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环保节能 > 政策法规 > 正文

江苏印发《江苏省绿色生态城区专项规划技术导则(试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12-06 09:09:27   浏览次数:283


(2)能源低碳高效利用

依据城区建筑密度、容积率、建筑功能、经济条件、周边资源和市政设施条件,合理规划分布式能源设施,合理确定区域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及可再生能源应用比例。

(3)既有建筑节能改造

合理确定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规模及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比例,制定改造实施计划,明确改造技术措施。

4.6 绿色照明系统

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及相关规划内容、城区道路建设计划和进度,合理划定绿色照明建设、改造范围,制定智慧照明建设计划,提高节能灯具使用率和照明节电率。

4.7 运营管理

(1)能源系统建设

优化能源系统建设经营方式,鼓励建设-经营-转让(BOT)、建设-拥有-经营(BOO)、合同能源管理(EMC)、公私合作(PPP)、特许经营(franchise)等新模式。

(2)能源系统运营管理

建立能源管理体系,推广能源分项计量和能源管理平台,明确能耗监测系统、能源管理平台建设实施计划,制定能耗总量控制、能耗限额、系统调适、优化运行管控实施措施,合理确定建筑能耗限额指标。

07.jpg

指标说明:

1、公共建筑节能率:

【指标解释】指公共建筑全年的暖通空调和照明能耗相对于基准建筑全年的暖通空调和照明能耗的节能比例。

【计算公式】建筑节能率(%)=(1-设计建筑能耗(吨标煤)/基准建筑能耗(吨标煤))×100%

2、 居住建筑节能率

【指标解释】指居住建筑全年的暖通空调和照明能耗相对于基准建筑全年的暖通空调和照明能耗的节能比例。

【计算公式】建筑节能率(%)=(1-设计建筑能耗(吨标煤)/基准建筑能耗(吨标煤))×100%

3、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达到国家和地方强制要求比例

【指标解释】规划范围内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总面积占既有建筑总面积的比例。

【计算公式】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达到国家和地方强制要求比例(%)=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总面积(万m2)/既有建筑总面积(万m2)×100%

4、万元GDP能耗

【指标解释】一定时期每生产一个单位的国内(地区)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

【计算公式】万元GDP能耗(吨标煤)=总能耗(吨标煤)/GDP(万元)

5、万元GDP电耗

【指标解释】一定时期每生产一个单位的国内(地区)生产总值所消耗的电能。

【计算公式】万元GDP能耗(千瓦时)=总电耗(千瓦时)/GDP(万元)

6、照明节电率

【指标解释】城区道路照明用电量相对于城区道路照明标准用电量的节能比例。

【计算公式】城区道路照明用电量相对于城区道路照明标准用电量的节能比例(%)=(1-道路照明的平均每日计算用电量(千瓦时)/道路照明平均每日标准用电量(千瓦时))×100%

7、高效节能灯具使用率

【指标解释】市政照明灯具中高效节能灯具数量占市政照明灯具总数量的比例。

【计算公式】高效节能灯具使用率(%)=城区市政照明高效节能灯总数量(个)/城区市政照明灯具总数量(个)×100%

8、可再生能源应用比例

【指标解释】可再生能源利用量占能源消耗总量的比例。

【计算公式】可再生能源应用比例(%)=可再生能源利用量(吨标煤)/能源消耗总量(吨标煤)×100%

9、可再生能源替代率

【指标解释】可再生能源替代量占能源消耗总量的比例,可再生能源替代量是指与基准情景相比,减少矿物能源的消耗量。

【计算公式】可再生能源替代率(%)=可再生能源替代量(吨标煤)/能源消耗总量(吨标煤)×100%

10、可再生能源发电应用比例

【指标解释】城区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并网的比例。

【计算公式】可再生能源发电应用比例(%)=并网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吨标煤)/总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吨标煤)×100%

11、能源分项计量使用率

【指标解释】规划范围内使用能源分析计量的建筑项目数占建筑项目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能源分项计量使用率(%)=使用能源分析计量的建筑项目数(个)/建筑项目总数(个)×100%

12、能源管理平台覆盖率

【指标解释】规划范围内使用计量管理平台的建筑项目数占建筑项目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能源管理平台覆盖率(%)=使用计量管理平台的建筑项目数(个)/建筑项目总数(个)×100%

5、绿色建筑

5.1 基本原则

(1)根据城区功能定位、区域环境、能源资源现状、生态容量及相关上位规划,确定绿色建筑发展目标。

(2)结合城区绿色建筑发展目标,及当地绿色建筑工作基础和现状,制定绿色建筑分阶段的发展任务,推进地方适宜技术应用。

(3)统筹考虑发展时序与建设水平,景观与效益、政府与市场等各种关系,对绿色建筑的规划布局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和保障措施。

5.2 现状评估

(1)评估城区能源资源现状、生态容量及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相关政策等基本条件,分析绿色建筑发展前景。

(2)评估城区内绿色建筑发展现状,重点分析绿色建筑所处区位、建筑类型、星级比例等。

(3)梳理城区内绿色建筑重点技术,开展技术应用现状分析评估。

5.3 发展目标

(1)目标制定

根据省、市绿色建筑发展规划,结合城市总体规划等上位规划,以及其他各类规划成果,明确城区绿色建筑发展目标。

(2)目标分解

结合城区发展定位,分解绿色建筑发展目标,明确绿色建筑近、远期实施计划,制定行动实施方案。

5.4 布局规划

(1)分区划定

在开展专项规划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发展目标、功能定位、建设情况等因素,划分绿色建筑重点区、引导区和一般发展区。

(2)分区控制要求

分解城区绿色建筑发展目标,明确绿色建筑重点区、引导区和一般发展区内绿色建筑星级比例等关键控制指标等。

(3)场地控制要求

根据控规和相关规划指标要求,结合《江苏省民用建筑设计方案绿色设计文件技术审查要点(试行)》的条文规定,明确土地集约利用、场地光环境、声环境、风环境等方面的控制要求。

(4)地块控制要求

依据分区控制要求和专项规划成果,结合基础条件,评估地块绿色建筑发展潜力,确定地块绿色建筑星级指标、节能率、可再生能源应用形式等技术指标。

5.5 适宜技术

按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JGJ/T229)、《江苏省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GJ32/J173-2014),以及当地绿色建筑相关要求等,明确绿色建筑技术强制性和引导性要求,并进行增量成本与效益分析。

5.6 实施保障

按照《江苏省绿色建筑发展条例》要求,制定涵盖土地出让、项目立项、规划审查、竣工验收等绿色建筑全过程监管流程和实施措施,明确部门管理职责。

08.jpg

指标说明:

1、新建绿色建筑比例

【指标解释】指新建建筑中达到绿色建筑标准的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

【计算公式】新建绿色建筑比例(%)=获得绿色建筑标识的项目总建筑面积(m2)/新建建筑总建筑面积(m2)×100%

2、新建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比例

【指标解释】指新建建筑中达到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标准的建筑占总新建建筑的比例。

【计算公式】新建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比例(%)=获得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标识的项目总建筑面积(m2)/新建建筑总建筑面积(m2)×100%

3、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比例

【指标解释】指具有改造价值的既有建筑通过改造达到绿色建筑标准的建筑占具有改造价值的既有建筑的比例。

【计算公式】既有建筑绿色化改造比例(%)=具有改造价值的既有建筑通过改造达到绿色建筑标准的建筑面积(m2)/具有改造价值的既有建筑总建筑面积(m2)×100%

4、绿色建筑运行标识比例

【指标解释】指获得绿色建筑运行标识的建筑占总绿色建筑总量的比例。

【计算公式】绿色建筑运行标识比例(%)=获得绿色建筑运行标识项目的总建筑面积(m2)/绿色建筑项目的总建筑面积(m2)×100%

5、比现行建筑节能标准提高的新建建筑比例

【指标解释】如绿色生态城区所在地的地方标准高于国家标准,则要求在地方标准基础上再降低10%;如所在地的地方标准未高于国家标准,则要求在国家标准基础上再降低30%。比国家和地方建筑节能标准节能率提高的新建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总面积的比例。

【计算公式】比现行建筑节能标准提高的新建建筑比例(%)=比现行建筑节能标准节能率提高的新建建筑面积(㎡)/新建建筑总建筑面积(㎡)×100%

6、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比例

【指标解释】新建建筑中达到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

【计算公式】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比例(%)=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总面积(㎡)/新建建筑总建筑面积(㎡)×100%

7、新建住宅全装修比例

【指标解释】指新建住宅全装修建筑面积占新建住宅总建筑面积的比例。

【计算公式】新建住宅全装修比例(%)=新建住宅全装修建筑总面积(㎡)/新建住宅项目总建筑面积(㎡)×100%

8、装配式建筑比例

【指标解释】指新建建筑中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

【计算公式】装配式建筑比例(%)=新建建筑中装配式建筑总面积(㎡)/新建建筑总建筑面积(m2)×100%

9、绿色建材应用比例

【指标解释】指采用的绿色建材重量占建筑施工材料总重量的比例。

【计算公式】绿色建材应用比例(%)=绿色建材重量(kg)/建筑施工材料总重量(kg)×100%

6、绿色交通

6.1 基本原则

(1)优化交通结构

鼓励绿色交通(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方式出行,优化用地布局提高可达性,优先设置绿色交通设施,形成连续、全覆盖、多层次的绿色交通系统,满足居民绿色出行需求,促进绿色交通发展。

(2)改善出行环境

贯彻落实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建立公共交通在城区综合交通中的主导地位,形成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区土地利用模式,营造良好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环境,满足公众交往的功能需求,促进节能减排,提升城区环境品质,增强城区活力。

(3)体现社会公平

坚持公共交通服务的公益性原则,在交通时空资源分配上向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倾斜,关注弱势群体的特殊需求,促进交通和谐发展。

6.2 现状评估

(1)城区资源分析

分析城区社会、经济、人口、土地利用、生态资源状况及其与城市交通发展之间的关系、城市交通发展定位和发展政策。

(2)交通资源分析

评估城区交通供给、运行、管理、工具的体系性及适应性,分析交通体系对城区交通需求支撑能力。主要针对道路网系统、公共交通系统、停车系统、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智慧交通管理系统、交通领域新能源应用等,分析现状存在的问题、解读规划的要求。

6.3 交通系统

(1)交通枢纽布局优化

遵循步行为核、设施分散、公交优先、紧凑布局的原则,合理确定各类交通枢纽的功能布局、规模控制及与其他设施的换乘衔接指引。

(2)道路网优化

依据金字塔形路网结构理念,结合用地性质和路网功能,评估及优化路网结构、路网密度、路网线形,形成等级分明、结构合理、衔接有序的道路系统。

(3)公共交通系统优化

遵循远近结合、适度超前、可持续发展、经济可行等原则,明确公交系统构成模式。评估中大运量公共交通的发展模式和规模,合理优化公共交通场站、公交专用道网络布局,因地制宜发展微循环公交、水上公交等。(4)步行与自行车系统优化

划分慢行分区、步行单元,制定规划策略和规划指引。根据客流需求、功能定位、设施配置,优化步行自行车通勤网络、休闲网络布局,设置步行自行车过街设施,优化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布局。

(5)小汽车系统优化

基于“供需统筹,以供定需”的理念,制定停车系统规划目标,优化停车分区,制定差别化的停车发展政策,优化建筑物配建停车标准,优化公共停车设施布局。

6.4 交通组织

(1)基于安全的交通组织优化

提出道路隔离、指示标志、二次过街、转弯半径等交通设施优化设计方案。提出交叉口相位相序设计、运营组织优化方案。

(2)基于绿色的交通组织优化

提出道路断面、常规公交路权、步行自行车路权等交通设施优化设计方案,提出公交优先信号设计、交叉口步行自行车过街指示及信号设计等交通运营组织方案。

(3)基于便捷的交通组织优化

提出出入口、过街设施、轨道交通一体化衔接的优化设计方案。

(4)基于环境友好的交通组织优化

提出无障碍设施、遮雨设施、交通稳静化等交通设施优化设计方案。

6.5 交通管理

(1)智慧交通管理

建设综合交通信息平台和应用系统,提供管理、控制、决策、调度和各类交通信息服务。针对重点建设项目制定近远期方案,主要包括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智能公交系统、智能停车系统、交通大数据及互联网+应用等。

(2)交通需求管理策略

对交通需求总量源头控制,从交通需求时间、空间调节两个层面着手,选用针对性强、可实施度高的方案,如限号、交通收费杠杆、网约车管理、高峰错时、拥挤区域管理等。

6.6 新能源交通

结合国家、省市新能源发展计划,提出城区内新能源车辆及充电站等配套设施的实施计划与布局方案。

6.7 分项指标

分项指标包括出行结构协调、设施充分、布局合理、车辆环保、管理智能5个类别,15项指标。

09.jpg

指标说明:

1、绿色交通出行分担率

【指标解释】指城区一日交通出行中,依靠绿色交通出行方式(轨道交通、常规公交、自行车、步行等)的出行量占城区总出行量的比例。

【计算公式】绿色交通出行分担率(%)=绿色交通出行量(人次)/城区总出行量(人次)×100%

2、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

【指标解释】指城区一日交通出行中,公共交通的出行量占城区出行总量的比例。

【计算公式】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公共交通出行量(人次)/城区总出行量(人次)×100%

3、步行交通出行分担率

【指标解释】指城区一日交通出行中,步行交通的出行量占城区出行总量的比例。

【计算公式】步行出行分担率(%)=步行出行量(人次)/城区总出行量(人次)×100%

4、自行车交通出行分担率

【指标解释】指城区一日交通出行中,自行车交通的出行量占城区出行总量的比例。

【计算公式】自行车出行分担率(%)=自行车交通出行量(人次)/城区总出行量(人次)×100%

5、道路网络密度

【指标解释】指每平方公里的城区建设用地面积上道路总长度。

【计算公式】道路网络密度(km/km2)=道路总长度(km)/城区建设用地总面积(km2)

6、常规公交路网密度

【指标解释】指每平方公里城区建设用地面积上有公共交通线路经过的道路中心线长度。

【计算公式】常规公交路网密度(km/km2)=有公交线路经过的道路中心线总长度(km)/城区建设用地面积(km2)

7、交通无障碍设施覆盖率

【指标解释】指保障残疾人、老年人等社会成员出行安全和便利的交通服务设施(如盲道、无障碍通道、残疾人升降机等)的覆盖比例。

【计算公式】交通无障碍设施覆盖率(%)=建设交通无障碍设施的交通设施(道路、过街通道)(km)/城区全部交通设施(km)×100%

8、公交专用道主干路占有比例

【指标解释】指城区主干道上布设公交专用道的道路长度,占主干道总长度的比例。

【计算公式】公交专用道主干路占有比例(%)=布设公交专用道的城区主干道总长度(km)/城区主干道总长度(km)×100%。

9、绿道网密度

【指标解释】指每平方公里城区建设用地面积上,沿水系、绿地设置的步行、自行车专用道里程。

【计算公式】绿道网密度(km/km2)=沿水系绿地设置的步行自行车专用道中心城长度(km)/城区建设用地面积(km2)

10、公共交通步行5分钟可达性

【指标解释】指建筑的主要入口步行至最近的公共交通站点(轨道交通站点、常规公交站点或公共自行车租赁点)时间在5min内的建筑面积占总建筑面积的比例。步行5min相当于400米。适用于居住建筑与公共建筑。

【计算公式】公共交通步行5分钟可达性(%)=主要入口步行至最近的公共交通站点时间在5min内的居住建筑与公共建筑建筑面积(m2)/居住建筑与公共建筑总建筑面积(m2)×100%

11、公交站点300米覆盖率

【指标解释】城区特定建成区内,公交站点300米半径的服务面积之和(不重复计算)与城区建设用地总面积之比。

【计算公式】公交站点300米覆盖率(%)=公交站点300米半径的服务面积之和(km2)/城区建设用地面积(km2)×100%

12、万人公交车辆

【指标解释】指万人城区常住人口拥有公交车辆标台数。

【计算公式】万人公交车辆(标台)=公交车辆标台总量(标台)/城区常住人口总量(万人)

13、新能源、清洁能源公交车辆普及率

【指标解释】新能源、清洁能源公交车辆数量占公交车辆总量的比例。

【计算公式】新能源、清洁能源公交车辆普及率(%)=新能源、清洁能源公交车辆数量(标台)/公交车辆总量(标台)×100%

14、交通信号联网与智能控制率

【指标解释】区内信号灯联网,并根据实时交通状况,自动协调和控制整个控制区域内交通信号灯的配时方案。

【计算公式】交通信号联网与智能控制率=已联网且智能控制的信号灯数(个)/全部信号灯数(个)×100%

15、公交智能化覆盖率

【指标解释】指智能化公交站台占公交站台总量的比例,及公交优先道的信号控制比例。

【计算公式】公交智能化覆盖率(%)=智能化公交站台数量(个)/公交站台总量(个)×50%+设公交专用相位的公交优先道交叉口数量(个)/公交优先道交叉口总量(个)×50%

7、生物系统与生物多样性

7.1 基本原则

(1)保护原生态

保护现有生态本底较好的生态空间,维持河流水系及其堤岸的自然生态属性,科学配置绿化结构,合理选择绿化植物物种,加大本地物种利用。

(2)总量适宜

在保证绿地生态功能的前提下,科学测算规划范围内生态保护和绿化建设所需用地的合理总量,在满足相关标准的前提下,建设节约型绿地,推广立体绿化,实现节约土地资源。

(3)合理布局

考虑绿地的服务范围,构建完整的生态框架和系统化、网络化的绿地系统,合理确定生态保护空间和绿地系统空间布局。

7.2 现状评估

(1)生态资源现状

调研城区内具有明确界线的各类生态红线区域、山体、河湖湿地等自然生态空间的名称、范围、面积等基本特征。评估生态空间现状质量及人为活动对山体、水域等重要生态空间所带来的影响。

(2)绿地现状

分析城区内公园绿地、防护绿地等各类绿地特征。对比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公共绿地500m服务半径的覆盖率指标,评估绿地总量是否满足相关规范和标准要求。分析绿地乔灌草配置情况,评估绿化配置存在的问题。

(3)生物多样性现状

分析城区内的植物物种、野生动物(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淡水鱼类、昆虫类)的种类和数量,计算本地植物指数。分析规划范围内的主要入侵物种的种类、数量及其分布范围,评估主要入侵物种的影响程度。

7.3 区域生态系统

(1)构建区域生态系统格局

提出生态廊道结构,明确各生态廊道名称以及生态廊道的控制宽度。提出规划生态斑块名称,明确生态斑块位置及应控制的面积。提出生态节点(生态踏脚石)的位置及建设引导要求。

(2)生态空间管控

明确各类生态空间管控范围,提出生态空间差别化管制措施及建设引导要求。

7.4 绿地系统

(1)绿地系统结构

预测合理的绿地规模,构建点、线、面结合的绿地系统结构,明确公园绿地、防护绿地的空间布局。

(2)绿化配置

根据城区气候特点,优化绿地组合和植物品种,适当增加乔木种类和数量,提出乔、灌、草相结合的复层绿化配置方式。明确各用地类型的本地物种比例、单位绿地面积乔木量等控制要求。

(3)立体绿化

明确各用地类型所采用的立体绿化形式,确定可上人屋面绿化比例等控制指标,提出适合立体绿化形式的植物种类。

7.5 水生态系统

(1)水系结构

提出水系空间结构,明确主要防洪排涝水系名称,在保证水面率不减少的前提下,对需要适当调整的河流加以明确。提出景观水系的建设要求,并加强景观水系与雨水管道系统的衔接。

(2)水系生态

明确区内主要河流的护岸形式,积极推行生态型护岸。提出主要河流两侧植草沟、植被缓冲带、下凹式绿地、地下净化系统等面源污染处理设施的建设要求。

7.6 生物多样性

(1)物种多样性保护

明确需要保护的重要物种名称及其栖息地范围,并提出具体的栖息地保护措施。明确需要保护的古树名木种类,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坚持植物多样性、乡土性、适地适树,提出绿化植物选择的原则性要求,鼓励乡土化物种利用。

(2)外来入侵物种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明确外来入侵物种重点防治的区域。提出明确外来入侵防治措施,对已建立稳定种群的外来入侵物种,应当提出除治措施。

010.jpg

指标说明:

1、原生地貌保留与复原率

【指标解释】指保留与恢复自然地貌面积较原有自然地貌面积的变化比例。

【计算公式】原生地貌保留与复原率(%)=[绿色生态城区保留与恢复自然地貌总面积(km2)-原生自然地貌总面积(km2)]/原生自然地貌总面积×100%

2、自然湿地保护率

【指标解释】指符合统计标准的各种湿地保护方式范围内自然湿地面积占各类湿地总面积的比例。

【计算公式】自然湿地保护率(%)=受保护自然湿地面积(km2)/自然湿地总面积(km2)×100%

3、水体岸线自然化率

【指标解释】指在满足防洪、排涝等功能要求基础上,符合自然岸线要求的水体岸线长度占水体岸线总长度的比例。

【计算公式】水体岸线自然化率(%)=符合自然岸线要求的水体岸线长度(m)/水体岸线总长度(m)×100%

4、河湖水面率

【指标解释】指河道、湖泊等水域面积占该区域总面积的百分比。

【计算公式】河湖水面率(%)=水域面积(km2)/绿色生态城区面积(km2)×100%

5、绿地率

【指标解释】指各绿化用地总面积占绿色生态城区面积的比例。

【计算公式】绿地率(%)=各类绿地面积(km2)/绿色生态城区面积(km2)×100%

6、绿化覆盖率

【指标解释】指各类型绿地绿化垂直投影面积占绿色生态城区面积的比例。

【计算公式】绿化覆盖率(%)=绿地绿化垂直投影面积(km2)/绿色生态城区面积(km2)×100%

7、本地植物比例

【指标解释】指绿色生态城区内全部植物物种中本地物种所占比例。

【计算公式】本地植物比例(%)=本地植物物种数(种)/植物物种总数(种)×100%

8、不小于5000平方米公园绿地500米覆盖率

【指标解释】指5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园绿地500米半径范围内居住用地面积占绿色生态城区居住用地总面积的比例。

【计算公式】不小于5000平方米公园绿地500米覆盖率(%)=5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园绿地500米半径所覆盖的居住地面积(m2)/居住用地总面积(m2)×100%

9、室外硬质地面透水面积比例

【指标解释】指在场地硬质铺装地面中,透水地面与场地硬质铺装地面之比。

【计算公式】室外硬质地面透水面积比例(%)=采用透水铺装的硬质地面面积(m2)/室外硬质地面总面积(m2)×100%

10、每100平方米绿地上乔木数量

【指标解释】指平均100平方米各类绿地绿化中乔木的数量。

【计算公式】每100平方米绿地上乔木数量(株)=区域绿地上乔木数量(株)/区域面积(m2)×100

11、平屋顶(24米以下建筑)绿化比例

【指标解释】指平屋顶(24米以下建筑)的屋面中绿化面积所占的比例。

【计算公式】平屋顶(24米以下建筑)绿化比例(%)=平屋顶(24米以下建筑)中绿化屋面面积(m2)/平屋顶(24米以下建筑)屋面总面积(m2)×100%

8、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

8.1 基本原则

(1)减量化

鼓励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采用适当措施减少固体废弃物体积和重量。

(2)资源化

强调将固体废弃物直接作为产品进行利用,或者对固体废弃物进行再生利用,即采用适当措施实现固体废弃物资源化。

(3)无害化

保障在固体废弃物收集、运输、储存、处理、处置的全过程中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无害化。

(4)循环利用

鼓励将收集的金属、纸张、塑料等固体废弃物通过资源化处理变为可再利用材料,形成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循环利用模式。

(5)全过程管理

研究提出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分项指标,优化处理处置方式,提高固体废物综合管理水平,开展全过程规划管理。

8.2 现状评估

(1)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及组分

分析城区内固体废弃物产生源分布、产生量、清运量、组分及理化特性。

(2)固体废弃物分类投放、收运体系

评估城区内固体废弃物分类投放、收集开展情况,可回收物的产生量及种类,各类废弃物的分类收运状况。

(3)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现状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现状建设情况,包括处理设施的位置、规模、用地、主要工艺,以及现状运行情况;

城市其他垃圾包括建筑垃圾、餐厨废弃物、园林绿化垃圾、农贸市场等有机易腐垃圾、有害垃圾等的处理设施等情况;

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危险固体废物(包括医疗废物)的处理设施。

8.3 分类投放、收集和转运系统

(1)固体废弃物分类投放、收集

根据城区经济发展水平、垃圾组分和处置终端建设情况,提出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和原料、限制商品过度包装、减少产品全生命周期固废产生量的工作思路。合理确定固体废弃物分类方式和示范覆盖范围;提出垃圾分类收集容器的设置、建设及验收要求;优化收运系统设置,减少收运成本。

(2)固体废弃物转运

根据分类方案优化分类收集和分类运输方案,合理配置运输车辆,优化设置分类转运站,提高转运设施的转运能力和服务范围,节约用地。

8.4 处理处置系统

(1)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综合考虑相关规划、垃圾产生量、分类方式、环境影响等因素,确定生活垃圾终端处理处置终端设施建设方案,明确各类设施的位置、规模、用地和主要工艺。

(2)建筑垃圾

根据城区装配式建筑和全装修成品住宅推进的目标和方案,结合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状况,合理确定装修垃圾、工程渣土、拆迁垃圾等建筑垃圾的规范处置和资源化利用方案;提出建筑垃圾再生产品标识制度和使用标准建议,推进建筑垃圾生产建材产品使用的保障措施。

(3)可生物降解有机垃圾

统筹考虑可生物降解有机垃圾(主要包括餐厨废弃物、厨余垃圾和园林绿化废弃物等)产生源分布和运输半径,明确收运处理方式,逐步实现全量收集;确定可生物降解有机垃圾处理设施布局、位置、规模、用地和主要处理工艺;提出可生物降解有机垃圾产业化发展、市场化运作和资源化利用的机制。

(4)有害垃圾

确定有害垃圾的分类收集单位,明确有害垃圾贮存、二次分拣、集中运输和处置单位运营和监管要求。

(5)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和危险固体废弃物

结合环保法律和法规要求,提出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和危险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的方式、措施和途径,明确监管要求。

(6)可回收物资源回收利用

提出优化完善城区可回收物回收体系、规范城市收旧行为的和促进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利用“两网融合”的方案;

明确居住区大件垃圾临时堆放场地单独设置要求,提出城市大件垃圾拆解中心和可回收物分拣中心布局、位置和用地等建设方案;提出城乡可回收物回收网点布局、数量、建设运营标准等要求;

构建从垃圾分类到回收利用的完整产业链,提高处理企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

8.5 分项指标

分项指标包括源头管理、收运过程控制、废物资源化和综合环境影响4个类别,10项指标。

011.jpg

指标说明:

1、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

【指标解释】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实施所覆盖范围占居住区总范围的百分比。

【计算公式】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实施所覆盖范围(m2)/居住区总范围(m2)×100%

2、家庭有害垃圾单独收集覆盖率

【指标解释】家庭有害垃圾单独收集实施所覆盖范围占居住区总范围的百分比。

【计算公式】家庭有害垃圾单独收集覆盖率(%)=家庭有害垃圾单独收集实施所覆盖范围(m2)/居住区总范围(m2)×100%

3、可生物降解有机垃圾单独收集覆盖率

【指标解释】可生物降解有机垃圾单独收集实施所覆盖范围占居住区总范围的百分比。可生物降解有机物包括餐厨废弃物、分类后的家庭厨余垃圾、园林绿化垃圾和农贸市场垃圾等。

【计算公式】可生物降解有机垃圾单独收集覆盖率(%)=可生物降解有机垃圾单独收集实施所覆盖范围(m2)/居住区总范围(m2)×100%

4、生活垃圾机械化密闭运输率

【指标解释】生活垃圾机械化密闭运输量占总清运量的百分比。

【计算公式】生活垃圾机械化密闭运输率(%)=机械化密闭运输的垃圾量(t)/垃圾清运总量(t)×100%

5、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

【指标解释】实现回收利用的生活垃圾的量占生活垃圾产生总量的百分比。

【计算公式】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实现回收利用的生活垃圾的量(t)/生活垃圾产生总量(t)×100%

6、可生物降解垃圾资源化利用率

【指标解释】资源化利用的可生物降解垃圾的量占其总产生量的百分比

【计算公式】可生物降解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资源化利用的可生物降解垃圾量(t)/可生物降解垃圾产生总量(t)×100%

7、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

【指标解释】实现资源化利用的建筑垃圾占总产生量的百分比。

【计算公式】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实现资源化利用的建筑垃圾量(t)/建筑垃圾产生总量(t)×100%

8、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指标解释】实现无害化处理的生活垃圾占总产生量的百分比。

【计算公式】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实现无害化处理的生活垃圾量(t)/生活垃圾产生总量(t)×100%

9、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收集利用率

【指标解释】规划区各工业企业当年处置及综合利用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量之和占当年各工业企业产生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量之和(包括往年贮存量)的百分比。

【计算公式】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收集利用率(%)=(各工业企业当年处置量(t)+各工业企业当年综合利用量(t))/(当年各工业企业产生量(t)+往年各工业企业贮存量(t))×100%

10、危险固体废物(包括医疗废物)收集处理率

【指标解释】规划区危险固体废弃物(包括医疗废物)收集处理的量占其产生总量的百分比。

【计算公式】危险固体废物(包括医疗废物)收集处理率(%)=收集处理的危险固体废物(包括医疗废物)的量(t)/危险固体废物(包括医疗废物)产生总量(t)×100%

9、保障措施

9.1 政策制度

制定与专项规划编制、实施、管理、考核等相关的政策和制度。

9.2 工作机制

明确专项规划建设管理机构和部门职责,建立协调联动机制等。

9.3 规划实施

经批准的专项规划应当严格执行,并根据规划管理层次与相关规划组织衔接,确保专项规划的关键指标和内容纳入控规。

9.4 技术支撑

根据规划实施的需要,提出基础研究、编制地方性技术导则等要求。

9.5 公众参与

明确建立公众参与工作机制,提出专项规划编制与实施等环节的公众参与制度。

 
关键词: 建筑 指标 城区

 
推荐环保节能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