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家说 > 核能原子能 > 正文

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当前两岸关系及未来发展前景的认识

关注热度:2105
相关推荐 你可能关注 点击排行 我要评论

【专家解说】:  两岸经济关系现状及前景     美国博尔大学经济系教授 郑竹园     (一)前言    近两年来,海峡两岸经济发生明显的转变。大陆经济在持续七年的向下调整后,1999年下半年开始由谷底回升,2000年以来,出口贸易持续上升,消费市场转趋活跃,股市及房地产呈现向荣,投资环境逐步改善,吸引大量外资投入。台湾经济也由1999年下半年开始回升,但自去年五月政权移转后,由于新政府财经政策诸多失误,境内人投资环境迅速恶化。再加上朝野政争不断、投资者失去信心,导致股市大幅滑落,民间金融资产严重缩水、经济陷入低迷状态。企业为求生存,纷纷外移。其中有相当大部分整移至中国大陆。在西进热潮的带动下,去年两岸贸易突破三百亿美元,为1991年的四倍,台湾接单大陆制造已成为两岸经贸合作的新模式,两岸经济相互的依存度不断上升,正加速形成一个经济共同体。    (二)两岸投资环境的变化    促进台资大量进入大陆的主要因素,是两岸投资环境的变化。一方面是大陆投资环境的改善。对台资发生磁吸作用。另一方面是台湾投资环境日趋恶化,对台资外移起推动的作用。    大陆为争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近年来从多方面改善对外贸易及投资环境。首先是对外经法规进行清理修改,完善现行涉外经济立法,建立一个统一及透明的法律体系。据外经贸部公布的资料,截至今年一月,共清理外经贸方面法律文件1113件。其中行政法规164部,部门规章887件,双边经贸协定191份,双边投资保护协定72份。将废止行政法规114件、部门规章459件,使大陆经贸法规能接近国际水平,降低外商投资的疑虑。    其次,大陆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高速公路、港口设施、电力供应均有显著进展。五六年前,长江三角洲一带是缺电地区。经过近几年扩建电厂后,如今已出现电力过剩。为吸引外资投入,大陆共设立5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用各种优惠条件,吸引外资从事电子信息、软件、生命工程、新材料及新能源等方面的产业。不仅提供低廉地价,及充沛劳动力,且全面改善服务体系,形成由上海到苏南一带的新经济增长点。    第三大陆整体经济,经过前几年的调整,已进入循环向上的轨道。国有企业占全国工业比重,从90年代初期55%,下降到38%。民营企业大量涌现,沿海地区人均GDP已高于世界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一个中产阶级正加速形成。民间消费能力大幅上升。使中国大陆有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内销市场。今年五月,20多家著名跨国公司首脑在北京举行第四届北京“国际周”,许多跨国公司首脑即公开表示不但要将研发机构直接投入中国,同时并建立采购中心。种种迹象指出中国大陆已由潜在的巨大市场转变现实的巨大市场。海外投资者的态度,也由审慎而演变为积极,由短期投资而转变为长期经营。    与大陆投资环境比较,台湾近年的投资环境不但未见改善,且正加速恶化,首先是影响企业生存的基本要素包括土地价格、劳力工资、能源供应业或取得困难,或成本加重,严重影响企业的经营。台湾地狭人稠,土地资源有限,前四十年的全面开发,使地价扶摇直上。近十年的房地产投机炽热,工厂建地更难获得。再加上居民坏保意识高涨,举凡石化、电力、化工等产业,厂地更难获取。台湾工资,经过二十年来的提升,不但远高于中国大陆,也比邻近地区为高。去年新政府上台后,为争取劳工支持,未经审慎规划,即贸然宣布将每周小时减为42小时,使工资成本一下提升18%,工资上升,对业已丧失竞争力的传统产业及中小企业,无异雪上加霜。缩短工时案通过后,厂商忧虑大增。作为台湾石化龙头的台塑,即宣布今后将不再在台湾岛内进行大规模投资。据台湾“经建会”的估计,实施新工时制后,企业工薪成本将增加1176亿元(台币),使中小企业平均纯利率由原来2.35%下降为0.34%,几乎是无利可图。    影响企业信心的另一因素是水电供应缺乏保证。台湾前期的经济发展,由于三座核能电厂的兴建,电力供应无虞。近十年来,工业与用户用电激增,电力已呈不足。乃决定兴建第四座核能电厂。已与美国奇异(GE)公司签订合同并投入巨资进行建厂。但由于民进党党纲有反核能的规定,新政府上台后即不顾现实需要,断然宣布停建核四。据台湾综合研究院的研究报告,一旦停建核四,四年后北部地区电力将告不足。无论新政府提出水力发电或以煤气电厂取代,可能性皆不高。发电成本将大增。停建核四,仅工程中止的损失及修改后与外商合约的补偿费用,将达887亿台币。不但台湾物价将大幅上涨,GDP成长也将下降一个百分点。废建核四的决定不但强化企业外移的决心,且引发政局的动荡。经过100多天的转拆,最后给以续建落幕。但执政党仍企图在今冬“立委”选举后要发动公投,显示核四前途仍属未定之天。    除土地、工资、能源等不利条件外,新政府上台后,财经政策反覆摇摆,朝令夕改,且政出多门,令人无所适从。再加上民众不合理抗争层出不穷,在这些不利因素的影响下,作为经济晴雨表的股票市场乃不断下泻。去年新政府上台时,台北股市指数为9119点,市值13兆1800亿台币,到今年五月指数剧降为5100点,市值缩水为八兆亿元。在一年时期中,指数跌幅4000点,市值减少四兆二千多亿元。以全体700万投资人计算,平均每一股民流失61万元。股市暴跌,引发社会“负财富效应”,进一步影响投资者信心。境内景气一路下滑。今年第一季GDP成长率只有1.04%创下26年来最低纪录。政经环境的逆转,促使企业加速外移,出现近年来日益炽烈的企业西移热潮。    (三) 两岸产业转移新态势    台湾厂商投资大陆已有十年的历史。前八年移往大陆产业,多为劳力密集的加工工业。劳工工资占生产成本65%以上。主要为伞具、鞋类、小五金、玩具、纺织、塑胶等台湾已列为“夕阳”工业的产品。但近年情况丕变。台商西移的主力,已不是劳力密集的 “夕阳工业”,而是作为台湾经济新支柱的电脑及资讯工业。    近几年来,台湾在国际市场上占极大比重的资讯产品,如滑鼠,电源供应器等,已有九成转移至大陆生产。扫描器、显示器、监视器等有六成至八成在大陆生产。基于成本考量,桌上型电脑和主机板也有近5成厂商在大陆生产。去年台湾厂商在大陆的主机板硬体产品产值达185亿美元。占大陆去年硬体产品值72%,大陆已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三大资讯硬体生产国。    电子资讯产业到大陆投资设厂的主要原因,是国际市产量激增,竞争剧烈,产品价格大幅下降,降低成本成为企业生存条件。大陆无论在工资,土地,电力供应各方面,均远比台湾低廉。台商只有到大陆才有生存发展空间。台湾半导体产业巨擎,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指出,台湾资讯产业人才缺乏设计和创新能力,主要是市场太小。他认为未来十年,大陆市场将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次资讯市场,台商一定要把大陆纳入市场规则。据北京《人民日报》报导,华南地区数以千计的台湾电脑企业,正呈现星罗棋布之势。最近一年更由广东向华东各省延伸。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已成为台湾资讯产业转移的首选目标。上海的吴江及附近的昆山,已形成台湾资讯周边产品的生产基地。台湾大同公司集团在大陆最大据点的吴江新厂,今年四月启用,生产低档电脑及资讯财边产品,三年内营收将近10亿美元。大同集团西进投资额已超过新台币一百亿元。由王文洋与江锦恒合办的八英寸晶圆厂及台湾科技界名人张汝京正在兴建中的类似厂区,二者投产后的晶圆产量合计将达台湾晶圆总产量的1/5。上述这些报导,指陈一重要事实,即台湾经济支柱的资讯产业,正全面移住中国大陆。    除高科技行业外,台湾另一重要产业,石化工业,也开始向大陆转移。石化轻油裂解厂属于高耗能及高耗水产业,充沛廉价水电与土地供给是发展的必要条件。台湾因受资源条件的限制,大石化集团已难有发展的空间,转赴大陆投资成为唯一出路。台湾石化产业龙头的台塑初步决定是在宁波梅山岛石化区投资百亿美元。初期兴建年产30万公吨的聚氯乙稀(PVC),供应南亚塑胶公司散布在大陆约十一座加工厂。然后再依大陆市场产品需求,增设其它的塑胶原料生产厂。依台塑规划,如不包括炼油厂,兴建三百万千瓦的燃煤发电厂,轻油裂解厂及其它附属的石化中间原料厂,总投资资金可能超过一百亿美元。将成为台湾企业集团在中国大陆最大的投资项目。    在传统工业方面,台湾的家电业、自行车业及纺织业,近年也纷纷将生产重心移往大陆。面临加入世贸组织后外贸进口竞争的压力、台湾家电大厂如大同、东元、声宝等,不是将生产线移至大陆,就是加重大陆据点的产能。大同在上海已设立马达厂,计划五年内产量将超过台湾母厂。东元在广东有商用冷气空调厂,在苏州有马达厂,今年更将台湾大部分家电产品转移大陆。声宝在天津已有洗衣机及冰箱厂,也准备加强在大陆投资的新布局。显示大部分家电企业,在降低成本的考量下,正加速西移的步伐。    台湾自行车业近十年陆续前往大陆投资,从早期的深圳,到的年上海周边地区,形成华南与华东两大聚落。重要企业,包括美利达、川飞、巨大、利奇等,规模都比台湾母厂为大,过去坚守台湾的日驰企业,最近也在华东承租厂房,进军大陆。大部分厂商的决策是“市场在哪里,投资就在哪里。”当全球买主的眼光投注在大陆时,业者只能到大陆投资。何况大陆本身,还在日益庞大的内需市场,形成一大磁场,吸引台商大举进入。    (四) 两岸分工合作新格局    在台商大举西移的情势下,两岸经济关系已进入一新阶段,一个分工合作的新格局,正在迅速形成中。    过去台湾厂商的经营方式,由制造到出口,大都在岛内完成。近年已转变为由台湾输出机械及中间原料至大陆,利用大陆低廉劳工及土地等要素加工制造,再出口的运筹模式。不但带动台湾对大陆的出口,也使两岸的分工合作更趋紧密。据台湾“经济部”“2000年制造业对外投资实况调查报告”透露,多数到大陆投资台商,系由台湾母公司负责行销,在台湾向外接单。但有相当大部分系由大陆制造后出货,其中以资讯电子工业由大陆出货比率30.9%为最高。其次为石化工业(占30.5%),化学工业(占29.6%)和金属机械工业(20.9%)。显示企业对大陆投资后,台湾母公司与大陆投资事业已形成行销与生产出货的分工模式。    两岸经济交流另一新发展,是台湾的资讯厂商,不仅将制造中心转移至中国大陆,由于岛内高科技人才不足。近年进一步将研发中心也西移。据调查,大陆大专院校每年都能训练出14万5千多名电脑工程师,而台湾每年只能训练四千多名。许多跨国公司为充分利用大陆庞大的人力资源,纷纷在上海、北京等科技人才集中地区设立研究发展中心。目前已有一百多家涉及电脑、软件、通信、化工、汽车、医药业领域。受西方跨国公司的影响,台湾资讯大企业,包括宏电、神达、大众、鸿海、鑫明、广达、仁宝、英业远、华硕、明基、华宇、大同、伦飞等,也都在大陆建立颇具规模的大型研发中心。不仅为硬体产品开发相关的软体,同时也积极研究LINUX作业系统应用软件。这些台资资讯研发中心,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苏州、广州及西安。与清华、复旦、交大等学术单位合作。显示台湾的大型企业,在制造能力西移之外,研发基地也逐步移步移往大陆。    过去台资进入大陆,带有探测性质,缺乏整体配套措施。经过近十年来的发展,台商已择定有发展远景的地区,成群进驻,逐步形成台商特区。如广东的东莞即有外资企业13800多家,大多来自台湾。由上海到苏州的高速公路沿线,包括昆山、吴江等新经济开发区,都是台商聚焦的热点。据估计,这一地区的台商已达二十万人。往往一核心企业移入,相关零件制造商也随之而至。在台商高度集中地区,如东莞及昆山,为安定台商生活,最近更获得两岸政府的许可,设立台商子女学校。其情形类似欧美的“唐人街”或“中国城”,带有“一国两制”的色彩。    台商大举进入大陆。两岸经济依存度不断提升。根据大陆官方资料,截至2000年底,在大陆台资企业已达4万7千家,合同台资金额486.6亿美元,实际投入金额263.8亿美元。但据台湾“中央银行”的估计,台资流入大陆已达700亿美元,台湾经济界估计更高达美金一千亿美元。在大幅投资的带动下,两岸贸易去年创历史的新高峰。据大陆贸易统计,去年两岸贸易额为305.3亿元,比前年增长30.1%(台湾方面统计为323.8亿美元),为1979年的396倍。截至2000年底,累计两岸贸易总额已达1909.3亿美元,其中大陆对台出口为310.4亿美元,自台进口为1598.94亿美元,台湾顺差1288.54亿美元。台湾已成大陆第五大贸易伙伴,第二大进口市场。大陆则成为台湾第二大出口市场和最大贸易顺差来源。两岸贸易占台湾贸易比重由1982年1.71%上升到去年的11.1%。台湾对大陆出口占总输出比重,更由1982年的0.88%上升到去年17.01%,两岸经贸的依存度,正与日俱增,且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五)两岸经济交流的前景    两岸经济关系在双方加入世贸组织后,由于经贸活动有了共同规范,彼此互补互利的空间将大幅增加。经贸往来将更为频繁,而可能建立更有效率的分工体系。从两岸官方近月的动向视察,未来的发展将朝三个方向推进。    第一、台湾对大陆的投资,将从以制造业为主,向金融、保险、电讯、旅游业行业发展。在金融合作方面,加入世贸后,两岸贸易与资金往来将大幅增加,对资金融通调拔的需求更为迫切。为解决台商在大陆发展对资金融通的需求,台湾商业银行到大陆设立分支机构乃势所必至。最近台湾“财政部”与“中央银行”已拟定“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金融业务往来许可办法”,将开放境内银行赴大陆设立代表人办事处,为金融业进科大陆的先声。    大陆的证券市场,过去的台商极少涉足,近年由于B股狂烈上扬,引起台商兴趣,部分台资开始投入。迄今为止,外商不能买卖A股,也不能在大陆进入A股市场。初步规定,凡早期前往大陆投资已有三年盈余纪录的台商,缴税纪录良好,无漏税问题,将可申请上市。据统计,有可能上市的台商企业将有40家。在未来两岸经济关系中,双方资金互入股市,将是一重大突破。    大陆的保险业,由于人口基数庞大,已成为国际瞩目的热点。去年大陆保险密度(即人均保费收入)为人民币127元,远较世界平均水平360元为低。保险深度(即保费收入占当年GDP比率)不到1.8%,也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6%—7%)。这两个指标说明大陆保险市场潜力巨大。目前大陆市场上外资公司已有19家。另有27个外资营业机构,国内保险公司13家。加入WTO后按所作承诺,必须开放外资,将为台湾保险业创造一进入机会。    第二、两岸投资及贸易将由目前的单向逐步走入双向。过去十年只有台商投资大陆,未见陆资进入台湾。主要是台湾方面尚未开放陆资入台。最近有关陆资入境已获得台湾高阶层人士的支持。台湾“中央银行”总裁彭淮南即表示赞成开放陆资投入台湾房地产、不一定限于办公大楼,也可以放住宅区,以舒解台湾不景气的房地产业。    第三、两岸加入WTO后,三通也难免。过去许多人为障碍将废除,货运朝发夕至,运输成本大幅减低。台湾的半成品可以到大陆加工,大陆台资的产品也可以回销台湾,使两岸间的产销关系垂直分工向水平复合式分工发展,将带动相关产业的产业内贸易,进一步提高两岸贸易的幅量。    两岸经济关系,经过近十余年的发展,相互间的依存度不断上升,已形成一经济共同体。据台湾“经济部”的报告,从1987年到1999年,两岸贸易总值增加17倍,平均每年增长26.6%,远高于对其它地区的增长率。目前台湾出口贸易中,对大陆出口占17%,如连经由香港转口合计,已成24%。台湾接单,大陆出货比率已超过40%。台湾技术密集产业与制造业对大陆投资经重,高达54%。两岸的经济交流,已抵达相当密切程度。如能打破对立僵局,加强交流合作,不难形成一个共同市场或经济圈。这一个目前包括港澳台湾大陆,未来或可能包括新加坡及海外华商的经济圈,具有丰厚的潜力,有可能成为21世纪经济的“第四极”,与欧美日本并驾齐驱。

进一步了解相关内容你可以在站内搜索以下相关问题

  • 总结国共两党关系的特征,并谈谈你对当前海峡两岸关系发展前...
  • 对当前两岸关系及未来发展前景的认识
  • 谈谈两岸关系发展前景的认识?
  • 候说:"再长的隧道也有出口,再长的黑夜也有天明的时候。两岸血...

进一步了解相关内容你可以在站内搜索以下相关关键词

当前两岸实际情况    两岸关系的未来前景    两岸关系前景展望    两岸关系发展前景    两岸关系前景    海峡两岸关系前景    谈谈两岸关系的看法    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    
 
关键词: 两岸关系 前景

[ 专家说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相关专家说推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相关资讯
热门推荐
 
 
网站首页 | 联系我们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