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能源资讯 > 节能减排资讯 > 正文

谋定而动!“碳中和”我们来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12-15 20:59:25   来源:新能源网  编辑:全球新能源网  浏览次数:2256
核心提示:2020年12月15日关于谋定而动!“碳中和”我们来了的最新消息:中国的碳中和目标给世界带来了惊喜,中国的承诺也将对全球能源经济带来深远影响。整理 | 365储能及智慧能源一句承诺,重于泰山9月22日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


中国的碳中和目标给世界带来了惊喜,中国的承诺也将对全球能源经济带来深远影响。

整理 | 365储能及智慧能源

一句承诺,重于泰山

9月22日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这是中国在《巴黎协定》之后第一个长期气候目标,也是第一次提到碳中和。

什么是碳中和

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下面我们跟随人民网,《一图读懂碳中和》。

任重道远,电力先行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专职副理事长王志轩曾表示:充分认识电力行业,在低碳转型中的使命和作为。一、发挥好电力行业在低碳发展全局中的作用;二、优先解决好电网如何适应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接入后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问题;三、解决好煤电问题,实现“减煤电”。四、重视和解决储能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杜祥琬表示:我国可再生能源行业快速增长,从能源供给的“补充”变为“主流”,将在能源变革和未来能源供给中担当大任。

中国能源研究会史玉波常务副理事长:"碳中和"目标对能源行业是挑战更是机遇。在他看来,虽然我国初步告别了粗放的生产方式和敞口的消费方式,但离能源高质量发展目标仍有较大差距。如,化石能源占比仍然较大,实现煤电达峰仍需一段时间;电力系统灵活性亟待提升,需求侧调节能力受制于体制机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可再生能源消纳;在能源关键技术装备方面尚未完全独立自主,风电、光伏行业零部件尚未全面国产化。

电力、建筑和工业、交通行业碳减排潜力巨大

“分行业来看,电力行业碳排放量最多,占比达41%;其次是建筑和工业,占比31%;交通行业占比28%。”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强调:“十四五”期间,应坚持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同步推动能源空间格局优化和能源结构优化,重点关注东部地区能源发展战略目标的转变,由能源消费者逐步成为能源产消者。

碳交易方案落地

近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公开征求《2019-2020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实施方案(发电行业)》(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及相关文件意见的通知,传递出一个信号,生态环境部将以电力行业为突破口,启动上线交易的各项准备工作,持续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部将进一步扩大碳市场参与的行业范围和主体范围,逐步增加交易品种,除了发电行业之外,很可能继续覆盖石化、钢铁、水泥等各行业。

新能源承担起更大责任

依据今年6月份发布的《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9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实现了创纪录的增长3.2EJ(千兆焦耳),占2019年一次能源增长的40%以上,可再生能源在发电领域的占比(10.4%)首次超越了核电。其中,中国是可再生能源增长的最大贡献者(0.8 EJ)。国网能源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马莉近期在活动中指出,若新能源成为主力电源,就要考虑怎么用市场机制调节灵活性资源、用户侧如何参与市场,以及辅助服务市场如何与现货市场怎么衔接。

绿色建筑

中国建筑行业规模位居世界第一,现有城镇总建筑存量约650亿平方米,这些建筑在使用过程中排放了约21亿吨二氧化碳,约占中国碳排放总量的20%,也占全球建筑总排放量的20%。能源转型委员会 (ETC) 去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的建筑业可以实现碳中和,但要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实现建筑脱碳,就需要对该行业进行彻底改革。例如,在明确而强有力的政策推动下,建筑业应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被动式建筑”设计,提升材料效率,推广使用低碳材料、高效隔热建筑围护结构以及照明设备和电器。

低碳出行绿色环保

新能源汽车受国内财政补贴政策退坡趋缓,爆款车型拉动及存量出租车、公交车替换和B端采购预期加强,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有望逐步提升。

作为一种新型环保形式,碳中和推动绿色生活和绿色生产,实现全社会绿色发展,得到社会普遍共识。

当下正是制定“十四五”规划,谋划我国中长期低碳发展路线的重要时间节点。碳中和目标和任务也将纳入“十四五”规划纲要。关注“煤转电”、保障新能源能源消纳、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及出行方式,将助力“碳达峰”目标、碳中和愿景的实现。

 

[ 行业资讯搜索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猜你喜欢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2012年节能减排工作压力骤增 能源管理体系百科
我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发展状况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联系我们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