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论文 > 核能 > 正文

论国际原子能机构在国际核不扩散中的作用与局限

关注热度:184   来源:新能源学术论文  作者:李曼
相似论文 相关推荐 你可能关注 点击排行 我要评论

【摘要】: 核武器的出现,是对人类安全的一次空前挑战。半个多世纪以来,为了防止核武器扩散,国际社会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建立有效的国际机制,是降低防范成本,推进国际核不扩散的重要内容。国际核不扩散机制,具体而言,由《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国际原子能机构、出口控制制度、地区无核化安排等内容组成。其中,国际原子能机构主要扮演着监督者和保障者的角色。 具体而言,国际原子能机构在国际核不扩散机制中的作用包括:提供核领域的国际合作平台;建构和规范世界核秩序;是核事务的监督管理者和协调者;同时也是调解国际核冲突的机构。然而,国际原子能机构并未在朝核问题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既没有成为朝鲜和美国沟通协调的平台,也未能起到主导作用。 国际原子能机构在朝鲜核问题中的表现切实反映了这一机构的局限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内部来看,主要是源于授权不充分,现有核查权力的限制,以及没有形成有效的对违约国家进行制裁和制约的机制。从外部条件来看,则主要是因为国际核不扩散机制与生俱来的不平等性,以及受到核大国意志和政策的影响。 由于存在这些缺陷,以及防止核扩散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国际原子能机构改革势在必行。这一改革不仅要从具体政策着手,完善现有的核查权力和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规约、保障制度,还要从整个国际组织体系的宏观角度出发,形成国际组织的联合力量,争取更多的权力和利益。一方面,国际原子能要与主权国家建立良性互动,促使主权国家让渡必要的权力以支持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发展;另一方面,国际原子能机构也要通过不断完善相关的条约协定帮助各国之间建立信任,激发各政府在削减核武器以及缩减核武器研发等方面展开合作,推动国际社会朝着零核武器的目标前进。
【关键词】:国际原子能机构 核不扩散 核武器 朝鲜 美国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D815.2
【目录】:
  • 内容摘要3-4
  • Abstract4-7
  • 引言7-12
  • 一、问题的提出7-8
  • 二、研究现状及本选题的意义8-10
  • 三、研究思路及章节安排10-12
  • 第一章 来自国际组织相关理论的解释12-22
  • 第一节 国际组织的身份12-17
  • 一、国际关系学的界定13-14
  • 二、社会组织学的界定解释14-17
  • 第二节 国际组织与国际机制17-22
  • 一、国际组织与国际机制的关系17-19
  • 二、国际组织在国际机制中的作用19-22
  • 第二章 国际原子能机构与国际核不扩散实践22-31
  • 第一节 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成立及其使命22-25
  • 第二节 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保障制度25-29
  • 一、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保障制度25-27
  • 二、国际原子能机构保障制度的实行情况27-29
  • 第三节 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作用29-31
  • 第三章 国际原子能机构与朝鲜核问题31-39
  • 第一节 第一次朝核危机31-34
  • 一、第一次朝核危机进程31-33
  • 二、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表现33-34
  • 第二节 第二次朝核危机34-36
  • 一、第二次朝核危机进程34-36
  • 二、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表现36
  • 第三节 国际原子能机构在朝核问题中的作用及局限36-39
  • 第四章 影响国际原子机构有效运作的原因及改革方向39-47
  • 第一节 原因分析39-43
  • 一、内部结构39-42
  • 二、外部环境42-43
  • 第二节 改革方向43-47
  • 一、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改革措施43-45
  • 二、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改革方向45-47
  • 结论47-49
  • 参考文献49-52
  • 后记52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国际原子能机构产生的背景及其基本功能与局限    岳汉景;

谁在挖核不扩散体制的墙角──写在《不扩散核武器条约》2000年审议大会召开之时    邹云华

国际核不扩散体制:国外研究综述    姜振飞;

环境治理中的国际组织:权威性及其来源——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为例    薄燕;

国际原子能机构在建构世界核秩序中的角色定位    高宁;王超海;

浅析建构主义的国际合作论    宋秀琚

批判与超越:国际合作理论的新探索——解读《国际合作理论:批判与建构》    徐秀军;

朝鲜核试验问题的国际法考量    曾令良;

核扩散与国际安全    沈丁立;

国际核扩散难题:根源与出路    邵峰;

腐败与社会、政治因素的关联性研究——基于全球视角    陈建先;艾晖;

集体滥用行政权之防范    张一菡

法治视域下的行政权主体研究    朱最新

司法改革的一种新思路    唐忠民;

全国人大代表言论免责权研究    邵自红;

论消除权利贫困与构建和谐社会    刘国;

检察监督与政府权力    谢佑平;宋远升;

认知法律知识化的三个维度    姜涛;

我国选举制度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其对策    严静峰;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构的地缘分析    郭东明

议会政治:宪政民主的运作    张睿丽;

当代多数主义民主治理范式的危机    李鹏;

当代多数主义民主治理范式的危机    李鹏;

深化我国政府决策机制改革的基本方略    罗依平;

论中国的参政党认同:问题及对策——基于政党认同形成基础的分析    柴宝勇;

对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科学表述的几点思考    周淑真;柴宝勇;

民主:一种世俗化的实践理性——评熊彼特的民主观兼谈对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启示    韩春晖;

我国开征环境税的冷思考    蒋莉;

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政府功能    李荣娟;

健全与完善构建和谐社会的体制和机制    王立行;

大国竞技体育崛起及其战略价值研究    舒盛芳

主权财富基金国际监管制度法制化研究    张瑾

俄罗斯国家形象的构建    廉晓敏

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国际法律地位研究    李俊义

全球一体化进程中的国家主权问题研究    于沄

新地缘政治经济框架的建模与模拟    熊文

大学内部重点建设    李卫东

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    张海斌

外资并购安全审查法律比较研究    徐维余

合作与纷争:艾森豪威尔时期美英核关系考察    王娟娟

环境法律政策的执行机制研究    刘园园

分析折中主义与后冷战时代东亚安全    孙策

行政行为的目的探析    王爱军

冷战后国际格局变迁与蒙古外交政策选择    彭琪

海湾合作委员会合作机制研究    西仁塔娜

中日邦交正常化研究    常笑

简析冷战时期苏联对阿拉伯国家文化战略中文化认同的缺失    王纯

国际非政府组织国际法律地位探析    李海博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的协调机制    安德万

影响以色列和土耳其关系的因素分析    李立

WANO人因事件统计及分析    张力,赵明

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缺陷与朝鲜“核危机”    魏友宏

现代军事史上的五次核危机    冯长松,王锦

核能、核技术与防范核恐怖    宋家树;

核技术伦理全球视野的架构:以核武器应用为例    潘建红

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兴废    余建华

谁在挖核不扩散体制的墙角──写在《不扩散核武器条约》2000年审议大会召开之时    邹云华

美国的核不扩散政策及其影响    张胤鸿

克林顿政府对朝政策:核与导弹问题    顾国良

国际核不扩散体制:国外研究综述    姜振飞;

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局限:以伊朗核问题为例    刘华平;

国际原子能机构及其核查效能研究——以该机构在中东核查为例    孙德刚;

天野之弥:来自日本的国际核管家    张凌;

国际原子能机构成员国签署国际核安全公约    叶文

国际原子能机构官员重申伊拉克不再拥有生产核武器能力    何健军

国际原子能机构召开的维也纳会议闭幕    夏应明;

国际原子能机构本届年会不接受以色列的资格证书    汤文霞;

国际原子能机构应邀参与有关核材料转移问题的调查    

国际原子能机构成员国    

巴拉迪:美国压力下能否连任    王海京

国际原子能机构与朝核问题解决    高宁;

国际原子能机构亚太协作网绿豆诱变育种品系遗传多样性分析    程须珍;王素华;伍绍宇;周吉红;刘录祥;

工业和医学应用强辐射源的概率安全评价(PSA)技术的研究    尉可道;

核电安全性的现状与未来    熊本和;

铀钚微粒的寻找、定位和转移    刘国荣;李井怀;李静;王林博;李安利;

国外核设施退役经验    从慧玲;

硅球壳中子源伴生γ泄漏谱实验的计算分析    宋红州;张谦;张本爱;

PPS脆弱性分析及软件设计    方妮;郭超;杨健;

预防放射治疗意外照射    殷蔚伯;

核应急及危险源航空监测中刻度技术研究    倪卫冲;房江奇;巢哲雄;许平;

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会议闭幕    记者 金晶、宋国城

欧美峰会发表声明重申共识    记者 徐俨俨、张胜平

伊朗强调国际原子能机构作用    梁有昶徐俨俨

伊核决议表决获通过    杨舒怡

伊朗又给美国当头一棒    科韦·阿弗拉夏彼 中东问题专家 本报编译 周邦民

我支持国际原子能机构发挥作用    记者林川

重理性 缓“定性”    本报驻德国记者  顾钢

朝鲜宣布将开始履行2·13共同文件    赵嘉鸣周之然 刘浩远

俄韩积极评价朝鲜关闭宁边核设施    

韩下周向朝提供重油    陈济朋宗禾

论核不扩散条约下的国家责任    牟文富

从“强制遵约”到“自主遵约”:关于联邦德国对《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政策研究    梁长平

核损害民事责任研究    蔡先凤

信任与遵守:《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无核缔约国的核政策研究    李宝林

共有利益与中国和平发展    房慧贞

冷战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多边安全行为研究    余建军

论伊朗核问题及伊朗与大国关系    徐劲鑫

国际核危机及其管理研究    程晓勇

核恐怖主义犯罪防范研究    王青

概率安全评价中人因可靠性分析技术研究    张力

论国际原子能机构在国际核不扩散中的作用与局限    李曼

论美印核协议    吕学志

国际原子能机构与核能利用法律制度研究    薛洪涛

中国参与国际核不扩散机制分析    王文辉

核安全的国际法律制度研究    张优优

论核能和平利用的国际法控制机制    孔祥凤

核不扩散机制中的国际原子能机构功能研究    李进浩

日本应对福岛核危机的外交分析    孙新巧

论核不扩散国际法律制度    杨红星

“核文化”理念建构下的核不扩散体系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倪珊

 
关键词: 国际原子能机构

[ 学术论文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相关学术论文推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论文
智能推荐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