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家说 > 天然气 > 正文

形势与政策题。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成就有哪些?在发展中还存在哪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通过回顾,总结和比较?你认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态势如何?

关注热度:166
相关推荐 你可能关注 点击排行 我要评论

【专家解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全国各族人民在以江 泽 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邓 小 平理论伟大旗帜,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主要体现在八个方面: 一是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十三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3%,比改革开放前30年年均增长速度高3.2个百分点。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5933亿元,比1990年增长近两倍,排名也由1990年世界第十位,跃升到世界第六位。 二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成效。三次产业结构趋向协调。2001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由1990年的27.141.631.3调整为15.251.133.6。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加强,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工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加快。信息技术、现代生物技术等在全社会各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等高技术产业成为新的增长点,装备制造业发展取得新的成就,关键技术装备自主制造能力增强。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基础工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基本消除。 三是经济体制改革取得历史性成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日益明显地发挥基础性作用。国有经济进一步发展,控制力明显增强,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成为支撑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宏观调控体系初步建立,宏观调控手段发生实质性变化,计划投资、财政、金融成为宏观调控的主要支柱。具有中国特色的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 四是对外开放提高到新水平。对外贸易跃上新台阶。2001年,我国货物进出口贸易总额比1990年增长3.4倍,达到5098亿美元,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也由1990年的第16位上升到第6位。吸收外资已连续9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经过长期努力,成功地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使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五是西部大开发迈出实质性步伐。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2000年以来,国家在西部地区新开工了西电东送、青藏铁路、西气东输等几十个重大项目,总投资6000多亿元,不但改善了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条件,也有力地带动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组织实施了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草原恢复与建设试点等生态建设工程。在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方面,初步形成了棉花、糖料、烟叶、水果、肉类、中药材等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培育了一批农副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水电、天然气、煤炭、稀土、钾盐、磷矿、有色金属等优势资源的开发力度加大,能源矿产基地及骨干企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西部地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新气象。 六是科技教育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科技实力大幅度提高,科技进步成果辉煌。 “863”计划顺利实施;航空航天、信息、新材料和生物工程等高技术领域取得新的突破;基础研究获得了一批有国际影响的重大成果,应用技术研究硕果累累。科技成果产业化、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高技术产业化取得明显成效。在促进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传统领域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教育事业以前所未有的步伐迈入新的发展阶段,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先导性作用明显增强。基础教育取得显著进展,“两基”目标初步实现;高中阶段教育和成人各类培训继续加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扩大高校招生规模受到群众普遍欢迎。其他各项社会事业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七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989年的15.04‰下降到2001年的6.95‰,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道路。矿产、耕地和水资源等得到有力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环境保护法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民环保意识不断提高。 八是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1990-2001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2%。2001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90年实际增加了一倍多。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已超过8万亿元。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乡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截止今年6月底,全国有89%的下岗职工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并按时足额领到了基本生活费;城市居民有1930万人领到最低生活保障金,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实施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2800万,比改革开放初期减少2.2亿,一些生存环境恶劣和生态脆弱的贫困地区也开始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这些辉煌成就是全国人民在以江 泽 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时,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征程中,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十三年来,我们面临不少挑战,也有许多机遇,我们努力做到抓住机遇而不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因循守旧,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一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千方百计加快发展。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 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要使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有利于先进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调动和发挥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保证社会主义制度充满旺盛的生机和活力。改革发展稳定是有机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必须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广大群众可承受的程度之间的关系,在稳定中深化改革、加快发展,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的稳定。 坚持扩大开放,积极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这是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闭关锁国只会导致落后。只有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才能吸收世界范围内的一切先进的文明成果,加快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跨越式发展。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结构加速重组的新形势,必须把对外开放提高到新水平,使“走出去”与“引进来”这两个对外开放的轮子都转起来,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只有这样,才能更多更好地利用国外的资源和市场,进一步解决好资源、就业等事关全局的战略问题,拓展经济发展的空间,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坚持与时俱进,根据形势变化适时调整宏观政策取向。在十三年中,宏观调控任务出现了两次重大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初是以抑制通货膨胀为主要目标;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扩大国内需求、遏制通货紧缩趋势。在这两次调控中,中央果断决策,适时调整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在经济“过热”的时候,实行适度从紧财政货币政策,实现了“软着陆”,避免了大的起伏。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改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并发挥各种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保持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实践证明,要实现经济增长、就业增加、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等方面的宏观调控目标,必须适应形势变化,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适时调整宏观政策及配套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同时,必须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立足中国现实,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只有发展民主,加强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才能有效地保证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保持长治久安的政治局面。 这些经验,归根到底,就是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高举邓 小 平理论伟大旗帜,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我们取得伟大成就的政治前提和根本保证。“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检验工作成败、判断是非曲直的根本标准。只有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才能坚定不移地贯彻好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推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才能自觉调整和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消除不利于先进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勃发出生机和活力;才能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先进文明成果,不断推动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在高起点上实现跨越式发展;才能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才能应对和驾驭复杂局势,克服前进中的艰难险阻,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答案补充 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经济运行中一些突出问题和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这些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在:(1)近年来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速度过快,投资增长速度一直明显高于GDP以及消费的增长速度;货币信贷投放过多,流动性过剩问题仍然比较严重;国际收支不平衡,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增长幅度都偏大。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的危险不容忽视。(2)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增长方式粗放问题仍然突出。首先是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不协调,投资率持续偏高,消费需求相对不足;其次是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协调,三次产业中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工业中重工业比重偏大,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再次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节能减排形势比较严重。(3)农业基础仍然薄弱,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同时城乡差距和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没有得到扭转。这些问题和矛盾的存在,说明我国社会中,还存在着相当突出的影响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改革攻坚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而繁重。 答案补充 第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是多方面的,当前最为广大群众关注的问题是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压力在明显加大。 2007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上年上涨了4.8%,第四季度各月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都在6%以上,是上世纪末以来的最高值。由于这次消费价格上涨,目前主要是粮食、食品和居住类价格涨幅较大,对人民群众,特别是低收入家庭的日常生活带来的影响较大,更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分析这次物价上涨的原因,既有需求拉动的因素,又有成本推动的因素;既有国内因素,又有国际因素。 答案补充 第三,国际经济环境变化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增加。随着我国经济的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我们在享受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也更需要防范世界经济动荡可能对我国经济稳定发展所带来的各种冲击。 第四,政府自身建设和管理需要加强。人民群众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收入分配、住房、产品质量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都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认真加以解决。 针对上述四个方面的问题和挑战,《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以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使命感和紧迫感,更加兢兢业业、扎扎实实地做好政府各项工作。

进一步了解相关内容你可以在站内搜索以下相关问题

  • 形势与政策 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主题及主线的认识
  • 形势与政策:如何看待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现象?
  • 对于目前的国际、国内形势与政策,围绕我国当前政治、经济、...
  • 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存在哪些挑战,形势与政策考查题,谢谢
 
关键词: 我国经济 态势

[ 专家说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相关专家说推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相关资讯
热门推荐
 
 
网站首页 | 联系我们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