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环保节能 > 政策法规 > 正文

全文 | 甘肃省武威市“十三五”西部大开发工作方案:绿色发展 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4-20 06:00:05   来源:新能源网  编辑:全球新能源环保网  浏览次数:228


四、多措并举,打赢脱贫攻坚战

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一号工程,大力开展精细精准精微的“绣花”式扶贫,确保如期实现脱贫目标,与全国全省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5.精准培育富民产业。坚持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精准确定产业扶贫目标和项目,积极发挥金融扶贫的作用,着力培育能带动贫困群众可持续致富的经济实体和特色产业,确保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为稳定脱贫致富提供坚实支撑。(牵头单位:市扶贫办、市农牧局、市林业局;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商务局、市政府金融办、人行武威中心支行、武威供电公司,各县区政府)

16.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在群众自愿的前提下,对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缺乏稳定脱贫条件的农牧民应搬尽搬,统筹搞好移民区小康住宅规划建设、富民产业培育、社会保障、管理服务和迁出地生态恢复,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对移民安置区按新农村社区规划建设,对留居山区的农户统一规划、收缩居住,引导改变生产方式,促进生态恢复。创新和强化移民区社会管理服务,保障移民群众安居乐业。(牵头单位:市发改委;责任单位:市扶贫办、市统计局、市农牧局、市林业局、市国土局、市规划局、市建设局、市公安局、市人社局、武威供电公司,各县区政府)

17.夯实稳定脱贫基础。全面实施贫困村整体提升工程,加快解决移民区和贫困村通路、通车、供水、宽带网络覆盖等问题,加快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达标建设,切实改善生产生活基本条件。加大教育脱贫、健康脱贫力度,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牵头单位:市扶贫办;责任单位:市交通局、市水务局、市工信委、市建设局、市文广局、市教育局、市卫计委、市民政局、市体育局、武威供电公司,各县区政府)

18.完善脱贫管理机制。坚持“脱贫即出、返贫纳入”原则,加强贫困人口动态管理,严格执行国家和省上相关政策,严格监管扶贫项目和资金,严格考核评估和督查巡查,坚决杜绝弄虚作假、“数字脱贫”和“被脱贫”,做到脱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牵头单位:市扶贫办、市监察局、市审计局、市统计局,各县区政府)

五、转型创新,着力构建生态工业体系

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实现企业效益明显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信息化运用加快推进,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19.全力支持传统工业改造提升和转型升级。引导支持企业实施创新驱动,通过技术改造、产品研发、管理创新等方式,延长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改造提升“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积极推动绿色循环发展,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绿色制造,推广使用节能、节水、减排等工艺,实现资源、技术和设备的高效利用。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武威市实施方案》,制定实施“互联网+”协同制造行动计划,加快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覆盖渗透、集成运用和融合创新。(牵头单位:市工信委;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武威供电公司,各县区政府)

20.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按照市场主导、创新驱动、重点突出、引领发展的要求,充分利用现有产业基础,加快产业发展配套设施建设,优化要素配置,强化专业分工,培育形成一批技术进步快、经济效益好、增长速度高、产业关联度强的骨干企业,提升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制药、节能环保、信息技术、公共安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水平和自主研发能力,拓展延伸产业链条。到2020年,将新能源、新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生物和信息技术产业培育成先导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委;责任单位:市科技局、武威供电公司,各县区政府)

21.做实做优工业园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高质量运行、循环化发展,进一步评估论证各类工业园区,明确功能和产业定位,优化布局结构,完善配套条件,提升承载能力。促进生产要素聚集和产业集群发展,使园区土地、基础设施等产生最佳效益,切实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投入产出比,实现企业增税、财政增收、就业增加。着力打造武威工业园区、武威黄羊工业园区等特色产业型园区,充分发挥特色产业型园区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引领产业结构升级、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及加快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进程等方面的作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打造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引擎。到2020年,力争建成国家级开发区1个、省级开发区4个,形成以商贸物流、新能源、高端制造、高新技术、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为主,生产配套服务业为辅的产业发展平台。(牵头单位:市工信委、市发改委;责任单位:市规划局、市国土局、市水务局、市建设局、市商务局、武威供电公司,各县区政府)

22.推动实体经济振兴发展。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引导骨干企业全面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发扬“工匠精神”,提品质,创品牌。深入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协调落实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税费负担、社会保险费、财务成本、电力价格和物流成本等主要成本。进一步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实施涉企收费目录清单管理,正税清费。加快电价市场化改革步伐,落实电价扶持政策,降低企业用能成本。重视做好招商引资和企业服务工作,全面推开“一站式”和“阳光式”服务。鼓励国有资本投入民营经济,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建立“亲”“清”政商关系,鼓励民营企业依法进入更多领域,更好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牵头单位:市发改委;责任单位:市工信委、市质监局、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市财政局、市工商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招商局、武威供电公司,各县区政府)

23.打造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市。按照“巩固提升、示范推广”的循环经济总体发展思路,从企业、园区(产业)、社会三个层面,围绕优化产业结构、推行清洁生产、推进节约降耗、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开展污染综合治理,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等重点工作,着力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提升循环型农业体系、健全循环型服务业体系,实施清洁生产推广、园区循环化建设与改造、循环经济新型产业、公共设施生态改造和生态环境治理改造等示范工程,建设成为甘肃省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市,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牵头单位:市发改委;责任单位:市环保局、市工信委、市科技局、市农牧局、武威供电公司,各县区政府)

24.全力推进创新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扩大创业创新制度和扶持政策供给,积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四众”新模式,构建“双创”支撑平台,加快众创空间发展,基本形成要素聚集、载体多元、服务专业、资源开放、形式丰富的创业创新生态体系。加强科技与经济对接、创新成果与产业发展对接,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55%以上,推动形成创新驱动发展体系。积极创建国家新兴产业“双创”示范基地,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产业化推广,培训创新人才,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委、市科技局、市人社局;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教育局、市科协,各县区政府)

六、突出特色,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立足市情农情,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在“升级”“融合”“优化”上下功夫,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林牧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25.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发展农业,突出特色化、优质化、品牌化,抓住全产业链构建、质量保证、品牌打造等关键环节,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绿色有机农业、高附加值农业和出口农业,使特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数量、品种和质量更契合消费需求,有量有质又有市场,实现“产出好质量、创出好牌子、卖出好价钱”,力争在有限的土地上产出最大的效益。提升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推进高效农田节水示范区建设。加强对农林牧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应用,加快品种优化和更新换代,集成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全面提升日光温室、养殖暖棚、经济林经营管理水平和综合效益,实现设施农牧业棚均收入2万元以上、经济林盛果期亩均收入5000元以上。严格备案基地监督管理,建成高标准出口农产品基地100万亩,确保出口农产品全部来自出口备案基地,提升农产品出口创汇能力。(牵头单位:市农牧局、市林业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国土局、市水务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各县区政府)

26.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工作,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扎实推进“三变改革”,盘活农村资源资产,建立健全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抵押担保贷款,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水平。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发展农业,进一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推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进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集约化。(牵头单位:市委农办、市农牧局、市国土局、市林业局;责任单位:市工信委、市人社局、市科技局、市商务局、市政府金融办,各县区政府)

27.健全完善现代营销模式。按照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要求,着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鲜活农产品冷链储运业,加快建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改造一批县乡便民市场,培育本地电子商务平台、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推进农产品流通方式转变。加强冷链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推进鲜活农产品产销对接。加快完善农产品冷链仓储、分级包装、电子交易、信息平台等配套设施,扶持培育一批农产品冷链物流企业,提高冷链仓储运销能力。加强和拓展与国内大中城市批发市场的合作,扩大外埠市场占有份额。(牵头单位:市农牧局、市发改委;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工信委,各县区政府)

28.完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甘肃武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产品品质。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经营性农业服务组织,投资发展现代种养业及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以农业科研推广单位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体,加快推进现代农业技术研发推广和成果转化应用,构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健全完善科技推广、信息服务、疫病防控、质量检测、农产品销售等服务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全面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准出制度,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全覆盖。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到2020年新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60项,累计达到150项以上。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力度,发展绿色清洁标准化生产。加快研发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具,积极开展农机报废更新补贴试点,全面落实农机具购置贴息贷款政策,推动农业生产轻简化、智能化、高效化。(牵头单位:市农牧局;责任单位:甘肃武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委会、市科技局、市质监局、市农机局,各县区政府)

29.加快发展戈壁农业。充分发挥戈壁和光热资源丰富的自然禀赋和无污染、空间隔离条件好、灌溉条件便利等区位优势,科学规划布局建设,积极开发利用戈壁滩、砂砾地、盐碱地、荒漠风沙地和荒坡滩地等戈壁未利用土地,大力推进戈壁农业规模化发展、园区化建设、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营销,做大做强做优戈壁农业,形成与资源禀赋相适应的农业发展新格局。力争2020年全市新建戈壁农业5万亩,使戈壁农业成为全市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农业转型升级新的支撑点。(牵头单位:市农牧局;责任单位:市工信委、市科技局、市水务局、市国土局、市交通局、市发改委、市农机局、武威供电公司,各县区政府)

七、统筹资源,着力发展以文化旅游产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

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以文化旅游产业为重点,积极培育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构筑现代服务业体系,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

30.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产业。牢固树立旅游以文化为魂、文化以旅游为体的发展理念,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武威文化旅游竞争力和影响力。深化旅游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大景区资源整合,充分发挥市文旅集团投融资平台和市场化运营平台作用,加快金色大道˙马踏飞燕大景区建设。高起点、高质量编制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推进全域旅游、全季旅游、全产业链旅游发展。推进文化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历史文化游、乡村休闲游、生态观光游、民俗风情游,培育发展葡萄酒特色文化、商务会展、户外运动、沙漠越野、康体养生、研学旅行等旅游新业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国际国内知名品牌旅游企业,开发武威文化旅游资源,打造核心旅游产品。大力开发休闲度假、养生养老、农事体验、民俗展演、精品民宿、乡村手工艺等乡村旅游项目,扶持发展一批星级农家乐、乡村旅馆、特色旅游小镇和特色旅游村,打造一批田园综合体。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强化配套服务功能。积极举办“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分项活动,办好凉州文化论坛、中国˙河西走廊有机葡萄美酒节,不断提升武威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快智慧旅游城市、智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加大旅游商品研发力度,鼓励旅游商品在线销售,提高旅游消费综合收入。到2020年,旅游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牵头单位:市旅发委、市文广局;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工信委、市规划局、市建设局、市交通局、市国土局、市水务局、市农牧局、市林业局、市教育局、市卫计委、市环保局、市人社局、市商务局、市招商局、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金色大道˙马踏飞燕大景区管委会、市文旅集团、武威供电公司,各县区政府)

31.培育现代服务业体系。以甘肃(武威)国际陆港为主平台,构建安全便捷的现代物流配送体系和集散中心,培育一批现代物流企业和物流基地。加快培育城市综合体,引领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推进民勤县、古浪县、天祝县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和凉州区省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建设,建立县、乡、村三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积极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产业与传统服务业融合发展。深入推进互联网金融、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支持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为项目建设、企业发展、个人创业、民生消费提供金融服务。培育发展服务外包、工业设计和研发设计、文化创意等新兴业态。积极推动中介服务业发展,形成种类齐全、分布合理、运作规范的现代中介服务体系。(牵头单位:市发改委;责任单位:市工信委、市商务局、市交通局、市政府金融办,各县区政府)

32.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现代化发展。全面落实鼓励生产性服务业用水、用气、用电价格与工业并轨政策。完善行业标准,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农业更高水平有机融合。鼓励生产性服务业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甘肃(武威)国际陆港,重点发展研发设计、保税服务、国际物流、信息技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检验检测认证、电子商务、商贸会展、服务外包、售后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品牌建设、创业孵化等重点领域。(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责任单位:市工信委、市水务局、市商务局、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质监局、甘肃(武威)国际陆港管委会、武威供电公司,各县区政府)

 
关键词: 理念 单位 牵头

 
推荐环保节能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