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家说 > 太阳能 > 正文

白垩纪时期是什么状态?

关注热度:142
相关推荐 你可能关注 点击排行 我要评论

【专家解说】:白垩纪(Cretaceous)是一个地质时代,位于侏罗纪和古近纪之间,約1億4550萬年(誤差值為400萬年)前至6550萬年前(誤差值為30萬年)。白堊紀是中生代的最后一个纪,長達8000萬年,是顯生宙的最長一個階段。發生在白堊紀末的滅絕事件,是中生代與新生代的分界。白堊紀的縮寫記為K,是德文的白堊紀(Kreidezeit)縮寫。白堊紀的氣候相當暖和,海平面的變化大。陸地生存者恐龍,海洋生存者海生爬行動物、菊石、以及厚殼蛤。新的哺乳類、鳥類出現,開花植物也首次出現。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是地質年代中最嚴重的大規模滅絕事件之一,包含恐龍在內的大部分物種滅亡。白堊紀時期的大氣層氧氣含量是現今的150%,二氧化碳含量是工業時代前的6倍,氣溫則是高於今日約攝氏4°。 地質年代白垩纪是在1822年由比利時地質學家Jean d'Omalius d'Halloy研究巴黎盆地時所提出。[1]其名稱在拉丁文意為「黏土」,[2]意指上白堊紀地层里常见的白垩,由海生非脊椎動物身上甲殼的碳酸鈣沉積而成,尤其是球石粒。這些白堊黏土層可在歐洲大陸與不列顛群島(尤其是著名的多佛白色峭壁)發現。[编辑] 年代測定如同其它古远的地质时代,白堊紀的岩石标志非常明显和清晰,其开始的准确时间却无法非常精确地被确定,其误差在几百万年之间。在侏儸紀與白堊紀之間沒有滅絕事件或生物演化的特點,可以明確分開兩個年代。白堊紀结束的时间定的比较准,是在6550万年前左右(近年有科學家估計為6590萬年前),那时全地球的岩石层都含大量的铱。一般以为,那时有一颗巨大的陨石撞击地球,在今墨西哥猶加敦半島附近有一个大坑。这个陨石造成了大量生物灭绝,称为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但是这个理论现在有争议。[编辑] 白垩纪亞层早期的科學文獻將白堊紀分為三個時期,依年代早晚為:紐康姆統(Neocomian)、高盧統(Gallic)、森諾統(Senonian)。目前的科學文獻一般將白垩纪分为上(晚)、下(早)两层,共計11階,都以歐洲的地層為名,从最早到最晚细分如下:上白垩纪 麦斯特里希特阶(Maastrichtian):70.6 ± 0.6 – 65.8 ± 0.3 百万年 坎帕阶(Campanian):83.5 ± 0.7 – 70.6 ± 0.6 百万年 桑托阶(Santonian):85.8 ± 0.7 – 83.5 ± 0.7 百万年 科尼亚克阶(Coniacian):89.3 ± 1.0 – 85.8 ± 0.7 百万年 土仑阶(Turonian):93.5 ± 0.8 – 89.3 ± 1.0 百万年 森诺曼阶(Cenomanian):99.6 ± 0.9 – 93.5 ± 0.8 百万年 下白垩纪 阿尔布阶(Albian):112.0 ± 1.0 – 99.6 ± 0.9 百万年 阿普第阶(Aptian):125.0 ± 1.0 – 112.0 ± 1.0 百万年 巴列姆阶(Barremian):130.0 ± 1.5 – 125.0 ± 1.0 百万年 豪特里維階(Hauterivian):136.4 ± 2.0 – 130.0 ± 1.5 百万年 凡蓝今阶(Valanginian):140.2 ± 3.0 – 136.4 ± 2.0 百万年 贝里亚阶(Berriasian):145.5 ± 4.0 – 140.2 ± 3.0 百万年[编辑] 岩層白堊紀的海平面變化大、氣候溫暖,顯示有大面積的陸地由溫暖的淺海覆蓋。白堊紀是以歐洲常見的白堊層為名,但在全球其他地區,白堊紀的地層主要由海相的石灰岩層構成,這些海相石灰岩層是在溫暖的淺海環境形成。高的海平面會造成大範圍的沈降作用,因此形成厚的沉積層。由於白堊紀的地層厚、時代較近,全球各地常發現白堊紀地層的露頭。白堊紀地層中常見白堊的成分。白堊是由海生顆石藻的鈣質外殼微粒(球石粒)沉積而成;顆石藻是種白堊紀常見的藻類。在歐洲西北部,常發現上白堊紀的白堊沉積層,包含:英格蘭南岸的多佛白色峭壁、法國諾曼第海岸、以及低地國家、德國北部、丹麥沿岸。白堊的質地並不堅固,因此這些沉積層的質地鬆散。這些地層還包含石灰岩、砂質岩。這些地層可發現海膽、箭石、菊石、以及海生爬行動物(例如滄龍)的化石。歐洲南部的白堊紀地層多為海相地層,主要由石灰岩、與少數的泥灰構成。在白堊紀時期,阿爾卑斯山造山運動還沒發生,所以歐洲南部的白堊紀地層當時多為特提斯洋周圍的大陸棚。在白堊紀中期,海洋低層的流動停緩,造成海洋的缺氧環境。全球各地的許多黑色頁岩層,即是在這段時期的缺氧環境形成。[3]這些頁岩層是重要的石油、天然氣來源,例如北海。[编辑] 地理在白垩纪,盘古大陆完全分裂成现在的各大陆,但是它们和现在的位置全不相同。大西洋还在变宽。北美洲自侏儸紀開始,形成多排平行的造山幕,例如內華達造山運動,與之後的塞維爾造山運動、拉拉米造山運動。在白堊紀初期,岡瓦那大陸仍未分裂,而後南美洲、南極洲、澳洲相繼脫離非洲,印度和马达加斯加还连在非洲上。南大西洋與印度洋開始出現。這些板塊運動,造成大量的海底山脈,進而造成全球性的海平面上升。非洲北边的特提斯洋在变窄。西部內陸海道將北美洲分為東西兩部,這個海道在白堊紀後期縮小,留下厚的海相沉積層,夾雜者煤礦床。在白堊紀的海平面最高時期,地表上有1/3的陸地沉浸於海洋之下。[4]白堊紀因為黏土層而著名,這個時期形成的黏土層多於顯生宙的其他時期。[3]中洋脊的火山活動,或是海底火山附近的海水流動,使白堊紀的海洋富含鈣,接近飽和,也使得鈣質微型浮游生物的數量增加。[3]分布廣泛的碳酸鹽與其他沉積層,使得白堊紀的岩石紀錄特別多。北美洲的著名地層組包含:堪薩斯州的海相煙山河黏土層、晚期的陸相海爾河組。其他的著名白堊紀地層包含:歐洲的威爾德(Weald)、亞洲的義縣組。白垩纪末期到古新世早期,印度發生大規模火山爆发,形成现在的德干暗色岩。[编辑] 氣候巴列姆階時期的氣候出現寒冷的趨勢,這個變化自侏羅紀最後一期就已開始。高緯度地區的降雪增加,而熱帶地區比三疊紀、侏羅紀更為潮濕。[5]但是,冰河僅出現高緯度地區的高山,而較低緯度仍可見季節性的降雪。在巴列姆階末期,氣溫開始上升,持續到白堊紀末期。[6]氣溫上升的原因是密集的火山爆發,製造大量的二氧化碳進入大氣層中。中洋脊沿線形成許多熱柱,造成海平面的上升,大陸地殼的許多地區由淺海覆蓋者。位在赤道地區的特提斯洋,有助於全球暖化。在阿拉斯加州與格陵蘭發現的植物化石,以及自白堊紀南緯15度地區發現的恐龍化石,證明白堊紀的氣溫相當溫暖。[3]熱帶地區與極區間的溫度梯度平緩,原因可能是海洋的流動停滯,並造成行星風系的虛弱。分佈廣泛的油頁岩層,以及缺氧事件,可證實海洋的流動停滯。[3]根據沉積層的研究指出,熱帶的海水表面溫度約為攝氏42°,高於現今約攝氏17°;而全球的海水平均表面溫度為攝氏37°。而海洋底層溫度高於目前的溫度約攝氏15到20°。[7][8][编辑] 生物[编辑] 植物開花植物(被子植物)在白堊紀開始出現、散布,但直到坎潘階才成為優勢植物。蜜蜂的出現,有助於開花植物的演化;開花植物與昆蟲是共同演化的實例。榕樹、懸鈴木、木蘭花等大型植物開始出現。一些早期的裸子植物仍繼續存在,例如松柏目。南洋杉與其他松柏繁盛並分布廣泛,而本內蘇鐵目在白堊紀末滅亡。[编辑] 陸棲動物 暴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是地表上出現過最大型的掠食動物之一 古魔翼龍动物界里,哺乳动物还是比较小,只是陆地动物的一小部分。陸地的優勢動物仍是主龍類爬行動物,尤其是恐龍,牠們較之前一個時期更為多樣化。翼龍目繁盛於白堊紀中到晚期,但牠們逐漸面對鳥類輻射適應的競爭。在白堊紀末期,翼龍目僅存兩個科左右。中國遼寧省的炒米店子組發現了大量的白堊紀早期小型恐龍、鳥類、以及哺乳類。這裏發現的多種手盜龍類,被視為恐龍與鳥類間的連結,其中包含數種有羽毛恐龍。昆蟲在這個時期開始多樣化,並發現最古老的螞蟻、白蟻、鱗翅目(蝴蝶與蛾)。芽蟲、草蜢、癭蜂也開始出現。[编辑] 海生動物海洋里,现在的鳐鱼,鲨鱼,和其他硬骨鱼也常见了。海生爬行動物則包含:生存於早至中期的魚龍類、早至晚期的蛇頸龍類、白堊紀晚期的滄龍類。桿菊石具有筆直的甲殼,屬於菊石亞綱,與造礁生物厚殼蛤同為海洋的繁盛動物。黃昏鳥目是群無法飛行的原始鳥類,可以在水中游泳,如同現代鷿鷉。有孔蟲門的球截蟲科(Globotruncanidae)與棘皮動物(例如海膽、海星)繼續存活。在白堊紀,海洋中的最早矽藻(應為矽質矽藻,而非鈣質矽藻)出現;生存於淡水的矽藻直到中新世才出現。對於造成生物侵蝕的海洋物種,白堊紀是這些物種的演化重要階段。[编辑] 滅絕事件主条目: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在白堊紀晚期的馬斯垂克階末期,曾發生大幅度的生物多樣性衰退,時間相當於K-T界限。在滅絕事件過後,造成許多空缺的生態位,生態系統花了長時間才恢復原本的多樣性。[9]雖然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造成許多物種滅絕,但不同的演化支,或是各個演化支內部,呈現出明顯差異的滅絕程度。由於大氣層中的微粒遮闢了陽光,減少抵達地表的太陽能,依賴光合作用的生物衰退或滅絕。在白堊紀晚期,食物鏈底層是由依賴光合作用的生物構成,例如浮遊植物與陸地植物,如同現今的狀況。證據顯示,草食性動物因所依賴的植物衰退,而數量減少;同樣地,頂級掠食者(例如暴龍)也接連受到影響。[10]顆石藻(Coccolithophore)與軟體動物(包含菊石亞綱、厚殼蛤、水生蝸牛、蚌),還有以上述硬殼動物維生的動物,在這次滅絕事件中滅亡,或遭受嚴重打擊。例如,滄龍類被認為以菊石為食,這群海生爬行動物在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中滅亡。[11]雜食性、食蟲性、以及食腐動物在這次滅絕事件中存活,可能因為牠們的食性較多變化。白堊紀末期似乎沒有完全的草食性或肉食性哺乳動物。哺乳動物與鳥類藉由以昆蟲、蚯蚓、蝸牛…等動物為食,而在K-T事件中存活,而這些動物則以死亡的植物與動物為食。科學家假設,這些生物以生物的有機碎屑為生,因此得以在這次植物群崩潰的滅絕事件存活。[12][9][13]在河流生物群落中,只有少數動物滅亡;因為河流生物群落多以自陸地沖刷下來的生物有機碎屑為生,較少直接以活的植物為生。[14]海洋也有類似的狀況,但較為複雜。生存在浮游帶的動物,所受到的影響遠比生存在海床的動物還大。生存在浮游帶的動物幾乎以活的浮游植物為生,而生存在海床的動物,則以生物的有機碎屑為食,或者可轉換成以生物的有機碎屑為食。[9]在這次滅絕事件存活下來的生物中,最大型的陸地動物是鱷魚與離龍目,是半水生動物,並可以生物碎屑為生。現代鱷魚可以食腐為生,並可長達數月未進食;幼年鱷魚的體型小,成長速度慢,在頭幾年多以無脊椎動物、死亡的生物為食。這些特性可能是鱷魚能夠存活過白堊紀末滅絕事件的關鍵。[12]

进一步了解相关内容你可以在站内搜索以下相关问题

  • 白垩纪时期是什么状态?
  • 形容一个人的状态像长期生活在白垩纪时期是什么意思 谢谢
  • 侏罗纪时期和白垩纪时期是什么概念?
  • 白垩纪时代是指什么年代

进一步了解相关内容你可以在站内搜索以下相关关键词

白垩纪时期    白垩纪时期的恐龙    三叠纪白垩纪时期    白垩纪时期的植物    早白垩世时期    白垩纪是什么意思    白垩纪    回到白垩纪    
 
关键词: 时期 白垩

[ 专家说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相关专家说推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相关资讯
热门推荐
 
 
网站首页 | 联系我们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