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能源资讯 > 节能减排资讯 > 正文

两部委关于加快我国包装产业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12-20 10:03:43   来源:新能源网  编辑:全球新能源网  浏览次数:344


(三)推动两化融合,提升智能制造水平

加快信息化建设进程。加强包装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系列标准建设和推广,推进信息技术向设计、生产、流通以及回收循环利用等环节渗透。依托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加强包装电子商务、工业云和大数据等平台的构建,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数据驱动、网络化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众包设计、云制造等包装生产服务模式,推动形成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产业经营方式,促进包装企业形成新的生产、制造、服务及商业模式。推广商品包装的箱码,推动全球统一编码标识(GS1)作为商品生产和流通的“身份证”与“通行证”,实现与国际信息数据的接轨。

提升包装智能化水平。以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为核心,建立设计、制造、技术与标准的开放共享机制,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大力推广集协同制造、虚拟制造及网络化制造等为一体的先进制造模式,构造智能包装生态链。大力开发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成套装备和高性能包装机械手、包装机器人等智能装备,加快智能化包装设备及生产线技术标准研制,自主攻克优化设计、智能检测、在线计量和协同控制等包装成套装备共性技术,积极应用具有传感、判断与执行动作的智能端,研发包装专业软件和嵌入式系统,着力提高主要包装工序自动化程度和高速包装生产线及各类先进检测设备的制造水平。重点开发具有商品真伪鉴别、食品变质预警、居家用药提醒及儿童安全保障等功能的智慧型包装制品。

(四)加强标准建设,推动国际对标管理

促进包装标准体系建设。深入研究标准规范,完善国家、行业、企业等多层次包装标准体系,推广包装基础模数(600×400mm)系列,以包装标准化推动包装的减量化和循环利用。支持行业建设标准推进联盟和标准创新研究基地,围绕反过度包装行动,对现已制定的建材、机械、电工、轻工、医疗机械、仪器仪表、中西药、食品、农畜水产、邮电、军工等14大类包装标准进行系统优化和水平提升,解决标准体系不完整、标准互相矛盾、标准水平滞后、可操作性不强等突出问题。

推动包装标准国际接轨。支持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增强我国在国际包装界的话语权和在规则制定中的参与权。着力提高国际标准的采标率和转化率,完善包装标准推广应用机制,支持行业开展标准化试点示范,推进包装标准在产业发展中的应用与实施。加强标准化重大政策和重点工作的普及性宣传,有效强化包装企业的标准管理意识以及通过标准化建设实现降本增效的能力。

(五)优化产业结构,形成协调发展格局

调整产业组织结构。大力拓展包装工业与国民经济各产业融合发展的广度和深度,推动技术、模式、产品、业态以及管理等各领域的创新,增强产业跨界融合发展能力。支持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推动大中型企业的股权分置改革和细分市场的产业链整合,推动龙头企业采取联合、并购、控股等方式实施企业间、企业与科研院所间的资产重组,形成一批上下游一体发展的企业集团。组建以大型企业为龙头、中型企业为骨干、小微企业为重要补充的产业发展联盟,建立产业联盟示范区,逐步解决包装企业小、散、乱问题。发挥中小企业特色鲜明、机制灵活等特点,重点培育包装工业领域主导产品突出、专项服务卓越、竞争优势明显的专业化“小巨人”企业,形成大中小企业分工协作、互利共赢的产业组织结构。鼓励包装工业单项冠军企业树立“十年磨一剑”精神,长期专注于企业擅长领域,走“专特优精”发展道路。

促进产业协调发展。适应国家制定的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战略,进一步发挥包装产业在本区域集聚度高、发展步伐快、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先发优势,遴选一批科技型、创新型中小企业和龙头骨干企业(集团),建设具有示范性的国际化研发中心、总部基地和包装制造产业园区。利用中部地区崛起、东北地区振兴和西部地区大开发契机,立足区位优势和区域发展需要,引导包装企业根据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承接转移产能,优化市场配置,设立一批产业转移示范区。扶持包装企业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和国家开放发展格局,搭建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服务平台,加强国际市场拓展和产能国际合作。

(六)培育新型业态,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促进新型业态生长。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引导企业重塑生产方式与制造模式,重构与用户、市场之间的关系,拓展产业领域,延伸服务链条。对接上下游产业与终端需求,引导企业由传统包装制造商向包装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推动企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加快推动包装产业与生态农业、快速消费品业以及远程物流配送业等领域的跨界融合,发展现代物流包装产业。创新企业经营模式,构建网络营销平台和系统解决方案,积极发展包装电子商务产业。积极推进产业集聚,着力打造包装创意文化等特色产业集群,增强集群的资源集约效应、产业品牌效应、资本溢出效应以及技术共享效应,拉长产业链。

促进军民包装融合。统筹考虑产业发展需要和国防建设需求,从顶层设计、力量布局、技术创新、标准体系、监督评估等方面构建军民融合包装产业发展格局,提升包装产业军民通用化水平。加快军地协调、需求对接、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以及技术共用等体系建设,实现包装产业军民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上的横向衔接和纵向贯通。促进军民融合的科研、生产与服务保障体系建设,重点推进包装产业军民信息与资源共享、技术开发与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交易等工作。加强军地协同创新,增强军民通用技术转换能力,重点解决联合投送、多式联运等大型装备防护包装、应急物资软包装和特殊功能性包装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包装装备及其运输网络的创新研究和军民融合包装示范工程建设,引领军民融合包装技术核心能力聚集,显著提升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防护包装保障水平。

    余下全文
 
关键词: 包装 理念 产业

[ 行业资讯搜索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猜你喜欢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2012年节能减排工作压力骤增 能源管理体系百科
我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发展状况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联系我们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