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家说 > 风能 > 正文

急求郑和论文

关注热度:169
相关推荐 你可能关注 点击排行 我要评论


热心网友:弘扬郑和精神 树立新海洋观7月11日,我们又度过一个航海节。在航海节重温郑和航海精神,更加激励我们“爱我蓝色国土,发展航海事业”的志向。如今,我国不仅是海洋大国,也已成为港口大国。海洋与港口紧密相连,可以说,开拓航海业就为强盛港口打下基础,而强盛港口又将为开拓航海开辟道路。当今,世界经济已日益一体化,我们提出“和谐世界”的口号,为我们继续弘扬郑和精神、树立新的海洋观创造了前提和提供了精神指导。新的海洋观就是,经略海洋必须把和平交流、把全球资源配置与经济开发、谋划海洋获取可再生能源等资源三者紧密相连。和平交流为主旨郑和七下西洋正逢明成祖时国力兴盛,但郑和航海编队并未仰仗“天威”欺负弱小国家,而是广结友好邦交。郑和航海,既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科技昌明、勇于开拓的科学文明精神,又向沿线各国展示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睦邻富邻的博爱胸怀。我们今天开拓航海、开发海洋,仍然以和平交流为主旨,提出创建“和谐世界”,正是沿袭了郑和精神,并创新了和平、交流、合作的新的海洋观。谋求全球资源的合理配置从海运看,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已超GDP的5o%,而海上运输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90%的外贸货物需依赖海上运输。因此,新的海洋观就必须把全球资源配置与经济目的紧密相连,通过和平外交来和平利用海外资源。谋求海洋获取优质能源与资源我国的经济发展迫切需要海洋提供更大、更新的资源和能源支撑。广袤且富有的海洋,可提取镁、溴、碘、钾、铀及重水等,是地球上最大的化学资源仓库。我国海上油气勘探主要集中于渤海、黄海、东海及南海北部大陆架。海洋中有大量的煤炭、锰结核及金属矿物等矿产。海洋还能为人类提供可再生的风能、海流能源资源、波浪能等多种优质清洁能源资源。为此,我国从现在起就应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着眼于海洋风力,海流能源利用、太阳能等可持续且环保的新能源开发。开发海洋优质清洁新能源带来的利益,一是能解决能源的供应危机,二能解决环保问题,三是能协调世界各国在能源供应上的关系问题。综上所述,今天我们继承郑和航海经济,就必须在海洋经济上大做文章,为我国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向海洋谋求更多的资源与再生资源。民族复兴,社会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去依赖海洋,经略海洋。在海洋战略理论研究上,不仅要重视普通意义上的海洋观探讨,更要根据2l世纪人类世界新的发展动态,紧紧抓住机遇,化大力气,下大工夫,真正地把海洋观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而且,这应该也是今天我们的海洋观与上几个世纪西方列强和古人海洋观最大的区别之处。

热心网友:请问你是要原创的还是 别人写的 要是别人写的话 我可以给你一个网站 http://www.lunwentianxia.com/lwkey_%D6%A3%BA%CD/ 分分~

热心网友:郑和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的地位 论文内容提要 郑和率领的七下西洋壮举,拉开了15世纪世界大航海活动的序幕,为世界航海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华民族面向海洋,探索海洋,不断谱写了海洋文化的新篇章。郑和下西洋这一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既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海洋活动的巍巍丰碑,又是15世纪世界大航海活动的序幕。 关键词 郑和范金民,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210093 郑和率领的七下西洋壮举,拉开了15世纪世界大航海活动的序幕,为世界航海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华民族面向海洋,探索海洋,不断谱写了海洋文化的新篇章。郑和下西洋这一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既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海洋活动的巍巍丰碑,又是15世纪世界大航海活动的序幕,就其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而言,实质上是15世纪中华民族向海洋的一次大进军。诚如金叔平、吴志良所言:“郑和下西洋是世界早期全球化的尝试,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郑和下西洋以后,葡萄牙亨利王子的航海探险,哥伦布的美洲冒险,达伽马的绕过好望角,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前后继起,影响日益深远。而所有这一切带来历史新纪元的世界大航海活动,正是由郑和下西洋肇始其端的。郑和七下西洋,庞大的船队,遥远的航程,精湛的航海技术,出色的组织水平,有效的后勤保障,完善的港口设施,珍贵的航海结晶《郑和航海图》等,都体现了郑和下西洋对世界航海事业和海洋文化的贡献,也促进了世界航海技术特别是中国与阿拉伯航海技术的交流。 要作大洋万里远航,必须熟悉了解所经海道、海岛、山川水势、水文气象、东西洋水域分布和环境条件。为此,早在出发前的几年中,郑和就对东南沿海海道多次测量,积累航海技术,广泛征集海图和各种航海资料。《顺风相送·序》载:“永乐元年,奉差前往西洋等国开诏,累次较正针路,牵星图样,海屿水势山形,图画一本,山为微薄。务要取选能谙针深浅更筹,能观牵星山屿,探打水色浅深之人在船。深要宜用心,反覆仔细推详,莫作泛常,必不误也。”[2]这段文字,似是明廷旨令出使西洋者预先做好航海事务的准备工作。据《海底簿》记载:“永乐元年,奉旨差官郑和、李兴、杨敏等,出使异域,前往东西洋等处。一开谕后,下文索图,星槎、山峡、海屿与水势,图为一书。务要选取山形水势,日夜不致误也。”[3]又据《宁波温州平阳石矿流水表》记载:“永乐元年,奉旨差官郑和、李恺、杨敏等,出使异域,弓往东西二洋等处,开输贡累累,较正牵星图样,海岛、山屿、水势图画一本,务要选取能识山形水势,日夜无歧误也。”[4]可见屡次校正牵星图样,测量海岛山屿水势,绘成航海图录的就是大规模下西洋的郑和等人。 诚然,诚如金国平、吴志良所说,“从唐到明,中国人对南部非洲的认知未超过‘昆仑层期国’。不同的称谓,反映了不同的认知过程。在地理大发现之前,阿拉伯人一直控制着东西海上贸易”;“唐、宋与东非的联系显然是通过阿拉伯世界的转接”;“从阿拉伯人和中国人在西印度洋航行终极点的一致及阿拉伯人早期开发东非海岸的事实来看,我们应该承认:郑和船队是举世壮举,但不是发现,原因是他并未开辟新航路,只是循着阿拉伯人的足迹,亲自核实了唐、宋以来对东非的认识”[5]。由郑和下西洋开启的世界大航海活动,是由西方航海家竟其绪的。尽管如此,郑和下西洋第一次连续性地直接贯通了中国经南海、印度洋、红海直至非洲东岸的航线,结束了前此中国与非洲之间的联系由阿拉伯人中转的航海历史。 郑和七次下西洋,将中华文明远播南亚、东非、波斯湾、太平洋、印度洋,又输入各种植物、动物、药物、生产原料等,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增进了明代中国对国外的了解,促进了中外文明的交流,在中外文明交流史上谱写了崭新的篇章,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郑和下西洋是明成祖对外关系全副链条中的重要一环。朱棣屡屡发布诏旨,宣布遵循其父行之有效的外交政策,但更为积极主动,不断拓宽对外友好的大门,将中外友好关系推向了新阶段。设市舶司“以通夷情”,“造巨舰以通海外诸国”,正反映出明成祖要了解外国、通好他国的迫切愿望和有力措施。诚如巩珍所言,是“扩往圣之鸿规”。当是时,无论东西,无论东南还是西北,无论海上还是陆上,都有前后相继的明朝使者在活动,所谓“北穷沙漠,南极冥海,东西抵日出没之处,凡舟车可至者,无所不届”[6]。可以说,派遣大批使者四出活动,是明成祖对外政策的重要方面。《明史》就言,“当成祖时,锐意通四夷,奉使多用中贵。西洋则和、景弘,西域则李达,迤北则海童,而西番则率使侯显”[7]。仅侯显一人,就曾五次出使西番,其中有一次出使后,随即有17国使臣一起来朝的盛况。郑和下西洋,就是明成祖加强对外联系、提高国际声望的大手笔。 郑和及其随员七下西洋,“赍诏往谕”,不厌其烦地告诉西洋各国,中国已咸与维新;天朝地土辽阔,百物富庶,人口众多,风俗淳美,礼仪详备;大明皇帝英明无比,臣民称颂;各国要敬顺天道,抚辑人民,才能不时得到上天的恩赐,方能共享太平。明廷通过郑和等下西洋,意在让西洋各国君臣前来观瞻中国的文物制度,习俗礼仪,回国后效法中国,并与之保持紧密的联系,采取协调的步伐。这就是“敷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也”,“宣德化而柔远人也”。用仁义来感化而不是用武力慑服西洋各国,就是郑和出使的目的和所作所为。 郑和船队七下西洋,每次都装满了从民间和国库里集中来的各色丝绸、布匹、瓷器、金银、铜钱等,用以赏赐、笼络西洋各国。郑和使团竭尽全力执行使命,出色地完成任务。郑和常常自励:“上荷圣君宠命之隆,下致远夷敬信之厚,统舟师之众,掌钱帛之多,夙夜拳拳,唯恐弗逮,敢不竭忠于国事,尽诚于神明乎!”[8]郑和是明成祖对外友好政策的忠实执行和出色实践者。 郑和等人长时期大规模的远航活动和明廷的其它相应措施,将中外交流推向了极盛。当时往来中国的使者“相望于道”,络绎不绝。仅自永乐元年至二十二年(1403—1424),占婆18次,暹罗22次,满刺加15次,苏门答剌13次,爪哇15次,文莱8次,盛况可谓空前。甚至不少国家的国王也慕名而来。在郑和下西洋期间,不包括非访问性的,有4个国家的11位国王到过中国,其中有3个国家的3位国王因仰慕明朝文明,病逝时要求“体魄托葬中华”,并遗嘱子孙“世世毋忘天子恩”[9]。而且其使团规模盛大。永乐六年,浡泥国王率亲属臣僚150余人访问明朝。永乐九年,满刺加国王率领540余人的庞大使团来到明朝。永乐十五年,苏禄国乐、西、峒三王同时来访。所有这一切,成为中华文化深深吸引“远人归慕之心”的典型事例,在中国对外友好交往史上留下了浓重而又美好的一页。 当时的中国,还保持着持续发展的势头,社会相对稳定,国力较为强大,经济不断增长。《明史》有言:“计是时,宇内富庶,赋人盈羡,米粟自输京师数百万石外,府县仓廪蓄积甚丰,至红腐不可食。”[10]即使置于世界范围考虑,中国也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前列。当时的西洋各国,虽然社会发展各地差异颇大,但就总体而论,还远远低于明朝。郑和使团带去的各种先进的手工业品,深受西洋各国所喜爱。占城国,对“中国青磁盘碗、紵丝、绫绢、烧珠等物甚爱之,则将淡金换易”。爪哇“国人最喜中国青花瓷器,并麝香、销金紵丝、烧珠之类,则用铜锡买易”。易兰国对“中国麝香、紵丝、色绢、青瓷盘碗、铜钱、樟脑甚喜,则将宝石珍珠易换”。柯枝“哲地者是财主,专一收买宝石、珍珠之类,候中国宝船或别国番船客人来买”。溜山国,“中国宝船一二只亦到彼处,收买龙涎香、椰子等物”。祖法儿,“中国宝船到彼开读赏赐毕,其王差头目遍谕国人,皆将乳香、血竭、芦荟、没药、安息香、苏合油、木别子之类来换易紵丝、磁器等物”。阿丹,郑和“宝船分*[舟+宗]到彼,国王即谕其国人,但有珍宝许卖易”。中国货币,据马欢说当时在西洋诸国可通行使用,如暹罗、爪哇“买卖交易行使中国历代铜钱”;旧港“市中交易亦使中国铜钱,并用布帛之类”[11]。中国货物源源输出西洋各国,给当地的生产、生活带去了极大的便利,推动了当地社会的发展,也使各国的社会制度、人情风俗、文化艺术等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随着丝绸、瓷器、建筑艺术的输入,各国的服食器用水平得到了提高;中国钱币流入西洋各国,促进了当地货币的流通和使用;铁器等先进生产工具的引进,加快了南洋岛国的开发;明朝典章礼仪制度的传入,则深深影响了各岛国的文明进程。

热心网友:接上面:不满意还有更多郑和论文: http://www.lunwentianxia.com/lwkey_%D6%A3%BA%CD/然而按照相对有利条件理论,不同经济之间的往来对参与双方都是有利的。西洋各国也有自然资源丰富的雄厚优势。如占城产乌木、伽兰香、观音竹、降真香、象、象牙、犀、犀角等;暹罗盛产黄速香、罗竭速香、降真香、沉香、花黎木、白豆蔻、大风子、血竭、藤结、苏木、花锡、象牙、翠毛等;爪哇以苏木、金刚子、白檀香、肉豆蔻、果拔、斑猫、镔铁、龟筒、玳瑁、鹦鹉、倒挂鸟等出名;旧港的鹤顶鸟、黄速香、沉香、金银香、黄蜡、苏门答刺的胡椒,南渤里的珊瑚,满刺加的黄速香、乌木、打麻儿香、花锡,阿鲁的黄速香、金银香,黎代的犀,古里的胡椒和各类宝石,小葛兰的胡椒、酥油,榜葛刺的各种布类,锡兰的各色雅姑石、青米兰石、昔刺泥、窟没兰等各种宝石,柯枝的胡椒,溜山的降真香、椰子,阿丹的猫晴石、各色雅姑石、珍珠、珊瑚、金珀、蔷薇露、麒麟、狮子、花福鹿、金钱豹、驼鸟、白鸠等,祖法儿(或作佐法儿)的乳香、没药、血竭、芦荟、安息香、苏合油、木别子、鸵鸡,天方国的蔷薇露、俺八儿香、麒麟、狮子、鸵鸡、羚羊、草上飞、宝石、珍珠、珊瑚、琥珀等各种物品,均颇有特色。 西洋各国丰富的自然资源,或为中国所有,或为中国所缺乏,或有实用价值,或有观赏价值,对各种矿产、药材、染料、宝石、珍禽异兽等,中国朝野有着浓厚的兴趣。如满刺加的花锡,是铸造钱币的上等好料;打麻儿香“是一等树脂,番船造完则用此物熔涂于缝,水莫能入,甚好”。溜山国的椰子纤维,用以打索造船,“以香沥青涂缝,水不能漏”[12]。其它如黄速香、沉香、罗褐速香、降真香、乳香、安息香等,是名贵的香料;胡椒既是药料,又是香料;苏木是红色染料,没药、血竭是名贵的药材;苏泥勃青是陶瓷制作的上好原料;象牙是珍贵的雕刻原材。所有这些,为明朝的造船、陶瓷、丝织、工艺工业和日常生活所必需。所以郑和使团每到一地,开读赏赐毕,立即与当地开展各种交换活动,并以满刺加为货物存贮地,分*[舟+宗]四出,采集各种货物。郑和使团不但带回了与西洋各国交换或采集来的无数宝石、名香、异药、珍禽,而且领略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学习到了西洋各国的舞蹈、绘画艺术和不少抵御疾病的方法,从而大大地丰富了中国人的生活内容,丰富了中国的动植物种。 郑和下西洋对南中国海的开发和利用作出了重要贡献,消灭了东南亚地区海盗,稳定了南中国海周边局势,保证了海上贸易和海防安全;调解与缓和了东南亚各国的冲突和矛盾,推动了这一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对南中国海及周边进行了积极的规划和开发,有效地遏制了来自海上对中国的威胁,有力地掌握着南中国海的海权,维护了中国的主权。郑和下西洋后仅一个世纪,中国海防日益松弛,沿海先后遭受东洋倭寇、西洋殖民强盗的骚扰掳掠,四个世纪后,中国人民备受欺凌,中华民族深受灾难。 郑和在15世纪初叶的近30年间,率领27000余人的庞大船队,七下西洋,行程十万余里,访问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历时之长,次数之多,行程之远,船舶之巨,规模之宏壮,影响之深远,堪称世无其匹。木帆船时代的这种远航活动,是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进行的,随时随地充满着生命危险,时刻面临着生死考验。郑和自己总结说:“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视诸异域,迴隔于烟雾缥缈之间。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者。”[13]《周闻墓志铭》则描写道:“西洋诸国,去中华数千万里,鲸波弥漫天日,遐荒绝域,窅蔑人迹,冒险履危,生还者鲜。”[14]在惊涛骇浪间,郑和和他的船队,冒险履危,一往无前,谱写了七次远航西洋的壮丽篇章。这种“涉波狂澜,若履通衢”的不畏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不辱使命、竭力国事的伟大精神,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的敬业献身精神,开放开拓,“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创造精神,体现了人类始终不渝探索追求的坚强决心和不断实践,构成了世界文明宝库的重要内容,值得后人永远尊敬和怀念。 郑和是十五世纪的杰出外交家、著名航海家,播散中华声名文物的和平使者,也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文化名人。诚如梁启超所说,是“海上巨人”,为“国史之光”。郑和及其下西洋事业树立了中华民族致力于睦邻友好、和平交往的光辉典范,与哥伦布等人的殖民强盗行径形成鲜明对照。哥伦布“发现”美洲虽然开启了人类文明的新纪元,但哥伦布给美洲原住民带去的是无穷的灾难和野蛮的殖民统治[15],郑和远航所及,给亚非各国带去的是中华声名文物和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郑和和平使者的光辉形象在亚非人民心中熠熠生辉。他的和平外交事业既是中国人民酷爱和平的象征,又是中华民族对世界和平作出的重要贡献,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就致力于同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进行经济和文化交流,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的具体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郑和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诚如金叔平、吴志良所言,郑和“船队分*[舟+宗]后并不具有任何军事威慑作用”[16]。也如美国学者李露晔(Louise Levathes)所认为:在郑和下西洋的“三十年之中……中国也在整个印度洋上伸展了政治空间和影响力。当时世界上的一半已经在中国的掌握之中,加上一支无敌的海军,如果中国想要的话,另外一半并不难成为中国的势力范围。在欧洲大冒险、大扩张时代来临之前的一百年,中国有机会成为世界的殖民强权”;“尽管中国人对宝船船队远航期间,许多人死在郑和手里感到不安,但郑和对公元十七、十八世纪的海外华人而言,终究还是以一种庇护者的形象出现,成为亚洲的圣克里斯多弗,崇祀他的庙宇遍及东南亚。”[17] 郑和和平使者的光辉形象照耀寰宇,流芳后世,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也为郑和使团所及地区人民所深深怀念。《明史·郑和传》谓:“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郑和是中华民族奉行和平外交的杰出代表。郑和下西洋所及之地,至今留传着大量美好的传说、丰富的遗存遗迹,光辉形象争相传颂。世界各地有关郑和的美好传说和丰厚遗存,反映了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们的良好祝愿。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郑和下西洋毕竟是明初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只能在当时内外政策的范围内活动,为最高统治者的意志所左右,受到时代的局限,有其值得讴歌、充分肯定的一面,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些不足取的一面。既要将它置于具体的历史时代,看到它的丰功伟绩、深远影响,又要将它放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时段中,看到它没有经济动因一面,吸取它不重经济效益的教训;既要看到它世界航海壮举的一面,又要看到它毕竟没有开启世界历史新时代的局限性。 注释 [1][5][16]金国平、吴志良:《〈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中葡萄亚史源之分析》,《九州学林》2卷1期,2004年春季号,第311页,第339页、第340页、第345页,第315页。 [2]《顺风相送·序》,向达校注:《两种海道针经》,[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2页。 [3]《海底簿》手抄本,见庄为玑《古剌桐港》上册,第80页,转引自郑鹤声、郑一钧编《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下册,[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版,第252页。 [4]《宁波温州平阳石矿流水表》,福建集美航海学校收集,转引自郑鹤声、郑一钧编《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下册,[济南]齐鲁书社1989年版,第253页。 [6]《明史》卷三三二《西域传》。 [7]《明史》卷三0四《侯显传》。 [8][13]长乐南山寺:《天妃之神灵应记》,巩珍:《西洋番国志》所附碑文,[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 [9]胡广:《浡泥国恭顺王墓碑》,《皇明文献》卷八一。《四部丛刊》本。 [10]《明史》卷七八《食货二》。 [11]散见马欢《瀛涯胜览》各条。冯承钧:(瀛涯胜览》校注本,[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版。 [12]散见《瀛涯胜览》各条。冯承钧:《瀛涯胜览》校注本,[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版。 [14]《明武略将军太仓卫副千户尚侯声远墓志铭》。此碑文承原太仓博物馆沈鲁民先生见示拓片,深致谢意。 [15]有关哥伦布对美洲原住民的暴行,可以参见James W. Loewen,“Lies My Teacher Told Me",The New Press,New York1995.[17]李露晔:《当中国称霸海上》(When China Ruled the Seas),邱仲麟中译本,台北远流出版公司2000年版,楔子第4页,正文第315页。

热心网友:郑和下西洋,一直以来都是世界各国历史学家关注的焦点。历史学家曾把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进行比较。大部分学者认为,郑和下西洋,不是为了发展海外贸易,只是为了弘扬国威;而哥伦布航海的动力则是为了获取商业利益,为新兴资产阶级开辟新的活动空间。此外,两者在航海规模、技术、影响等方面都存在着各种差异。 郑和下西洋  郑和世称三保太监,十五世纪初叶著名的航海家。自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的二十八年间,郑和率众七次远航。第一次从永乐三年六月到永乐五年九月,自苏州刘家港出发,经历爪哇、苏门答腊、锡兰、印度西海岸的柯钦以至古里(今科泽科德)。第二次从永乐五年十一月到永乐七年七月,沿同样的路径至古里。第三次从永乐七年九月到永乐九年六月,以东印度洋为中心,从爪哇、苏门答腊往锡兰,又北上印度东海岸,抵孟加拉湾,然后折回马六甲海峡,在马六甲修筑城塞后返国。第四次从永乐十一年十月到永乐十三年七月,又经东印度海岸折往波斯湾,到达霍尔木兹。也有认为这次远航到达东非沿海的。第五次从永乐十五年秋到永乐十七年七月,与前次航线相同,抵波斯湾,又另分一支船队经由阿拉伯南岸远航到东非沿海的摩加迪沙、布腊瓦、马林迪等地。第六次从永乐十九年春到永乐二十年八月,除驶入波斯湾外,另有分队绕东非沿海诸港口航行。第七次从宣德六年元月到宣德八年七月,进行了经由印度西海岸入波斯湾的最后一次航行。这次,郑和的部下到达了阿拉伯的麦加。据《明史》记载,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时所率部众就有二万七千多人,船舶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的就有六十二艘,规模之大,史所未有。前后七次所经国家凡三十余国。这样的空前壮举,较之葡萄牙的达•伽马由伊斯兰教徒导航横渡阿拉伯到达科泽科德早八十多年,也加深了中国和所到各地贸易和文化交流。而郑和远航对东南亚地区的开发,贡献尤大。  郑和的航海笔录  郑和船队到达旧港(今苏门答腊岛的巨港)的时候,突然遭到海盗的拦截袭击。这群海盗的头子叫陈祖义。陈祖义本是广东人,洪武年间跑到现在的南洋,召集一伙人占领了旧港,常常打劫路经此地的商船,许多国家的商人都深受其害。这一次,陈祖义见郑和船队船多兵众,不敢贸然下手,就假意向郑和投降,暗地里却准备打劫船队。郑和及时发现了陈祖义的阴谋,立即部署对策。等陈祖义率众人来抢劫时,他指挥将士们把海盗打败,杀死了五千多人,烧毁了海盗船只十艘,俘获七艘,还活捉了陈祖义。   在锡兰山,国王亚烈苦奈儿赠送了许多礼物给明朝,表示两国修好。哪知贪心不足的亚烈苦奈儿见郑和船队装载了大量金银,就假意请郑和到他的宫殿。盛宴招待之后,他再次向郑和索取金币,暗地里却发兵去劫夺郑和的船队。郑和沉着冷静,了解到锡兰山的大部分兵力已派去攻打船队,都城空虚,就火速传令,调来了两千多将士,出其不意地攻打了锡兰山的都城,生擒了亚烈苦奈儿及其妻子官属。领兵打劫船队的将领听说明军回攻都城,赶忙下令撤兵回救。郑和的军队乘胜杀了个回马枪,又把敌兵打地溃不成军。他们只得向明军投降了。郑和当场释放了投降的将士兵卒,只把亚烈苦奈儿和几个重要官属扣留在船上,然后继续访问其他地区。   当郑和的船队到达木古都束时。国王亲自去迎欢,并且设宴款待。郑和向国王和王妃赠送了丝织品陶器和茶叶。国王送给明朝皇帝一只珍贵动物,叫做“麒麟”,也就是非洲长颈鹿。回来的时候,不仅带回来了十七国的使节,和他们同来中国访问的,其中有的是王子,有的是王叔王弟,都同明朝建立了邦交。郑和还带回来了忽鲁谟斯的狮子、金钱豹、大西马;阿丹国的麒麟、长角马哈兽;木古都束的花福禄和狮子;卜刺哇的千里骆驼和驼鸟。   郑和在国内休整了一年多时间后,永乐十年十一日,成祖又令他第三次远航西洋诸国。这次正好赶上了东北季风时节,郑和的船队顺风而行,不久就到达苏门答刺(今印尼苏门答腊岛)。  苏门答刺刚刚经过一场大的事变,使郑和的访问遇上麻烦。原来,苏门答刺的西面有个那孤儿国。1408年(明乐永六年),那孤儿国和苏门答刺打了一仗,苏门答刺国王中箭身亡。王子年龄尚小,不能替父王报仇。王后却复仇心切,她晓谕全国:谁能领兵打败那孤儿国,替先王报仇,我就嫁给他,并请他当国王。一个有本领的渔夫奋勇领兵打败那孤儿国的军队,杀了他们的国王。渔夫娶了王后,当上了苏门答刺国王。老国王的儿子长大以后很不甘心。他培植了一伙心腹勇士,乘机杀死了渔夫,自己登上王位。郑和到达苏门答刺后,向新国王赠送了许多礼品。   渔夫有个儿子苏干刺,想替父亲报仇,发兵攻打苏门答刺,企图争夺王位。没想到反被新国王打败了。他只得逃到一个叫邻山的地方,自立一寨。他听说郑和赠送给苏门答刺新国王许多礼物,却没有送礼给自己,心中有忌又恨就带领几万兵众,袭击郑和的船队。在苏门答刺的配合下,郑和指挥将士英勇还击,把苏干刺的兵众打得大败,乘胜追击到一个叫南渤利的地方,活捉了苏干刺和他的妻子、儿子。到永乐十三年回国后,永乐帝下令把苏干刺杀了。   1430年(宣德五年六月),明代的第五个皇帝-明宣宗朱瞻基又一次派遣郑和、王景弘率领船队,访问了忽鲁谟斯等二十来个国家。因为这次访问的国家多,地域广,路程远,因而时间也就很长,到1433年才启程回国。不料船队返航至古里(今印度南部西海岸之科泽科德)时,六十三岁的郑因积劳成疾,不幸辞世。王景弘命人把郑和的遗体妥为装殓,准备回国安葬。当时已进入夏季,热带气候酷热,船队航进爪哇(今印尼爪哇岛)时,眼见郑和的遗体难于保存,已不可能运回国内安葬,王景弘只好决定埋葬在当地。   七下西洋欲何求  朱棣夺得皇位时,明朝已经建立了二十多年,农业与人们的生活并没有受到这场政变的影响。这时,中国广州等沿海的大都市发展得十分繁荣。在经济获得良好的发展之后,发展海外交通和海外的贸易已经是十分逼切的事。另一方面,朱棣也想利用对外的活动,展示自己的势力,并建立自己的声望。因此,远航的活动就势在必行了。  明代初期,由于朱元璋三十一年得励精图治,农业经济恢复了。在手工业方面,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矿治、纺织、陶瓷、造纸、印刷各方面,都比以前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中国的丝织品、瓷器以至一些欧洲国家的欢迎,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尤其是造船业的发达,航海技术的进步(包括罗盘针的使用,航海经验的积累,航海知识的提高),大批航海水手的养成,以及明初工商业的恢复和发展,宋、元以来中国海外贸易的发达,对外移民的增加,所有这一切,都为郑和下“西洋”准备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提供了较为雄厚的物质条件。明初这种强盛的国势、发达的贸易,本身具有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扩大海外的贸易和来往的要求。于是,明成祖朱棣决定组织一支强大的船队,前往“西洋”诸国。    郑和下“西洋”的动机和目的,也是明成祖朱棣派遣他出使“西洋”的动机和目的。明朝初年,正是国势向上发展的时期。这时在北方,蒙古的势力已被驱逐出长城以外,明朝的封建统治已十分巩固,加上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国势日趋强盛,这就有可能使它向海外发展。朱棣自认为是“奉天命天君主天下”的“供主”,要海外各国都来朝贡。和历代功利主义的封建帝王一样,朱棣也是一个功利主义者,他也要宣扬国威,向外示富。   到了永乐年间,由于国力强盛,朱棣要建立一个天朝大国的思想就更加强烈。明成祖的个性好大喜功,常常向异域显示中国的富强,对明朝初期对海外的消极政策深表不满,故朝廷对外政策为之一变,即位后便派宦官出国,召各国来朝,此举无疑可以提高明成祖的威望。郑和下西洋便可以在国外显耀兵力,向海外各国夸示中国的富强,宣扬明朝的威德。同时他还想用扬威海外来缓和国内国内一部分人对他武力夺取皇位的不满。  他还想用扬威海外来缓和国内一部分的人对他武力夺取地位的不满。有些书上说的朱棣派郑和下“西洋”,是找寻建文帝朱允文的下落。据说,“靖难之役”以后,朱允文出走,不知所终。祖的皇位是发动靖难之变后,从侄儿建文帝手中夺得的。这在猜忌心很重的朱棣看来,自然是一件最不放心的事。明成祖怀疑他逃到海外避难,恐怕他将来对自己构成威胁,所以派郑和下西洋暗中侦察建文帝的踪迹,以杜绝后患。  郑和率领的庞大船队,就其活动的性质来说,既不是一般的商船队,也不是一般的外交使团,而是由封建统治者组织的兼有外交和贸易双重任务的船队。   他出使的任务之一,就是招徕各国称臣纳贡,与这些国家建立起上邦大国与藩属之国的关系。为了完成这一任务,郑和所到各国以后,第一件事便是宣传朱棣的皇帝诏书。向各国宣谕:明朝皇帝奉天乘命的上邦大国之君,是奉“天命天君”的旨意来管理天下的,四方之藩夷都要遵照明朝皇帝说的去做,各国之间不可以众欺寡,以强凌弱,要共享天下太平之福。如果奉召前来朝贡,则礼尚往来,一律从优赏赐。  第二件事便是赠送礼物。赐各国国王诰命银印,赐国王及各级官员冠服和其他礼物,表示愿意和那些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的关系。  第三件事是进行贸易活动。以中国的手工业品换取各国的土特产品,使各国为中国的精美、完好的手工业品所吸引,从而愿意来中国称臣纳贡,进行贸易活动。中国出口的丝织品和瓷器等,早就在亚非各国享有盛誉。亚非的很多国家早就想同中国发展贸易关系。只是由于朱元璋“海进政策”,才限制了这种贸易的发展。朱棣取消“海进政策”派遣郑和出使,表明中国恢复了同海外各国的正常贸易。海外各国同时也认为,跟中国纳贡称臣,进行贸易,建立友好关系,是有利可图的事。第四件事是与南海(今马六甲海峡)国家建立友好关系。

进一步了解相关内容你可以在搜索以下相关关键词

郑和宝船论文    郑和去急兰丹    郑和下西洋    郑和宝船    郑和出发地    郑和下西洋ppt    郑和是太监吗    郑和 简历    郑和下西洋buowuguan    郑和公园
 
关键词: 郑和 急求

[ 专家说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相关专家说推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相关资讯
热门推荐
 
 
网站首页 | 联系我们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