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论文 > 煤炭石油 > 正文

褐煤干燥的孔隙水运移及其机制研究

关注热度:674   来源:新能源学术论文  作者:贺琼琼
相似论文 相关推荐 你可能关注 点击排行 我要评论

【摘要】:中国褐煤资源量约为1300亿吨,占我国煤炭总储量的约13%,由于湿基水分高达30%-65%,传统燃煤电厂中,褐煤发电时其发热量的20%消耗在自身的燃前干燥上,由此,干燥成为褐煤高效利用的前提。本文从褐煤中水分赋存状态出发,分析了水分在孔隙中的分布特点;通过脱附/吸附行为,解析褐煤中水分的热力学特性;结合分子模拟的方法,研究了褐煤分子与水之间的相互作用;基于褐煤表面性质、孔隙结构和水分分布等分析,采用多物理场耦合对介观尺度孔隙内水分运移进行研究。本文首先研究了褐煤中的孔隙水赋存状态及其热力学特性。采用1HNMR分析发现胜利褐煤(SL)煤心中以束缚水为主,主要集中在0.003-0.3μm孔隙范围内;昭通褐煤(ZT)含水孔隙略大,在0.01-1μm。通过脱附热力学行为研究,发现褐煤吸附中只有一小部分亲水位点可能做为有效亲水位点,形成的水簇尺寸在6-7个水分子;Loy Yang褐煤(LY)的微孔填充饱和浓度为33.7mmol/g,远高于SL的12.5mmol/g,这决定了LY的高持水能力的根本原因。研究表明,孔隙水是首要脱水对象。本文进行了褐煤分子与水相互作用的分子模拟。采用Gaussian软件,对褐煤分子中羟基、羧基和多含氧官能团区域水簇的形成过程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水簇中倾向于形成3-4个水分子的环状结构。隔离的羟基(OH1)与水之间相互作用比水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弱一些,另一个羟基(O-H2)、羧基(COOH)和含氧官能团密集区域附近吸附水簇时,吸附的水分子容易与多个亲水位点作用,吸附能表现为煤-水作用大于水-水作用,形成有力的储水位点。羟基附近水簇中最远原子距离羟基为4.76?,此范围以外的孔隙填充水分受褐煤表面影响较小。干燥过程的动力学研究表明,温度对干燥过程的影响最大。SL-2mm和ZT-2mm在300℃下起始干燥速率是150℃下的4.4倍和13.6倍,温度影响在高湿含量样品中更加突出,并且高强度的能量输入会减小粒径带来的影响。采用Logarithmic模型进行干燥动力学研究,构建了与温度、干燥时间、样品初始水分相关的干燥过程水分预测方程。干燥中SL变化不大,而ZT挥发分减少达5%,干燥5min后,羧基明显减少,接触角增大至接近甚至大于SL。孔道不仅是褐煤的主要储水结构,还是干燥过程中湿分的运移通道。褐煤干燥过程中大孔的减小主要发生在1μm以上区域,温度越高,干燥样品大孔坍塌越严重;中孔范围内的主要变化集中在20nm以内,较高温度下,介孔体积先减少后增加;褐煤微孔结构中对CO2吸附量远远大于N2,直到干燥后期其吸附量才会迅速减少,首先采用高温快速干燥脱除50-70%水分后慢速干燥的流程可以得到较大孔隙度的褐煤产品。干燥过程中,各种不同弛豫时间的水分均迅速降低,部分较大孔隙迅速排出,较小孔隙水分发生减少。干燥初期,部分水分向更小尺寸孔隙中迁移,增加了干燥难度。N2吸附差值法用来研究介孔中水分分布和孔隙含水饱和度,发现大部分水分集中在26-100 nm孔隙中。干燥过程中,首先是20nm以上孔隙中水分脱除,5min后,范围扩大到10nm以上;10min之后,范围继续扩大到5nm以上。水分中含水饱和度先降低后增加。介观尺度水分运移研究采用COMSOL多物理场方法进行。颗粒干区内主要考察水蒸气的扩散机制,颗粒湿区内,将两相流-相场模型和液体传热模型相结合,得到干燥过程中孔隙内气液两相分布,确定孔隙内水分相态和流态,同时考虑液体传热和相变影响。发现颗粒干区内扩散过程与浓度梯度直接相关,也与传质路径长度相关,与路径中孔喉尺寸相关性较小;而湿区两相流流动不但与传输路径孔道尺寸直接相关,受孔喉尺寸影响也较大。干燥初期,褐煤颗粒内水分较高,较大范围处于湿区,采用高强度干燥方法,增加蒸汽压力,有利于保持褐煤颗粒内孔体积,促进快速干燥过程的进行;而干燥后期,增加外界与颗粒内部之间的水蒸气浓度梯度,减少“冗余”扩散路径有利于扩散过程的进行。综上,本文从褐煤中水分赋存状态和煤-水相互作用出发,研究了不同能量强度下干燥动力学过程,以及褐煤孔隙结构和孔隙内水分的响应,进行了介观尺度内水分在褐煤孔隙中的运移机制研究,为后续高效脱水过程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D849.2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基于~1H-NMR的胜利褐煤原位低温干燥过程中弛豫时间及孔结构变化    滕英跃;廉士俊;宋银敏;刘全生;余海燕;李阳;智科端;张永强;

干燥温度对褐煤干燥后复吸特性的影响    李尤;张守玉;茆青;姚云隆;杨靖宁;慕晨;

Evolvement behavior of microstructure and H_2O adsorption of lignite pyrolysis    Yingyue Teng;Shijun Lian;Quansheng Liu;Yuzhe Liu;Yinmin Song;Runxia He;Keduan Zhi;

煤尘表面碳、氧基团随变质增加的演化规律及其对润湿性的影响    程卫民;徐翠翠;周刚;

褐煤干燥后水分复吸规律及平衡含水率预测    刘英鹏;杨晴;胡敏;杨海平;王贤华;陈汉平;

褐煤燃烧过程中无机显微组分(矿物质)的变化特征    呼金梅;王新波;滕英跃;

胜利褐煤提质过程中水分的迁移及其干燥动力学研究    滕英跃;刘全生;智科端;余海燕;陈琛;赵菊芳;

新拌充填料浆核磁共振特征研究    周科平;艾凯明;张健;李杰林;

中国褐煤提质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白中华;赵玉冰;黄海东;杨文辉;张向洲;穆静静;张培林;史亚微;

基于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的水泥浆体孔结构与比表面积的原位表征    佘安明;姚武;

脱水褐煤的孔隙结构对复吸性能影响    武建军;李霞;周国莉;苗真勇;李慧蓉;李国宁;胡雪莲;

提质褐煤的快速热裂解气体产物的析出特性    邹祥波;王智化;胡昕;周志军;黄镇宇;周俊虎;岑可法;

用低场核磁分析胡萝卜切片干燥过程的内部水分变化    张绪坤;祝树森;黄俭花;徐刚;徐建国;李华栋;

褐煤中不同水分析出的能耗研究    周永刚;李培;杨建国;李帅英;赵虹;

减水剂对水泥浆体横向弛豫时间曲线的影响    孙振平;庞敏;俞洋;杨培强;俞文文;

不同温度下褐煤裂隙演化的显微CT试验研究    孟巧荣;赵阳升;于艳梅;胡耀青;

煤孔隙分形特征及其随温度的变化规律    张玉涛;王德明;仲晓星;

基于压汞法的煤岩各段孔隙的分形特征    尹志军;盛国君;王春光;

煤中的孔隙与裂隙    邹艳荣;杨起;

不同颗粒粒径下型煤孔隙及发育程度分形特征    许江;陆漆;吴鑫;刘东;

用数字图像分析定量描述碳酸盐岩孔隙体系    Flavio S.Anselmetti;李建平;

含孔隙混凝土复合材料有效力学性能研究    杜修力;金浏;

煤体结构差异的孔隙响应及其控制机理    张小东;苗书雷;王勃;柴松峰;

一种分析碳酸盐岩孔隙系统数字图像的新方法    赵永刚;赵明华;赵永鹏;王宝清;曹宝格;

孔隙煤岩损伤破坏行为的数值模拟    彭瑞东;张玉军;杨永明;刘坚志;

软土孔隙微观结构的分形研究    毛灵涛,薛茹,安里千,李怀奇

孔隙分布曲线与土的结构性    齐吉琳;谢定义;

红粘土孔隙分布的分形特征研究    孔令伟;罗鸿禧;谭罗荣;

褐煤干燥的孔隙水运移及其机制研究    贺琼琼

煤层中封存二氧化碳的双重孔隙力学效应研究    吴宇

复材维修孔隙形成机理与抑制方法研究    冯晨

煤的纳米结构特征探讨    汤中一

纸张表面孔隙分析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姚志明

复合材料二维随机孔隙模型优化及孔隙形貌对声学参数影响分析    张翔

 

[ 学术论文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相关学术论文推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论文
智能推荐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