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能源资讯 > 节能减排资讯 > 正文

“土十条”引爆千亿土壤修复市场 环保企业该怎么赚钱?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6-15 18:57:17   来源:新能源网  编辑:全球新能源网  浏览次数:2418


  ▼西部市场遇冷

  西部地区由于具有丰富的煤炭、矿产、石油资源,加上承接了东部部分地区传统石油、高耗能产业产业迁移的重任,引发了土壤大范围的土壤污染。“土十条”发布后,西部地区具备较大的土壤修复的市场潜力。

  然而,经过多方调研发现,很多在水务、固废领域跑马圈地的企业在宣布自己雄心勃勃的土壤修复计划之后,却在土壤修复领域谨小慎微,将眼光聚焦在有限的东部市场。特别是江浙沪、长三角一带。

  不断被曝光的重金属污染事件在东部地区形成的巨大社会压力,无形中成为了市场的重要推手。一些城市身边的角落也不断加入这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行列之中。其中主要地区以东部人口稠密地区为主,而相比之下,西部有机物污染由于主要聚集在化工园区,离居民稠密区有一定距离,其社会效益远远小于重金属造成的公众恐慌。

  此外,政策导向仍然偏向了以重金属污染为主的东部地区。不久前,中央下达重金属专项资金36亿元支持30个地市重点区域重金属治理和37个重金属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示范工程。根据这项政策,土壤环保中重金属、重金属治理将是重点。这类污染的重点区域多是过去经济发展比较快、工业比较发达的东中部地区。

  由于商业模式、收入来源单一,土壤修复成为了地方政府意志的体现。污染场地的治理本身难以量化,修复过程不产生现金流,BT、BOT 等商业模式很难在土壤修复领域有大规模的应用,更不用说PPP了,企业的收益根本就是看能不能达到政府的红线,企业和政府间是一锤子买卖,高度依赖于地方财政支出,因此,政府的财政能力又决定了在土壤修复中的资金配比。

  然而,按照十二五期间的财政预算,土壤修复资金需求为1400多亿元,但实际用于全国污染土壤修复的中央财政资金为300亿元。西部地区只有个别特殊地区获得中央财政支持,譬如额济纳旗,出于对胡杨林的保护,中石油在当地开采石油有专项环保投入,其中不少投入来源于石油公司本身。

  另一方面,则是环保行业高度的地域性,在土壤修复领域同样凸显。由于缺少行业准入门槛,跨界者众多,市场已有饱和的趋势。

  “不是我们不愿意去西部,而是现在已经拿不到路条了,你会发现路条被一些莫名其妙的公司,房地产商、煤老板等拿走了,都是一些关系户,他们拿到路条自己先挣一笔,然后再把项目外包。给出的预算就很低了,连我们的差旅都不够。”一位业内人士对《能源》记者表达了自己的无奈。

  并非所有从业者都对西部保持悲观态度。不久前,杰瑞高调收购从事尾矿污染修复宁夏万邦公司,正式进军西部市场。在王丕学看来,矿产修复、油泥处理这些领域不应有东西之分,关键在环保投入的产出效益还存在问题。只要政策完善,预计计西部地区也非常得快,所以现在要抢先布局。

  对于企业来说,想真正走向西部市场,除了等待中央政策导向外,还需要更健全的商业模式,好在他们还有足够的时间去摸索。随着政策的逐步完善,土壤修复市场将会规模化发展,商业化更成熟,上市公司未来将会大规模的进驻,也不排除会出现PPP、BOT模式。如真如此,亦会有大规模相应需求的低成本资金进入,这是环保市场的必然逻辑。

  ▼秩序缺失

  上海环境科学研究院项目经理张铭源(化名)表示,“我们投标一个尾矿修复项目,这些尾矿业主都是煤老板,后来招标的过程中大概有30多家。其中有不少都是不具备资质的企业。我记得有一家企业本身是做房地产的,还有做沥青的,但由于目前没有资质规定,在法律上没有门槛,什么样的企业都来参加投标了,最后中标的是业主亲戚。”

  以上遭遇并非孤例,采访的多家企业也曾遭遇过类似问题。

    
 
关键词: 土壤 市场 企业

[ 行业资讯搜索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猜你喜欢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2012年节能减排工作压力骤增 能源管理体系百科
我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发展状况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联系我们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