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论文 > 地热能 > 正文

气候变暖对黑龙江省水稻、玉米生产影响的研究

关注热度:363   来源:新能源学术论文  作者:周丽静
相似论文 相关推荐 你可能关注 点击排行 我要评论

【摘要】: 近百年来,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已经给全球与我国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显著深远的影响。人们开始认识到,和其它影响农业生产的常规因素一样,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影响农业生产的一个主要因素。而黑龙江省是我国气候变暖最明显的地区之一。今后一段时期气候仍将继续变暖,这一现实将对农业生产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水稻、玉米是黑龙江省主要农作物且喜温。所以选择水稻、玉米进行研究气候变暖对其产量的影响。 经过对收集数据的整理,通过统计公式计算、SPSS 11.5软件处理、EXCEL制图以及运用Arcview GIS 3.2软件进行处理绘制空间分布图的方法对黑龙江省近45年来的气候变化进行了分析。通过45年来气候变化进一步研究对水稻、玉米生产的影响。 通过对黑龙江省水稻产量与气象因子相关分析我们发现温度是影响水稻丰歉的主要气象因子,从而推论温度同样是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气象因子。因为玉米是喜温且对温度要求较高的农作物。比较生长季温度和水稻、玉米产量变化可以看出产量都随温度趋势变化而变化,面积也随产量的增加呈增长趋势。随着黑龙江省≥10℃平均积温等值线向北迁移。水稻、玉米种植区域也随之向北移动。在原水稻种植区保持不变的同时,水稻集中种植区随2300~2400℃≥10℃积温线向北移动。玉米种植区也发生了北移,而原来玉米生长的优势地区,2 300~2 400℃≥10℃有效积温线之间的地区,由于满足了更加喜暖的作物—水稻的种植条件,因其在经济收益上又更有优势,因而被扩充的水稻所代替。而随着≥10℃有效积温3 000℃和2 800℃等温线的向北移动,玉米品种新老交替,产量上得到提高,经济效益增加,相应的地区仍然以种植玉米为主。同时估算了气候变暖对水稻、玉米产量的贡献率。与80年代比较,90年代变暖对水稻贡献率是26.6%-29.6%,对玉米是11.3%-31.07%。2000-2005时段比较80年代变暖对水稻贡献率是31.2%-48.2%,对玉米是21.45%-52.75%。最后通过空间对比黑龙江省温度升高区域的水稻、玉米产量变化。结果显示10年增温幅度最大的齐齐哈尔、鹤岗等地区的水稻、玉米增产趋势也最明显;黑河、大庆、哈尔滨水稻、玉米增产百分比次之。而牡丹江、伊春等地的增产较其他地区偏小,其增温幅度也相对较小。 气候变暖对全球的影响是有利有弊,且弊大于利,对黑龙江省而言则是利多弊少。加强气候变暖对水稻和玉米生产影响的研究,不仅关系到国家粮食的安全、经济的延续,也为农业种植区域规划和作物生产和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气候变暖 温度 水稻 玉米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S511;S513;S162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9
  • 1 引言9-18
  • 1.1 研究的目的意义9
  • 1.2 研究背景9-14
  • 1.2.1 全球气候变暖概况9-10
  • 1.2.2 黑龙江省农业气候资源分布10-12
  • 1.2.3 黑龙江省气候利弊12-13
  • 1.2.4 主要作物的气候适应性13-14
  • 1.3 国内外气候变暖的研究进展14-18
  • 1.3.1 气候变暖的研究内容和方法14
  • 1.3.2 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影响的研究进展14-18
  • 2 材料与方法18-21
  • 2.1 气象数据18-19
  • 2.2 农业基础数据19
  • 2.3 数据处理19-21
  • 2.3.1 气候变化信息数据的处理19
  • 2.3.2 生长季的温度、降水变化趋势分析19
  • 2.3.3 计算气温影响系数19-20
  • 2.3.4 估计气候变暖对作物单产增加的贡献20-21
  • 3 结果与分析21-40
  • 3.1 黑龙江省45 年气候变化情况21-26
  • 3.1.1 黑龙江省平均气温的基本特征21
  • 3.1.2 黑龙江省气温的季节变化特征21-22
  • 3.1.3 黑龙江省平均气温趋势空间特征22-23
  • 3.1.4 黑龙江省气温异常特征分析23-24
  • 3.1.5 黑龙江省降水时空趋势特征分析24-25
  • 3.1.6 黑龙江省≥10℃积温带变化25-26
  • 3.2 黑龙江省水稻种植区域及气候条件变化26-29
  • 3.2.1 黑龙江省水稻种植区域分布26
  • 3.2.2 影响水稻种植的气候条件变化26-28
  • 3.2.3 黑龙江省水稻产量与气象因子相关分析28-29
  • 3.3 温度变化对黑龙江水稻产量的影响29-35
  • 3.3.1 黑龙江省水稻产量与温度变化29-30
  • 3.3.2 ≥10℃积温带变化对黑龙江省水稻产量影响30-32
  • 3.3.3 气温与气温影响因子函数关系式的建立32-33
  • 3.3.4 气候变暖对水稻增产的贡献率33-35
  • 3.3.5 黑龙江省12 市县水稻增产趋势空间特征35
  • 3.4 温度变化对黑龙江省玉米产量的影响35-40
  • 3.4.1 ≥10℃积温带变化对黑龙江省玉米产量影响36
  • 3.4.2 温度变化对玉米生育期影响36-37
  • 3.4.3 黑龙江省玉米产量与温度变化37-38
  • 3.4.4 气候变暖对玉米增产的贡献率38-39
  • 3.4.5 黑龙江省12 市县玉米增产趋势空间特征39-40
  • 4 讨论40-43
  • 4.1 气候变暖对黑龙江省作物生产的影响40
  • 4.2 气候变暖对黑龙江省水稻、玉米生产影响的对策40-43
  • 5 结论43-44
  • 致谢44-45
  • 参考文献45-5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2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黑龙江玉米种植受气候变暖的影响    李旭颖;

近50年气候变暖对黑龙江省玉米增产贡献的研究    李秀芬;陈莉;姜丽霞;

我国玉米种植分布与气候关系研究    何奇瑾

我国玉米种植分布与气候关系研究    何奇瑾

寒地粳稻品种骨干亲本遗传演变及耐冷性研究    刘化龙

气候变化对内蒙古春玉米产量影响的研究    罗瑞林

崇明东滩围垦芦苇生长和繁殖对大气温度升高的响应    石冰

土地生产潜力的估算方法    刘哲民

辽东半岛地区国土气候资源综合开发的研究    李桂莲;赵焕宸;

江苏省农业气候资源生产潜力及区划的研究    龙斯玉;

东北区农业气候土壤资源潜力及开发利用研究    马树庆,郭顺姬,白亚梅,戴阁文

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    竺可桢

近20年气候变暖对黑龙江省水稻增产的贡献    方修琦,王媛,徐锬,云雅如

冬小麦光合生产潜力数值模拟    刘建栋,傅抱璞,林振山,卢其尧

全球变化和我国未来的生存环境    符淙斌,叶笃正

过去2000年中国东部冬半年温度变化    葛全胜,郑景云,方修琦,满志敏,张雪芹,张丕远,王维强

全球气候变化下水资源脆弱性及其评估方法    唐国平,李秀彬,刘燕华

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模拟    熊伟

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玉米生产的影响评估    崔巧娟

基于GIS的山东省农产品区域供给能力评价(英文)    杨丽萍;郭洪海;姚慧敏;孙晓青;杨萍;王勇;张维战;

作物生长发育过程的计算机模拟决策研究概述    曹宏鑫,任德昌,王旭清,董玉红,王法宏,高亮之,金之庆

长江中游冬油菜群体干物质和叶面积模拟的研究    汪宝卿;曹宏鑫;张春雷;

鲁西南冬小麦产量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刘淑云;李景岭;张秀兰;朱建华;

库尔勒香梨的冻害预防与补救措施    周多进,牛建新,潘新仿

呼伦贝尔市2008年春旱特征及危害    朱蒙芬;刘兴瑞;刘建成;周铁桩;那木斯来;春花;

阜阳汛期旱涝的几种气候预报方法    刘学刚,王海东

安徽烟草的起源与发展    汪银生,邹健

水稻生理性青枯病的发生与防治初探    万靓军,霍中洋,张洪程,夏慧

中国的绿色食品沿革与发展对策    王利忠,何阳鹏,张修玉

近50年中国东北地区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赵秀兰;

中国地面气温变化趋势中的城市化影响偏差    张爱英;任国玉;周江兴;初子莹;任玉玉;唐国利;

地质遗迹资源脆弱性评价方法及应用探讨    秦正;程双喜;郭四辈;吴梅;

漯河市近53年气候变化特点分析及其应对措施    江清霞;惠付梅;葛战旗;董羽仑;

我国发展生态渔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勾东博;

草原露天煤矿不同表土堆存与复垦模式下表土质量变化研究    张萌;王金满;白中科;刘春雷;

直播单季晚稻产量结构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    薛正平;李军;汤剑平;

临川县小麦生产的气候条件分析    翟玉顺;

江淮地区油菜涝渍灾害识别及其指标的研究    盛绍学;

气候变暖对宣城农业影响的思考    王周青;张民蓓;张岭;

多陆面模式、多驱动场对新疆地区陆面过程模拟研究及结果集成    刘金婷

海洋溢油污染生态损害评估研究    刘伟峰

讨赖河流域水资源演变及其合理配置研究    王雄师

尕斯库勒湖泊钻孔记录的地球化学元素变化及古环境演化    范喆

近400年来西北地区气候变化的树轮记录研究    方克艳

鸭茅对不同利用方式的生理生态响应研究    张荣华

云南省盘龙河流域河流悬移质输移变化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丁文荣

基于水稻叶片生理生态学特征的氮营养诊断    李金文

湖南生态水资源系统脆弱性评价及其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    邹君

全国统一的耕地占补平衡按等级折算研究    路婕

棉花不同密度效应研究    骆雪姣

资源型城市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    王旭

基于生态红线区划分的土地利用布局研究    左志莉

气候变化对中小流域径流过程的影响研究    刘丽娜

黄淮海地区夏玉米产量潜力的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刘洪军

Na_2CO_3和Na_2SO_4对黄瓜种子萌发及黄瓜苗的生理胁迫效应    张素玲

基于作物模型和GIS的县域水稻产量动态预测技术研究    冯慧慧

甘肃河西地区区域发展路径探析    朱文

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土壤水温、光合生理及产量表现研究    方彦杰

定西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与对策研究    赵莉

河南省主要小麦品种系谱研究及核心种质利用    杨春玲;侯军红;宋志均;李晓亮;李改叶;

高温对棉花花器影响及对策研究    郑冬官,方其英,黄德祥,蔡永立,方银来,朱旭辉,肖茂盛,张家宪

潮州市夏季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丁丽佳;

西北干旱半干旱过渡区近50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及对粮食产量的影响    高蓉;张燕霞;石圆圆;陈少勇;

中国玉米消费需求及生产发展趋势分析    张永恩;褚庆全;王宏广;

1980~2005年玉米物候特征及其对气候的响应    李荣平;周广胜;史奎桥;谢艳兵;

近49年辽阳市玉米生长季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产量的影响    张梅;安娟;陈玉光;徐婷;

黑龙江省水稻低温冷害风险评估    王晓群;张宇;

安徽省主要育成水稻品种及其系谱分析    苏泽胜,张效忠,李泽福,王元垒

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川西亚高山红桦幼苗根系结构的影响    侯颖;王开运;张远彬;邹春静;

黑龙江省农业生态环境态势与对策    孟凯;

菜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栾非时

GIS支持下的越南农业气候资源及其区划的研究    杨文坎

光温胁迫对玉米产量和品质及其生理特性的影响    张吉旺

水稻内含子长度多态性分子标记的开发和应用    赵向前

遥感数据与作物生长模型同化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王东伟

我国北方典型生态区气候变化对农田、森林和草地生态的影响研究    赵国强

气候变化对中国粮食产量的区域影响研究    刘颖杰

我国玉米种植分布与气候关系研究    何奇瑾

黄淮海地区夏玉米产量潜力的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刘洪军

超高产春玉米根冠衰老特性及对密度的反应机理    王海燕

未来气候变化对中国玉米生产的影响评估    崔巧娟

水稻耐冷性遗传基础研究    楼巧君

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红桦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分配的影响    徐燕

中国小麦骨干亲本(品种)性状演变与遗传差异研究    李建明

长雄蕊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不亲和性与种质创新研究    刘百龙

气候变暖对东北玉米生产影响的研究    贾建英

水稻灿粳亚种间杂交衍生系的SSR分析    柯蓓

水稻生长早期耐冷性的QTL定位研究    巩迎军

近50年黑龙江省水分盈亏状况变化特征研究    李秀芬;姜丽霞;王晾晾;李帅;

安徽玉米主产区气象因子和玉米新组合的产量分析    余利;段海明;刘正;王波;余海兵;

气候变暖对石家庄市小麦-玉米周年生产热量资源循环利用的影响    侯大山;李月华;赵军华;张胜爱;赵锁辉;何建兴;左秀丽;刘强;刘亚;

近50年黑龙江省水分盈亏状况变化特征研究(英文)    李秀芬;姜丽霞;王晾晾;李帅;

松嫩平原旱生芦苇群落土壤呼吸动态及影响因子    王铭;刘兴土;李秀军;张继涛;王国栋;

安徽省淮北平原夏玉米主要生育时期旱涝指标与影响评估    李德;祁宦;马晓群;

气候变化对三大粮食作物产量影响研究进展    权畅;景元书;谭凯炎;

气候变化对内蒙古春玉米产量影响的研究    罗瑞林

亚种间杂交对东北粳稻的育种贡献    高虹

不同管理措施对长江口芦苇群落土壤呼吸及生长、生理的影响    杨淑慧

长期模拟升温对滩涂湿地芦苇生长和光合的影响    祁秋艳

气候变化对中国东北兴安落叶松分布的影响    石慰

玉米收获机籽粒回收装置的设计与研究    王高斌

滨海湿地芦苇凋落物分解对模拟增温的响应    关阅章

西北地区春玉米气候适宜性区划和干旱风险评估    肖玮钰

气候变化对中国、欧洲玉米生产影响的模拟比较研究    黄焕平

农业模型研究与21世纪的农业科学    高亮之

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研究进展    刘惠民,邓慧平

2003年安徽省中稻花期高温热害的调查与分析    黄义德,曹流俭,武立权,严平,陈多璞,杨安中

气候变化适应对策的评价方法和工具    殷永元

中国西北现代气候变化事实与未来趋势展望    李栋梁,魏丽,蔡英,张存杰,冯建英,杨青,袁玉江,董安祥

美国、加拿大和日本多目的森林资源监测的现状与展望    郑小贤

光温条件对水稻结实及干物质生产的影响    郑志广

从茶树光能利用看其增产潜力    王立;

农业气候相似分析在观叶植物引种中的应用    钱妙芬,包春娟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对策    张庆阳

气候变暖对东北三省春玉米严重低温冷害及种植布局的影响    赵俊芳;杨晓光;刘志娟;

气候变暖引起陆地下沉    

气候变暖后我国作物害虫发生趋势分析    刘雨芳,古德祥

气候变暖对陕西农业生产的影响    郑小华

甘肃河西地区棉花生长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及对策研究    周震;王鹤龄;李耀辉;

气候变暖对吕梁农业的影响    冯志亮;何发旺;李成旺;林利娥;郭英英;

略论农业生产应对气候变暖的调整措施    吴浩华;

气候变暖对储粮影响及对策    徐碧;

气候变暖对冬小麦生产的影响    孟宪群;

全球气候变暖对朝阳地区畜牧业生产的影响    周广学;李普庆;周晓东;

陇中气候变暖与农业生产变革    黄建林;

气候变暖对松江区高温和低温日数的影响分析    荣裕良;马琳;

赤峰市气候变暖及其利弊影响分析    李俊有;王志春;胡桂杰;杨军;

气候变暖对陕西果业影响初探    刘映宁;李艳莉;李美荣;李健;

气候变暖情况下清远气温变化特征    宋艳华;张润仙;罗律;谢太初;孙晓文;

气候变暖对冬小麦适宜播种期的影响分析    牛丽玲;马焕香;武文安;张冉;郝新;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王宝鉴;黄玉霞;宋连春;张强;韩兰英;

济南近60年冬季气候变化对越冬作物及设施农业的影响    张景珍;张莉;郭俊健;

气候变暖对河南粮食安全形势影响分析    王淑香;

气候变暖的物理学和经济学    茅于轼;

气候变暖和酸雨提高森林生产率    申宁馨

刘雅章:人人都应为气候变暖尽份责任    本报记者 李跃辉 通讯员 张恒荣

美西部树木死亡率上升,疑因气候变暖受不了    记者 任海军

碳捕获和封存技术——对抗气候变暖的利器    石磊

气候变暖背景下 农业抗旱该如何“升级”    本报记者 冯君

1700名英国科学家联合声明支持气候变暖结论    张静

展望2020年:不只是气候变暖    理查德·沃泽尔

以开展珊瑚与气候变暖关系研究    记者 郑晓春

“冷事件”难改气候变暖大趋势    本报记者 陆振华

气候变暖趋势没有改变    本报记者 游雪晴

全球气候变暖条件下美国问题研究    龚莹

土壤物理性质对玉米生长影响及高产农田土壤物理特征研究    郑存德

环保型地膜覆盖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及玉米生长的响应    张杰

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风速(能)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陈练

玉米生长的生理生态功能与形态结构并行模拟模型    宋有洪

我国水稻种植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段居琦

我国水稻种植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段居琦

晋中盆地城市化发展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研究    王应刚

全球变暖条件下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张怀坤

玉米对砷污染的生理生态响应    刘华琳

气候变暖对黑龙江省水稻、玉米生产影响的研究    周丽静

气候变暖对辽宁农业生产的影响与对策    金文岩

兼业化程度对农户水稻种植技术选择的影响分析    修孟源

太湖流域水稻种植系统温室效应、碳汇效应及收益评估    杨艳

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刘忠诚

玉米生长器官建模及计算机模拟研究    杨金海

溶磷菌的筛选与溶磷条件优化及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蒋益

气候变暖情景下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l越冬界限和发生世代的分析    胡朝兴

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风能资源变化趋势分析研究    张瑾

江苏省主要水稻种植模式对比分析    张璐

 
关键词: 气候变暖

[ 学术论文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相关学术论文推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论文
智能推荐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