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能源资讯 > 新能源汽车资讯 > 正文

最省油的车是“烧劈柴”汽车?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2-22 16:03:29   来源:新能源网  编辑:全球新能源网  浏览次数:452


  这几年,新能源汽车很热闹,混合动力、电动、燃料电池的方案很多。不过,我知道一种更节能的方案,就是跟做农家饭一样,让汽车烧劈柴。这不是故意在逗你,我们国家那个不甘寂寞的逗比邻居,金司令官的地盘上,就有这样的汽车还在为人民服务。

  在那片神奇的国土上,经常可以看到一种卡车拖着长长的一股白烟在奔跑,其潇洒风度,好比正在进行飞行表演的战机。

  这是一种经过改装,可以烧劈柴的汽车。朝鲜油料供应看来是不大充分,一些卡车的动力系统就被改装,车斗里加个柴火炉子,用烧木炭或木柴的方式给卡车提供动力。这种车,需要一个标准配置,就是车斗里有个“司炉”,专管烧火添柴。据说,朝鲜的卡车司机在学车时,一年时间有半年是给师傅管炉子。

  这玩意儿肯定不算先进,但在“节油”方面确实牛,所以不光是朝鲜人,最近看到新闻报道说,乌克不少人也把旧车改成了“木柴动力车”。比如一位叫切尔尼戈夫的物理老师对自己的一台老欧宝动了手脚,车后面加了一个烧柴的炉子和一个金属罐,木柴燃烧所产生的气体将储存在金属罐中,经过过滤和冷却之后再送入发动机内。

  他的汽车每跑100公里大约需要消耗40磅(大概是20公斤)木柴,价格约为10格里夫纳(乌克兰钱币,相当于人民币不到3块钱),相比之下,一升汽油的平均成本为20格里夫纳。

  根据所使用的木柴和干燥程度,汽车的最高行驶速度可以达到60英里(约合95.6公里)/小时,这是一个相当不错的速度。切尔尼戈夫说,他还可以用塑料瓶作为燃料,但是效果没有木柴那么好。

  切尔尼戈夫的改造方案,依据的是他在网上查到的1930年代发表的一种文献。关于这种车的工作原理,一会儿再具体说。

  其实,我是先知道有这样一种车,在查资料时,才知道这种车仍然奇迹般地奔跑在这个世界上。

  有次跟一位年近80的亲戚聊天,他说起年轻时从河北石家庄到20多公里外的平山县城时,坐过“烧劈柴”的公共汽车。我听了觉得很有意思,以为这是一种蒸汽汽车。闲来无事,查过一些资料以后,发现这应该是一种“煤气车”,烧柴不是为了加热水产生蒸汽,而是为了获得可送入发动机气缸燃烧的“煤气”。

  早在1930年代,中国已经有了不少汽车,据统计,总数量达到了4万多台。但汽油、柴油都靠进口,价格很贵。1928年,在南京城里加汽油,每升需要大洋一角五分(约合今人民币17元);到了1932年,一升涨到4角大洋(约合今人民币44元)。当时,中国有一帮工程师开始研制“煤气车”,想以此替代烧“洋油”的汽车。

  在我的印象中,1920、1930年代的中国,就是一个“乱”字,又穷又弱,没想到当年汽车界也是人才济济。研究煤气车比较著名的就有上海的张登仪等一大帮人,河南的汤仲明是其中的姣姣者,最先搞出名堂。

  “煤气车”的思路应该不是中国人的原创。当时世界上一些缺油的国家,如法国、比利时等,也都在研究寻找汽油代用品。汤仲明在法国留过学,获得机械工艺工程师职称,1926年学成归国。从1928年到1931年,他搞了三年的试验,终于搞出了一台成功的“改装车”。

  让我们好好看看汤仲明的“煤气车”到底是怎么工作的:

  在汽车上加装一个代燃炉,炉里放木炭或木柴,炉上面挂一个储水器;木炭点燃以后,储水器里的水滴进炉子里,木炭就会不完全燃烧而产生一氧化碳。炉子侧面钻两个孔,一孔连鼓风机,另一孔把煤气(一氧化碳)送出去,经过两个过滤罐,滤掉炉渣和粉尘,最后再经过化油器输入汽缸。打火后煤气在汽缸里燃烧起来,发动机即可运转。

  轿车和客车都把代燃炉等设备放在汽车背后,货车则占据车厢前面一截靠驾驶室的地方。汽车启动前,需要提前二三十分钟生火,司机先到车子背后,添加木炭,点燃并手摇鼓风机助燃,等到木炭烧到适当火候,产生足够的煤气,司机才可以坐到驾驶室上去点火发动发动机。

  当时,人们都把木炭汽车叫做代燃车。

  令人惊奇的是,经过改良的代燃车竟能从南京开到昆明,而且时速达到60公里/小时。这种车在后来汽油匮乏、交通困难的抗战大后方风靡一时,把抗战物资运输到前线,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当然木炭汽车的技术也不完美。开木炭汽车比开汽油车辛苦得多,司机和司助要在出车前,一秤一秤地领木炭,一筐一筐地装上车。中途要多次给代燃炉添加木炭。到了终点,司机、司助还要立即清理炉灰、养护车辆。

  这种车可靠性差点意思,老舍曾以《抛锚以后》为题,写下了一首打油诗:“一去二三里,抛锚四五回,下车六七次,八九十人推。”一家刊物还发表漫画,画上题词:“老兄!你是坐汽车来的吗?”“不!我是推汽车来的!”

  到了1950年代,西方封锁之下,新中国汽油紧张,后来苏联老大哥又翻了脸,我国自己的石油还没挖出来,于是一大批汽车又改成了“煤气车”,尤其是城市里的公交车。不过,这时候的“煤气车”既有烧劈柴的又有烧煤的,还是进步了一点。

  我的那位亲戚,估计就是在1950年代坐过这种改装后的公交车。当时的公交车,屁股后边背着个锅炉,每天发车前,驾驶员用油棉引燃木炭,先烧上10分钟左右,然后使劲摇动鼓风机才能启动。当时的司机都配一名助手,专门为汽车加木炭,早上汽车发动时,司机在驾驶室里操作,车售员在车尾后面拼命摇鼓风机,每天一早,汽车站的停车场就笼罩在烟雾之中。

  汽车开动后,有时供气不足就半途熄火,常常是走走停停;动力也不足,稍大点的坡就上不去,到是充满喜感的一幕就上演了:

  司机的助手手持三角木头,乘客一边推,他一边往轮后垫三角木。众人齐心协力喊着号子推上几米,他就赶紧用三角木顶住车的后轮,以防滑车倒退。待众人缓过气来再推,再垫三角木……如此反复到坡顶。

  动力不行,当时的路况也不好,几十公里的路程也要“夕发朝至”走上一天。

  现在汽车讲油耗,汽车百公里油耗要控制在多少升以内;那时候汽车讲究“柴耗”,公共汽车驾驶员要把木炭消耗抑制在每公里一斤左右,节余有奖励。为了方便添柴,长途车站都备有木炭,不出站就能“加油”。

  1958年大跃进,山上树木砍光,木炭来源成了问题,有些地方一时期改烧煤球。煤球车比木炭车更难伺候,火力低,隔晚要“留炉”。就是汽车回场后晚上不灭炉,封炉后慢慢燃着,第二天一早开炉加煤便可发车。

  到了1960年代,还流行过一段时候“背包公交车”,公交车顶上背个充满煤气的大气包,煤气越用越少,气包越来越瘪,在车顶上晃晃悠悠,很是搞笑。

  中国自己的油田一开发,这些车就很快成历史。

  不过,朝鲜还是很好地传承了这一技术,至今还有烧柴的车在路上奔跑,看看那一溜烟的飒爽英姿,不由让人想起那火热的年代。(傅雪峰)

 

[ 行业资讯搜索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猜你喜欢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深圳市发展改革委关于调整电动汽车充电服务费有关问题的函 电动汽车维护保养全攻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原理 纯电动汽车原理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联系我们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