半球大气环流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及其对东亚夏季风的影响    高辉

海气系统季内振荡现象的气候学研究    李丽平

亚洲夏季风的爆发和推进过程及副热带高压形态的变异    颜京辉

“05·6”华南暴雨形成机理与中尺度对流系统研究    何立富

全球增暖背景下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特征变化及其数值模拟    蒋国荣

大连地区冬季气温的变化特征和影响因子分析    张黎红

长江中下游夏季风降水“旱涝并存、旱涝急转”现象的研究    吴志伟

近五十年中国极端温度和降水事件变化规律的研究    潘晓华

宁夏春季沙尘暴变化规律、环流背景及其与北极海冰的遥相关关系研究    杨建玲

欧亚雪盖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ENSO循环的关系    王静

太平洋区域海气相互作用的纬际差别及联系    李泓

华北夏季降水异常规律及其成因的初步分析    于润玲

西北地区及其青藏高原东北侧降水的气候特征与影响因子分析    王遂缠

东北夏季(6—8月)气温异常的多尺度时空特征分析    李兰

亚澳季风区水汽输送的气候特征    周长艳

构建防范意外灾害的管理体系    罗永泰

2005年夏季中国登陆台风的环流特征    刘舸;张庆云;孙淑清;

东南亚地区夏季风异常对云南2005年初夏干旱的影响    刘瑜;赵尔旭;孙丹;琚建华;

40a来中国旱灾对ENSO事件的区域差异响应研究    卢爱刚;葛剑平;庞德谦;何元庆;庞洪喜;

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对中国降水和沿海自然灾害的影响    李万彪,周春平

2003年淮河流域持续暴雨的云系特征及环境条件    郑永光;陈炯;费增坪;王洪庆;张焱;

大洋暖池特征变化和成因的研究    周春平,李万彪

泥炭沉积中植硅体对环境指示的意义——以吉林敦化泥炭剖面为例    张新荣,胡克,介冬梅,王东坡,刘莉莉

四川“9·3”大暴雨中的水汽输送分析    周长艳;李跃清;

长江流域洪水过程强信号敏感区水文气象相关模型    徐祥德,苗秋菊,张胜军,谭德宝,刘还珠

定量诊断华南春旱的形成机理    吴乃庚;温之平;冯业荣;林良勋;袁卓建;陈炳洪;

印度洋海表温度主模态及其与亚洲夏季季风的关系    杨明珠;丁一汇;李维京;毛恒青;

不同区域海温异常对中国夏季旱涝影响的诊断研究和预测试验    王蕾;张人禾;

西太平洋暖池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ENSO的关系    陈锦年;王宏娜;吕心艳;

福建夏季降水异常与ENSO循环及东亚季风的关系    蔡学湛;

副高研究最新进展和有关问题探讨    毛连海;

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面水温与相关大气环流变异规律研究    崔茂常;莫军;乔方利;

2005-10秋季连阴雨中暴雨天气特征分析    胡淑兰;李社宏;杜继稳;

印尼苏门答腊三次大地震与中国珠江洪水关系的研究    高建国;姚清林;强祖基;黄树桃;杜乐天;王涌泉;郭增建;吴永祥;刘丽平;贾燕;

前期ENSO指标、副高特征量与褐飞虱发生程度的遥相关    冼晓青;翟保平;

极涡的活动特征与数值模拟及其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张恒德

热带印度洋热收支与经向环流的研究    胡瑞金

南半球大气环流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及其对东亚夏季风的影响    高辉

越南降水量的气候学特征分析及其与大气环流和海温场的关系研究    梁俊明

海气系统季内振荡现象的气候学研究    李丽平

中尺度地形对陕南暴雨的影响研究    毕宝贵

冲绳海槽晚更新世——全新世的古环境演化    常凤鸣

苏北盆地兴化钻孔近3Ma环境变化记录研究    舒强

基于栅格模型的海洋渔业GIS研究    李云岭

大范围气候变化与华北干旱研究    荣艳淑

中国近半个世纪气候冷暖与干湿配置关系的研究    苏明峰

南海夏季风建立特征分析和模拟及南亚高压西进特征分析    李飞

长江中下游夏季风降水“旱涝并存、旱涝急转”现象的研究    吴志伟

一个新的东亚冬季西风急流指数与相联系的东亚冬季风异常    王栋钰

亚洲夏季风对ENSO的非线性响应    姜玥宏

南海季风试验区海洋对流结构与TRMM卫星反演研究    李香淑

末次盛冰期热带西太平洋海温差异对亚澳季风影响的数值模拟    隋伟辉

福建省前汛期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东亚冬季风的关系    邹燕

中国西北地区降水的长期变化特征及其可能影响因子研究    魏锋

太平洋暖池三维海温异常影响的初步研究    张立峰

亚洲地区月平均大气加热场及其年变特征    姚兰昌,罗四维,王安宇

西太平洋赤道海域的热量平衡    姚兰昌,陈有虞

1986年和1987年秋季西太平洋赤道附近海域的辐射状况    姚兰昌,袁福茂,陈有虞,刘俊义

1982年冬季青藏高原地面和大气的加热场特征    季国良,姚兰昌,袁福茂,杨化镒

大气环流低频振荡的研究    谢安

热带西太平洋海面的热量收支——中美西太平洋海-气合作考察观测事实之三    李月洪,李维亮

西太平洋热带地区能量和热量的总收支——中美西太平洋海-气合作考察观测事实之五    李月洪,李维亮

1986—1987年的厄尔尼诺及其对中国夏季雨带和温度的影响    张先恭,赵汉光

1979年夏季青藏高原西部地表热状况    季国良

2010年“7·25”云南强降雨物理量特征分析    黄文凤;解福燕;杨韬;

一次梅雨锋暴雨中尺度系统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    陈红专;曾志明;欧小锋;刘美云;陈章法;

四川盆地夏季降水日变化的数值模拟    沈沛丰;张耀存;

广西“6.12”特大暴雨中西南涡与中尺度对流系统发展的相互关系研究    陈涛;张芳华;端义宏;

2009年铜仁地区高温干旱特征及成因诊断分析    杨群;晏理华;周长志;牛广山;

    

    

    

    

    

关于热带西太平洋暖池的研究    张启龙;翁学传;

赤道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水温与热带气旋的关系    吴迪生;张娟;刘增宏;俞胜宾;周水华;张文静;王文娟;冯伟忠;

华东登陆台风对流非对称的TBB分析    朱佩君;郑永光;郑沛群;

2007年夏季我国深对流活动时空分布特征    郑永光;祁秀香;

北京及周边地区5-8月红外云图亮温的统计学特征及其天气学意义    陈炯;郑永光;陈明轩;王迎春;丁青兰;

中南半岛对流活动特征及其对南海夏季风建立过程的影响    何金海;王黎娟;温敏;

“4·15”鲁南中尺度暴雨物理机制研究    吴炜;吴增茂;高山红;

前期月OLR场与中国汛期雨带类型分布的关系    严小冬;金建德;雷云;陈静;

夏季印度洋和西北太平洋对流异常的位相配置对热带外环流遥相关的影响    史剡峰;

2011年4月江西降水异常偏少的初步诊断分析    马锋敏;张超美;张传江;

加强暖池现象研究提高降水预报水平    本报记者 游雪晴

全球关注:厄尔尼诺    周毅 李自强

三大因素导致今夏罕见干旱    陈磊

新厄尔尼诺年底可能发生    记者 魏景云

暴雨下的洗礼冲不淡的深思    本报记者 谈媛 徐丽娜

ENSO监测和预测系统    翟盘茂 赵宗慈

厄尔尼诺将推迟形成    记者彭俊

大范围雨雪天气因何而来    本报记者 颜昕 卞辑

中日高原大气科学领域合作研究进展顺利    

今年的水情会比1998年更大吗    本报记者 林英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年际变化及其机理研究    陈光华

不同下垫面上行星边界层对流的数值模拟研究    黄倩

副热带高压中心云和降水及热带和副热带穿透性对流活动分布特征    冯沙

西北太平洋年际和季内尺度海气相互作用研究    郑建秋

亚洲夏季风建立的季节进程及机理研究    何春

华南前汛期降水时空变异规律    强学民

下垫面非均一性影响边界层垂直速度场的数值模拟研究    王婵

西太平洋冬季暖池热含量变化对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的影响    黄露

印度洋暖池的变异及其对亚洲气候的影响    杨宇星

热带印度洋—太平洋热力异常联合模及其对我国旱涝的影响研究    郑冬梅

2007年夏季中国及周边地区中尺度对流系统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祁秀香

热带海洋对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异常的影响    于超

不同纬度季节内振荡对2008年中国南方低温冰冻雨雪的影响    马宁

长江流域连续性暴雨过程与前期OLR场的相关分析    赵璐

夏季菲律宾附近对流对我国长江中下游降水的影响    彭华青

三维变分多普勒雷达资料直接同化试验研究    赖安伟

我国强天气时空分布特征及极端事件动力诊断研究    陈思蓉

 
关键词: 暖池

[ 学术论文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相关学术论文推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论文
智能推荐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