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论文 > 地热能 > 正文

贵德盆地热结构及地热成因机制

关注热度:277   来源:新能源学术论文  作者:郎旭娟
相似论文 相关推荐 你可能关注 点击排行 我要评论

【摘要】:研究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黄河谷地之中,地处祁连、昆仑和秦岭三大褶皱系交汇地带,断裂发育,具有良好的地热地质条件。区内地热显示类型多样,水热活动剧烈,尤其是盆地西部的扎仓寺热田,水温高达93℃,蕴藏着丰富的地热资源。但是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区内地热勘查工作主要集中在地层浅部3000m埋深以前,研究程度较低,深部地热分布及热结构的研究还未进行过系统的工作,严重制约了该区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本文以贵德盆地两个典型地热区为研究对象,采集区内地热流体进行水化学、稳定同位素等方面的测试分析,结合区内地层、构造等地质条件,从热源、地热流体补给来源、地热流体运移通道和热储特征方面系统的研究了区内的地热系统;采集不同深度的岩石样品进行岩石热物性参数测试,分析区内岩石热导率、岩石生热率及热流在垂向上的分布特征。综合研究成果,完善了区内地热成因概念模型并首次建立了区内地壳热结构概念模型,主要认识如下:水化学数据分析显示,区内地热流体均为弱碱性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Cl·SO4-Na,其次为HCO3·SO4-Na,沿着径流方向水化学类型不断演变。热水中富含F、Li、SiO2,并且与C1呈现出正相关性。利用地球化学温标估算的扎仓寺热田热储温度约为133℃,热循环深度约为1800m,利用硅-焓模型计算了该热田地热流体中的冷水混入比例为60%~68%,冷水混入前的热储温度约为222℃,热循环深度约为3280m。氢氧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内地下热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均为大气降水,地下热水径流方向由周边山区向盆地中心呈聚辐状汇流;补给高程约为3300m,扎仓寺热田热水发生轻微氧-18漂移。碳、硫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地下热水中的碳和硫主要来源于区内沉积层的风化淋滤作用,地下热水年龄变化于(6.16±0.2-28.55±1.74)ka之间。岩石热物性参数分析结果显示,扎仓寺热田岩石热导率值和生热率值都高于盆地内部三河平原地热区,2000m埋深以前地层中岩石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扎仓寺热田是盆地内部三河平原的两倍。利用相关资料计算了研究区内三个大地热流值,分别为74mW/m2、76mW/m2、79.5mW/m2,青海省大地热流值的空间分布规律显示,青海省东北部的地热条件优于西北部。由于地质、构造条件的差异,相比于盆地内部三河平原地热区,扎仓寺热田内的水热活动要剧烈,水温也更高。扎仓寺热田为对流型地热系统,盆地内部三河平原地热区为对流型兼传导型地热系统。利用地震波速与岩石生热率之间的相关关系建立了研究区莫霍面埋深以前地层中的生热率模型,并估算了研究区的壳、幔热流比为1.2,为“热壳冷幔”型热结构。综合区内地热地质资料、深部物探资料及本文研究成果,完善了区内不同类型地热系统的地热成因概念模型,建立了区内地壳热结构概念模型,为区内今后地热勘查的深入研究及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关键词】:贵德盆地 地热流体 热储温度 成因机制 地壳热结构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P314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第一章 绪论11-21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11-12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6
  • 1.3 贵德盆地地热资源研究程度及存在问题16-17
  • 1.4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17-20
  • 1.5 本文实际完成工作量20-21
  • 第二章 地质概况21-35
  • 2.1 自然地理概况21-24
  • 2.2 区域地质背景24-30
  • 2.3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30-34
  • 2.4 本章小结34-35
  • 第三章 地热地质条件及地热流体动态监测35-44
  • 3.1 地热地质条件35-42
  • 3.2 地热流体动态监测42
  • 3.3 本章小结42-44
  • 第四章 深部构造及地温场特征44-60
  • 4.1 深部构造44-49
  • 4.2 地温场特征49-58
  • 4.3 本章小结58-60
  • 第五章 地热流体地球化学特征60-92
  • 5.1 样品采集及数据测试60-61
  • 5.2 地热流体水化学特征61-71
  • 5.3 热储温度估算71-78
  • 5.4 地热流体同位素特征78-89
  • 5.5 本章小结89-92
  • 第六章 地壳热结构概念模型建立92-105
  • 6.1 地壳热结构概念模型要素92-99
  • 6.2 壳、幔热流配分比分析99-103
  • 6.3 本章小结103-105
  • 第七章 地热资源成因机制105-114
  • 7.1 地热区地热成因机制分析105-110
  • 7.2 地热流体成因概念模型110-112
  • 7.3 本章小结112-114
  • 结论与建议114-116
  • 主要结论114-115
  • 建议115-116
  • 致谢116-118
  • 参考文献118-132
  •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132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西秦岭宕昌地区晚三叠世酸性火山岩的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地质意义    黄雄飞;莫宣学;喻学惠;李小伟;丁一;韦萍;文言;

准噶尔盆地大地热流特征与岩石圈热结构    饶松;胡圣标;朱传庆;唐晓音;李卫卫;汪集旸;

沉积岩热导率的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龚建洛;张金功;惠涛;畅斌;

青海贵德盆地高砷低温地热水水化学特征    廖媛;马腾;陈柳竹;田春燕;施俊杰;

青海共和—贵德盆地增强型地热系统(干热岩)地质—地球物理特征    薛建球;甘斌;李百祥;王志林;

中国地热能发展路线图    庞忠和;胡圣标;汪集旸;

西秦岭楔的构造属性及其增生造山过程    闫臻;王宗起;李继亮;许志琴;邓晋福;

南沙海槽前陆盆地热结构    马辉;许鹤华;赵俊峰;万菊英;陈爱华;刘唐伟;

西秦岭印支早期美武岩体的岩石成因及其构造意义    骆必继;张宏飞;肖尊奇;

根据地震纵波速度分析青藏高原地壳放射性生热率和地幔热状态    管彦武;管烨;高瑞;孙晓华;金旭;

渭河盆地岩石圈热结构与地热田热源机理    饶松;姜光政;高雅洁;胡圣标;汪集旸;

大兴安岭南端芝瑞盆地流纹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岩石成因    解开瑞;巫建华;祝洪涛;吴仁贵;刘帅;

准噶尔盆地南缘中二叠统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杜治利;刘洪军;张枝焕;

蚀变矿物近红外光谱特征对地质找矿的指示意义——以甘肃岗岔金矿为例    彭自栋;申俊峰;曹卫东;李金春;刘廷;

青海省贵德盆地大地热流研究    郎旭娟;刘峰;刘志明;蔺文静;邢林啸;王贵玲;

西秦岭早子沟金矿控矿断裂形成演化    梁志录;陈国忠;麻红顺;张愿宁;

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现今地热特征    常健;邱楠生;赵贤正;许威;徐秋晨;金凤鸣;韩春元;马学峰;董雄英;梁小娟;

青海南山“金水口岩群”的时代与构造属性研究    郭现轻;闫臻;付长垒;王宗起;

甘肃加甘滩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田向盛;王建飞;赵志成;何广武;丁伟强;

甘肃岗岔金矿黄铁矿热电性及深部金矿化预测    李杰;申俊峰;曹卫东;彭自栋;李金春;刘海明;魏竹君;王佳新;刘圣强;王冬丽;王书豪;

西秦岭金厂石英闪长岩的岩浆混合成因:岩相学和锆石U-Pb年代学证据及其构造意义    刘志鹏;李建威;

秦岭早中生代壳幔岩浆混合作用——来自东江口花岗岩体闪长质包体的地球化学证据    李雷;张成立;周莹;田会全;李小菲;

青海赛什塘铜矿区侵入岩体地球化学及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    刘建平;赖健清;谷湘平;王雄军;毛寅;宋文彬;

西秦岭谢坑矽卡岩型铜金矿床地质特征与矿区岩浆岩年代学研究    郭现轻;闫臻;王宗起;王涛;吴发富;付长垒;候可军;李继亮;

东昆仑南缘布青山构造混杂岩带早古生代白日切特中酸性岩浆活动:来自锆石U-Pb测年及岩石地球化学证据    刘战庆;裴先治;李瑞保;李佐臣;陈国超;陈有炘;高景民;刘成军;魏方辉;王学良;张刚;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of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Rocks in the Tarim Basin,Northwest China    

四川盆地钻孔温度测量及现今地热特征    徐明;朱传庆;田云涛;饶松;胡圣标;

苏北盆地古近系——上白垩统的岩石热导率    宋宁;史光辉;高国强;辛仁臣;方念乔;

青海共和盆地存在干热岩可能性探讨    孙知新;李百祥;王志林;

东昆仑南缘阿尼玛卿构造带布青山地区两期蛇绿岩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及其构造意义    刘战庆;裴先治;李瑞保;李佐臣;张晓飞;刘智刚;陈国超;陈有炘;丁仨平;郭俊锋;

透视首都地热潜能    

地热井钻井的实践及研究    郑国涛,任福庆

山东省地矿局在河北霸州打出华北地热第一井    张敏;

地热的综合利用    金子美道;徐世醒;

北京地区部分地热井一览表    

某工厂地热井利用过程中炉垢成因及防治方法研究    刘广民,李增文,姜桂兰,王爱民

奥运公园第一眼地热勘查井竣工    

苏南地区第一口地热深井成功出水    张登明

河南地热(中深)井金属井管腐蚀与结垢试验研究    卢予北

北京地热的春天    张秉书

近年我国地热相关法规、政策的出台与修编    司士荣;

在全国第二次地热工作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    朱良栋;

地热地面利用工程设计概述    齐金生;季喜廷;

北京地热:成就与展望    潘小平;郑克棪;

北京小汤山镇的地热勘查、开发与管理    徐巍;

咸阳市地热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综述    贠培琪;

第三系中地热井施工常见的主要问题    李连生;

区域地热综合利用工程方案的制定    齐金生;刘建艳;马恩成;马风景;

安徽庐江汤池地热及其开发利用    柏林;孙晓雯;孙雄;

厦门园博园地热主生产井钻井技术    田勇;

北京地热 一块诱人的“大蛋糕”    本报记者 王琼杰

地热项目投资“升温”    记者 魏瑶 赵万山

北京地勘院挺进南方地热市场    特约记者 崔文君 记者 段金平

沈阳成功打出地热井    沈宣

济南:地热科研示范基地拔地而起    记者 李国宏

中国地热,应该热起来    本报记者 赵凡

兰州将成“地热之都”    本报记者 邵其珍

地热明天流向何方    董永前

天津查处地热违法案件    记者 吴梅

世界地热开采“热浪”滚滚    刘荷衣

贵德盆地热结构及地热成因机制    郎旭娟

中低温地热热储工程研究    张百鸣

基于GIS的青藏高原地热信息系统研究    管彦武

高温地热井泡沬水泥的实验研究    周丹

宁夏地热范围圈定与资源量评价    汪琪

地热单井井底压力响应计算方法及产能预测系统研究    李静

宁城地热综合利用的可行性研究    刘芳

基于证据权重法对中国地热的预测研究    李建明

新乡市地热资源综合利用的研究    王帅杰

油田地热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    刘联波

电法在深部地热勘查中的应用研究    杜炳锐

沈阳市于洪区深层地热研究    解维军

亚洲地热图编制及地热潜力评估    李录娟

 
关键词: 贵德盆地

[ 学术论文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相关学术论文推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论文
智能推荐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