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家说 > 潮汐能 > 正文

带一段海南方言什么意思?

关注热度:1002
相关推荐 你可能关注 点击排行 我要评论

【专家解说】: 吴辰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自然环境对不同地区的影响是巨大的,不同的风土影响的不只是一地的经济,更对此地的人情民风有着深远的影响。十里不同音,方言俚语是不同地域居民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的重要呈现方式,在那些祖祖辈辈口口相传的方言俚语中,有着来自民间的经验和智慧。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一处的俚语中少不了一处的物产,于是,平原山岳、江河湖海、日月星辰、花鸟鱼虫、飞禽走兽、菽麻稻麦尽列其中,俚语就像是百科全书,打开之后,所读到的是生活。
海南,四围环海,中部多山地,就在这山海之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方言俚语;而海南自汉代建制以来,民风淳朴,至今仍有古风存焉,其方言俚语中也多有古意。走近海南的方言俚语,不但能感受到一份来自山海之间的朴实,还能体会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海南渔民捕渔图。
海南俚语中的海韵
海南人离不开海,大海不仅给了海南人以无穷的馈赠,还给了海南人不畏艰难、勇敢拼搏的精神。所以,海南人的话里话外离不开海,就连一些方言俚语中也回荡着大海的声音。
自古以来,捕渔就是海南沿海地带人民传统的谋生手段,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他们以谚语的形式记录下海上的风云变幻。海南颇有一类俚语是教给人们如何识别天气的,例如“潮水哗哗响,要有大风降”“海面似街面,必有风台成”,在海面上讨生活,最怕的就是大风,而台风更是常常会给靠打渔为生的人们带来极大的灾难。在那个没有天气预报的时代,台风一来,十天八天出不了海、断绝生活来源倒还好说,怕就怕台风到来时人还在海上,那可真是有去无回了。所以,海南渔民祖祖辈辈都在观察大海的一举一动,听到潮水声音和平时不同、看到汹涌的海面突然间有如通衢,自然会引起他们的注意,在联系到每次海水异变之后必然会来临的大风,渔民们便把这些现象编成谚语口口相传。于是,后辈的渔民们再也不怕海上的风浪,这些有关渔业的谚语就成了他们航行在大海上的指路明灯。直到今天,虽然有了十分完备的台风预警机制,但是这些谚语仍然在渔民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出海自然是要盼着一个好收成,在海南的俚语中,有许多都自带着海的味道。海南的渔民对每一个月份都有着细致的观察,海边的人都知道“八月晒死鱼虾,冬天就要寒冷”“南风十月来报送,港北舅爹赶无盐”。捕鱼,靠的就是对寒流暖流的判断,如果哪年夏天热得不正常,冬天就一定会冷,寒流来了,能不能有好收成则尚未可知;如果十月份天气转凉,突然有温暖的南风吹过,那么,暖风之后必然是暖流,顺着这股海流捕鱼,一网下去,鱼可以多到把海水里的盐都挤走。都说打渔是靠天吃饭,天当然重要,但是人的智慧往往是可以逆天的。
海南人还常常拿大海开玩笑。例如有人问“海南人周末最讨厌吃什么鱼?”不懂海南话的人想破头来也想不出答案竟然是石斑鱼。究其原因,则是因为海南话“石斑鱼”和“上班去”谐音。
海南古籍中多有俚语记载。
海南俚语中的山野
海南可不只是有波澜壮阔的大海,更有巍然耸立的群山,海南的版图像是一个斗笠,除了边缘低平之外,广大的中部地区竟都是连绵的山脉。大山带给了海南人民以丰富的物产,海南的方言俚语中也常常出现这些山的形象。
文昌琼海一带流传着一首民谣:“饲牛尼囝不畏饿,吃到山尼吃黑罗。吃了牛锥吃墨旦。吃到赤兰才知无。”民谣中提到的“山尼”“黑罗”“牛锥”“墨旦”“赤兰”都是野果的名字,“山尼”就是桃金娘、“黑罗”就是割舌罗、“赤兰”就是赤楠的果实,这些都是海南人童年时常摘来吃的东西, “牛锥”“墨旦”则更是只知其形而不知其大名了。海南的山哺育着海南的百姓,也为他们带来了安贫乐道的性格,即使是一个放牛的牧童也乐天知命,有满山的果树,能从一年年头吃到年尾,夫复何求?
山间本是兽类的故乡,自有人定居之后,人与自然之间一直在调适中相处,在海南,有很多俚语都与野生动物有关。在海南,最常见的野生动物可能就是山猪了,有许多俚语都以山猪比喻人,海南人称那些喜欢独来独往的人叫“山猪单”,因为公山猪不合群,从来都是单独一只往来林间,那些不和别人来往的人就和山猪一样;黎族同胞也有类似的谚语,大意是“人要合作才有饭吃,只有山猪才独自觅食”。这种形容即贴切又形象,还有一丝丝讥讽的幽默,闻之令人深省。除了山猪,海南山地里常见的动物大都被编排出了俚语,例如说人不受欢迎或者长得难看,叫“猴子脸”;自告奋勇做事情时,可以说“黄猄钻得,狗也钻得”;说一个人顾此失彼,则是“救得蛇生,蛤蟆又死”。海南的俚语中的野生动物折射出了海南人民生活的生机勃勃。
除了动物,还有山野间的植物。“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话说出来究竟太雅,不接地气,让海南人来讲,则是“雷劈椰子,连累风刨”。“风刨”是一种可以被作成凉粉的藤本植物的果子,平时喜欢绕着椰子树生长,海南多雷,有时候雷把高高的椰子树劈了,缠在椰子树上的风刨也被雷火烧死了,这不就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意思吗?与之类似的还有“带两串芭蕉”,海南重礼数,上门做客虽然不必带什么厚礼,但也很少有说空手的。如果有人不识礼数,空着手到人家做客,主人倒是不会说什么,但是其他客人就会私下念叨,说这人作客,只带了“两串芭蕉”。哪两串呢?一串左手,一串右手,刚好十只。
海南俚语中的文言文
海南话中多汉唐古韵,俚语中也多有古意,毫不夸张地说,没有点文言文的基础,想学好海南话还真不容易。
即使是刚来海南的人也都知道海南管“吃饭”叫“加麦”,“加麦”如果正经写出来却是“食糜”,乃是吃粥的意思,大抵是海南古时百姓平时生活多以粥为主食,后来久而久之就以“糜”代指一般的“饭”了。也正是有了“食糜”,才有了“食糒”,“糒”的本意是干粮,而海南人口中的“糒”有两种,一种是比粥要稠一些捞饭,另一种是常被称作“公道”的饭团,过去大家都在食“糜”,能吃到干一些东西自然是要特别区分一下的,所以,稍微干一些的饭,则被单独命名,以志纪念。值得一提的是,儋州人常吃的“馍”,正字应写作“籺”,这也是一个颇具古风的字,指的是粗粮或麦糠。其实,海南话中的文言文倒是随处可见,例如人们常说的“瓦”和“鲁”,不过是“吾”和“汝”的谐音。
海南话中的文言文赋予日常生活以别样的美感,例如将夜晚称作是“瞑”、将山涧称作是“岫”、将站立称作是“企”,仔细品读海南的方言俚语,便会觉得那其中古色古香的文字就是一首首诗。海南俚语中的文言文一路从古代走来,其中所寄托是海南人开拓热土的筚路蓝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风雅精神,人们懂得这些,就会对海南俚语更加热爱。
链接
海南部分俗话俚语
◎山薯不吃凿烂烂
原意为山薯藏在地里深了难挖出来,挖不出来干脆将它捣烂,不让别人捡便宜。比喻心胸狭窄的人对自己得不到的东西,也要千方百计毁掉。
◎三钱鸡仔看透筋
三钱重(十钱为一市两)的鸡仔,即刚刚孵化脱壳的小鸡,通体透明,能看穿五腑六脏。意为有些事情是掩饰不了的,明眼人一眼就看得清清楚楚。类似的俗话还有“看只猫不会错三斤”,相当于普通话习语八九不离十。
◎蟹大孔也大
原意为多大的螃蟹必然打多大的洞,否则不能爬进爬出。引申为收入大开支也大,没有余裕。
◎口水甜
说话好听的意思,比喻一个人善于观颜察色,讨人喜欢,会说奉承话。类似的俗语有“嘴码好”。
◎廿九夜晚
春节是农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按风俗大年廿九夜,所有的年货及柴米油盐都要备齐。意为大事临近,一切都要准备妥当,免得到时候乱了套。
◎鹩哥髦
鹩哥这种鸟的头顶上长着一撮毛,人称“鹩哥髦”,极其光滑油亮。那些爱赶时髦装风度的人常常把头发梳得油光可鉴,像“鹩哥髦”一样,苍蝇趴在上面都有摔断腿的危险。
◎吃饱耙肚鳞
吃饱喝足后,撩开衣服抚摸肚皮,这叫作“耙肚鳞”。肚皮是没有“鳞”的,但在百无聊赖的人的长年摩挲下也长出“鳞”来。讽刺那些养尊处优、游手好闲或无所事事的人。类似的俚语还有“吃饱耙脚板”等。
◎逼三妈牛下水
海南俗话称黄牛为“三妈牛”,黄牛一般不下水,硬要赶黄牛下水是一件很艰难的事,带有强人所难,或赶鸭子上架的意思。
◎一分钱打几拳不落
形容有的人极为吝啬,相当于铁公鸡一毛不拔。
◎棺材钉响了才懂得
农村把死人装进棺材最后的一个动作是钉上棺材钉。进了棺材才知道啥滋味,有为时已晚、后悔莫及之意,类似不见棺材不掉泪。
◎走神走哒
骂人的口头禅。海南称神经病为“走神”,“走哒”是“走神”的重复,是糊里糊涂、胡言乱语的意思。类似的俚语还有“假精假哒”(不懂装懂、狂妄自大的意思)。
◎鼻流血
发高烧流鼻血时,农村一般都采取把头仰起来止血的土办法,意为鼻孔朝天,趾高气扬,不可一世。
(摘自《天涯》 2002年 第05期,资料收集、整理者:吴毓桐

进一步了解相关内容你可以在站内搜索以下相关关键词

海南方言歌曲石榴园    海南说什么方言    海南方言歌曲    海南人说什么方言    海南话属于什么方言    海南话骂人方言    海南方言翻译    海南黎族五大方言    海南方言研究    海南方言词汇    海南海口方言    海南方言属于什么方言    海南话方言    海南方言大全    海南方言
 
关键词: 什么意思 方言

[ 专家说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相关专家说推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相关资讯
热门推荐
 
 
网站首页 | 联系我们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