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论文 > 地热能 > 正文

青藏高原中南部岩石圈扩张应力场与羊八井地热异常形成机制

关注热度:86   来源:新能源学术论文  作者:徐纪人 赵志新 石川有三
相似论文 相关推荐 你可能关注 点击排行 我要评论

【摘要】:青藏高原中南部地区有着丰富的地热资源,其中羊八井地区存在着温度高达93℃以上,热流值高达364mWm2的地热奇观.本文利用国际以及中国地震台网资料,详细分析了青藏高原中南部地震活动性和岩石圈脆性破裂深度范围,进而讨论了高地热异常区的岩石圈应力场背景及其动力学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热异常区有高于高原内部平均活动水平的震级为6级左右的中强地震活动,其震中分布呈现出与地热活动相似的、沿近南北向断陷带的带状特征;并且在高热流区域内有高原内部罕见的中深地震活动,地震震源从100km左右深处到地表呈现柱状地震群活动的空间分布等特征.震源机制与应力场研究结果表明,虽然高原中南部应力场主压、主张应力方向与青藏高原的整体特征相符,但是地震发生类型与青藏高原周缘的挤压逆断层型地震完全不同,均属于东西向扩张力作用下的正断层型地震活动,特别是在羊八井高热流区域附近,东西向扩张应力场在岩石圈应力场中起到主导性作用,推测其控制深度可达岩石圈底部100多公里处.青藏高原地热异常区在强烈的近东西向扩张应力场作用下,岩石圈东西向扩张并发生一系列的大规模正断层活动,致使深部软流圈高温热流可以沿着活动正断层及其形成的深裂隙上涌,穿过岩石圈到达地表面,形成了高地热异常区.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日本气象厅气象研究所
【关键词】青藏高原 地热异常 正断层型地震 扩张应力场 震源深度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973)计划(2003CB71650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399141)联合资助.
【分类号】:P315.72
【正文快照】:
1早期压性或压扭性主干断裂Earlymajorcompressiveorcompressive-shearfault;2活动构造带编号Numberof activetectoniczone;3活动构造带边界断裂Boundaryfaultinactivetectoniczone;4断陷带Faulted depressionzone inactivetectoniczone;5年龄取样点Siteofsampling;6沸泉Boili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从德令哈地震分析青藏高原北缘东段的深部构造活动    姜枚;许志琴;钱荣毅;王亚军;张立树;

青藏高原及其周围地区区域应力场与构造运动特征    徐纪人;赵志新;

中国岩石圈应力场与构造运动区域特征    徐纪人;赵志新;

佳木斯地块及东缘岩石圈电性结构特征    刘国兴;张兴洲;杨宝俊;翁爱华;唐君辉;李雪森;

长春地区地表温度日变、年变对地温测量的影响    陈晓冬;金旭;管彦武;石卓;高艺;

裂缝型油气藏勘探评价面临的挑战及发展方向    何雨丹;魏春光;

青藏高原中部的东西向扩张构造运动    徐纪人,赵志新,石川有三

西藏门巴地区新构造运动及其资源环境效应    黄映聪

喜马拉雅及南藏的地壳俯冲带——地震学证据    曾融生,丁志峰,吴庆举,吴建平

中国大陆震源机制深度变化反映的地壳-地幔流变特征    石耀霖,朱守彪

由GPS观测结果推导中国大陆现今水平应变场    杨国华,李延兴,韩月萍,胡新康,巩曰沐

东亚地区现今构造应力图的编制    许忠淮

青藏高原地形扩展力以及下地壳对上地壳的拖曳力的遗传有限单元法反演    朱守彪,石耀霖

孕震过程中次声波的产生机理    秦飞;郑菲;李均之;夏雅琴;陈维升;

张北地区震前、震时和震后的震源机制    张宏志,刁桂苓,赵英萍,宿中南,孙静华,史苏华,杜迎春

全球俯冲带形态特征研究    吕政,邵喜彬

红河断裂带两侧地震震源机制及构造意义    朱俊江,詹文欢,丘学林,徐辉龙,唐诚

西藏洛扎地区拆离断层构造变形特征    鲁如魁,钟华明,童劲松,夏军,李运怀

苏鲁—大别超高压变质带地壳速度结构及其俯冲、折返机制    徐纪人,赵志新

青藏高原及其周围地区区域应力场与构造运动特征    徐纪人;赵志新;

中国岩石圈应力场与构造运动区域特征    徐纪人;赵志新;

利用多种地震学参数研究中国大陆地壳应变场    王辉,张国民,江在森,马宏生,王新岭

青藏高原中部的张性构造运动    徐纪人;赵志新;

大陆岩石圈流变学研究进展    刘绍文;王良书;李成;

中国地壳应力场与构造运动区域特征研究    徐纪人;赵志新;石川有三;王琤琤;姚立殉;杨马陵;

涠洲岛火山活动的地震地质意义    尹克坚;龙安明;樊祺诚;孙谦;

西藏南部海相侏罗纪—白垩纪界线地层    高莲凤

中国大陆现今地壳形变与GPS坐标时间序列分析    符养

中国大陆上地幔顶部体波速度层析成像    裴顺平

中国大陆板内构造运动的动力学研究    肖兰喜

强震活动主体地区形成机理的数值模拟研究    陶玮

华北地块近期构造变形和强震活动特征研究    唐方头

中国大陆地震应变场研究与青藏活动地块区运动学数值模拟    王辉

2003年青海德令哈6.7级地震序列的发震构造及破裂特征研究    孙长虹

基于GPS监测的青藏高原东部及邻区地壳运动形变特征研究    唐文清

地震物理过程模型研究    万永革

现代非线性优化算法在大地测量反演中的应用    王健

中国西部大陆岩石圈挠曲应力场的研究    叶芳

基于GPS的青藏块体东北缘现今地壳运动研究    梁伟锋

青藏高原运动与现今构造应力场研究及数值模拟    尉晓玮

松潘甘孜及邻区构造变形特征及其数值模拟    张燕

GPS基准站连续观测数据的地壳运动微动态信息提取    侯贺晟

基于震源机制解的地震序列及区域应力场特征研究    武敏捷

青藏东北缘地壳形变应力应变场分析与构造活动性研究    张冬菊

新疆伽师地区中小地震矩张量反演应用研究    屠泓为

临震次声异常产生的机理研究    郑菲

西藏当雄地区构造地貌及形成演化过程    吴珍汉,胡道功,刘崎胜,夏浩东,鄢犀利

青藏高原中段活动断层运动速度及驱动机理    吴珍汉,胡道功,吴中海,叶培盛,刘琦胜

试论西藏当雄—羊八井活动构造带的基本特征及其对青藏铁路安全运营的影响    冯向阳;

阿尔泰山东缘主要活动断裂影像特征分析    洪顺英;申旭辉;赖木收;陈正位;荆凤;欧阳新艳;E A Rogozhin;

水系分维的构造含义    皇甫岗,王海,王晋南,韩明

PS InSAR技术在地壳长期缓慢形变监测中的应用    张景发;龚利霞;姜文亮;

水系的分形特征与红河断裂带活动性关系初探    朱俊江,詹文欢,唐诚,丘学林

基于GIS的水系提取方法与分析    王磊,胡伍生,吴波

多重主成分分析及在地质构造信息提取中的应用    朱小鸽

蓝片岩与绿片岩共存:龙江岩系构造演化的新证据    张兴洲,张元厚

青藏高原西南部的南北向构造及其意义    雍永源;

西藏冈底斯—拉萨陆块中部构造格局及地质演化    谢国刚

雅鲁藏布江中游谢通门南北向活动断裂带特征及工程效应研究    朱菲菲

中国岩石圈应力场与构造运动区域特征    徐纪人;赵志新;

西藏东巧北尕苍见岛弧的厘定及地质意义    许荣科;郑有业;赵平甲;陕亮;张雨莲;曹亮;齐建宏;张刚阳;代芳华;

调查流动地下水脉的浅层地温测量法正反演问题研究    陈晓冬

柴达木北缘西段中、新生代多旋回叠加改造型盆地构造演化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汤济广

青藏高原航磁双磁异常带与负磁异常区地质意义研究    汪兴旺

基于DEM的雅鲁藏布江河流地貌特征的研究    单菊萍

佳木斯盆地地质特征及地热勘查远景分析    董晓伟

青藏高原东北缘基于小震震源机制解的区域应力场特征研究    张辉

水平形变场的函数描述及其实现方法    杨国华

华北地震同日本地震的相关性    吴佳翼,郁曙君,何淑韵

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的地球物理场特征与大陆板块构造    滕吉文,王绍舟,姚振兴,徐振武,朱志文,杨秉平,周文虎

青藏高原震源分布与板块运动    环文林,汪素云,时振梁,鄢家全

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双陆内俯冲构造与部分熔融层特征──INDEPTH项目结果的初步综合    赵文津,K.D.Nelson,徐中信,L.D.Brown,J.T.Kuo,R.Meissner,熊嘉育,INDEPTH项目组

喜马拉雅─祁连山地壳构造与大陆─大陆碰撞过程    曾融生,丁志峰,吴庆举

巴西构造应力场的遗传有限单元法反演    石耀霖,Marcelo Assumpcao

青藏高原挤压隆升过程的数值模拟    傅容珊,徐耀民,黄建华,李力刚

喜马拉雅及南藏的地壳俯冲带——地震学证据    曾融生,丁志峰,吴庆举,吴建平

京津唐地区地壳结构与强震的发生──Ⅱ.S波速度结构    孙若昧,赵燕来,吴丹

昌黎井水位、水氡趋势动态特征分析    张子广;盛艳蕊;李非;张素欣;薛志芳;

 
关键词: 青藏高原

[ 学术论文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相关学术论文推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论文
智能推荐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