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论文 > 清洁节能 > 正文

高浓度活性污泥法在处理生活污水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关注热度:172   来源:新能源学术论文  作者:黄伟
相似论文 相关推荐 你可能关注 点击排行 我要评论

【摘要】:伴随城市化的进程、国家环保政策的完善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污水处理程度逐渐增加。经济快速发展,需水量巨大,我国属于缺水型国家,污水作为再生水的工程逐渐增多,一般二级污水处理工艺出水的氨氮不能满足再生水要求。本文主要是对该污水处理工程调试工作进行研究,并分析了以“高浓度活性污泥曝气池”为主体工艺的污水处理工程的效果,确定了运行参数,为以后高浓度活性污泥法在污水处理中的设计、施工、调试、运行等提供一定的意见和参考。 该污水处理厂设计处理量50000m~3/d。出水为再生水厂的原水,再生水为当地电厂提供循环冷却水。为减少再生水处理难度,将出水设计值定为COD≤30mg/L、BOD_5≤5mg/L、SS≤3mg/L、NH_3-N≤1mg/L、TP≤1mg/L,设计标准相对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的一级A标准略有上调。 本文阐述了活性污泥法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并对高浓度活性污泥法的应用及特点予以简要介绍,系统的介绍污水厂的工程设计资料与工艺流程。而后重点介绍了启动阶段活性污泥的培养驯化及对连续流培养过程的运行情况,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经过36d,启动成功,出水稳定,污泥浓度为4500mg/l左右,污泥沉降性能良好。虽然有空间的分区,该污水处理系统存在大比例的环形内回流,活性污泥在曝气池内处于混合状态,因而本文着重分析曝气区影响因素,确定了运行参数,并对运行成本进行了经济分析。稳定运行过程中,对进水的水质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初级处理阶段的去除效果及曝气池对各指标的去除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在本文中对冲击负荷、温度、溶解氧对系统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得出结论:高浓度活性污泥法由于其活性污泥浓度高和内回流的作用耐冲击负荷;当温度较低时,指标略差于温度较高时,尤其是对氨氮的去除;在低溶解氧的状态下,能保持5000mg/l左右的污泥浓度,且污泥沉降性能良好,出水水质较好。 经过调试运行确定最佳运行参数为:曝气区溶解氧控制在0.3mg/l~0.6mg/l左右,强化曝气区溶解氧控制在2.0~3.0mg/l,回流比控制在0.8。出水COD在30mg/L左右、BOD_5在5~10mg/L、SS在1~10mg/L、NH3-N在0~3.0mg/L、TN在15mg/l以下、P≤1mg/L,出水标准相对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的一级A标准较优。
【关键词】:高浓度活性污泥 生活污水 低溶解氧 调试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X799.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1章 绪论11-24
  • 1.1 课题研究背景11-13
  • 1.1.1 我国的水环境现状11-12
  • 1.1.2 我国的污水处理现状12-13
  • 1.2 活性污泥法处理工艺的概述13-21
  • 1.2.1 传统活性污泥法的应用13-14
  • 1.2.2 AB 活性污泥法的应用14-16
  • 1.2.3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及其变型的应用16-18
  • 1.2.4 氧化沟活性污泥法的应用18-20
  • 1.2.5 A2/O 工艺及其改良工艺的应用20-21
  • 1.3 高浓度活性污泥法介绍21-22
  • 1.4 工程建设背景22
  • 1.5 课题的研究来源、主要内容及意义22-24
  • 1.5.1 课题研究来源22-23
  • 1.5.2 主要内容23
  • 1.5.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3-24
  • 第2章 某市污水处理厂的工程设计24-36
  • 2.1 引言24
  • 2.2 设计资料24-27
  • 2.2.1 设计规模24-25
  • 2.2.2 设计进出水水质25
  • 2.2.3 工艺方案的选择25-26
  • 2.2.4 工艺流程介绍26-27
  • 2.3 污水厂处理工艺设计27-31
  • 2.3.1 初级处理单元27-28
  • 2.3.2 曝气池28-29
  • 2.3.3 污泥浓缩脱水系统29-30
  • 2.3.4 其他构筑物30-31
  • 2.4 高浓度活性污泥曝气池平面布置31-32
  • 2.5 监测项目及方法32
  • 2.6 经济分析32-36
  • 2.6.1 投资费用分析32-34
  • 2.6.2 运行成本分析34
  • 2.6.3 工程效益分析34-36
  • 第3章 曝气池启动运行36-59
  • 3.1 引言36
  • 3.2 启动前进水水质分析36-41
  • 3.2.1 进水 COD 和 BOD_5变化37
  • 3.2.2 进水氨氮和总氮的关系37-38
  • 3.2.3 有机物和氮元素的关系38-39
  • 3.2.4 进水总磷和 pH 的变化39-40
  • 3.2.5 进水 SS 和进水 COD 关系40-41
  • 3.3 曝气池的启动41-49
  • 3.3.1 活性污泥的培养及驯化41-44
  • 3.3.2 活性污泥培养阶段各指标去除效果分析44-46
  • 3.3.3 培养阶段影响因素分析46-49
  • 3.4 初级处理系统运行结果49-52
  • 3.4.1 COD 和 BOD_5去除效果50
  • 3.4.2 SS 去除效果50-51
  • 3.4.3 总氮和氨氮去除效果51-52
  • 3.4.4 总磷去除效果52
  • 3.5 曝气池稳定运行结果52-57
  • 3.5.1 对污染指标去除情况分析53-55
  • 3.5.2 pH 变化分析55-56
  • 3.5.3 污泥的浓度和沉降性能分析56-57
  • 3.6 生化启动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57
  • 3.7 本章小结57-59
  • 第4章 工艺运行影响因素的研究59-81
  • 4.1 引言59
  • 4.2 温度对工艺的影响59-68
  • 4.2.1 温度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分析61-66
  • 4.2.2 温度对污泥浓度和沉降性能的影响66-68
  • 4.2.3 pH 的变化68
  • 4.3 进水水质对系统的影响68-75
  • 4.3.1 进水水质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分析69-73
  • 4.3.2 进水水质对污泥浓度和沉降性能的影响73-74
  • 4.3.3 pH 的变化74-75
  • 4.4 溶解氧对系统的影响75-80
  • 4.4.1 溶解氧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分析76-78
  • 4.4.2 溶解氧对污泥浓度和沉降性能的影响78-79
  • 4.4.3 pH 的变化79-80
  • 4.5 本章小结80-81
  • 结论81-83
  • 参考文献83-91
  • 致谢91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采用ICEAS工艺进行瓦房店市污水处理厂设计    李洪静,王宝贞

吸附-生物降解(AB)工艺的改造    丁进军;周少奇;黄梅;张晓洁;

我国水资源污染与饮用水安全性研究    肖羽堂,张晶晶,吴鸣,刘辉,张东,许建华

普通活性污泥法治理碱法草浆中段废水    彭波,孙希文,胡在忠

倒置A~2/O工艺的原理与特点研究    张波,高廷耀

A~2/O工艺的改良与设计应用    万年红

城市污水处理厂Orbal氧化沟的调试和运行    葛强;

高浓度活性污泥法的后续试验研究    周克钊;

三沟式氧化沟处理城市污水的效应    周律,钱易,杨肇健,高嵩,颜元

高浓度活性污泥法处理化工园区综合废水研究    王颖哲;陶博;于水利;

癌症高发区环境水样有机提取物诱导L-02细胞转化及其表观遗传学机制    张世鑫;邢秀梅;孙新;何民富;马璐;杨萍;肖勇梅;何志妮;李道传;张波;王庆;陈雯;

染料废水COD_(Cr)去除工艺的比较    胡天媛;陶博;孟庆凡;章琪;

巢湖西半湖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状况及防治对策    王成贵,曹勇,汪海波

应用DE型氧化沟处理城市污水的研究    解幸幸;顾年福;缪应祺;

农村水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黄海斌;

生化一体化反应器的应用及发展    李英华;孙铁珩;李海波;李晓东;

氧化沟的优缺点及发展应用型式    郭昌梓;程飞;陈雪梅;

安徽水资源安全研究    方群;周净;徐夫胜;

我国淡水湖泊的水环境安全及其保障对策研究    宁淼;叶文虎;

我国饮用水安全性研究现状    朱延美,许宁,张文平

循环经济背景下水资源立法的健全与完善    王明远;

溶解氧对短程硝化反硝化倒置A~2/O工艺脱氮效果的影响    王斯坦;付巍巍;

改进A~2/O工艺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吴若愚;李勇;陈宇;

沉砂池选型设计要点分析    王旭阳;

Carrousel2000氧化沟工艺运行效果    姚秋江;

城市新景——T1小城镇污水处理系统    张临苏;唐纪进;周晋黔;

城市污水处理厂设计与运行的几点经验及建议    何宏胜;冯生华;倪梦贤;

城市污水除磷脱氮处理工艺综述    张爱星;袁冀;刘淑洁;

江南污水处理厂倒置式A~2/O工艺的脱氮除磷分析    严文静;

并行A~2/O工艺与倒置A~2/O工艺运行性能对比研究    张渝;王洁琼;赵剑强;陈龙;李杰;

智能化控制SBBR处理城市污水脱氮除磷性能和微生物学研究    金云霄

水资源系统“易”理论构建与SD仿真实证研究    周宾

污泥吸附除磷脱氮工艺及其数学模型研究    李昂

颗粒污泥用于污水生物除磷及剩余污泥中磷回收技术研究    黄宇

三沟式氧化沟工艺数值模拟与优化运行研究    杨跃

工业综合废水深度处理与污水厂工艺升级改造研究    林齐

螺旋升流式SUFR-UCT系统脱氮除磷试验研究    张园

微涡旋接触絮凝澄清器工艺过程优化分析及试验研究    张莉平

微污染水源扬水曝气强化原位生物脱氮特性与试验研究    魏巍

温度与碳源对生物除磷系统中PAO和GAO影响及除磷效能研究    姜涛

生产性IC反应器的启动及“酸化”研究    沈小华

A~2/O、倒置A~2/O和前置缺氧A~2/O工艺处理城市污水比较研究    侯亚辉

UCT工艺脱氮除磷运行优化试验与研究    郭姣

M-CASS工艺处理酒精废水实验研究    马永鹏

瓦房店市水资源安全评价研究    邢晓森

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价格测算模型及应用    杨迎

强化混凝处理微污染水源水的研究    汪进

城镇化对地下水影响数值模拟    谭雪清

无外加碳源条件下剩余富磷污泥厌氧释磷机理研究    张强

攀钢轨梁厂净环水系统低磷水质稳定剂研究    郝明

北京市水资源供需平衡趋势预测及分析    范英英;刘永;郭怀成;

内循环对Orbal氧化沟系统生物脱氮除磷的影响    王淑莹;闫骏;侯红勋;殷芳芳;杨庆娟;

内循环对A~2/O工艺脱氮的影响    王建龙;彭永臻;高永青;

济南市节制用水与污水回用    王洪波,李梅

我国水污染及饮用水源中有机污染物的危害    崔玉川,傅涛

中国水资源与水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肖羽堂

改良A~2/O工艺预缺氧池中的脱氮作用和机理    孙孝龙;蒋文举;张进;周沁;姜琪;

回流比对投料A~2/O工艺脱氮除磷影响的中试研究    李银波;周少奇;邱育真;吴硕贤;

AB工艺的运行原理与特性    郑兴灿

AB污水处理工艺    邱慎初

新型膜生物反应器及膜污染的研究进展    赵学辉;戴海平;范运双;

影响污水处理效果的因素研究    张振英,俞琦

污水处理膜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一)    许振良

在线好氧呼吸速率测量方法的研究    谢恩亮;贾玉珍;宋英豪;王凯军;

一种陶粒生物填料及制备研究    魏琛;盛贵尚;张盛莉;

面向活性污泥1号模型应用的软测量技术    于广平;苑明哲;王宏;

城市污水处理工艺调试方法简述    汤健;

一种新型水处理方法——SBR法    任立斌

原生动物在活性污泥中的作用    陈声贵,许木启,杨向平,甘一萍,翟家骥,刘伟岩,邵永怡

吸附曝气塔滤工艺处理染织废水    管锡君,陈保普

基于ASM1的单池污水处理计算机仿真设计与实现    王晓华;于筑国;胡敏;殷剑宏;余增亮;

污水处理中吸附和稳定过程的细胞自动机模型    张芳芳;乔俊飞;刘超彬;王笑波;

固定化活性污泥磁性微球制备条件优化    吴鑫颖;王朝宇;邱树毅;

保定鲁岗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运转效能的生物评价    周可新;许木启;曹宏;徐军;

低rbCOD及VFAs下强化生物脱氮除磷新工艺—活性污泥水解技术    崔成武;

中国水业创新问题杂谈    甄建伟;

活性污泥微型动物种群动态与污水处理厂水质净化效能的关系研究    陈声贵;许木启;周可新;曹宏;

磁生物反应器试验研究    易洋;周勉;曾茂军;

活性污泥生化法在造纸废水处理中的运用    杨芸;

利用液相色谱-大气压化学电离源-质谱分析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呼吸醌    张昱;高孟春;杨敏;胡建英;

污水处理软件国产化获突破    周军 咸云飞

SAF污水处理技术进入中国    记者 赵引德 贾志伟

标准“渗入”循环经济 污水处理变废为宝    记者 杨飞 通讯员 闫盛霆

污水处理关乎生态环境    本报记者 王芳

污水处理也能安度寒冬了    彭展 谭雄峰

污水处理有望得到国家支持    记者 张锦

污水处理自控系统国产化获突破    周军 咸云飞

我市9万吨污水处理项目竣工    记者 马丽

国内污水处理市场能容五千亿元    记者 黄存

我省污水处理减排工程建投为何缓慢    记者 何显春

固定化活性污泥与白腐菌处理焦化废水    卢永

活性污泥利用挥发性脂肪酸储存聚羟基脂肪酸酯的研究    李金娟

基于生物捕食的剩余活性污泥减量研究    陈晓飞

利用活性污泥混合菌群合成聚羟基烷酸脂的研究    陈玮

利用活性污泥混合菌群合成聚羟基烷酸脂的研究    陈玮

复合生物反应器—膜分离技术处理城市污水的试验研究    曹斌

污水处理厂多环麝香污染物的分布特征及去除途径的初步研究    曾祥英

制浆造纸废水生物处理过程建模与控制    康家玉

活性污泥和生物膜的胞外聚合物性质及其对污泥性能影响的比较研究    刘翔

紫外线损伤微生物机理及增强活性污泥降解特性应用研究    江映翔

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计算机仿真软件的开发及应用    范石美

高浓度活性污泥法在处理生活污水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黄伟

基于ASM3的活性污泥模型改进及其应用研究    李玉新

PO皂化废水处理工艺及设备的研究    邵芳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污水生化过程建模的研究    梁斌

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过程仿真软件设计及在控制中的应用    商敏儿

活性污泥数学模型在天山污水处理厂工艺优化改造中的模拟研究    赵振

活性污泥模型实际应用以及适应性研究    孙宗健

循环活性污泥生物膜工艺(CAS-BT)去除有机污染物的研究    孙大群

调整运行参数和添加水丝蚓对活性污泥水处理系统的影响    杨秀芬

 
关键词: 高浓度活性污泥

[ 学术论文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相关学术论文推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论文
智能推荐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