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论文 > 清洁节能 > 正文

人工快渗系统处理工业园区污水厂尾水研究

关注热度:164   来源:新能源学术论文  作者:石国玉
相似论文 相关推荐 你可能关注 点击排行 我要评论

【摘要】:本文选取合肥某工业园区污水厂尾水,使用人工快速渗滤系统进行尾水处理,通过实验研究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去除污染物的可行性、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污染物降解归趋机制以及CRI系统的动力学模型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人工快渗系统处理污水厂尾水,在系统进水COD保持在100mg/L左右时,CRI系统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表现出良好的去污能力,COD去除率平均达到62.87%,氨氮的平均去除率也达到51.78%;在试验中,在采用1:5的湿干比的情况下,人工快渗系统达到去除对污水中氨氮、COD的最好效果。改变系统的水力负荷对COD的去除效果影响较小,1.5m/d时表现出更好的去污效果。污染物降解机制的实验研究表明,生物作用和非生物作用对系统污染物的去除都有重要作用,相比而言生物作用对污染物的去除作用更大些,生物作用对系统中COD的去除率达到84.4%,而非生物作用对系统中COD的去除只占有15.6%。 通过假设,构建线性和指数模型,通过实验数据验证模型,反映系统去污情况。根据试验分析,分别得出COD线性和指数模型分别为Ln(Co/C)=0.0018H, C/Co=0.9614e-0.8588x;氨氮线性和指数模型分别为Ln(Co/C)=0.0104H+2.0784和C/Co=0.9996e-2.7238x;正磷酸盐的线性模型为Ln(Co/C)=0.0017H,指数模型C/Co=0.9537e-0.7904x,除了氨氮去污线性模型外,其他数值模型都很好的反映了实验数据趋势曲线,通过对比研究可以得知,指数模型要优于线性模型。
【关键词】:人工快渗系统 污水厂尾水 动力学 降解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X703.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7
  • 致谢7-10
  • 插图清单10-11
  • 表格清单11-12
  • 第一章 绪论12-23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12-13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3-21
  • 1.2.1 污水土地处理系统13-16
  • 1.2.2 人工快速渗滤污水处理系统16-19
  • 1.2.3 人工快渗系统的实际应用研究19-21
  • 1.3 课题的来源、研究目的以及意义21-22
  • 1.3.1 课题来源21
  • 1.3.2 课题研究目的21-22
  • 1.3.3 课题意义22
  • 1.4 关键问题22-23
  • 第二章 实验设计23-29
  • 2.1 实验内容及实验目的23
  • 2.2 实验尾水的来源及水质23
  • 2.3 实验装置设计23-24
  • 2.4 实验测试项目与方法24
  • 2.5 实验仪器设备及实验药品24-26
  • 2.6 课题研究内容和主要技术路线26-27
  • 2.6.1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26
  • 2.6.2 研究的预期成果26
  • 2.6.3 技术路线26-27
  • 2.7 实验方法27
  • 2.7.1 湿干比实验方法27
  • 2.7.2 水力负荷实验方法27
  • 2.7.3 污染物去除机制实验方法27
  • 2.8 实验方案27-29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29-44
  • 3.1 可行性研究29-30
  • 3.1.1 实验方法29
  • 3.1.2 实验结果29-30
  • 3.2 系统稳定性影响因素的研究30-41
  • 3.2.1 湿干比对人工快速渗滤系统运行效果的影响31-34
  • 3.2.2 水力负荷对人工快速渗滤系统运行效果的影响34-36
  • 3.2.3 水力负荷周期对人工快渗系统运行效果的影响36-39
  • 3.2.4 填料厚度对 CRI 系统运行效果的影响39-41
  • 3.3 人工快速滤系统有机物归趋机制研究41-43
  • 3.3.1 实验方法41
  • 3.3.2 人工快速滤池系统 TOC 的生物与非生物去除机制研究41-43
  • 3.4 本章小结43-44
  • 第四章 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44-56
  • 4.1 理论假设和模型的构建44-48
  • 4.1.1 理论假设44
  • 4.1.2 线性模型构建44-46
  • 4.1.3 指数模型构建46-48
  • 4.2 实验条件48-49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49-53
  • 4.3.1 COD 去污动力学分析49-51
  • 4.3.2 NH3-N 动力学分析51-53
  • 4.4 正磷酸盐去污动力学分析53-54
  • 4.5 本章小结54-56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56-57
  • 5.1 结论56
  • 5.2 建议56-57
  • 参考文献57-6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62-63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填料厚度对人工快速渗滤系统运行效果的影响    袁东;张红晓;

污水的土地处理特性分析    李慧,王俊岭

微污染原水净化技术综述    钱庆玲,范瑾初,吴国权

人工快渗污水处理系统水力负荷周期的设计    何江涛

混凝法处理有机氯农药废水的研究    杨新萍,王世和

污水土地处理系统中干湿周期的室内模拟试验研究    郝火凡

污水土地处理工艺中的土壤堵塞问题    张建,邵长飞,黄霞,刘志强

人工快速渗滤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李正昱,何腾兵,杨小毛,潘彩萍,钟佐燊

改进型人工快渗系统处理污染河水中试    刘家宝;杨小毛;王波;赖梅东;钟佐燊;

湿干比对人工快渗系统除污性能的影响    郭劲松;王春燕;方芳;殷亮;姚若虚;

新型人工强化土地渗滤系统工艺及技术研究    崔程颖

污水毛细逆渗土地处理系统的实验研究    谭波

三峡地区人工快速渗滤系统污水脱氮的试验研究    唐翌

生活污水土地处理技术    封丹;严群;李健昌;赖兰萍;韩磊;黄俊文;罗仙平;

砂滤池系统处理北方农村生活污水试验研究    王艳芹;袁长波;边文范;姚利;李国生;张昌爱;刘英;

安徽沿淮地区潮土理化性质及低养分机理研究    宋晓梅;桂和荣;陈兆炎;

两淮煤田山西组顶部高岭石泥岩特征及其成因    胡宝林

废水处理中的常用高级氧化技术    张志宏;

景观水微污染控制    蔡昌凤,徐建平

Fenton试剂处理异戊基黄药生产废水的研究    唐义;万静生;王健;

现代居住区水景治理方法的探讨    李茂茂;

浙江省农村水污染现状及处理技术探讨    龚跃;吴开明;黄栋;郦颖;

重铬酸钾法测定化学需氧量消解时间的研究    秦福春;朱纯祥;

人工快速渗滤技术及其水处理应用    崔康平;周元祥;许为义;彭书传;

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工程实践分析    张建强;李倩囡;许文来;

臭氧氧化法处理叔丁醇废水试验研究    张树德;李婷;高伟杰;

人工快渗污水处理技术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应用研究    杨小毛;梅立永;赖梅东;刘欢;李旭宁;

某小城镇污水处理厂的BOT运行模式及效果    刘康怀;龙飞;梁怡;高明河;

二级处理水中残留有机物分子量分布特征及适用的膜法预处理技术    王磊;王旭东;刘莹;段文松;

人工快渗技术在受污染河道水环境生态修复中的应用    赖梅东;刘欢;张海凤;梅立永;李旭宁;

人工快速渗滤系统中硝化菌群脱氮作用解析    马鸣超;姜昕;李俊;何江涛;

污水人工快速渗滤系统中氨氧化菌16S rDNA的DGGE分析    马鸣超;姜昕;刘菲;李俊;

污水人工快速渗滤系统中厌氧氨氧化菌的分子生态学分析    姜昕;马鸣超;李俊;钟佐燊;

城市污水生物絮凝吸附工艺的特性及模拟研究    刘绍根

人工湿地处理城镇污水和猪场废水研究    李淑兰

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适用技术及机理研究    张增胜

崇明前卫村微污染水体的生态修复与基质研究    张小东

盆地含水系统与地下水流动系统特征    蒋小伟

河流渗滤系统中BTEX污染去除机理研究    马燕

铵态氮在包气带介质中的吸附机制及转化去除研究    陈坚

钛硅复合氧化物的制备及在微污染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王韵芳

超声预处理组合技术改善污水污泥厌氧消化的研究    刘畅

重庆市地下河发育、分布的控制机制及水文地球化学区域特征研究    蒲俊兵

武汉市内湖富营养化周年变化规律的监测及初步讨论    杨文静

双能场/生物法降解废水中苯酚的研究    陈静颖

波形潜流人工湿地处理模拟生活污水的研究    楚伟伟

土壤渗滤处理小城镇污水的试验研究    田立

聚氯乙烯超滤膜亲水性改性及水过滤性能研究    谢荣华

废水高价值回用工程运行参数优化研究    吴家珍

自制改性TiO_2可见光降解亚甲基蓝的研究    刘伟娜

双氧水、活性炭、沸石不同组合对污水深度处理的试验研究    李海洋

土壤自净化特性及公路导排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李海

臭氧/生物沸石处理湘江微污染水试验研究    郑思鑫

快速渗滤在小堡村污水治理中的应用    纪峰,潘安君,李军

废水处理与利用生态工程Ⅱ—类型及一些案例    赵思平,颜京松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艺与设计    王薇,俞燕,王世和

快速渗滤土地处理系统对城市生活污水中N、P去除的优化研究    孙静,郭伟,李小宁,孙贻超,邓小文

生物膜法A/O/O工艺城市污水脱氮处理的挂膜启动    李亚新,张宏伟,连瑛秀,张培骏

乳山市造纸厂废水土地处理工程技术    于秀玲,李万庆

土壤毛管渗滤污水净化绿地利用研究    杨丽萍,田宁宁,褚富春

人工湿地系统去除藻毒素研究    吴振斌,陈辉蓉,雷腊梅,宋立荣,付贵萍,金建明,贺锋,何振荣

污水处理生物技术的应用    况琪军,胡征宇,夏宜琤

长江流域水环境的主要问题、原因及对策探讨    方子云

区域土壤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应用——以重庆市为例    刘洪斌

污水土地处理系统相关机理研究及实践应用    郝桂玉

一体化A/O生物膜反应器脱氮特性的研究    姜苏

区域尾水控制初探——以昆山市为例    于海霞,左玉辉

硝酸镁尾水在除盐水阳床再生中的应用    丁玉辉

尾水用于循环冷却水的主要障碍和防腐试验研究    华素兰,王丽萍,张雁秋

胶磷矿正反浮选尾水电化学处理利用研究    孙家寿,束国生,ЗА托洛夫莫娃,ВА强图里亚

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生物处理尾水的性质研究    宋玉;李鸿江;赵由才;楼紫阳;刘清;

放马山磷矿选矿试验尾水的处理研究    孙家寿

高浊度钼选矿尾水治理的研究与应用    罗旭东,倪健

浓香型白酒蒸馏尾水中香味物质的分离与应用    庄名扬;

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紫外线消毒的设计及应用    阮景章;

BAF装置对二沉池尾水水质处理效果初探    疏鸣;

印染生化尾水树脂脱附液处理工艺研究初探    许玲;李爱民;范俊;蒋淡宁;

地下厂房工程尾水系统开挖施工技术    舒崇军;

植物-生态工程对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的净化效果研究    郝虎林;杨关设;陈里晋;杨肖娥;

降低某铅锌矿浮选尾水pH值工业试验研究    郭月琴;马晶;

降低某铅锌矿浮选尾水pH值工业试验研究    郭月琴;马晶;

竖井式退水口在涡河治理工程中的应用    梁羽飞;

降低某铅锌矿浮选尾水pH值工业试验研究    郭月琴;马晶;

粉丝尾水蛋白营养评价    徐琪寿;葛玉章;韦京豫;陈汉民;

化工生化尾水中卤代烃类物质的去除研究    周友冬;李爱民;唐松林;双陈冬;

阴离子交换树脂对印染工业生化尾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的去除    范俊;唐松林;王津南;李爱民;

水厂“尾水”排放不再“拖泥”    记者 赵晖

洪泽尾水再利用工程太阳能水生态修复系统技术成熟    袁安全 鲁金香

我市将建设尾水导流工程    记者 柏苏民 通讯员 于新兰 黄利民

徐州兴建治污工程要让尾水派上用场    新华

徐州市污水处理尾水导流工程将全面开工    本报通讯员 颜长生 柏苏民 耿海文

每天提供2万吨尾水    陆上早 小莉

我市达标尾水排江工程竣工    王锦萍 凃贤平

徐州市尾水处理工程建设推出新举措    本报通讯员 颜长生

永德有色尾水回收锌创效益    云文

“尾水”保洁 节约减排一举两得    余国华 刘芸 记者 顾晶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徐州段尾水导流工程关键问题研究    刘广民

柑橘皮生物活性炭研制及渗滤液后续处理技术研究    谢志刚

黄海南部近岸海域水动力特性及污染物输移扩散规律研究    徐明德

高盐高氮磷榨菜有机废水与城镇污水协同处理脱氮除磷研究    司马卫平

猪场废水氮磷MAP回收工艺及其对传统厌氧—好氧处理系统的影响研究    张冬梅

水电站调压室设置条件及运行控制研究    鲍海艳

河工模型相似理论和自动测控技术的研究及其应用    虞邦义

天津地区雾迷山组热储地下热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    林黎

不同水生植物配置模式对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尾水的净化能力研究    杨珏

焦化废水尾水O_3氧化消除消毒副产物生成潜能的研究    袁孟阳

制药废水尾水生化前预处理工艺的试验研究    闫钰

光催化氧化流化床深度处理焦化废水尾水过程中有机组分变化的考察    夏芳

4种不同净化工艺对池塘养殖尾水净化效果的比较研究    王国清

焦化尾水深度处理试验研究    徐焱

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中磷的形态分析及除磷研究    徐伟勇

复合填料人工快渗系统处理化工尾水的实验研究    汪洋

河床式曝气生物滤池对污水厂尾水的试验研究    孙文鹏

尾水河道水流的定床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研究    刘风学

 
关键词: 人工快渗系统

[ 学术论文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相关学术论文推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论文
智能推荐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