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家说 > 风能 > 正文

有关世博会的人或事,和小故事

关注热度:203
相关推荐 你可能关注 点击排行 我要评论


热心网友:有人说,世博会将使上海获得第三次生命———  四个人和世博会的故事  世博会是什么?一千个中国人可能有一千种理解。关于世博会,中国人最早的记忆可能牵涉一个90年前被打碎的酒瓶的传奇: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茅台酒一摔成名,荣膺金奖,其实当年中国代表团斩获的奖章有1218枚之多。再后来便是云南昆明世博会,很多人又以为,世博会与养花弄草有关。  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恐怕要修正中国人对世博会的这些理解,世博会将以最贴近其本来面目的形象出现,那就是:一个展示人类在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领域取得成就的国际性大型展示会。预计届时将有20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而来访的世界各国游客,将超过7000万人。  现在,围绕着这一盛会,上海正在积蓄着前所未有的力量。浦东南路世博局大楼里的规划模型,显示着这座中国最发达城市迫不及待跻身国际化的野心:上海将在剩下的三年时间里在黄浦江畔完成占地面积约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园的建设。建设预计将动迁1.8万户居民,272家企业。  有人毫不夸张地说,孕育了中国近现代工业的上海将由此获得第三次生命。  有人希冀,有人惊叹,更多的人已被悄然改变命运,这些人和故事已然发生,并正延续,它提醒我们,世博会,其实并不陌生。  俞力:我在申博现场扬起红旗  52岁的俞力,是最早参与上海世博申办工作的人员之一,2001年就加入了上海申博办公室。之前,他还参加过云南世博会的策展工作,可能是中国亲历世博会历史最长的人之一。  在俞力眼里,上海举办世博会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上海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筹划申办世博会。时任上海市市长汪道涵,第一次提出了申办世博会的意向,但那时的上海,黄浦江上甚至连一座大桥都没有,国际展览局的代表团来访后,直摇头,那么多游客过江怎么办?后来,上海兴建杨浦大桥和南浦大桥,多少都可以追溯到那次申博未遂的刺激。  1999年,云南昆明成功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虽然这只是专业性的世博会,但昆明的成功重新燃起了上海申办世博会的愿望,同年上海重新启动申博可行性研究,2000年正式提出申博要求。  俞力,他的主要任务是,在国人普遍缺乏对世博会了解的情形下,如何展示世博会的风采和世博会的理念。  遗憾的是,不仅中国的图书馆里类似资料阙如,甚至世界范围内关于世博历史的系统展览亦没有先例,“完全是白手起家”。  他先后去了位于法国巴黎的国际展览局总部七次,一个人在展览局的资料库里起草贪黑,拍图片,抄资料,几十日辛苦,“上千卷的资料里,关于中国的只有两份”。  等到图文并茂的资料展览准备完毕,等到诸如“中国参加世博第一人”等历史被重新发现,连2002年重新到访上海的国际展览局考察团,也不禁大为惊讶,“只有上海做到了这一点。”他们说。  不过俞力最难忘的是2002年12月国际展览局宣布上海申办2010年世博会成功的时刻。当时上海成功的信息通过短信从场内传到场外,守候在场外的俞力一个箭步,奔上自动扶梯,扬起了展览局内第一面鲜红的五星红旗。事后同事惊讶地问他,那么长的扶梯,你怎么跑的,才花了五六秒钟?  吴志强:为保留遗产拍了桌子  20年前,吴志强在同济大学读研究生的时候,课题是有关浦东开发和上海城市功能的提升和健全。他印象深刻,1986年,自己从学校图书馆里复印出第一份关于世博会的英文资料,看到资料上的世博会全是“崭新的建筑、崭新的规划”,总之“一切都是新的”。  谁也没有想到,20年后,当他终于成为上海世博会总规划师,却为了保留旧建筑而当着国际展览局专家的面拍了桌子。  江南造船厂位于规划中的世博园内。在多次实地考察江南造船厂旧址后,吴志强被老工人们面对老厂房、老仓库的眼泪打动了。他一次次被他们包围,他一次次被指点,哪里是中国第一张化学元素周期表的诞生地,哪里是中国最早的轮船抛锚起航的船坞……最后,吴志强和整个设计团队以及上海世博局决心留住那些象征着中国近代工业发源地的历史遗产。  谁也没料到此举遭到国际展览局派驻的代表的坚决反对,理由是,世博会重来都是新技术新建筑的舞台,历史上惟一的一次保旧尝试———2000年在汉诺威世博会上,保留了一栋旧办公楼———也被游客指责为破坏旅游线,遭到了失败。  专家跳起来质疑,吴志强坚持,话不投机,他竟拍了桌子:“这些遗产不仅是上海,也是整个中国的近代工业的遗产,更是人类的遗产。”  不欢而散后,“我们整整又花了半年,做效果图、模型和方案,等到整体方案再递交的时候,效果出奇好,他们目瞪口呆,最终接受了。”  依照规划,整个世博园区内将保留下来25万平方米的旧建筑,这相当于整个建筑总量的三分之一,他们将被加以不同程度的改造,变身为展览馆、办公中心、服务场所、休闲设施等等,比如浦钢厂一个几万平方米面积的特钢车间,将改造成为盛会开幕地。  陈湘庭:一座钢厂的重生  陈湘庭选择以手中的相机与浦钢告别,他1981年进厂,在这里已经26年了,这还只及老厂历史的四分之一。  2010上海世博会最终选址黄浦江畔,一片工厂林立的市中心老工业区,这意味着包括浦钢、江南造船厂在内的十余家大小企业必须搬迁腾地。  1913年成立的浦钢,经历过日据时期、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公私合营、再到改革开放,“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钢铁业的发源地之一”。  2003年搬迁的意向被提出的时候,对于如此规模的搬迁,陈湘庭和许多工人一样,心里发慌,新厂的项目能不能获批?新厂建设的一大笔投资从何而来?当然最担心的还是,会不会就此关了厂子?“一百年的历史,终结在我们手里,不敢想啊”。  这种担心,现在看来是多虑了,世博会的选址反而给了百年老厂一次千载难遇的重生机遇。新的工厂落座宝山罗泾,引进了先进的冶炼技术,投资高达百亿。  尽管原来陈湘庭每天骑上20分钟自行车就可以到厂里上班,现在要花上两个小时,但是见到记者那天,陈湘庭说,自己是幸运的,因为世博会,100年的老厂在自己这一代手里重新焕发了生命。  留恋是难免的,工厂16层办公楼———这曾经是浦东第一高楼———爆破时,许多老工人来了,有人甚至流下了眼泪。作为动迁及征地项目部的工作人员,陈湘庭也在现场看了爆破,并用相机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实际上,过去数年他已经拍下了数千张照片,记录了浦钢搬迁的整个轨迹。  曹师傅:剃头匠的老屋和新居  和那些老厂区一起搬迁的还有近20000户棚户居民,这是上海有史以来最大的单项拆迁安置工程。  曹师傅是个剃头匠,家在周家渡,离着对岸的老城厢一箭之遥。这里有另一个名字:“下只角”,过去是“下等人居住地”的意思,现在则是脏乱差的代名词。  一直到曹师傅退休,周家渡总是被城市改造的步伐遗忘,街坊里传过好几次拆迁的事,“每次都白欢喜一场”,一直到世博会申办成功,曹师傅看到老是有人拿着仪器,在弄堂里转悠,心想,这次有戏了。  老城区的生活对于外人而言,带着怀旧色彩,但曹师傅一家体味的则是难以尽述的不便:“每天要到集水站去拎水,洗衣服还得到黄浦江边,后来江水越来越脏,衣服怎么洗也洗不干净。”  1990年代中期,老两口翻新了自己原来的棚户,加了一层,等到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相继成人后,房子又偷偷地加到了第三层,“也没人来管,违章也就违章了”,但还是逼仄的厉害。  上海房价飙升的这几年,新家的梦想越来越远,后来近乎绝望了。曹师傅退休金千把块,老伴也是如此,几个孩子毕业后也没有体面的工作,大儿子结婚后,生了孙女,就住在楼上的阁楼里。  世博会动迁安置方案刚出来的时候,老人家按照原来棚户面积,分到的是一个三居室和一个两居室,这个面积差不多是原来的两倍。  因为有个残疾的儿子,政府另外又多给了10平方米的一间房。  曹师傅赶在第一批办了安置手续,作为奖励,他获得了优先选房的权利,最后和大儿子家住到了一个单元的对门,“上海话叫一碗汤楼盘”。另外一间在楼上,留着给小儿子结婚用。  这个新家现在在三林世博家园,小区规划整齐,还有老年活动室,只是曹师傅很少去。尽管对这里的生活还有些不习惯,但是他说:“知足了,多亏了政府。”

热心网友:

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当然,我也有一个埋藏在我心底已好久好久的心愿。我相信,我这个心愿是令中国亿万人民向往而又期待的——世博会。      正式宣布2010年世博会将在上海举办时,全中国人民的心都无比的激动,亿万中国人民一齐为世博欢呼,为世博喝彩。而我心中的世博是什么样的呢? 我心中的世博是文明的。在公交车上、在地铁里,不会有人为了一个座位你争我抢,都会非常谦让,给老年人、小朋友、病人和残疾人让座。大家也不会再乱砍乱伐树木了。你再也看不见地上会有人随手人的垃圾,也看不见有人随地吐的痰。所以我决定,从今天开始每时每刻,做一个好公民,也争取改正身边人的毛病。有一次我走在回家的路上。看到有一个和我一个小区的人,要吐痰。我想:既然我要做一个好公民,我就应该去让别人也改正错误。争取用最好的面貌来迎接世博。我壮壮胆,走过去说:“叔叔,随地吐痰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我们要改正它。再说世博会也要来了,以后再外宾的面前多丢脸啊。”那个叔叔看了看我,上下打量了一番对我笑嘻嘻地说:“是啊,现在世博会要来临了,我们要以最好的面貌迎接他,我怎么能随地吐痰呢?不能在外国人面前丢了咱上海人的脸啊!”说着,他便用餐巾纸擦去了地上的痰。我心中的世博是绿色的。在大街小巷都能看到人们种下的心愿——希望世博成功举办的绿树。冬去春来,大街小巷都能看见绿色。柳树随风飘荡,像婀娜多姿的舞蹈家。杨树沙沙作响,像一位技艺高超的音乐家。松树像一位卫士一样站在街头。那么世博能不在绿色中举办的更好

 

 

中国与世博会的历史渊源非常感谢大家来到上海图书馆听这个讲座。这表明了大家对世博会的关注。我记得3年前上海图书馆专门成立了一个研究世博会的小组,当时不要说普通的市民,就是研究所的成员也对世博会这个概念十分模糊。短短几年间,现在媒体上有关世博会的消息已经很多,而且很多市民特别是年轻人,对世博会知道的很多,这也是一个时代的进步。我想根据大家的需求,再根据近些年来对于世博会新的发现,加上我一点微薄的认识,就下面的几个话题和大家一起共同探讨一下中国与世博会的渊源。   我想第一个要讲的是徐荣村。要讲中国与世博会的渊源,我们是不能绕开这个名字的。他留给我们的思考还是有许多回味的东西。从他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当时的官场对待外国对待贸易的一些普遍理念。徐荣村是最早到上海来闯荡的人物之一。徐荣村是徐家的老四,他当时在宝顺洋行做买办。除了为外国人做生意外,他自己还做了一点生意,徐荣村做的就是当时最时兴的丝绸生意。但是从我们可以找到的资料上发现,徐荣村不是一个普通的商人,他有自己的理念。他说自己做生意不是和大家一样做一般的生意,比如他的理念就是货上品,价格上品。价格跟着货物的质量走。他先进行分类,进行不同的包装,再卖给不同的人。我们现在已经很难知道徐荣村这个丝绸到伦敦世博会去,是他自己的想法还是宝顺洋行老板的想法。比如1851年伦敦世博会,非常希望中国参加世博会,他为此专门成立了一个委员会,希望中国参加。但是中国置之不理,英国当时想,中国不参加,中国商家参加也可以代表中国。于是他请了许多人来企图说服中国商家参加。但是当时中国相对闭塞,所以他们脑袋中并没有现在我们所说出国考察这个概念,所以他们对于这些邀请波澜不惊,几乎没有人响应,在当时的情况下,在1851年伦敦世博会上展出的商品大多都是外国商人所带去的。而且由于货色品种很少,他们还动用了很多英国收藏家拿出他们的藏品。所以我们可以从他们的报道中看到,某某藏品是由某某收藏家提供的。所以我们现在很难知道,徐荣村的商品是他自己拿去的还是宝顺洋行老板拿去的。当然现在这个已经不重要了。我们还是赞叹徐荣村当时对待这个事情所体现出的敏感,因为当年他的丝绸得奖了以后,在英国人出版的正规出版物中也可以看到,来自上海的荣记丝绸得奖的消息,他在这件事情上所表现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首先他感觉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因此他把这个奖状制作成了一个商标,进行重新包装打向市场。当时徐荣村的确靠这招打败了其他商家,获得了很大的成绩。而且他在家谱中,我们都可以看到他郑重其事地把这件事记录了下来。所以当时他把这件事情看得非常重,他的理念超过了当时的一般商家。他为徐家做了一件好事,他无意中为我们保留了当时参加世博会的一个纪录。   接下来我想说一下1915年的巴拿马世博会,因为这届世博会是中国参加世博会后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巴拿马世博会的全称是1915年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世界博览会。为什么会有这个名称呢?因为前一年1914年8月15日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巴拿马运河正式开通了。此举使美国东西海岸的航线整整缩短了8千海里,这对美国经济、交通等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1915年的巴拿巴世博会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举行的。我想1915年的巴拿马世博会对美国也是非常重要的,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这是一个开端。这届世博会对中国也是非常重要的。我记得美国政府在1913年5月2日承认了袁世凯的民国政府。这是第一个承认中华民国政府的世界列强国家。同时美国表达了希望中国政府参加巴拿马世博会的愿望。正式发出邀请是在1914年。这对袁世凯政府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走向世界的机会。也是重塑中国政府形象的一个机会。因此消息传来,各界都非常振奋。所以各界宣传巴拿马的宣传报道铺天盖地。袁世凯政府也把这个作为一个很好的契机。他派出了一个庞大的代表团到美国参加世博会。他带去的中国展品有2000多吨,代表了当时最高水准,陈列在工业馆、农业馆、教育馆等9个馆。而且当时中国政府还出了很大资金将中国故宫太和殿这样一座有明显中国风味建筑重新建在那里。很多展品在巴拿马世博会上引起了很大轰动。巴拿马世博会的组织方为了感谢中国政府对世博会的热情支持特地把1915年9月23日这天列为中国日,这是一个对中国政府很友好的迹象。中国在这届世博会上得的奖有1211项,最大的奖有7枚,在所有的参展国家中获奖数第一。这也是中国参加历届世博会最优秀的一届。还有一个证据说明民国政府对这届世博会的重视。我想举当时的一个出版物。在参加之前,专门出版了一个期刊,一共出了4期,介绍巴拿马世博会的一些规章、制度、法律等。在参加当中,还专门成立了一个监督处,常驻美国,也出版了一个叫《中华民国参与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监督处报告》,这是在美国出版的,把巴拿马世博会的情况进行全面报道,传递到国内。这个当中民间也出版了很多巴拿马世博会的游记、巴拿马世博会的指南、巴拿马世博会的要览等等,为吸引大家参加起了一个很好的作用。世博会结束以后还出版了很多类似于各行各业,比如丝绸、瓷器等的调查报告,各个省市的调查报告,民间还出版了很多游记。据我现在看到的有关巴拿马世博会的游记有四五本。这种情况真正做到了有始有终。我认为这是中华民国政府效率最高的一次,而且的确给世界留下了一个比较清晰的印象。当时1915年民国政府刚刚成立,的确想给世界留下一个好的印象。   那我接下来想讲的是和世界有关的人和事物。因为和世博会有关的人和事物有很多很多,所以我可能会发散出来讲。我第一个想说从我们现在已经发现的材料来看,李鸿章可以说晚清重臣中和世博会关系最多的一个人。不但从已经发现的材料来说,就算从我们掌握的线索但还没有发现材料的事情来说,他都和世博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如果把所有东西都挖出来研究整理,我们一定能够发现很多中国和世博会的历史渊源。所以就我现在认识到的一些进行扫描,大家如果有兴趣进行更深的研究的话,我想会是一个非常好的专题。当时徐荣村在1851年去世博会得奖的时候,李鸿章专门为徐荣村做过诗,大致意思是徐荣村把中国最好的丝绸带到英国去,一下子就赢得到了很高的奖,然后英国女王发了很高的荣誉。这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的李鸿章关于世博会的记载。那么我们还知道1872年时,中国政府第一批官派留学生120名到美国去,这件事情对中国影响很大。为促进这件事情,李鸿章起了很大的作用。几年之后,正好是这批幼童,参观了1876年费城世博会,这件事情对他们以后的人生有很大的影响。这个我也不细说了。参观的过程中,当时美国的18任总统格兰特还特地接见了他们。中国当时官派第一个参加世博会的人名叫李圭,写了一本书叫《环游世界新路》。回来之后立即发表了,影响巨大,他在这本书中详细记载了这批幼童参观世博会的全过程,这本书也是到目前为止有官方色彩的第一本书。李鸿章为这本书作了序。在1881年,清朝政府听信了一些小人的闲言碎语,决定把这批120名幼童提前撤回来。当时有人为这件事非常着急,特地去找格兰特,希望他以卸任总统的身份挽回这件事情。当时格兰特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给李鸿章写信。虽然最终这件事情没有做成。但是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李鸿章和格兰特的私人交情。在1885年、1889年几次访问美国时,李鸿章都特地去瞻仰格兰特总统的墓碑,种植纪念树。我们可以看出李鸿章与世博会有许多关联。我们还可以知道李鸿章的下属和学生也和世博会有很多的联系。随着更多的关于李鸿章的书籍出版,我们可以知道更多的关于他与世博会的联系。   下一个我想讲的是张元济。张元济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对中国的教育、中国出版业影响都非常大。他1901年入驻商务印书馆,从此把自己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商务印书馆。他还做过刑部主事,做过许多高官。他毕生对西学、对革新图强等都做过非常大的贡献。他为了更好的了解西方世界,在1910年的时候,有过一次考察西方的环球旅行,到过英美德法等十几个国家。1910年初出发,到7月时,他到达了比利时布鲁塞尔。这绝对不是一个偶然,这是张元济经过精心筹划才能在这时候到达的。因为在1910年6月27日,正好比利时布鲁塞尔举办了世博会。张元济对于世博会真的是有很深的兴趣。我们现在知道他对世博会很多东西都研究过,看过很多研究材料,像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世博会等,他都对此做过充分研究。所以他正好抓住这个机会在7月到达了布鲁塞尔,根据他儿子、孙子日后的回忆,他一共去了那届世博会7次,发回了大量的信,就是向家人谈了自己的体会看法,但是这些信很遗憾,在文革中毁了。不过,张元济还是留下了一点东西。他到了那里以后,亲眼看了之后感慨良多,中国也参加了布鲁塞尔世博会,但是放在了展会一角,和老挝、越南以及一些非洲国家为邻,展厅规模不要说和日本、巴西、美国等国家相比,就是和袖珍小国摩纳哥比都比不上。所以张元济看了之后,连夜写了一篇文章,思考了中国应该怎样去参加世博会,然后他把信寄回了中国,发表在当时影响最大的申报和东方杂志上,阐释了一系列中国应该如何参加世博会的理念。比如当时的格局中,对于世博会这样一种形式,中国政府绝对不能掉以轻心。他认为中国政府投入是绝对不够的。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中国政府投入了70万银元。到1905年意大利世博会巨减到13万银元。1910年布鲁塞尔更只有区区2万了。张元济当时说以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身份,怎能够以区区小钱参加世博会。世博会不仅是展示的平台,与教育、军事、经济等都有密切的联系。我们一方面可以在世博会中展示自己,同时也可以看看别人是怎么样的。所以他自己觉得要身体力行,在他回国后,亲自领导商务印书馆尽可能的参加世博会。1915年的巴拿马世博会及1920年费城世博会等等很多世博会商务印书馆都以自己出版的书籍、打字机等参展,大大小小得了很多奖项。在现在留下来的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因此我们可以说张元济是中国文人中第一个认识到世博会重要性的,商务印书馆也是近代企业中最热心参加世博会的一家。商务印书馆还出版了大量世博会的书籍。所以我们可以说张元济在商务印书馆的影响巨大。他对世博会的许多观点、认识也是非常重要的,值得我们去仔细思考、认真研究的。   下面我还要讲一下这本书,名叫《瀛寰小记》,是周志俊写的。他是安徽人。说起安徽周家,熟悉历史的人都会会心一笑。因为他们对中国历史影响太大了,他们是一个显赫的大家族。他本身也是一个了不起的实业家,他经营了许多有名的企业,还有房地产,他最有名的是纺织业,他也是一个有眼光的实业家,所以他在1933年的时候有过一次列国考察,1933年6月他从上海出发,1934年2月份回国,也考察了英美德法等10几个国家,所见所闻就写成了这本书,他最注重考察的还是纺织业,他考察了100多家纺织厂。我为什么把这本书放在这个讲座来说呢?因为1933年是美国芝加哥世博会举办的时候,他到美国也参观了世博会。他天天一清早起来一直看一直走,整整7天,等到闭馆才回来,连吃午饭都是在世博会里。整整7天,他看了自己感兴趣的管所,然后写了一篇《芝博琐言》,这篇文章有12000多字。这届世博会官方并没有参加,因此也没有记载。但是民间还有人参加。周志俊这篇东西非常详细,重点讲述了科学馆,其中展出了飞机、汽车等先进工业产物。他有一个东西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因为他有一个先进理念。因为他把中国和西方国家作了一个比较。中国拿出去的都是一些传统的东西,虽然也很好,但是先进的理念太少,先进的东西太少,而日本专门有一个叫观光局设在那里,介绍日本风光,有照片、图片、模型等。他说日本这样一个小国,能够对旅游那么重视,日本观光局特地设立一个展位,对外国游人非常热情。但是像中国一个那么大的国家,漂亮的风景多的是,但是中国就没有这样一个理念,这个很可惜,他预言旅游将来会成为一个很大的产业,他把中国和日本作了一个对比,就是希望中国能够重视旅游业。能够提出这样一个建议,说明周先生是非常有眼光的。   还有徐慕云的《梨园影事》,也是我向大家郑重推荐的一本书。这是民国期间出版的有关中国戏剧影响最大的书籍之一,这本书的特点就是:第一品种齐全,第二图片丰富,第三印刷精美,从今天来看,它都丝毫不逊色,这本书是1928年出版的。当时一下子就非常轰动,因为它主要是写京剧、昆剧的,所以当时对戏曲有兴趣的人几乎人手一册,人们对他的评价非常高。徐先生本身是一个票友,他家也非常有钱,他对京剧非常热爱,出版了以后他并没有因此满意,还是在继续修订,在1933年他出版了修订版,为了1933年世博会还做了1个特别版本,他以中国特有的锦缎面作为封面,中国传统的方法装订,然后拿到了芝加哥世博会进行展出,据我所知,这个版本非常稀少,如果这里有收藏家的,这个版本是值得大家收藏的。这幅油画是慈禧的肖像,因为大家知道慈禧太后包括当时的清政府发生了一个事件,对中国是一个重创,慈禧也对当时的外国政府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所以当时的美国公使就建议慈禧参加,同时画一幅漂亮一点的油画像展示,改善一下大家的印象。据我知道,1904年的世博会,政府派了正规的官员参加,同时油画的建议也被采纳。卡尔当年的这幅画把慈禧画得非常漂亮,慈禧给了他10000两银两和勋章。卡尔在宫中呆了几个月,也写了一本书描写慈禧,1915年中华书籍出版了这本书,这本书也是我们研究清廷秘史很重要的一本书。这本书出版以后很受欢迎,影响也很大。由于这本书对于慈禧的溢美之词很多,建国后就很难找到这本书了。当然近几年,又有很多出版社想要把它重新出版。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别的故事,比如张萌桓。张萌桓先生也是清代的一个重官,他当过总理衙门事务大臣。他自己也出过诗书画集。他当年在1885年初次到国外处理事务,1889年才回来,他写了很多日记。其中详细写到了1889年巴黎世博会的事情。我想这是中国主持外交事务的官员对于世博会的亲自体验。   还有一个就是庞元济。他家是巨富,他自小喜欢书画,在1915年时候,参加巴拿马世博会时,专门写了一本书《中国历代名画集》,非常精致,拿到了巴拿马世博会去展出,这本书在欧美影响非常大,可以说近代以后欧美对中国传统书画的印象有很多都来源于这本书。这也是中国和世博会历史上很重要的一本书。   下面我讲一下大家非常关注的中国在历届世博会上的得奖名单。中国政府可以说参加了大大小小的世博会,也得了很多奖,但是我们到底得了多少奖,到底有多少家企业参加了,可以说没人说得清,我们上海图书馆2002年出版的《中国与世博》当中,附录了一个得奖名单,费城世博会的得奖名单,很多人看了都十分兴奋。很多人跑到上海图书馆来查,到底有多少人得了奖,但大多数人失望而归。到目前为止,也只有1926年美国费城世博会的那届完整的可以拿出名单。而这一切呢,我们是拜托恽震先生1927年出版的《费城赛会观感录》。而且他是这次世博会的评审委员。所以他后来就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出版了《费城赛会观感录》。所以这本书的后面,他很有心地把中国在这届世博会上得的奖记录下来。但可惜我们这样的有心人太少了,因此呢,我们到目前为止能够全名找到的可能就这些人。比如说1915年,巴拿马世博会上获奖的东西,我刚说过了,我们获奖多达1211名,但是这个1211名到底是哪些东西,我们不知道,我们现在知道的是什么呢?最高级别的两种奖项,高等奖58名,优等奖79名,加起来一共是100多名。还有像1891年的意大利世博会上,我们又获得了256多个奖。但这个奖也没有全名单。我记得是在1912年4月份出版的杂志有一篇文章作为一个副本,把我们得奖的名单,只是其中大概一半登上去,而金银铜奖都没有登上去,所以我们现在只有零零碎碎的,完整的呢,就只有1926年的这份。所以我想说这个也是很好的课题,虽然我们现在世博会投入很大,但是我想还是有很多课题可以做的,这也是个很好的课题,如果有谁肯做有心人,能把这份工作有一点积一点,勤勤恳恳把目录归类起来,我想是功劳很大的,这个可以看看我们老祖宗到底哪些东西是很了不起的,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去发掘的。这个里面可能很多是老的企业,有的现在已经没有了,有的家族可能已经是没有人再记得了,但起码应该让我们记住他们。   那么我最后还是想讲一下中国受历届世博会的影响。说起世博会对中国的影响,其实方方面面很多,我刚刚讲的很多,也是可以说是影响。但是我想中国最大的影响是当时以政府的名义去举办了两次类似于世博会的这样一个大型展览会。1910年南洋劝业会和1929年的西湖博览会。南洋劝业会当时发起人是官方,因为当时正好有五大洲考察西方见证的团队活动,所以他当时去参观了那个业余的世博会,所以回来后血气风发,洋洋洒洒写了很多的建议,包括中国办博物馆,中国办大学等等。其中一个具体建议就是中国举办世博会。当然在当时中国没那么大财力和人力去办,但实际上,官方的建议到最后还是部分实现了。南洋劝业会虽然不能说是世博会,但是它是具有一个世博会,一个规模,一个章程,这样一个形式的东西,这个当时有很多外国人参加的,而且专门有一个馆是给外国人展出,而中国除了西藏和新疆,其他地区大概都参加了。当时花了很多钱,然后出版了很多东西,很多东西都得了奖,关于南洋劝业会,很多人做了观察报告,我们上海图书馆出版的《中国与世博》中也有很详细的描述。

热心网友:珍存城市的记忆,为了让城市更美好 在不远处卢浦大桥曼妙的背景下,一株大柳树,孤零零、静默地兀立在浦东原上钢三厂厂址的废墟之中。塔吊此起彼伏地在清理瓦砾,掘进机的钻头仍在“突突”地喧嚣着,继续拆旧…… 蒿草在瓦砾之侧疯长着,有半人来高。 这里曾经被称为后滩,充斥着危棚简屋,如同城市里的村庄,其治安、卫生、市容之差,令人皱眉。如今,通向这里的道路已经被乱石阻断,鲜有市民的足迹了。站在这片飞扬的尘土之中,不免有恍惚之感:感觉历史就在你的身边呼啸着穿行——那一头,是近百年前的和兴铁工厂,中国民族钢铁工业,如稚子学步般,在黄浦江东岸亮相;然后是建国之初,上钢三厂在众目睽睽下出钢,不负众望,恢复生产,强有力地支持了新中国的建设急需;而3年之后,2010年,这里又将别有洞天,上海世博会将在这片瓦砾之中美轮美奂地横空出世…… 小小的后滩,就像是上海百年历史的缩影。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在这里成了意味深长的隐喻和象征。 彰显城市之美,首先不能切断城市的记忆。正如上海世博土地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白文华所称:要办好世博会,也要保护好珍贵的历史遗存。 为了对历史的珍惜,世博人正小心翼翼。“焕然一新”并不是他们追求的目标,他们正试图让明天的世博会,仍有着上海工业昨天的依稀背影,也试图从瓦砾堆中,尽可能地拾回一些晶莹的历史残片。以此,让这一届世博会,更有历史的厚度,更让百姓依恋。 特钢车间 “红线”吐出曲曲折折的心事,特钢车间将变成演艺中心 特钢车间因其内部廓大空旷,早年工人得骑着自行车在里面奔走。虽然只有十余年的历史,它也有幸被保留下来。 “为什么非得全拆了呢?”白文华反问。 这位曾经偕陈逸飞一起,主持策划过长寿路改建工程的原普陀区领导,对城市建设有着独特的理解:“许多城市都面临重建,但做法不同。我在美国进修的时候,对匹兹堡的改建非常欣赏。那里大量旧屋,因为交不起遗产税被弃,政府悉数接收,将之推陈出新,改造成服务业的载体,有历史感。我们对旧厂房的利用,其实非常符合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 中共上海市委代理书记、上海市市长韩正在视察时,看到特钢车间,对保留的方案颇为欣赏。将来,这里将成为一个演艺中心——昔日钢花飞溅之所,数年之后,则充盈着丝竹雅奏、衣香鬓影,城市的记忆在这里被精心地接续起来,演绎出历史和未来的对话。 事实上,细心的人会发现,世博会规划图的红线,曾经一变再变。为什么?就为了避免乱拆滥建和无谓浪费,为了尽量保存上海工业的历史遗痕,为了让百姓能更加安居,让世博会更有人情味。 从2003年起进行的会址普查结果,给世博规划注入新的思考。比如南市发电厂,是上海最早的火力发电厂,非但不拆,还将之改造成绿色发电厂,注入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多种元素,充分实践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 像居民小区南码头新村,原来也在红线以内。后来因涉及动迁人口太多,也从节约角度考虑,最终予以保留。 …… 那根象征着“拆”的红线,小心翼翼地尽量绕过高层建筑、绕过年头不长的新楼,最终越来越收缩,上海世博土地控股有限公司的沈磊开玩笑地说:“你看这红线现在里出外进,简直就像蚯蚓一样啊!” 被列入保护、保留范围的建筑越来越多,不但文物保护单位被板上钉钉地保留下来,其他但凡有些历史价值的旧建筑,也多有幸存。规划保护面积在两年里增加了一倍! 上海世博土地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白文华 白文华说:“像这样大面积地利用旧有建筑,在国内也算首创,可以提供一些有益的尝试。当然,被动的保护不可取,也不可能。在对文化遗产的继承中,肯定会有更积极的发挥,融入创新意识——我们也是以此来实践和谐社会的理念,人与自然、历史与未来,在推陈出新中,更加和谐了。不说别的,这样能够节约多少资源啊!” 将来,世博会场址内,将会出现这样的一些路名:上钢路、南电路……世博人有意识地用各种方式,留住历史的记忆。 “卡车,你慢点走!”——抢救历史的零件 在今后的世博园,将会出现让几十万上钢人心头一热、眼前一亮的诸多艺术造型,比如他们熟悉的塔吊上的双钩,或是飞旋的齿轮…… 上海油画雕塑院的黄英浩先生,正在主持这项工作。他和他的伙伴们常像个拾荒者一样,在瓦砾中翻检着,一旦发现某个构件造型独特,便如获至宝。 “我们试图尽可能地在艺术雕塑中保留工业文明的元素。这样的艺术品,拥有原来朴素的、怀旧的轮廓,又有现代艺术气息。”黄英浩说。 他们在用艺术家的眼光和手掌,从废墟中尽力挽留历史的余沥。“哪怕是一块压坏的钢板,也比新的东西更美、更灵动。因为它充满历史感。” 他们从原来的印染三厂翻选出许多锚;在江南造船厂的废料堆中,翻出门吊的吊钩;在华纶印染厂的垃圾堆中,翻出了一个漂亮的小机床模型;他们甚至还珍藏了劳动模范、“抓斗大王”包起帆的第一个抓斗…… 仿佛是在和卡车抢时间,黄先生他们经常望着绝尘而去的运送瓦砾的卡车浩叹:也许,里面有什么“宝贝”,被遗漏了? “有时候,真想冲着卡车喊一声:你慢一点,再慢一点!” 就连眼前的瓦砾和瓦砾之前的景象,都有人在实录。上海世博局甚至还请了画家、艺术再现已经消失的市井生活…… 在世博人的呵护下,城市的记忆,仍在浦江两岸世博会的旗帜下,茁壮地蔓延伸展,让一个持续百年的申城老故事,在世人面前仍然拥有鲜活的回响。当很多人已经文明的时候,我却依然在学习文明的道路上跋涉! 这一点也不是矫情。早在2001年的时候,我还很自命清高,虽然表现不张狂,但很像是一个知识暴发户——肚里没多少东西,内心却骄傲十足。直到申奥时发生的一个小故事让我对人与人的关系有了深入认识,收敛了一些暴发户的心态。 那时,申奥大使们在莫斯科屏息凝神准备迎接激动人心的时刻,我和数百个陌生人围在哈尔滨学府路旁边草坪上的一台电视机边翘首以待,等待萨马兰奇公布08年奥运会举办城市的名单。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当时做学生所以心态更单纯或者纯粹,萨马兰奇宣布“Beijing”的声调一直记忆犹新。 我记得当时兴奋的人群慢慢散开的时候,旁边大学的学生打出来红旗,排成整齐的方队、踏着整体的步伐、喊着统一的口号庆祝申奥成功。我因为要看守电视,收拾草地,所以一直呆着满面微笑的和陌生的过路人打着招呼,听他们告诉我说:“这是个好事”。直到最后,行人散尽,只留下我和一个推着自行车收废品的大爷。大爷以前和我未曾谋面,那天突然异常开心,从自己收费品的自行车里取出小半个西瓜,用匕首将表面浮脏的瓜瓤削掉,然后利落的一批两半,一边顺手递给我一半,一边说:“咱们两也庆祝一下,这是个好事”。 现在大爷的长相我已经忘记,可是却一直记着他给的半块西瓜。当时的西瓜分外甘甜,大爷走后,我一个人发了很长时间呆。心里一直玩味大爷的普通举动,要是平时,他压根不会给我西瓜,我也压根不会吃看上去很脏的西瓜,现在却深深感动——心和心靠近的感觉。 后来因为读书回家,路过北京发现商场的手扶电梯上标有“急行”“慢行”的字样,心里咯噔一下:原来坐电梯是有讲究的。不知道为什么,这个提示让我记忆如此深刻,也许就是汪丁丁说的,这是一个特别的“shock”。直到现在,每次出入家门口的地铁站,乘坐手扶电梯的时候,我总是强迫自己站到右手边,尽量的将左边让出来——虽然左边的紧急通道总是被慢悠悠的人们挤占。 这种关于文明的学习,其实都是后天的。读书期间,除了坐电梯应该考虑别人,我还从一个做服装生意的朋友处学习到公共场合应该注意说话声音的高低。现在我工作了,经常在赶往机场的大巴上听到有人忘我的讲电话,声音充满车厢。厌恶之余不觉暗暗脸红,自己说不定就曾经这么讲过电话。 前天在百度空间里看《疯狂的设计》介绍一个叫“青蛙压罐器”的设计,我突然想起小区里台湾阿姨讲过的一句话:“如果门口的垃圾是分类装的,那屋里里住的一定是台湾人”。我在上海住的这个小区,台湾人很多,其中有一个是我的好朋友。她告诉我,在台湾垃圾是需要分类的,放置垃圾的垃圾袋是需要花钱购买的,为了节约,放置更多的东西,很多家庭需要把一些空的饮料罐、饮料瓶压扁后再丢弃——这也是我以前不曾知道的文明细节。 很多人可能反对形式主义,觉得国人只是奥运来了,才临时抱佛脚,闹笑话。我倒觉得,这种学习其实太需要了。就拿比赛来说,我以前经常接触过的体育运动很简单,就是一般的田径比赛与足球、篮球。直到有一次看电视,讲到观看比赛的礼仪,有的比赛观众不应该在不合事宜的时刻说话、叫好、欢呼。我突然联想起自己曾经看过的演出,入场前,明明提示不准拍照,但是现场往往一片闪光,很影响观看的兴致。 徐敏在文章中诟病刚公布的13“不要”,我觉得就是直指语态文明。这方面其实应该跟最近的计划生育部门学习下。计划生育部门因为很多不恰当的宣传标语、口号被网友批评,现在公布了新的更人性的口号。奥运组织的相关部门,也注意下自己的语态,说话的语气,不要硬生生的指使别人。当这个社会人人都不觉得只有自己才是精英,那文明也就有了。 汉城奥运会即将开幕前一天晚上,天空乌云密布大雨滂沱,很多人都诚心祈祷,希望奥运会开幕式顺利进行,结果第二天汉城是碧空万里无云的好天气。我看《我策划了汉城奥运会》,读到开头的这个介绍时,心里很感动,愿意相信是韩国民众统一的虔诚感动天地。中国奥运会即将开始,我也有理由相信,每个人都会虔诚的注意自己身边的文明,感动天地也感动自己。 我与世博的故事 众所周知,2010年世博会将在上海召开。作为一个上海人,我们在倍感自豪的同时,我们又能为世博会做些什么呢? 为了全面了解世博会,我专程前往位于淮海中路300号香港新世界大厦三楼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展示中心”进行参观。通过参观,我不仅了解了世界博览会的发展历程,而且也了解了中国参加历届世博会的获奖情况,尤其让我感兴趣的是中国2010年世博会的准备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各项工作正有条不紊的进行着。看完世博展,我对我们上海办好这届世博会充满信心。 我本是小记者出身,我想利用我的特长为世博会做些工作。于是我努力搜集2010年世博会的相关资料,编写采访提纲。在资料搜集过程中,我对2010年世博会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小到上海世博会的口号、会徽、吉祥物,大到上海世博会举办的意义和作用,我都做了精心的准备。我时而用眼睛在书上贪婪地扫着,不遗漏任何出现“世博会”字样的地方,时而奋笔疾书,博观而约取。 完成准备工作之后,参访工作就此开始了。我把地点选在了一个公园里。我好歹也是久经沙场的老将,找准目标之后,我老练地走到一位晨练的老奶奶面前。作完自我介绍,征得老奶奶的同意之后,我对她进行了采访。“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什么?”问题刚一提出,老奶奶便不假思索地回答:“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我一连提了好几个问题,她都对答如流。于是我找了一个自认为比较难,可以考倒她的题目:“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将遭遇哪些特别天气?”本以为她会说不出,没想到她居然也能回答。她笑眯眯地看着我,好像在说:“这也能考倒我?”我很好奇,她的这些知识到底从哪儿来的?通过她的介绍,我了解到,“上海世博会”已经把上海市民全部动员起来了。大家通过世博知识宣传、知识竞赛、志愿者参与等多种方式了解世博、宣传世博、参与世博。我由衷地钦佩她。接下来我又采访了一些人,我发现他们对世博会也有较好的认识。试想,在全体市民的努力下,2010年世博会怎能不成功? 在采访报告的最后,我这样写道:中国上海获得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权,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上海人的幸运。举办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对中国、对上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办好2010年世博会,是我们的机遇,也是我们的责任。我想,在上海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2010年世博会必将圆满、成功!纵观世博会百年历史,当一个国家成为世博会主办国的同时,往往也正是国力强盛、经济腾飞,民族自立之时,愿中国能抓住这一时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腾飞!

进一步了解相关内容你可以在搜索以下相关关键词

世博会博物馆    上海世博会    世博会中国馆    世博会吉祥物    2005日本世博会    中国世博会    2010上海世博会    芝加哥世博会    2018世博会    第一届世博会
 
关键词: 的人 世博会

[ 专家说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相关专家说推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相关资讯
热门推荐
 
 
网站首页 | 联系我们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