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论文 > 太阳能 > 正文

关于中欧光伏贸易摩擦新闻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

关注热度:133   来源:新能源学术论文  作者:马军
相似论文 相关推荐 你可能关注 点击排行 我要评论

【摘要】:批评话语分析旨在通过分析语篇的语言特点以及语言环境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来讨论隐藏在语言结构中的意识形态意义,从而揭示语言、权利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新闻报道,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虽然一再强调其客观、真实性,但是报道者的立场、观点和意识不可避免地会通过新闻语篇间接地传递给读者并给读者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之前对新闻语篇的批评性研究大部分集中于政治新闻,但对经济新闻的研究仍远远不够。所以对经济新闻进行批评性语篇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2012年,中欧光伏贸易摩擦成为中西媒体关注的焦点,摩擦不仅仅是简单的经济问题,还涉及政治、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本文选取中欧光伏贸易摩擦的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中西媒体报道的语言和语篇特征来揭露经济新闻中隐藏的不同意识形态,并探寻不同意识形态背后的社会文化根源。 研究采用费尔克劳的三维模式和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作为理论分析框架,从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维度对取自《中国日报》和《金融时报》的6篇关于中欧光伏贸易摩擦的新闻报道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分析是在描述、阐释和解释三个层面展开的:在文本层面,主要从及物性角度分析语言特点;在话语实践层面,主要分析引述话语的来源和引述方式两个方面;在社会实践层面,从社会文化角度解释语篇背后所隐藏的不同的意识形态。 研究发现,中西媒体在报道中通过运用不同的语言手段来阐明各自的观点和立场,语言特征上的差异主要有:1)物质过程、言语过程、关系过程中各元素的侧重点不同,中方报道强调欧盟反倾销调查对中方企业和全球光伏产业的消极影响及中方对欧盟“贸易保护主义”的谴责;而西方报道则着重指责中方企业的倾销行为及对欧洲光伏业的打击;2)中方媒体在报道中引用大量代表中方立场的声音作为消息来源,而西方报道恰恰相反3)在转述引语方面,《金融时报》比《中国日报》更多地采用间接引述,因而报道的主观性更强。由此可见,经济新闻的报道并不是完全客观、中立的,而是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同时,意识形态也会通过新闻语言影响读者对新闻事件的认知。究其原因,首先,媒体是服务于政府的;其次,在中欧贸易的大环境下,两大经济体间的利益冲突导致不平等的权力关系;再次,不同的意识形态根植于中西社会文化不同的大背景。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 新闻报道 意识形态 中欧光伏贸易摩擦
【学位授予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212;H05
【目录】:
  • ACKNOWLEDGMENTS5-6
  • ABSTRACT6-8
  • 摘要8-12
  • LIST OF ABBREVIATIONS12-13
  • LIST OF TABLES13-14
  • LIST OF FIRGURES14-15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5-21
  • 1.1 Research Background15-17
  • 1.2 Research Significance17-19
  • 1.3 Research Questions19-20
  • 1.4 Structure of the Thesis20-21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21-37
  • 2.1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21-27
  • 2.1.1 Definition of CDA21-22
  • 2.1.2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CDA22-24
  • 2.1.3 Main Approaches in CDA24-27
  • 2.2 Language, Ideology and Power27-30
  • 2.3 Previous Critical studies of News Media30-33
  • 2.3.1 Critical News Media Studies Abroad30-32
  • 2.3.2 Critical News Media Studies at Home32-33
  • 2.4 Summary33-37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37-53
  • 3.1 Fairclough’s Three-dimensional Model37-39
  • 3.2 Halliday’s 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39-43
  • 3.2.1 Reasons to Choose SFG for CDA39-40
  • 3.2.2 metafunctions of Language40-43
  • 3.3 Analytical Tools43-49
  • 3.3.1 Transitivity43-47
  • 3.3.2 Intertextuality47-49
  • 3.4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the Thesis49-50
  • 3.5 Summary50-53
  • CHAPTER FOUR RESEARCH METHOD AND DATA ANALYSIS53-103
  • 4.1 Data Collection and Research Method53-56
  • 4.2 Description of News Reports in China Daily and The Financial Times56-86
  • 4.2.1 Material Process57-74
  • 4.2.2 Verbal Process74-82
  • 4.2.3 Relational Process82-86
  • 4.3 Interpretation86-95
  • 4.3.1 Analysis of Sources86-91
  • 4.3.2 Analysis of Modes91-95
  • 4.4 Explanation95-101
  • 4.4.1 Institutional Context95-96
  • 4.4.2 Situational Context96-99
  • 4.4.3 Social Context99-101
  • 4.5 Summary101-103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S103-109
  • 5.1 Major Findings103-106
  • 5.2 Implications of Findings106-107
  • 5.3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y107-109
  • REFERENCES109-115
  • APPENDICES115-128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奥巴马总统医疗改革演讲的批评话语分析    陈晓令

译者主体性对目标文本的影响    段园园

批评语篇分析视角下《纽约时报》关于穆阿迈尔·卡扎菲之死新闻报道中的意识形态    徐云梅

对2012年全年《经济学人》杂志“中国专栏”文章的批评语言学分析    费瑶

中英讣告对比分析—批评话语分析视角    吴娟

《华盛顿邮报》中涉华社论的批评性语篇分析    张金玲

“中国崛起”报道中的国家身份与形象建构    杨美美

对美国新闻发布会上有关维基解密置评的批评性话语分析    林岚

 
关键词: 批评话语分析

[ 学术论文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相关学术论文推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论文
智能推荐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