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论文 > 生物质能 > 正文

基于维护土壤功能的大豆秸秆生物质能开发潜力分析——以黑龙江省为例

关注热度:83   来源:新能源学术论文  作者:刘贞 吕指臣 朱开伟 蒲刚清
相似论文 相关推荐 你可能关注 点击排行 我要评论

【摘要】:为衡量大豆秸秆的生物质能潜力,使其得到合理的可持续开发,采集大豆秸秆时,要考虑为维护土壤功能所保留的秸秆量。综合相关文献研究,得到黑龙江省各类型土壤的大豆秸秆保留量的最小值、中间值和最大值,设计出大豆秸秆最高保留、适中保留和最低保留3种不同的情景。基于上述设计,考虑大豆秸秆可收集率、燃料比率等因素综合运用线性回归的方法,计算出不同情景下的大豆秸秆能源潜力。研究结果发现:假设未来无秸秆燃烧,在最高保留情景中,黑龙江省在2020年、2030年、2050年的大豆秸秆可开发利用的潜力分别是213.49、237.82、296.75万吨;在最低保留情景中,相应年份大豆秸秆可开发潜力将会达到353.14、373.27、431.54万吨。可以看出,维护土壤功能时,可开发的大豆秸秆潜力虽然有限,但对农业的发展有益,也利于生物质能的可持续性开发。
【作者单位】: 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重庆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关键词】生物质能 秸秆 土壤功能 大豆秸秆保留量 黑龙江省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可再生能源总量目标分配机制及其有效性检验”(71073095)
【分类号】:F323.214;F224
【正文快照】:
的降雨类型对土壤侵蚀过程的重要影响[3]。Ale-一、引言jandro等通过模型及实证研究测算出为防止水土流失应该保留的秸秆高度[4]。在防止风蚀研究方农作物秸秆的开发利用对农业生态尤其是对面,陈莉等运用的模型是WEPS,主要是通过考虑耕地土壤有着重要的影响,因而合理地开发利


您可以在本站搜索以下学术论文文献来了解更多相关内容

RUSLE侵蚀模型的应用及进展    陈云明,刘国彬,郑粉莉,张卫

旱地农田不同耕作系统的能量/碳平衡    王小彬;王燕;代快;武雪萍;赵全胜;张丁辰;冯宗会;蔡典雄;

雨型对东北黑土区坡耕地土壤侵蚀影响的试验研究    温磊磊;郑粉莉;杨青森;沈海鸥;

Mn~(2+)和Mo~(6+)对棉花种子发芽耐盐性的影响    汤菊香,王振河,苏长涛,朱红霞

推进安徽酸性红黄壤地区蓝莓产业化发展刍议    胡勇;吕凯;

华北冲积平原农业土壤容重空间变异性分析    李卓熹;李晓卿;曾宪竞;左余宝;

不同年龄早实核桃园土壤N·P·K含量变化研究    王永利;李保国;齐国辉;郭素萍;王秀玲;

钾素循环及其农业利用    陈烨;连宾;

西藏土壤有锌含量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蒲玉琳;龙高飞;刘世全;陈红君;

吉林西部土壤微量营养元素有效量及其影响因素    施宪;王冬艳;李月芬;靳克;郭珍;

昌黎县葡萄沟土壤肥力综合评价与对策研究    范海荣;常连生;王洪海;顾欣燕;孙景翠;

湖南省晚稻施钾效应及土壤速效钾丰缺指标研究    鲁艳红;廖育林;罗尊长;聂军;黄铁平;夏海鳌;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养分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特征    赵斌;吴献花;吴斌;高卫国;罗维佳;郭红;彭廷纯;高婷;刘忠霖;

滩涂围垦地生态防护林构建技术    单奇华;张建锋;沈立铭;阮伟建;唐华军;陈光才;

“百里茶廊”茶园土壤肥力质量评价    陈江涛;颜雄;

东营市沿海地区农业地质特征    代东峰;徐金欣;姜同海;许静;王德水;

兴安落叶松林下土壤有机质的研究    牛香;魏江生;周梅;刘斌;

长期肥料试验及其对土壤和作物中微量元素含量的影响    李本银;郝秀珍;王慎强;周东美;

海安县土壤养分分布状况    钱钧;丁华萍;吉训凤;林爱华;沙捷亚;

氮肥品种对砖红壤中NO_3~--N淋溶特征的影响    林清火;林钊沐;罗微;茶正早;

上海市耕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研究    杨佩珍;金继运;王国忠;毕经伟;

广西和福建两省荔枝园土壤养分吸附特性研究    杨苞梅;姚丽贤;张政勤;李国良;何兆桓;周昌敏;黄连喜;涂仕华;

四川丘陵地区秸秆还田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措施——以江油市为例    陈荣树;

湘中南红壤地区土壤质量特征与退化红壤的肥力调控技术研究    刘杰

缙云山典型林分对径流水质的作用及评价研究    刘楠

低覆盖度行带式固沙林促进带间土壤、植被修复效应的研究    姜丽娜

长春市绿地铅污染评价及其植物修复研究    李翠兰

采煤驱动下平原小流域生态演变规律及评价    孟磊

基于GIS和RS的干旱区绿洲耕地质量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    王玲

当归产量和品质形成对海拔的响应及生理机制    王惠珍

太湖地区典型农田土壤氮磷时空变异及对水环境的影响研究    朱红霞

不同空间尺度区域氮素收支    遆超普

黄壤旱坡地磷积累、迁移及其环境影响评价    刘方

基于遥感和GIS的三北地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研究    姬翠翠

张宣葡萄产区土壤铜、锌分布特征及与葡萄品质的关系    耿慧

流域非点源污染模型的比较与不确定性研究    李明涛

基于GIS的县域耕地地力评价的研究    白妙妮

基于RUSLE模型的重庆市土壤流失方程研究    陈正发

长白山地区四种森林类型土壤理化性质及水源涵养功能    方伟东

能源植物曼陀罗耐盐性的初步研究    白鹏莉

县域尺度农田养分空间变异与肥力综合评价    刘东海

土壤性质对外源磷化学有效性及吸附解吸的影响研究    贾兴永

基于SWAT模型的灌区农田退水氮磷污染模拟及调控研究    黄仲冬

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李孝勇,武际,朱宏斌,王允青

秸秆还田的作用与方法    胡海生;

碳酸盐黑钙土改良培肥技术研究    王晓军;于凤芝;高同彬;周光明;杨思平;周高飞;

有机物料的腐解及土壤有机质的调控    王兆荣;王宏燕;种传立;

不同还田方式下有机物料有机碳分解规律研究    迟凤琴;匡恩俊;宿庆瑞;张久明;

农业土壤固碳对缓解全球变暖的意义    杨学明,张晓平,方华军

未来中国的农业资源综合生产能力与食物保障    陈百明

土壤碳储量减少:中国农业之隐患──中美农业生态系统碳循环对比研究    李长生

亚热带和黄土高原区耕作土壤有机碳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吴金水,童成立,刘守龙

土壤呼吸作用和全球碳循环    李玉宁,王关玉,李伟

养分管理与耕作措施对旱地土壤碳消长过程影响的研究    王燕

城市化进程中土壤功能演变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韩春建;吴克宁;刘德元;宋建军;许凯;

全球尺度过量氮元素输入的土壤功能响应    Mark Adams;Phil Ineson;Dan Binkley;Georg Cadisch;Naoko Tokuchi;Mary Scholes;Kevin Hicks;孙会首;

区域土壤主要功能评价研究——以郑州市为例    王秀丽;吴克宁;李玲;赵华甫;梁思源;

食细菌线虫对热或铜胁迫下土壤功能稳定性的影响    冯运;朱冬;刘满强;陈小云;李辉信;胡锋;

城市化对郑州市土壤功能演变的影响    孙志英;吴克宁;吕巧灵;赵彦锋;李玲;韩春建;

考虑维护土壤功能的玉米秸秆能源开发潜力模拟    刘贞;David Fridley;

干热河谷典型区土壤功能对不同植被恢复措施的响应    纪中华;李建增;闫帮国;钱坤建;潘志贤;奎建蕊;

食真菌线虫对热或铜胁迫下土壤生态功能稳定性的影响    陈石;陈小云;李辉信;胡锋;刘满强;

土壤功能评价指标解译    梁思源;吴克宁;

    

区域土壤主要功能评价研究    王秀丽

 
关键词: 生物质能

[ 学术论文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相关学术论文推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论文
智能推荐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