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家说 > 生物质能 > 正文

本人的毕业论文题目是“全球性大气污染现状及其治理展望”,请问有哪些可以参考的权威书籍?

关注热度:112
相关推荐 你可能关注 点击排行 我要评论


热心网友:地球上人口在急剧增加,人类经济在急速增长,地球上的大气污染也日趋严重。由于一些有害气体的大量排放,不仅使大气造成局部地区的污染,而且影响到全球性的气候变化以及大气成分的组成,即出现所谓的全球环境问题。目前,全球性大气污染问题主要表现在温室效应、酸雨和臭杨层遭到破坏三个方面。(1)温室效应农作物和花卉用的温室,是一座用玻璃盖成的房屋,用来培育需要适当温度的植物。当太阳的辐射能量进入室内时,透明的玻璃房屋使热量保存在室内。而由于大气中某些气体含量增加,引起地球平均气温上升的情况,则称温室效应。这类气体,即叫温室气体,主要包括CO2、CH4、O3、氧化亚氮和氯氟烃(氟利昂)等,其中尤以CO2的温室作用最明显。CO2等温室气体产生温室效应的机理,至今仍有争议。然而普遍认为,这与温室气体的物理性质有关。CO2等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的短波辐射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面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却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能。CO2等温室气体在大气中迅速增加,而将地面反射的红外辐射大量截留在大气层内,使地球表面的能量平衡发生改变。温室气体如同幕照一样,阻止红外辐射的外逸,势必导致大气层温度升高,气候变暖,形成"温室效应"。我们知道,CO2是所有碳氢化合物燃烧的基本产物。由于世界上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迅速增长,排入大气中的CO2也愈来愈多。有关资料指出,过去100年人类通过化石燃料的燃烧,约把4150亿吨的CO2排入大气,结果使大气中CO2含量增加15%。据计算,这将使全球平均气温上升0.83C,而此数字与百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的记录接近。有人估计,按照目前化石燃料燃烧的增加速率,大气中CO2将在50年内加倍,这将使中纬地区温度升高2-3C,极地升高6-10C。温室效应将导致全球环境的重大变化,其主要影响有:1.气候变化。温室效应首先表现为全球性气候变暖。在北半球,冬天变短、变湿,夏季变长、变干燥。亚热带可能会比现在更干,而热带则可能变得更湿。由此海洋产生更多多热量和水分,气流更强,热带风暴的能量比现在大50%,台风和飓风将更加频繁。气温升高会使极地或高山上的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据推算,全球增温1.5-4.5C,海平面会上升20-165厘米,从而将淹没沿海大量繁华的城市、低地和海岛。2.生态环境变化。全球气候的变化,可能会对陆地自然生态系统发生难以预料的影响,热带雨林减少,生物多样减少,农作物减产。尽管有人对温室效应提出种种不同看法,然而,由于CO2等气体的浓度增长是无法逆转的,所以引起了全球的普遍关注。世界上曾召开过一系列国际会议,从技术手段和政策战略上进行协商。(2)酸雨酸雨是指PH值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方式形成的大气降水(如雾、露、霜),是一种大气污染现象。酸雨又称酸性(降)雨。因大气中CO2的存在,所以即使是清洁的雨雪等降水,也会因CO2溶于其中形成碳酸而呈弱酸性。空气中CO2浓度平均在621毫克/米3(316×10-6)左右,此时雨水中饱和CO2后的PH值为5.6,故定PH<5.6为酸雨指标。由于人为向大气中排放酸性物质,使得雨水PH值降低,当PH值低于5.6时,便发生了酸雨。大气中不同的酸性物质所形成的各类酸,都对酸雨的形成起作用,但它们作用的比例不同。一般来说,对形成酸雨的作用,硫酸占60%-70%,硝酸占30%,盐酸占5%,有机酸占2%。所以,人为排出的SO2和NOX是形成酸雨的两种主要物质。据估计,人为排入大气中的SO2约为13000万吨/年,其中9000万吨来自煤的燃烧,约占76%。大量SO2进入大气中后,在合适的氧化剂、催化剂存在时,就会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硫酸。在干燥条件下,SO2通过化学过程被氧化成SO3,然后转化为硫酸,但这个反应十分缓慢,在潮湿大气中,SO2转化成硫酸的过程常与云务的形成同时进行,先由SO2生成亚硫酸(H2SO3),在Fe、Mn等金属盐杂质作为催化剂的作用下,H2SO3迅速被催化氧化为H2S04。当空气中含有NH4时,这类酸化反应会进一步发展。形成大气污染的NOx主要是NO和NO2。人为排放的NOx主要是化石燃料在高温下燃烧产生的。在化石燃料燃烧过程中,NO占95%以上,但一进入大气后,NO又大部分转化为NO2。在大气中,NO2除了本身直接反应形成硝酸外,当它与SO2同时存在时,还可以促进SO2向SO3和H2SO4转化,从而加速酸雨的形成。由于酸雨的出现,破坏了森林生态系统,改变土壤性质与结构,破坏水生生态系统,腐蚀建筑物和损害人体的呼吸道系统和皮肤。例如,在欧洲15个国家中有700万公顷森林受到酸雨的影响,森林在遭到死亡综合症的侵袭;座瑞典北部地区,因受酸雨影响,土壤酸化而使肥力减退,河湖酸化而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此外,还有因酸雨水渗入地下,使地下水酸化而造成地下水污染的事例。在世界上酸雨分布的地区较广,有时飘越国境影响别国,所以它不仅是一个环境问题,也是一个国家间的政治问题。(3)臭氧层破坏臭氧是大气中的微量气体之一,它主要浓集在平流层中20-25公里的高空中,即大气的臭氧层。臭氧层作为环绕地球的保护层,其作用是吸引太阳紫外线中对生物有害的部分,保护地球上的生命界,并调节地球的气候。然而,近些年来,由于在平流层内运行的飞行器日益增多,人类活动产生的一些气体如NOx和氯氟烃等进入平流层,使臭氧层遭到破坏,以致于在南极上空出现了"臭氧空洞"。导致大气中臭氧减少和耗竭的物质,主要是平流层内超音速飞机排放的大量NOx,以及人类大量生产与使用的氯氟烃化合物(氟利昂),如CFCl3(氟利昂-11)、CF3Cl2(氟利昂-12)等。被排放出来的氟利昂在大气中的寿命可达数十年乃至100年,所以大部分进入低层大气,再进入臭氧层。氟利昂在对流层内性质稳定,但进入臭氧层后,易与臭氧发生反应而消耗臭氧,以致降低臭氧层中O3浓度。臭氧浓度降低,臭氧层的破坏,将对地球生命系统产生极大的危害。首先,由于臭氧层的破坏,大量紫外光辐射将到达地面而危害人体健康。有人估计,如臭氧层中O3浓度减少?%,则地面紫外光辐射将增加2%,导致皮肤癌发病率增加2%-5%。此外,还会使白内障发病率增高以及对人体免疫系统功能产生抑制作用。紫外光辐射增大,也会对动、植物产生影响,而危及生态平衡。臭氧层破坏还将导致地球气候出现异常,由此带来灾害。正因如此,保护臭氧层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1985年3月通过了《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于1988年生效。到1993年4月为止,世界上已有119个国家和1个经济组织加入该公约。1996年11月,在哥斯达黎加首都圣何塞召开了世界臭氧层高峰会,参加这次会议的有164个国家800名代表。在会上,世界气象组织发表了一份报告,指出1996年,南极上空臭氧层缺口进一步扩大,面积达到1800万公里2,破了以往记录,显示情况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考试大投资建设项目管理师)

###

热心网友: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19968901000alc.html

###

热心网友:去卖!去鸡婆店卖就有!你个泡泡猪!

###

热心网友:

是他一跃成为全国著名的环境污染大市。而其中,尤以大气污染最为突出:尤其是在风力达到一定程度后,尘土满天飞舞,纵横肆虐,有些区域垃圾泛滥成灾。; 二、;石家庄大气污染现状及原因分析 1.1 石家庄大气污染现状 近年来,随着城市工业的发...

www.wsdxs.cn/html/huanjing/20090321/61810.html

###

热心网友:全球性大气污染的现状及对策摘要:阐述了全球性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分析了全球性大气污染的现状,并提出了控制全球性大气污染的对策.关键词:全球性;大气污染;现状;对策  目前大气污染日趋严重,有些大气污染所造成的危害已经没有了国界的限制,形成了全球性大气污染,成为与世界各国都有直接利害关系的问题.全球性大气污染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各国协调一致的行动,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应为此进行努力,在公平合理的原则基础上,承担起各自的责任与义务[1].作者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解决全球性大气污染的对策.1 全球性大气污染物及来源1.1 全球性大气污染物大气污染是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了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环境的现象.人类活动包括人类的生活活动和生产活动2个方面,而生产活动又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自然过程则包括了火山活动、山林火灾、海啸、土壤和岩石的风化以及大气圈空气运行等内容.全球性大气污染是跨国界乃至涉汲整个地球大气层的污染,如温室效应增强、臭氧层破坏等.  在大气中,大气外来污染物的存在并最终构成全球性大气污染是有一定条件的.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作出的分析,导致温室效应的温室气体有CO2,CH4,N2O,CFC(氟氯烷烃)等,导致温室效应最厉害的气体是CO2;导致臭氧层破坏的污染物有N2O,CCl4,CH4,哈龙(溴氟烷烃)以及CFC等,破坏作用最大的为哈龙类物质与CFC[2].1.2 全球性大气污染物的来源1.2.1 燃料燃烧 火力发电厂、钢铁厂、炼焦厂等工矿企业的燃料燃烧,各种工业窑炉的燃料燃烧以及各种民用炉灶、取暖锅炉的燃料燃烧均向大气排放出大量污染物.燃烧排气中的污染物组分与能源消费结构有密切关系.发达国家能源以石油为主,全球性大气污染物主要是CO2,CO,SO2,氮氧化物和有机化合物.中国能源以煤为主,主要全球性大气污染物是颗粒物、CO2,SO2[3].1.2.2 工业生产 化工厂、石油炼制厂、钢铁厂、焦化厂、水泥厂等各种类型的工业企业,在原材料及产品的运输、粉碎以及由各种原料制成成品的过程中,都会有大量的污染物排入全球性大气中,由于工艺、流程、原材料及操作管理条件和水平的不同,所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组成、性质等差异很大.这类全球性污染物主要有粉尘、碳氢化合物、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以及卤素化物等多种污染物[4].1.2.3 农业生产 农业生产过程对全球性大气的污染主要来自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有些有机氯农药如DDT,施用后在水中能在水面悬浮,并同水分子一起蒸发而进入大气;氮肥在施用后,可直接从土壤表面挥发成气体进入全球性大气;而以有机氮或无机氮进入土壤内的氮肥,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可转化为氮氧化物进入全球性大气,从而增加了全球性大气中氮氧化物的含量.此外,稻田释放的甲烷,也会对全球性大气造成污染[5].1.2.4 交通运输 各种机动车辆、飞机、轮船等均排放有害废物到大气中.由于交通运输工具主要以燃油为主,因此主要的污染物是碳氢化合物、CO2,CO,氮氧化物、含铅污染物、苯并芘等.排放到全球性大气中的这些污染物,在阳光照射下,有些还可经光化学反应,生成光化学烟雾,因此它是二次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之一.1.2.5 制冷及保温行业 各种制冷设备及保温隔热工作中,大量使用CFC工质进行制冷与发泡保温,由于CFC的泄漏,向全球性大气中排入CFC污染物.CFC不但是主要温室气体,而且是对臭氧层破坏作用最大的污染物.2 全球性大气污染的现状2.1 全球性大气污染对温室效应的影响地球的大气本来就存在着温室效应,它使地球保持了一个适于人类生存的正常温度环境.只是由于人类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向大气排放了过量的温室气体,使温室效应增强,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一系列问题[6].研究表明,人为造成的各种温室气体对全球的温室效应所起作用的比例不同,其中CO2的作用占55%,CFC占24%,CH4占15%,N2O占6%,因此CO2的增加是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7].首要的问题是全球气候变暖.近百年来全球地面温度平均增加了0.3~0.6℃.20世纪80年代成为20世纪最热的10 a,1988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949—1979年的平均值高0.34℃,比20世纪初高了0.59℃.这些都证明地球确有变暖趋势.有些预测表明,如果大气中CO2含量增加1倍,全球温度将上升3~5℃,而到21世纪,大气中CO2含量完全可以翻一番.据政府间气候委员会(IPCC)对全球气候变化判断,21世纪全球气温每10 a将上升0.3℃,到2050年,全球气温将上升1℃.气候的变暖引起了海平面的上升.当前,世界大洋温度正以每年0.1℃的速度上升,全球海平面在过去的百年里平均上升了14.4 cm,中国沿海的海平面也平均上升了11.5 cm.目前海平面每年将上升为6 mm,到2070年海平面将上升65 cm,但不同海域相差较大.由温室效应所产生海平面上升的速度逐年在增加,海平面的升高将严重威胁低地势岛屿和沿海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和财产.全球气候变暖后,世界粮食生产及其分布状况会发生变化.加拿大北部和西伯利亚的永久性冻土带将消失,使那里有可能成为世界的大粮仓;而现在的粮食产地则由于土壤湿度的降低而可能失去.同时气温升高使作物生长季节变暖和延长,从而使许多害虫的危害加剧.根据现有技术情况和粮食品种,若全球气温升高2℃,而降雨量不变的话,则粮食产量可能下降3%~17%.气候变暖使农业结构发生变化,进而使许多农产品的状况和贸易模式也发生相应变化.温室效应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环境影响还会表现在许多方面[8].2.2 全球性大气污染对臭氧层的影响在大气圈约25 km高空的平流层底部,有一个臭氧浓度相对较高的小圈层,即为臭氧层.臭氧层中臭氧浓度很低,最高质量浓度仅10×10-6g·m-3,若把其集中起来并较正到标准状态,平均厚度仅为0.3 cm.臭氧在大气中分布不均匀,低纬度较少,高纬度较多.这个臭氧层却吸收了99%的来自太阳的高强度紫外线,保护了人类和生物免遭紫外辐射的伤害[9].自1958年对臭氧层进行观察以来,发现高空臭氧层有减少的趋势.20世纪70年代后,减少加剧,全球臭氧都呈减少趋势,冬季减少率大于夏季.1985年英国科学家首次发现南极上空在9~10月平均臭氧含量减少50%左右,并出现了巨大的臭氧空洞.此后观测到全球性平流层臭氧浓度下降;南纬39~60°,减少5%~10%,近赤道地区减少1.6%~2.1%,北纬40~64°减少1.2%~1.4%,并观测到中国华南地区减少3.1%,华东、华北减少1.7%,东北地区减少3%.中国设在昆明、北京的臭氧观测站,在1980—1987年间也观测到昆明上空臭氧平均含量减少1.5%,北京减少5%.总之,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臭氧层的损耗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臭氧层损耗的原因目前还存在着不同的认识,但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人类活动排入大气的某些化学物质与臭氧发生作用,导致了臭氧的损耗.这些物质主要有N2O,CCl4,CH4,哈龙(溴氟烷烃)以及CFC等,破坏作用最大的为哈龙类物质与CFC.1989年,多国北极臭氧层考察队,在北极发现了高活性粒子ClO和和BrO浓度的升高与臭氧浓度的降低有着显著的对应关系,从而支持了这种观点.研究表明,平流层臭氧浓度减少1%,紫外线辐射量将增加2%,皮肤癌发病率将增加3%,白内障发病率将增加0.2%~0.6%.因此,臭氧层的损耗,已经造成了对人体的伤害,并使农作物减产,使海洋生态平衡受到了影响.3 控制全球性大气污染的对策全球性大气污染直接影响到全球的环境.因此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国际间的合作,在这个问题上,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目前均已达成共识,加快了合作步伐,并已超过一般原则认识阶段,而进入了实质性的政策与措施阶段[10].3.1 控制全球变暖的对策控制全球变暖就要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其中关键的问题是控制CO2的含量.中国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缔约国之一.1997年12月中国参加了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该公约第三次缔约方会议,中国支持通过一项符合公约的议定书,但反对给发展中国家增加任何新的义务[11].根据该会议通过的京都议定书,要求38个国家以1990年排放的温室气体为基数,在2008至2012年间,实现平均减少排放5.2%.尽管中国到2000年人均CO2排放量不到1989年世界人均水平(1.2 t·人-1)的1/2,不及工业化国家人均水平(3.3 t·人-1)的1/6,但仍努力履行公约规定的义务.中国已开展了有关温室气体排放状况分析及对策的研究,并在“九五”期间深入研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和装备,大力节能,提高能源利用率并改善能源结构.此外还要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增加对CO2吸纳能力并尽量回收工业CO2废气,以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12].3.1.1 能源对策 合理开发、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大力扩大节能技术,这是控制CO2排放的重要措施,也是目前控制CO2排放量的最经济可行的办法[13].3.1.1.1 发展核能与氢能 从减少CO2排放量的角度而言,核能可能是理想的能源,并且是目前最可能成为取代化石燃料而大规模使用的惟一能源.氢能通过光解水的方法获得的,利用水分解后的氢气作能源,氢燃烧后重新生成水.目前有关氢能的获得与利用,虽仍处于研究阶段,但将其作为一种大规模清洁能源的前景是十分乐观的.3.1.1.2 开发利用新能源 主要有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这些能源使用不仅使大气中CO2净增量为零,控制了大气中CO2的排放,而且减少了化石能源的使用,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3.1.1.3 开发替代能源 主要指水力发电.水电生产降低了火电的比重,减少了燃煤发电造成CO2排放1在欧美,水能已得到比较充分的开发,而在亚洲、非洲等国家,水能开发程度较低,在未来具有很大潜力.3.1.1.4 能源节约 中国能源利用率低,节能潜力较大,在每个用能环节都应提高用能管理水平,大力推广节能新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在满足生产、生活对能源需求的情况下,减少对原有能源的使用量,从而减少大气中CO2排放量.3.1.2 绿色对策 充分利用森林及绿色植被对CO2的吸收作用及对温室效应的调节作用.为此,不仅要保护现有的热带森林,而且要扩大世界森林面积.3.2 控制臭氧层损耗的对策大气中臭氧层的损耗主要是由消耗臭氧层的化学物质引起的,因此对这些物质的生产量及消费量应加以限制,减少或停止向大气中的排放,将是防止臭氧层损耗的有效措施.1987年签定的《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对CFC及哈龙2类中的8种物质进行了限控,并于1989-01-01生效[14].由于该议定书的不完善,又于1990年对《议定书》进行修正.受控物质增加到6类几十种,把CCl4,C2H3Cl3等都列为限制物质,并规定发达国家到2000年完全停止使用这些物质,发展中国家在2010年完全停止使用这些物质.在进行这样的限定后,预计到2050年,北极臭氧减少速率低于现在,而到2100年以后,南极臭氧洞将消失.在发达国家,由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替代品和替代技术的准备比较充分,因此完成限控指标比较容易.而在发展中国家,有的虽具有一定的生产CFC的能力,但缺乏发展替代品和替代技术的能力,因而《议定书》规定的限制条款,必将给这些国家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中国在1991年宣布加入修正后的蒙特利尔议定书,按照有关国际规定,中国应在1999年将CFC的生产量和消费量冻结在1995—1997年3 a平均水平的基础上,到2010年将CFC和哈龙等主要消耗臭氧层物质(ODS)的生产量和消费量削减为零.为了履行国际公约,1993年国务院批准了《中国消耗臭氧层物质逐步淘汰国家方案》,并已进入实施阶段.“九五”期间,与有关国际组织密切合作,认真实施淘汰计划,按照规定的期限,控制和禁止ODS的生产、进口和使用,并陆续发布了在使用灭火器和在气溶胶行业、泡沫塑料行业中禁用和淘汰ODS的通知,并发布了禁止新建生产、使用ODS设施的通知,认真履行了《议定书》的规定.除此之外,中国还积极开展了ODS替代品及替代技术的开发与研究工作.参考文献:[1] 陈英旭,林 琦,张建英,等.环境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2] 刘天齐,黄小林,邢连壁,等.环境保护[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3] 徐新华,吴忠标,陈 红.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4] 边红枫,刘静玲.我国城市大气污染及其生物防治对策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2001,33(1):79-83.[5] 倪超美,李慧春,吴添祖.浙江省大气污染现状及其防治[J].云南环境科学,2001,20(4):29-31.[6] 张普香,张慧利,张兆峰.大气污染与气候异常[J].河南气象,2000,(1):46.[7] 李荫堂.环境保护与节能[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8.[8] 杨传贵,焦志延.关于森林衰退与大气污染关系的研究概述[J].世界环境,2002,(2):45-47.[9] 梁子超,黄德仁.农村能源与环境保护[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10] 上官铁梁,范文标,徐建红.中国大气污染的研究现状和对策[J].山西大学学报,2000,(1):20-23.[11] 林德宏,陈文林.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8.[12] 刘艳菊,丁辉.植物对大气污染的反应与城市绿化[J].植物学报,2001,18(5):577-586.[13] 陈盛梁,喻登荣,顾恒岳.调整能源结构是控制重庆城区大气污染的根本途径[J].重庆环境科学,2000,22(3):7-8.[14] 吴光守,戴桂康.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当代社会[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5.

进一步了解相关内容你可以在搜索以下相关关键词

大气污染论文    毕业论文展望    大气污染治理    大气污染现状    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图片    毕业论文题目    plc毕业论文题目    ui毕业论文题目    毕业论文参考
 
关键词: 大气污染 大气

[ 专家说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相关专家说推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相关资讯
热门推荐
 
 
网站首页 | 联系我们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