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能源资讯 > 节能减排资讯 > 正文

国际能源通道恩仇录:红色燃气水落归槽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6-16 06:03:00   来源:新能源网  编辑:全球新能源网  浏览次数:1384


这是意大利ENI集团的雄心,他们要把意大利打造成苏联天然气销往欧洲的枢纽,法国、瑞士将是这个计划的延伸。

随着秋明地区一个又一个气田被发现,“是否有足够的资源拿来出口”的争论在苏联高层慢慢被平息,根据Glavgaz的评估,到1965年年初,这一地区的天然气可采储量就已经达到了50000亿方。

科尔图诺夫炙热似火的激情和如日中天的成绩,让刚刚被推上苏联权利巅峰的勃列日涅夫开始考虑如何利用西伯利亚的天然气资源发展经济、缓和与西方的关系。

1965年10月,勃列日涅夫对Glavgaz进行了改组、成立了天然气工业部,科尔图诺夫被推上了部长的位置,这是十分关键的一次升迁。

科尔图诺夫现在可以和石油工业部部长平起平坐,他的意见对勃列日涅夫的经济发展计划有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他后来在对这次机构调整发表意见时说的那样,“天然气工业现在已经成为领导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部门,对于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1965年秋天,科尔图诺夫开始实施他的“欧洲管网”计划,他指示天然气工业旗下的设计研究院编制具体的实施方案,很快一个由研究院总工程师带队的五人小组用船和直升飞机在西伯利亚巨大版图上来回穿梭,短短的几个月一个全新的供气方案已经被放在科尔图诺夫的办公桌上。

科尔图诺夫再次提议建设数千公里的长输管道,把西伯利亚的天然气送往列宁格勒、白俄罗斯、波罗的海各共和国,出口到中欧和东欧,他说,“如果进展顺利,过不了几年,西伯利亚的天然气将走向国际,流向外部世界。”

科尔图诺夫的提议仍然被巴伊巴科夫反对,他希望科尔图诺夫再考虑一下项目的经济可行性,科尔图诺夫似乎早有准备,他说:

建设西伯利亚到苏联和欧洲边境将近6000公里的管道,大概需要6800万吨的钢管和32座压缩机站,总的费用需要44亿卢布,每吨天然气需要的费用大约为5.6卢布,对外贸易部提供的数字表明,与意大利谈判的天然气销售价格应该在每吨12—14卢布,这样算下来,每年将有6400—8400万的利润空间。

争论的天平已经向科尔图诺夫倾斜,在1966年召开的苏共二十三大全会上,勃列日涅夫要求加快石油和天然气的开发,政府总理柯西金提出了更加明确的指示:

天然气工业应该更加快速发展,产量要从1965年的1280亿方提升到1970年的2250—2400亿方。

这意味着80%的增长,而同期的石油工业只有45%的增长率。1966年11月,柯西金正式通知科尔图诺夫和对外贸易部,启动与意大利ENI集团的谈判,将钢管和设备采购信贷以及天然气管道建设、销售价格一起谈!

这是苏联政府第一次发布官方指令,没有人知道这道指令会对未来产生怎样的影响,但是可以肯定科尔图诺夫的努力已经让苏联的天然气流向欧洲的征程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国家的独立让奥地利联合钢铁公司处在了一个两难的境地,一方面被排除在欧洲经济共同体(EEC)之外,另一方面又没有被东方阵营接纳,两个市场都是封闭的。

奥地利联合钢铁公司的市场部经理Rudolf Lukesch怀疑意大利是否有能力为西伯利亚项目提供足够的管子,在他看来其他的西方公司加入这个项目是必然的,如果意大利需要合作伙伴,最有可能出现的是德国的钢铁公司,他们有向俄罗斯出口管子的经验,质量已经得到了苏联的认可,但是因为“北约禁运”,德国不可能直接向苏联出口。

从1966年开始,尽管欧洲大部分“北约成员国”认为“禁运”已经被废弃,他们不再遵守这份“禁令”,但是德国例外,所以德国主要的两家钢铁公司,Mamnesemann和Thyssen,不可能将管子出口到苏联。

这正是奥地利钢铁公司的机会,联合体一定会将德国的钢管运抵奥地利,然后再从奥地利转口到东方阵营国家,给奥地利加入西伯利亚项目创造了条件。

Lukesch是项目的主要策划人,看到了这一个让奥地利进入项目的绝好机会,莫斯科可能会将奥地利纳入到苏联—意大利项目。

于是他向奥地利石油集团(OMV)的董事会主席Ludwig Bauer索取苏联—意大利管道项目的详细资料,他认为如果意大利需要合作伙伴,德国公司当然欢迎他的方案。

不出所料,很快苏联就向意大利提出了供管要求,他们需要1220毫米大口径的管子,意大利根本没有生产这种规格钢管的技术和经验。

同时让奥地利人更加没有想到的是匈牙利和南斯拉夫此刻开始犹豫是否加入苏联—意大利管道项目,这两个社会主义国家担心自己没有足够的资金实力介入,而且匈牙利近期的石油勘探显示了很好的前景,加上从罗马尼亚进口的天然气能够满足眼下的需要,至于南斯拉夫明显对进口阿尔及利亚的天然气更有兴趣。

于是Lukesch开始游说意大利ENI集团,他说如果意大利的ENI坚持匈牙利—南斯拉夫的线路方案,意味着意大利将承担全部的项目投资和整个过境管道的建设,但是如果采用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方案,不仅会节省投资,OMV和奥地利钢铁公司还愿意用天然气来平衡钢管供货的费用。

Lukesch打动了ENI,1966年当ENI代表团赴莫斯科与MIngazprom和外贸部谈判的时候,代表团的成员里出现奥地利人的身影。

当世界燃气大会在德国汉堡召开的时候,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苏联天然气工业部副部长索罗金抓住了这个机会,他向大会展示了苏联将成为天然气出口大国的姿态,他说:

准备以当前的国际市场的价格,不论规模大小,随时准备出口天然气。

他还不失时机地向大会宣布苏联已经在同奥地利、意大利、法国、日本和芬兰进行天然气贸易的谈判。

第三次中东战争也再一次让世界认识到单一来源的能源供应是不安全的,能源供应的多样化和进口多样化似乎成为了本次会议的共识,苏联的天然气似乎给世界多了一个选择。

欧洲也欢迎来自西伯利亚的天然气,索罗金的积极态度,让苏联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界的面前,索罗金本人也被选为这一届世界燃气大会的主席。

也许事物总是有正反两个方面,当索罗金充满激情的演讲把人们带到充满前景的西伯利亚的时候,意大利开始思考一旦天然气管道进入意大利,把意大利与西伯利亚绑在一起,意大利将离不开苏联,苏联手中的燃气阀门也许成为控制意大利经济的关键所在。

一种理念上的分歧开始在意大利的贸易部长和ENI集团总经理之间出现,意大利政府开始犹豫是否继续与苏联进行天然气管道的谈判。历史就是这样,兜兜转转后,一切又回到了原点,奥地利人再次从幕后走到了台前。

1966年12月,奥地利的副总理Fzritz Bock在OMV和VOEST总经理的陪同下赴莫斯科开始了天然气、钢管、设备和资金信贷的谈判。

奥地利愿意承接30万吨的厚钢板,并建议另外的50万吨外包给德国,所有1220口径的钢管由德国制管厂来卷制,苏联抛出了一个100 —120亿天然气出口西欧的计划,奥地利政府承诺愿意积极参与和努力推进。双方商定在总理Klaus和外交部长Lujo在1967年3月访问莫斯科时签署最后的协议,天然气管道将过境奥地利进入意大利。

经过两年的艰苦谈判,1968年6月1日双方在维也纳签署了天然气购销协议,奥地利将在23年的时间里,以每千方15.13美元相对固定价格(双方商定如有价格调整,将在7年之后进行)从苏联进口天然气300亿,1968年的输量为1.2~1.9亿方、1969年7.5亿方、1970年9.3亿方,从1971年开始每年14亿方。

精明的奥地利人终于穿过捷克斯洛伐克和奥地利的边境,打通了从“兄弟天然气管道”末端到奥地利石油集团在Auersthal中心压气站最后5公里的跨境管道,从此打开了苏联天然气流向欧洲的大门。

作者:陈湘球

<上一页  2  
 
关键词: 苏联 西伯利亚 日产

[ 行业资讯搜索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猜你喜欢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2012年节能减排工作压力骤增 能源管理体系百科
我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发展状况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联系我们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