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环保节能 > 市场分析 > 正文

从一个失败案例探究环卫服务市场化改革的供给困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8-13 13:02:37   来源:北极星  编辑:环保节能网  浏览次数:208


北极星环保网讯:广州市H区J街道在2002年开始将环卫服务推行市场,改变原来的由街道集生产、管理于一身的环卫服务供给模式为企业生产环卫服务,街道对生产企业进行监督,并向企业购买环卫服务的供给模式。但从2002年到2004年短短3年间,该街道更换了3家生产环卫服务的企业,不稳定的合作关系发展到后来J街道回到市场化改革前的模式,即出现了“科层制复辟”。那么到底这种市场化后的模式出现了什么问题呢?

供给困境分析

招投标时——劣币驱良币

J街道在招标时,市场上实力比较强的公司,如标准环卫公司也来参标,但“一看我们能承受的经费,他就承受不了”。面对有限的经费,如果接受街道的业务,要么按照标书的要求生产环卫服务,将导致没有多大的利润甚至亏本;要么通过“偷工减料”获得可观的利润。如果选择第一种,企业就要承受经济损失,显然作为理性的企业不会这样做;选择第二种则会影响企业的信誉,因为其他街道在招标时看重企业的信誉,如果企业在J街道有“不良表现”,将影响在其他街道的业务。因而,实力较强的企业理性选择了放弃投标,进来参标的企业实力较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实力较弱的企业与经费有限的J街道一拍即合,驱逐实力较强的企业。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J街道并不是一名“精明者”。因为J街道创造的市场是一个排斥优秀企业的市场,并且在这种情况下,J街道并不能“悬崖勒马”。那么为什么J街道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还要进行市场化改革呢?

在访谈中,我们发现J街道进行环卫服务市场化改革面临上级的政治压力。在J街道所在区的各街道座谈会上,“90%以上街道的看法都跟我们差不多。语气重点都说改革是失败”,但是上级并不这么看,也不听取街道的意见。“最后市环卫局的局长发言的时候把我们的意见否定了,一句话肯定这条路不能走回头路,出现什么问题,想办法解决。就是这样的思路”。也就是由于政治任务,J街道不得不改革。这样,J街道失去了作为“精明者”的自主决策能力,并且也只能为上级的“决策”失误买单。

中标后——创造利润空间

1.加码“无门”

一般在政府招标之后,企业要求加码是常有的。为了提高服务质量,同时更为了提高企业利润,中标的企业进行事后加码的动机很强,而J街道为了减少企业对环卫工人的“剥削”而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提高环卫服务质量也愿意加码。但是由于现在的财政都是由区统筹管理,在合作过程中随便加钱比较难,除非街道其他经费比较充足,否则像J街道这样财政困难的就难以给企业加码。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只有通过其他途径增加利润空间了。

2.“偷工减料”与克扣环卫工人

首先企业减少环卫工人的投入量。J街道想分片将工人定位,按照合同上环卫工人的人数,具体到各片安排多少个工人,但是企业迟迟不肯按照J街道的安排,因为按照J街道的安排,企业就会将工人不足的问题暴露出来。其次,压低工人工资。而相应的低工资自然找不到身强力壮的环卫工人。因而在这种情况下,环卫服务质量自然达不到合同上的要求。最后,扣发工人的工资,拖欠工人的工资和福利。

延伸阅读:

2017年中国环卫行业市场化及前景分析【图】

 

 
推荐环保节能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