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家说 > 生物质能 > 正文

今年是我国十一五国民经济规划最后一年,十一五期间,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关注热度:165
相关推荐 你可能关注 点击排行 我要评论

【专家解说】:        《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草案)》指出: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巨大冲击,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良好态势,并为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我们战胜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篇章。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一、关于“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情况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更大成就,“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能够胜利完成。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跨上了一个新台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连年获得好收成,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扎实推进,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结构优化,利用外资质量提高,“走出去”步伐加快,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五年来,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重视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增强。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果。我们彻底取消农业税,结束了几千年来农民种田交税的历史;全面实行真正免费的义务教育;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在23%的县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制定和实施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等,这些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大事。我们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改革开放30周年,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这五年国内外环境的复杂性和重大风险挑战的严峻性历史罕见。我们接连遭受汶川、玉树地震和舟曲山洪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特别是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十一五”前半期,针对投资增长过快、货币投放过多、贸易顺差过大,以及结构性、输入性物价上涨等问题,我们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采取正确的政策措施,有效防止了苗头性问题演变成趋势性问题、局部性问题演变为全局性问题。2008年6月,我们未雨绸缪,及时调整宏观调控重点,在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果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按照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的要求,及时推出进一步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陆续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很快形成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迅速扭转经济增速下滑趋势,在世界率先实现经济回升向好,保持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好势头,并为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精神财富影响深远。         二、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坚持改革是“十一五”期间的三个显著特征,也是我们应当从中汲取的三条主要经验   (一)科学发展   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十一五”规划深刻认识到以往那种重速度、轻质量,重经济、轻社会的发展方式的不可持续性,在确立规划目标时更偏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更偏重人文和社会领域的发展。一方面,这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然的内生要求;而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又从外部强化了这种转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形成了一种倒逼机制。   毋庸讳言,中国经济之所以一度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压之下“很受伤”,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30年来,我们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一种以生产要素低成本为依托、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体的出口导向型经济。“调结构”正是对科学发展观具体而微的落实与诠释。   值得欣慰的是,以危机为契机,“十一五”后半期以来,我们在产业结构上,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培育和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已确定了7个重点加快推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区域经济结构上,加快推进产业梯度转移,大手笔重构经济版图(接连有10余个区域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目前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为中国经济下一步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同时也要看到,仍有一些地方为片面追求“保增长”的即期效应,容忍甚至鼓励一些技术水平低、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的落后项目上马。这是“唯GDP”思想的延续,与科学发展的要求背道而驰。对于此种饮鸩止渴的做法,务须严加警惕和遏制。   (二)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作为“十一五”规划的一大亮点,在规划公布之初即广获好评。   “十一五”期间的民生投入以及各种惠民政策的数量、频率远超以往:   教育方面,国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城乡全面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实施……   医疗卫生方面,历经3年酝酿、争论的“新医改”方案公布实施,基本医疗保险已覆盖全国城乡12亿以上的人口;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筹备就绪……   住房保障方面,针对部分城市房价过高、增长过快的情况,中央出台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楼市调控政策,并正式启动保障性安居工程……   居民收入方面,2006年~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均高于“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年均增长5%的目标……        (三)深化改革   “十一五”规划将“深化体制改革”专列一章,要求“以转变政府职能和深化企业、财税、金融等改革为重点,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中国改革经过30多年探索,已经进入“深水区”。   5年来,围绕着“十一五”规划确定的改革重点,中央和地方都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诸如:国务院机构的“大部制”改革、深圳的“行政权三分制”改革、一些省市的户籍制度改革,等等。为鼓励更多的改革突破,迄今为止,国务院已批准在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等地设立8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其中大部分是在“十一五”期间批准设立的。   “十一五”期间,恰逢改革开放30周年和深圳等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中央分别于2008年和今年举行了高规格的纪念活动,重申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和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的改革总方向,消弭了近几年坊间对于改革的一些误解或分歧,重新凝聚起全民的改革共识。   由于应对危机等特殊情势的需要,“十一五”时期的改革进展总体上并不尽如人意,某些方面甚至有所停滞和退步。但是,改革是实现科学发展、永续发展的必由路径。中国经济要想真正转变发展方式,关键就在于不断推进和深化改革,彻底打破阻碍转型的体制性障碍。特别是要在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加快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否则,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也会得而复失,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从中央领导最近在纪念深圳特区成立30周年等场合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可以看到中央决策层对于这一问题的高屋建瓴的认识。   三、“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长领先全球         “十一五”是中国经济极不寻常的5年,在国际金融危机、汶川大地震以及旱灾、水灾、雨雪冰冻等自然灾害次第发生的情况下,我们走过了跌宕起伏的道路,共同经受了空前严峻的挑战。这5年,中国经济既有高增长低通胀的理想格局,亦有高增长高物价的过热场面,更因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而遭遇了经济急速下滑、通胀和通缩轮番登场的考验。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2010年虽然还未落幕,中国经济“十一五”实现新的跨越业已基本定局。从2006年到2009年,“十一五”前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实际增长11.4%,比“十五”平均增速9.8%加快1.6个百分点,比世界同期水平快8.2个百分点。2010年上半年,中国GDP又实现了11.1%的增长。  走过5年,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2009年我国GDP居世界的位次由2005年的第四位上升到第三位,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8.5%,比2005年上升3.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2009年,我国外汇储备和财政收入分别达到2.4万亿美元和6.9万亿元,位居世界前列。钢、煤、水泥等主要工业产品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中国经济的分量在加重,中国经济的作用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009年,中国全年GDP增长达到8.7%,在全球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的战斗中率先实现了总体回升向好。中国动力不仅驱动着中国经济,更传递到世界经济中。联合国发表的2009年世界经济报告指出,如果中国能够在2009年实现8%的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达到惊人的50%。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当之无愧地成为2009年带动全球经济复苏的最强引擎。2009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为22072.7亿美元,是2005年的1.5倍,世界排位从2005年的第三位上升到第二位,其中出口额从第三位上升到第一位。  走过“十一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深入,在又好又快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第一产业稳定增长,“十一五”前4年平均增长4.6%,比“十五”期间3.9%的增速提高0.7个百分点,粮食在40多年中更首次实现了连续6年增产。第二产业2006年到2009年达到年均增速12%,比“十五”的10.8%提高了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前4年平均增速为12.4%,比“十五”的10.5%提高了1.9个百分点。2009年,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3.4%,比2005年提高了2.9个百分点,比“十五”期间多提高1.4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快。2009年,中部地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比重为27.3%,比2005年提高5.2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占22.1%,比2005年提高2.2个百分点。城乡统筹迈出坚实步伐。2009年,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6.6%,比2005年提高3.6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9个百分点。        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5年中,人民生活也得到持续改善。就业规模持续增长,从2006年的7.64亿人增加到2009年的7.7995亿人。从2006年到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1760元增长到17175元,年均实际增长10.2%,比“十五”的平均增速加快了0.6个百分点。在“十一五”开局的2006年,中国全面取消了农业税,结束了持续了2600年的种田交税历史。此举为“十一五”期间中国农民减负增收开了个好头,再加上近年来财政对农民不断增加的各种补贴,以及城市经济保持了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使农民收入较快增长。从2006年到2009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3587元增长到5153元,年均实际增长8.3%,比“十五”的平均增速加快了3个百分点。在居民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生活质量也不断提高。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2005年的36.7%下降到2009年的36.5%,农村居民家庭由2005年的45.5%下降到41.0%。私人汽车拥有量从2006年的2333万辆,增加到2009年的4575万辆。移动电话用户从2006年末的4.6106亿户,增加到2009年末的7.4721亿户,今年上半年更突破了8亿户。
 
关键词: 国民经济 政治

[ 专家说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相关专家说推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相关资讯
热门推荐
 
 
网站首页 | 联系我们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