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家说 > 生物质能 > 正文

高中生物 科学家 实验 方法 结论

关注热度:196
相关推荐 你可能关注 点击排行 我要评论


热心网友:假说一演绎法: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这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叫做假说-演绎法 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19世纪中期,孟德尔用豌豆做了大量的杂交实验,在对实验结果进行观察、记载和进行数学统计分析的过程中,发现杂种后代中出现一定比例的性状分离,两对及两对以上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子二代出现不同性状自由组合现象。他通过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而提出假说,并对性状分离现象和不同性状自由组合现象作出尝试性解释。然后他巧妙地设计了测交实验用以检验假说,测交实验不可能直接验证假说本身,而是验证由假说演绎出的推论,即:如果遗传因子决定生物性状的假说是成立的,那么,根据假说可以对测交实验结果进行理论推导和预测;然后,将实验获得的数据与理论推导值进行比较,如果二者一致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如果不一致则证明假说是错误的。当然,对假说的实践检验过程是很复杂的,不能单靠一两个实验来说明问题。事实上,孟德尔做的很多实验都得到了相似的结果,后来又有数位科学家做了许多与孟德尔实验相似的观察,大量的实验都验证了孟德尔假说的真实性之后,孟德尔假说最终发展为遗传学的经典理论。我们知道,演绎推理是科学论证的一种重要推理形式,测交实验值与理论推导值的一致性为什么就能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呢?原来,测交后代的表现型及其比例真实地反映出子一代产生的配子种类及其比例,根据子一代的配子型必然地可以推导其遗传组成,揭示这个奥秘为演绎推理的论证过程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不揭示这个奥秘学生则难以理解“假说一演绎法” 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对演绎推理得出的结论仍停留在知其然的状况。2、1900年,3位科学家分别重新发现了孟德尔的工作,遗传学界开始认识到孟德尔遗传理论的重要意义。如果孟德尔假设的遗传因子,即基因确实存在,那么它到底在哪里呢?1903年,美国遗传学家萨顿发现,孟德尔假设的一对遗传因子即等位基因的分离,与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非常相似。萨顿根据基因和染色体行为之间明显的平行关系,提出假说: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子代的,也就是说,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曾经明确表示过不相信孟德尔的遗传理论,也怀疑萨顿的假说,后来他做了大量的果蝇杂交实验,用实验把一个特定的基因和一条特定的染色体— X染色体联系起来,从而证实了萨顿的假说。由此可以看出,对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的探究历程,也是假说一演绎的过程。3、 DNA复制方式的提出与证实,以及整个中心法则的提出与证实,都是“假说一演绎法”的案例。以DNA分子的复制方式的阐明为例。美国生物学家沃森和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在发表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那篇著名的论文的最后写道:“在提出碱基特异性配对的看法后,我们立即又提出了遗传物质进行复制的一种可能机理。”他们紧接着发表了第2篇论文,提出了遗传物质自我复制的假说:DNA分子复制时,双螺旋解开,解开的两条单链分别作为模板,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新链,因而每个新的DNA分子中都保留了原来DNA分子的一条链。这种复制方式被称为半保留复制。1958年,科学家以大肠杆菌为实验材料,运用同位素标记法设计了巧妙的实验,实验结果与根据假说一演绎推导的预期现象一致,证实了DNA的确是以半保留方式复制的。4、遗传密码的破译是继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提出后,现代遗传学发展中的又一个重大事件。自1953年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后,科学家就围绕遗传密码的破译开展了一系列探索。美籍苏联物理学家伽莫夫提出的3个碱基编码1个氨基酸的设想。克里克和他的同事通过大量的实验,以T4 噬菌体为材料,研究其中某个基因的碱基的增加或减少对其所编码的蛋白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只可能是遗传密码中的3个碱基编码1个氨基酸。但是他们的实验无法说明由3个碱基排列成的1个密码对应的究竟是哪一个氨基酸。两位年轻的美国生物学家尼伦伯格和马太转换设计思路,巧妙设计实验,成功地破译了第1个遗传密码。在此后的六七年中,科学家破译了全部的遗传密码,并编制出了密码子表。类比推理法:类比推理指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推断出它们在另外的属性上(这一属性已为类比的一个对象所具有,另一个类比的对象那里尚未发现)也相同的一种推理。 1、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中,施旺就运用了类比方法。首先,施莱登观察到细胞是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而把这个信息告诉了施旺,施旺意识到既然植物体如此,动物体也很可能如此。因此,他广泛地对动物各种组织进行研究,发现动物体也是由细胞构成的,验证了上述推理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对上述事实材料进行归纳概括,建立了细胞学说。2、DNA模型建立的过程中,沃森和克里克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认识到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呈螺旋型,于是他们推想: DNA结构或许也是螺旋型的。根据这样的类比推理,他们对原来构建的DNA模型进行了修改,并与DNA分子的X射线照片进行对照,证实了该推理的正确性。3、萨顿的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运用了类比推理法。萨顿正是运用了此种科学方法,将看不见的基因与看得见的染色体的行为进行类比,根据其惊人的一致性,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这一假说。

###

热心网友:10月19日,在国家科技部召开的“973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2009年项目实施会上,由我院生物所为第一承担单位,品资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复旦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广西大学等单位合作承担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重要热带作物木薯品种改良的基础研究”项目正式获得国家科技部批准立项。   我院生物所所长彭明研究员为该项目首席科学家,会议现场举行了聘书颁发仪式。   该项目执行年限为2010年1月至2014年8月,依托部门为农业部和海南省科技厅。将以木薯为热带作物典型材料,探索其淀粉高效累积和抗逆的分子遗传基础;解析木薯光合产物高效积累的基因调控模式;揭示其淀粉持续高效累积的生物学基础和逆境适应的分子机制;发掘具有应用价值的基因资源和分子标记,发展新的分子育种综合技术,为木薯新品种培育奠定坚实的理论和运用基础;建设一支世界高水平的研究团队,推动木薯及热带作物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世界的粮食安全和生物质能源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加该项目的主要科学家有:生物所王文泉研究员(木薯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品资所李开绵研究员(木薯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张鹏研究员(木薯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中国科学院刘斌研究员(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特聘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王瑛研究员(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美国华盛顿大学章伟雄教授(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特聘研究员)。   木薯是海南省种植面积较大的经济作物。由于它既可以当作粮食作物种植,又可以作为生产酒精、乙醇的清洁能源,被视为战略作物。记者今天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获悉,“重要热带作物木薯品种改良的基础研究”项目,近日正式获得国家科技部批准立项为973计划项目。   973计划,即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它以国家战略发展为目标,为解决下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重大问题提供有力的科学支撑。   据了解,该项目由热科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为第一承担单位,热科院品资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华南植物园、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复旦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广西大学等单位合作承担。项目依托部门为农业部和省科技厅,由热科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彭明为该项目首席科学家;项目执行年限从2010年1月开始,至2014年8月结束。   该项目将以木薯为热带作物典型材料,发展新的分子育种综合技术,为木薯新品种培育奠定坚实的理论和运用基础,同时建设一支世界级的研究团队,推动木薯及热带作物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世界粮食安全和生物质能源发展做贡献。

进一步了解相关内容你可以在搜索以下相关关键词

高中生物实验    生物科学家    高中生物3d实验    高中生物实验ppt    nb高中生物实验    生物调查结论    生物实验方法    实验结论    实验报告结论    ppt实验报告结论
 
关键词: 假说 生物质

[ 专家说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相关专家说推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相关资讯
热门推荐
 
 
网站首页 | 联系我们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