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家说 > 新能源汽车 > 正文

如何面对国际格局的新挑战

关注热度:470
相关推荐 你可能关注 点击排行 我要评论

【专家解说】: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中,发达国家相继提出“再工业化”战略,力图以高新技术为依托,通过发展高附加值制造业来重建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新工业体系。这一战略的实施,将对世界经济竞争格局产生重要影响,对我国经济产生巨大冲击。我们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才能在国际经济发展新格局中赢得主动。

  一、“再工业化”战略提出的背景与内涵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日本、亚洲四小龙以及中国、印度制造业的相继崛起,发达国家采用“去工业化”的发展模式,将劳动力迅速从第一、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同时将低端制造业向低成本的国家和地区转移。这一发展模式尽管巩固了发达国家在高端产业的优势,但由于虚拟经济畸形发展,终于在2008年引爆了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了世界性的经济衰退。发达国家对这一金融危机反思的结果,就是重新评估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的关系,重新将实体经济发展置于优先位置。在这一背景下,“再工业化”战略成为各国应对危机的政策选择。概括地讲,“再工业化”战略内涵主要表现在三个突出上。

  突出抢占先进制造业发展制高点。当前,全球先进制造业技术生命周期不断加速,而发达国家的研发投入及创新竞争力开始下滑,先进制造业的制造能力出现持续下降。伴随着结构性技术变革时代的到来,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步伐正在加快。发达国家借这次金融危机提出“再工业化”战略,将先进制造业作为发展重点,其主要意图就是力争在新一轮先进制造业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抢占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制高点。以美国为例,提出“再工业化”战略是希望通过依托科技进步和发挥既有优势,寻找能够支撑未来经济增长的高端产业,推动实体经济的转型和复苏,继续保持世界制造业创新领导者地位,掌握后危机时期新一轮技术革命的主导权。

  突出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的持续互动。从本质上讲,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战略体现的是基于科技创新的产业升级,主要是发展能够支撑未来经济增长的高端制造业,而不仅仅是恢复传统制造业。对于发达国家来说,针对制造业的新一轮科技创新是未来竞争力提升的基础,而先进制造业的创新政策则是其顺利实现的重要保障。因此,贯穿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整个过程的核心环节,就是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的持续互动。为了保证“再工业化”战略的有效实施,2010年8月美国公布了制造业促进法案,2011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强调在继续完善自由企业制度以驱动创新的同时对基础研究给予政策支持,2012年美国国家科技委员会在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中将完善先进制造业创新政策作为三大原则之一,鲜明地将制度创新放在优先位置。

  突出发展先进制造业。先进制造业代表的是高端、高附加值的产业,它以自主的科技创新为特征,要求在研发、设计、技术、工艺、品牌、营销等关键环节和产业链上打造具有别国无法比拟的竞争优势。近年来,美国政府提出加快中小企业投资、提高劳动力技能、建立健全伙伴关系、调整优化政府投资、加大研发投资力度五大目标,其核心就是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巩固美国制造业在全球的竞争优势。目前,美国政府已出台一系列措施,积极推动计算机、飞机、汽车、武器、成套设备以及为大企业配套的机械、电子零部件等现有高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同时大力发展新能源、生物工程、医疗信息、航天航空、电动汽车、纳米技术、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力图保持美国在世界新一轮产业革命中的领跑者地位。

  二、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对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

  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由“去工业化”向“再工业化”的转变表明,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发展秩序和世界贸易格局将再次发生巨变。随着生产技术改变引起的生产组织方式的变迁,全球工业生产的分工格局也将发生深刻变化。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以发展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将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高端技术引进难度加大。技术引进、模仿与吸收对于研发资源相对不足、技术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可以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目前,我国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来源是对国外技术的引进和吸收。虽然中国在过去的几年中研发投入高速增长,但在高增长下被掩盖的是我国的技术和组织能力在总体上还未获得足够的成长。2011年,中国国内技术与引进国外技术经费支出比为0.49,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与引进国外技术经费支出比为0.45。为了实施“再工业化”战略,发达国家必然会利用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协议和高技术产品出口管制构筑技术壁垒,更加严格地控制高端技术的出口。因此,中国靠引进高端技术来发挥后发优势的空间将大大缩小,这无疑会增加我国产业结构向价值链高端提升的难度,特别是一些中高端制造企业将回流发达国家,使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更加艰难。

  直接投资引入难度提高。改革开放以来,积极引进外资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因素。从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看,工业吸引外资数量巨大。截至2011年底,中国工业累计实际使用外国直接投资(FDI)金额约为7500亿美元,占来华直接投资比重在65%左右。其中,制造业占我国吸引外资总量的45%左右,直接投资对中国工业经济增长、产业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战略,我们吸引外资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如2012年初美国出台企业税改革方案,通过降低税收来提高制造业吸引资本和投资的能力,鼓励美国企业在国内投资。从目前来看,来华直接投资的增速开始下降,部分领域业已出现资本外流迹象,这与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战略不无关系。我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产业转型升级将受到越来越多的投资来源限制。

  制造业竞争优势降低。目前,我国制造业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成本约束。一是资源价格约束。多年来的粗放式增长方式削弱了资源环境的承载力,经济规模的扩大、消费需求的增长以及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将继续推动资源消耗总量的提高和资源价格的上涨,生产成本的竞争优势将不断降低。二是劳动力价格上涨。长期以来,中国规模庞大的人口为经济的高速增长提供了低价的劳动成本,这是中国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优势。但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原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将逐步消退。根据波士顿集团的报告,到2015年美国和中国的制造业劳动力净成本将日益接近。由此来看,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将发展制造业、增加产品出口作为其减少贸易赤字的一项重要措施,显然会给中国制造业的出口带来巨大冲击。同时,我国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将推动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归,这不仅对我国现有制造业构成巨大威胁,同时也制约发达国家制造业高端环节向我国转移。

  三、构建“再工业化”背景下国际竞争的新优势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既遭遇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的严峻挑战,也面临走上科学发展道路的战略机遇。我们惟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结构转型升级与制度创新齐头并进,才能最终实现在全球产业分工格局中由“追随者”向“领跑者”的转变,在国际经济竞争中保持战略主动权。

  提高制造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既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也是全球竞争新格局下保持我国竞争优势的根本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统计数据显示,2011 年中国制造业产值高达2.34万亿美元,占全球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为19.9%,略高于美国的1.9万亿美元和18%的比重,打破美国连续百多年占据世界制造业产值第一的历史,成为全球制造业大国之一。但是,我国产业结构在总体上处于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的中低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且缺乏产业与品牌,发展方式相对粗放。特别是发达国家的 “再工业化”战略,将进一步推动新一轮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新的机遇和挑战,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基本国策,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一方面依据产业特征合理配置研发经费,大力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以改革为动力,着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形成有利于各类创新的制度基础。

  拉长和延伸先进制造业产业链条。随着我国制造业成本竞争优势的不断下降,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在加工和制造以外的环节,包括研发、专利、品牌、核心零部件和营销渠道等都会给我国先进制造业带来更大挑战。从制造业价值链看,当前我国传统制造业还未攀升到全球价值链高端环节,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以从事委托加工(OEM)活动为主,更多地处于全球制造业的低端。尤其是这些国际代工活动,是制造业中消耗熟练劳动力、土地、能源、原材料等资源最密集的部分,也是对生态环境影响最大的环节。如不改变现状,传统制造业在其实现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将不断累积危及自身发展的因素。因此,我国需要通过重新布局产业链等措施,尽快实现传统产业分工向产业链全球布局转变,从常规技术向广泛使用以数控、低耗、洁净生产为重点的先进制造技术转变,并进一步以延伸先进制造业产业链条来提高制造业的技术含量与附加值,实现价值链由中低端向高端的提升,进而提高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发展与制造业相耦合的现代服务业。制造业与服务业唇齿相依。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对带动服务业增长具有根本作用,同时服务业也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相应保障。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与知识生产、传播和使用密切相关的金融保险、信息通讯、研发设计、创意咨询、工程技术和知识产权服务等,都包含着制造业升级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即专业化的“高级要素”。发达国家实施“再工业化”战略,除了基本生产要素等硬件之外,必须依靠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将重点放在高端研发设计、国际品牌和营销渠道等软件拓展上。同样,加快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亟须发展与制造业相耦合的现代服务业。我们应大力鼓励和引导各类投资主体,围绕生产性服务业、新兴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加强商业模式创新和技术集成创新,建立并完善现代服务业技术支撑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和产业发展支撑体系,以满足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不断培育和形成我国产业的竞争新优势。


进一步了解相关内容你可以在站内搜索以下相关问题

  • 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格局发生了哪些新变化?这些新变化、新格...

进一步了解相关内容你可以在站内搜索以下相关关键词

国际格局的新变化    国际经济新格局    国际贸易新格局    当代国际政治新格局    国际战略格局    国际格局    国际政治格局    国际格局的演变    
 
关键词: 国际 格局

[ 专家说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相关专家说推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相关资讯
热门推荐
 
 
网站首页 | 联系我们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