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环保节能 > 政策法规 > 正文

江苏印发《江苏省绿色生态城区专项规划技术导则(试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12-06 09:09:27   浏览次数:283


1.3.3 政策文件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国务院关于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指导意见》(国发〔2012〕64号)

《住房城乡建设部 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加强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的指导意见》(建城〔2012〕133号)

《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5〕17号)

《住房城乡建设部 环境保护部关于印发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的通知》(建城〔2015〕130号)

《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国办发〔2017〕26 号)

其他相关国家与地方政策文件

1.3.4 相关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市政专项规划等。

2、功能布局

2.1 基本原则

(1)功能复合

优先开展用地布局混合、地块功能混合和地上地下一体化建设,构建级配合理、布局均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开放空间体系。

(2)紧凑开发

以公共交通引导区域开发,合理提高公交枢纽、站点和走廊的开发强度,形成较高的居住、就业和公共设施集聚度。

(3)微气候改善

通过街区和开敞空间塑造舒适微气候区,优化绿地和广场布局改善热岛效应。

2.2 现状评估

(1)土地利用评估

现状土地利用情况,各类用地的开发强度,街区尺度和地下空间的开发情况。

(2)公共服务设施评估

教育科研、医疗卫生、社会福利、文化、体育等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的等级、分布、规模、服务覆盖率等。

(3)绿地和广场评估

现状绿地和广场的等级、分布、规模、服务覆盖率等。

2.3 空间结构与布局

(1)落实城市结构

优化空间发展模式,合理疏解人口和功能,根据城市结构体系优化片区功能布局。强调中心体系与公交枢纽的耦合设置,促进公共交通出行。

(2)划分功能片区

以自行车尺度划分功能片区,片区内按步行尺度划分居住和就业等功能社区,引导关联性活动在慢行尺度集聚。

(3)打造小尺度街区

打造慢行友好,利于步行的小尺度街区,商业办公街区一般宜在150米以内,居住街区一般宜在250米以内,工业街区宜不超过350米。

(4)引导开发强度

根据公交引导、资源条件、文化保护等因素,合理确定地区开发强度。大容量公共交通站点周边500米或公交走廊沿线500米的用地,宜实施高强度开发,以实现紧凑布局。

(5)优化城市空间形态

从改善地区的微气候出发,完善街区网络,通过风环境模拟等技术手段,合理确定建筑群布局,布局多条通风廊道,形成有利于改善微气候的城市空间形态。

2.4 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与配置

(1)设施配置内容优化

契合人口结构的变化,在已有相关设施规范的基础上,优化幼儿园、中小学、社区中心、菜场等设施布局和规模,合理布局适老化设施。

(2)级配合理的设施体系构建

按“城市级—片区级—社区级”进行设施体系分级设置,按绿色出行要求设置服务半径,片区级设施宜在自行车10分钟内到达,社区级设施宜在步行5-10分钟内到达。

2.5 城市绿地与广场

(1)优化布局

以可达性评价绿地广场为居民提供服务的能力。城市级公园和广场宜布置在1000米可达性范围内,社区公园和街头广场宜布置在300-500米可达性范围内,加强线状走廊绿地的构建,形成均衡布局、整体串联的生态开敞空间系统。

(2)缓解热岛效应

通过绿化广场合理布局缓解热岛效应。在热岛密集区域安排嵌入式点状绿地或广场,根据主导风向布置贯通式绿地或开敞空间,在旧城区且条件允许地区可通过改造来优化布局。

(3)考虑污染物防护

发挥植被带对污染物的防护和净化作用,合理设置邻避设施及其他污染源的防护林带和绿化缓冲带。

2.6 地下空间

(1)地下功能分区

综合考虑地下空间开发的地质条件适宜度、建设需求以及建设成本等因素,合理划分地下空间开发的重点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一般建设区,并落实管控要求。

(2)优化功能布局指引

契合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发展目标,明确地下交通设施、地下市政设施、地下防灾减灾设施、地下公共服务设施、地下物流仓储设施等地下空间设施的布局,强调整体开发和复合利用。

2.7 分项指标

分项指标包括功能布局、空间可达性和地下空间开发3个类别,10项指标。

05.jpg

指标说明:

1、混合用地面积占城区用地面积的比例

【指标解释】指需要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用地性质组合表达的用地面积占城区总用地面积的比例。

【计算公式】混合用地面积占城区用地面积的比例(%)=两种或两种以上用地性质组合表达的用地面积(km2)/城区总用地面积(km2)×100%

2、公交走廊覆盖率

【指标解释】指轨道交通等大容量公共交通廊道周边500米覆盖范围占城区总用地的面积比例。

【计算公式】公交走廊覆盖率(%)=公交走廊500米覆盖面积(km2)/城区总用地面积(km2)×100%

3、街区尺度

【指标解释】指由道路围合而成的用地地块的平均周边长度。

【计算公式】街区尺度(m)=道路围合而成的地块总周长(km)/地块数量/4

4、大容量公交走廊沿线500米的居住区平均容积率

【指标解释】指轨道交通等大容量公共交通走廊周边500米覆盖范围内的居住区平均开发强度值。

【计算公式】大容量公交走廊沿线500米的居住区平均容积率(%)=公交走廊500米范围居住区建筑面积(m2)/居住区用地面积(m2)×100%

5、步行500米范围内有社区级公共设施(如小学、文体设施、菜场等)的居住区覆盖比例

【指标解释】指在步行500米范围内有社区级公共设施如小学、文体设施、菜场的的居住区占有比例。

【计算公式】步行500米范围内有社区级公共设施如小学、文体设施、菜场等居住区覆盖比例(%)=社区级公共设施如小学、文体设施、菜场等500米范围内覆盖的居住区用地面积(km2)/居住区总用地面积(km2)×100%

6、公交站点300米范围内公共服务设施覆盖比例

【指标解释】指在公交站点300米范围内的公共服务设施占有比例。

【计算公式】公交站点300米范围内公共服务设施覆盖率(%)=公交站点300米范围内覆盖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面积(km2)/公共服务设施总用地面积(km2)×100%

7、步行500米范围内有公共绿地和街头广场的居住区覆盖比例

【指标解释】指步行500米范围内有公共绿地和街头广场的居住区占有比例。

【计算公式】步行500米范围内有公共绿地和街头广场的居住区覆盖比例(%)=公共绿地和街头广场等500米范围内覆盖的居住区用地面积(km2)/居住区总用地面积(km2)×100%

8、步行1000米范围内有公园和城市广场的居住区覆盖比例

【指标解释】指步行1000米范围内有公园和城市广场的居住区占有比例。

【计算公式】步行1000米范围内有公园和城市广场的居住区覆盖比例(%)=公园和城市广场等1000米范围内覆盖的居住区用地面积(km2)/居住区总用地面积(km2)×100%

9、重点地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率

【指标解释】指城市中心、副中心、片区中心以及轨道交通枢纽站点地区等重点地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面积占用地面积的比例。

【计算公式】重点地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率(%)=城市中心、副中心、片区中心以及轨道交通枢纽站点等重点地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面积(m2)/重点地区总用地面积(m2)×100%

注:(1)一级开发是指由政府或其授权委托的企业,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城市国有土地(毛地)或乡村集体土地(生地)进行统一的征地、拆迁、安置、补偿,并进行适当的市政配套设施建设,使该区域范围内的土地达到“三通一平”、“五通一平”或“七通一平”的建设条件(熟地),按期达到土地出让标准的土地开发行为。

(2)二级开发,即土地使用者将达到规定可以转让的土地通过流通领域进行交易的过程。包括土地使用权的转让、租赁、抵押等。

3、水资源综合利用

3.1 基本原则

(1)遵循生态保护优先,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

(2)鼓励“低影响开发”模式,推行适宜技术。

(3)坚持“高质水高用,低质水低用”的用水原则。

3.2 现状评估

(1)自然概况及社会发展

对城区自然概况进行评估,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象、水文水系等;还应包括本地支柱产业、年生产总值等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2)水资源量

对城区水资源量进行评估,包括多年水资源总量、是否属缺水地区等;

(3)相关城市市政基础设施

对相关城市市政基础设施进行评估,包括自来水厂供水规模、自来水管网建设状况、区域用水量、节水型城市建设等;对区域污水和雨水排放系统进行评估,包括污水处理厂规模、雨污水管网建设等。

(4)水环境质量

对城区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进行评估,包括地表水体控制断面和主要景观水体水质。

3.3 给水系统

(1)节水用水量预测

按照节水用水量标准预测城区规划年限内用水总量,结合经济发展、人口变化等因素预测水量变化趋势。

(2)管网漏损率控制

基于当前城区管网漏损率水平,提出管网漏损率管控措施与目标。

(3)二次增压供水

根据总体规划用地性质和建筑限高等相关规划的规定,提出有利于二次增压供水安全和水质保障的规划措施。

(4)城市给水系统更新改造

针对老旧城区自来水管道现状,提出管道更新改造计划。

3.4 污水和再生水利用

(1)水环境容量与总量控制

基于对城市污水排水系统尾水受纳水体、排放路线、本地水环境容量等调研成果,分析本地水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排放量的关系,明确城市再生水对节水减排的意义。

(2)再生水利用

在水环境容量计算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再生水回用目标;明确再生水回用范围和用途;绘制水量平衡图;预测再生水回用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再生水干管管网布置。

3.5 海绵城市建设

(1)“大海绵”格局

从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和水生态等四个方面,分析城区大海绵格局,重点关注水安全问题和水环境改善。

(2)海绵城市建设系统构建

结合水环境现状、水文地质条件等特点,以目标为导向,明确径流总量控制、径流污染控制等目标,提出相关措施,包括雨污分流管网建设、黑臭水体治理、河道水系整治等;

提出实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和年污染物去除率等指标的相关措施,主要包括透水铺装、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湿塘、雨水湿地、植草沟、植被缓冲带等低影响开发技术应用措施。

(3)年径流总量控制及其指标分解

明确城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指标值,并按总体规划的功能分区进行指标分解,宜优先利用市政管控的海绵体的滞蓄能力和调蓄空间。

(4)绿色雨水基础设施

以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和污染物控制率为导向,分别从市政设施建设和地块开发两个方面提出适宜的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类型。市政设施建设层面可包括道路与广场、公园与绿地、水体等;地块开发层面包括居住区、CBD、学校、医院、城市建设设施用地等。

(5)雨水回用

综合分析城区雨水回用的基础条件,因地制宜地选择雨水收集技术,在市政和地块两个层面分水质进行回用。


06.jpg

指标说明:

1、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

【指标解释】城市居民日平均生活用水量,包括使用公共供水设施或自建供水设施供水的量。

【计算公式】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L/(人·d)]=年城市居民生活用水总量(m3)/[城市用水总人数(人)×365]×1000

2、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

【指标解释】指城市供水管网漏失水量占供水总量的比例。

【计算公式】城市供水管网漏损率(%)=年漏失水量(m3)/年城市供水总量(m3)×100%

3、城市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

【指标解释】指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总量占年城市生活污水收集总量的比值。

【计算公式】城市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年城市生活污水收集并集中处理总量(m3)/年城市生活污水收集总量(m3)×100%

4、城市再生水利用率

【指标解释】城市再生水利用总量占污水处理总量的比例。

【计算公式】城市再生水利用率(%)=年城市再生水利用总量(m3)/年城市污水处理总量(m3)×100%

5、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指标解释】根据多年日降雨量统计数据分析计算,通过自然和人工强化的渗透、储存、蒸发(腾)等方式,场地内累计全年得到控制(不外排)的雨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百分比。

【计算公式】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年场地累计得到控制(不外排)雨量(m3)/年总降雨量(m3)×100%

6、城市水环境质量

【指标解释】规划区域内地表水体应达到的水质目标。

【计算公式】规划区域内地表水体水质指标。

7、非传统水源利用率

【指标解释】再生水、雨水、海水等城市非传统水源利用总量与城市自来水用水总量及非传统水源利用总量的比值。

【计算公式】非传统水源利用率(%)=年城市非传统水源利用总量(m3)/[年城市自来水用水总量(m3)+年城市非传统水源利用总量(m3)]×100%

4、能源综合利用

4.1 基本原则

(1)优化能源结构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提高可再生能源应用比例,降低终端用能负荷。

(2)优化能源供给

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提高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消费比重,推进能源输配系统与市政设施协调、融合。

(3)提高能源效率

坚持城市能源梯级利用,提高能源系统运行效率,降低能耗。

4.2 现状评估

(1)城区现状评估

分析城区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区位特点、用能特点、能源基础设施现状,解读现行能源法规政策以及当地能源发展政策。

(2)能源资源评估

评估传统能源及可再生能源资源利用现状,包含能源资源特色及潜力,可利用资源的总量、分析当地能源资源的优势与不足,节能优势与潜力。

(3)能源需求评估

域内静态及动态建筑能耗,包括建筑动力、供暖、空调、照明、生活热水、炊事等能耗指标。

4.3 区域能源系统

(1)综合能源系统

遵循能源综合集成、科学利用原则,合理确定区域能源站规模、选址、服务范围和系统配置,分析能源站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2)区域供热系统优化

遵循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的原则,明确工业余热、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供热的发展计划,优化供热系统布局配置。

4.4 可再生能源系统

依据城区现状评估情况,明确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包括可再生能源形式、可再生能源应用普及率、可再生能源利用总量,明确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区域,制定近远期发展计划。制定可再生能源微电网实施计划,确定可再生能源发电应用比例。

4.5 建筑节能系统集成

(1)建筑节能率提升

遵循适度超前原则,依据城区建筑类型确定建筑节能率指标,制定建筑节能水平提升计划,明确优先提升区域范围。


 
关键词: 建筑 指标 城区

 
推荐环保节能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