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环保节能 > 环保节能 > 正文

天津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4-09 09:12:07   浏览次数:223


四、远景谋划

到2035年,我市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实现。农业结构得到根本性改善,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实现共同富裕;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全面建立;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美丽宜居乡村全面建成。

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我市农民享受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

第三章 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

坚持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坚持规划先行,遵循乡村发展规律,统筹城乡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分类有序推进乡村发展,实现乡村集约集聚发展。

一、优化城乡发展空间

(一)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在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注重生态、农业、城镇三类空间与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主要控制线的衔接协调,推动主体功能区战略布局在区级层面精准落地。坚持农业发展和生态保护优先,严守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严格落实人地挂钩政策,注重在严格保护好农产品供给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前提下,集约高效有序开展各类开发建设活动。调整优化城镇建设、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的空间结构和布局,注重开发强度管控,使人口规模和分布、产业结构和布局等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坚持保护优先,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一体化治理。落实主体功能区的投资政策,鼓励各涉农区根据主体功能定位发展适宜产业,推动高质量发展。

(二)完善城乡布局结构。坚持全域统筹、城乡一体、协调发展原则,加快构建“主城—辅城—功能组团—小城镇—新农村”五级城乡体系,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对乡村振兴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基本原则,以郊区城区和小城镇为主体形态,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增强人口经济集聚能力,承接北京和我市中心城区产业外溢与功能疏解。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加快培育创建一批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兼具旅游与社区功能的特色小镇,补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短板,以镇带村、以村促镇,推动镇村联动发展。推动中心村建设,集聚乡村优势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和生态农业等特色产业,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对周边农村地区的服务覆盖能力。有序推进村庄整治、功能提升。

(三)推进城乡统一规划。加强各类规划的统筹和系统衔接,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全域规划体系。全面推进全市乡村规划工作,编制各涉农区区域乡村建设规划,优化乡村布局,落实重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分类提出村庄整治指引,实现村庄规划管理全覆盖。结合村庄实际确定村庄发展方向,明确产业发展及配套设施空间布局和村容村貌整治要求。合理规划村庄用地,加强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管理,避免随意撤并村庄搞大社区、违背农民意愿大拆大建。加强乡村风貌整体设计管控,打造别致多样、干净整洁、环境优美、留住乡愁的升级版美丽村庄,避免千村一面,防止乡村景观城市化。

二、完善乡村发展布局

(一)统筹利用生产空间。按照突出区域特色和错位发展要求,进一步优化现代都市型农业生产空间结构和区域布局,形成环城高端农业区、中南部高效农业区、北部生态农业区和滨海海洋农业区四类富有区域特色的发展格局。统筹推进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物流园等各类园区建设,将农业生产活动融入京津冀产业链和生产消费网络之中。

(二)合理布局生活空间。科学划定乡村居民点管控边界,确定乡村建设用地规模和管控要求,确定基础设施用地位置、规模和建设标准,依据公共服务设施类型进行标准化配置,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引导生活空间尺度适宜、布局协调、功能齐全。充分维护和挖掘原生态村居风貌,保留乡村景观特点,保护自然和人文环境,突出空间发展的人性化、多样化。构建便捷的生活圈、完善的服务圈、繁荣的商业圈,提升村民生活品质。

(三)严格保护生态空间。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深入推进乡村绿化提升工程,建设绿色生态屏障。修复和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加强种植业面源污染控制,深化养殖业污染治理,提升生态功能和服务价值。加强生态空间用途转用许可管理,有序引导各类用途之间的相互转变,鼓励向有利于生态功能提升的方向转变,严格禁止不符合生态保护要求或有损生态功能的相互转变。加强问责监管,依法依规严肃查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三、分类推进乡村发展

(一)建设高水平美丽村庄。依据村庄人居环境现状分类施策,科学制定村庄发展目标。推动困难村建成美丽村庄全覆盖,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体系显著提升、特色民居引领作用初步形成、农村人居环境干净整洁有序的总体目标。大力推进村庄道路硬化、街道亮化、垃圾污水处理无害化、能源清洁化、绿化美化、生活健康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党员活动室、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便民超市、村卫生室、村邮站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统筹推进田、水、路、林综合整治,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把美丽村庄建设与文明村镇创建结合起来,建设特色鲜明、村容整洁、风格各异的景观村。

(二)加快推动示范小城镇建设。抓好已规划示范小镇开发建设,筹划新一批示范小城镇试点。提升发展以加工制造、交通运输、商品流通和社会服务等为主导功能,商贸、物流、旅游等特色突出的28个已建成示范小城镇。

(三)规划创建特色小镇。按照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功能“四位一体”新型空间与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的总要求,在我市建制镇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类产业园区、创意街区,以聚焦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特色文化产业和历史经典产业为导向,加快培育创建一批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兼具旅游与社区功能的特色小镇,促进产城融合,推进城乡双向融合,到2022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4.5%。

4.jpg

第四章 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完善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农业领域重点实验室、产业创新联盟、农业科技园区等发展,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走质量兴农、科技兴农之路,推进质量兴农工程、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工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培育工程建设,不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

一、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

(一)坚守粮食耕地红线。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严守耕地红线,强化土地用途管制,确保农地姓农、农地农用,建立防止“大棚房”新发、反弹的长效机制。加强永久基本农田建设,到2020年我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501万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427万亩。按照“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土壤肥、无污染、产量高”的标准,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0年建成336万亩高标准农田,到2022年建成350万亩以上高标准农田。所有高标准农田实现统一上图入库,形成完善的管护监督和考核机制。完成17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40万亩基本保障型蔬菜生产功能区划定工作,加强粮食和蔬菜生产用地安全保障。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持在160万吨以上。

(二)提升农机装备水平。以推动农机装备智能制造、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提高现代农业建设装备支撑能力为目标,以填空白、补弱项、提质量为着力点,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推动信息化、智能化等先进技术与农机装备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农机装备与农艺技术有机融合,加快先进、适用、安全、可靠的农机装备研发生产和推广应用。以发展高能效、高效率、低污染的农机产品为目标,推动农机装备技术实现重大突破,促进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重点农机产品技术水平实现飞跃。到2022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8.6%。

二、加快农业转型升级

(一)推进农业结构优化调整。以农业园区为载体,以科技为支撑,以项目为龙头,以效能为根本,以联农带农为目标,推进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农产品物流中心区、农业农村改革试验区和农业信息化平台、农业对外合作平台建设。建成水产、蔬菜、生猪、奶牛、林果、水稻等6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着力建设高标准粮食生产功能区、基本保障型蔬菜生产功能区、优质特色作物标准化种植基地。着力打造300万只蛋鸡、百万头生猪、百万头肉羊的“三个百万”工程,大力推进滨海新区(太平、小王庄、中塘)、宝坻(大钟)现代畜牧业产业高新区建设,形成品种齐全、国内先进的现代化畜牧业展示区、良种生产高新区、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示范区、休闲体验观光区,带动更多的中小规模养殖场户采用现代畜牧业发展模式。重点支持推进现代渔业绿色养殖工程、质量提升工程、水域生态环境修复工程、龙头企业带动工程、智能渔业工程和休闲渔业工程建设,着力打造都市型现代渔业升级版。

(二)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各涉农区结合本区资源禀赋和发展实际,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区,形成产业布局清晰、集中优势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发展新格局。滨海新区以渔业和现代畜牧产业园区(肉羊、蛋鸡、奶牛、畜牧种业)为主,东丽区以花卉为主,津南区以小站稻、观赏鱼为主,西青区以萝卜为主,北辰区以食用菌为主,武清区以蔬菜、奶牛为主,宝坻区以“三辣”(六瓣红大蒜、五叶齐大葱、天鹰椒)、强筋麦和蛋鸡为主,静海区以标准化畜牧养殖(生猪、奶牛)为主,宁河区以种猪、水产品养殖、蔬菜为主,蓟州区以林果苗木、强筋麦为主。以乡镇(街道)为单位,在特色粮经作物、特色园艺产品、特色畜产品、特色水产品、林特产品等领域,建设一批特色明显、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特色农产品优势产业区。

(三)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完善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制定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相适应的生产技术要求和操作规程,督促企业严格执行国家强制性标准。落实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规范农产品生产经营行为,鼓励企业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企业生产标准。推动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在放心菜、放心肉鸡工程建设基础上,进一步支持放心水产品基地和放心猪养殖基地建设,增加放心农产品种类。进一步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规模。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加强监督检查,年抽检样本不低于4500个,确保本市基地食用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四)培育提升农业品牌。推进我市农产品品牌化建设,力争在肉、蛋、奶、鱼、菜、果、粮、种等农业优势产业,打造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形成较完善的天津农产品品牌体系。培育特色明显、竞争力强、知名度高的10个区域公用品牌、50个企业品牌和100个产品品牌。建立健全品牌创建激励保护机制,鼓励支持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品牌塑造传播、科技集成创新、优良品种推广,提升品牌研究支撑能力。加强农业品牌质量管控,建立知名农产品品牌数据库,实行社会监督,加强动态管理,实行品牌准入退出机制,提升品牌监管保护能力。加大品牌宣传推广力度,积极参加各类展会,组织开展系列“网农对接”“直供直销”“产销对接”活动,鼓励知名农产品品牌进超市、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

(五)推动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加强与北京、河北在农业投资、贸易、科技、动植物检验检疫、农产品质量监管等方面的合作,推动京津冀农产品市场信息共享、渠道互通、网络相连、品牌共用,支持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跨区域经营。积极承接绿色高档生鲜农产品供给等北京非首都农业核心功能转移,与京冀进行合理分工、错位发展,建成京津冀都市圈内菜篮子产品供给区。加快农产品物流中心区建设,打造京津冀一小时鲜活农产品物流圈,构建以环渤海、海吉星农产品物流园区为核心,滨海新区国内外农产品进出口产业带为支撑,各区多点物流加工配送基地为有力补充的“一带双核多点”农产品物流集散网络。建设连接国内外、服务京津冀、面向“三北”地区的“大流通、大集散”现代化农产品物流服务体系。加快建设京津冀农产品质量安全科技创新及服务中心,推动建成京津冀现代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共同体,形成全国农业科技创新高地,助力京津冀农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落实京津冀食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协议和京津冀农产品质量安全协同监管框架协议,推动环北京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建立检测信息共享机制,统一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参数、检测方法、判定依据,实现检测结果互认。开展京津冀农产品质量安全联合整治行动和交叉互查,组织区域协同会议、论坛和技能竞赛、技术比武等活动。

(六)构建农业对外开放新格局。依托农业大数据建设,推动智慧农业加快发展。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支持农业企业参加国际性展会,不断扩大特色农产品出口,培育农业国际化自主品牌。支持农业企业“走出去”,创新投资方式和海外运营模式,鼓励有条件、有实力的农业企业赴海外发展。加强对外投资合作安全防控体系建设,探索建立“走出去”统保平台制度,进一步降低海外投资投保成本。

三、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支撑

(一)实施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建立适应我市乡村振兴战略发展需求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服务水平,重点打造现代种业、农产品安全、绿色生态农业、畜禽健康养殖、智能农业、绿色植物保护、农村产业融合等科技创新体系,用科技支撑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推动我市、京津冀地区乃至全国现代农业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加快建设天津宁河国际农业高新区,建成全国有影响力的农业科技园区。完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推广专家和新型经营主体之间的联动机制,探索建立“创新团队+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加快打造水产、蔬菜、生猪、奶牛、林果、水稻等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推进产学研用结合,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为优质绿色农产品生产流通提供技术保证。

(二)实施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工程。根据我市农业农村产业特点和发展需求,支持相关领域课题研究和创新成果转化,进一步促进农产品绿色生产,调优农产品结构,做优做强做响农业品牌。鼓励科研院校、农业企业及相关农业推广机构、农业组织,在绿色种养、循环农业、乡村环境治理、农业工程、农产品加工、农业品牌建设等领域,扩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加强农业新技术培训,以农业科技成果试验示范基地和农业科技示范户为依托,提升我市农业农村发展技术水平。支持与国内外高水平涉农科研机构开展技术合作,引进先进适用的农业科技成果,将技术水平领先的科技成果优先在我市示范推广,推动天津现代都市型农业加快发展。

(三)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强化优势种业品种创新,提升“小站稻”良种选育,加快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鼓励支持种子企业兼并重组、上市融资,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技术和品种,拓展国际种子市场。培育一批育种能力强、生产加工技术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服务到位、具有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子企业,加快推进我市优势种业发展。优化种子生产优势区域布局,加大制种基地基础设施投入,在优势区域建设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集约化的种子生产基地。深入推进种业领域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强化种业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健全种业人才培养、评价、流动和分类管理的人才发展机制,培养引进一批具有国内、国际领先水平的种业科技人才。深化科研成果权益改革,促进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权益分享。构建以科研院校为主体的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和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相对分工、相互融合、双轮驱动的现代种业科技创新体系。

(四)积极推动智能农业发展。大力发展智能农业,推进智能畜牧、智能水产、智能园艺、智能种业和智能农机5个重点领域建设。建设智能农业平台,深化实施“物联网+农业”“电商网+农业”“信息网+农业”三网联动工程,推进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全覆盖,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建设农业气象大数据平台,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能力。发展农业遥感技术应用,提高农业精准化水平。

 
关键词: 农村 乡村 农业

 
推荐环保节能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