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家说 > 沼气 > 正文

伊川葛寨规化的农村社区有那些

关注热度:782
相关推荐 你可能关注 点击排行 我要评论


热心网友: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农村居民在农业生产方式基础上所组成的社会...

###

热心网友:

葛寨乡

第一节  位置面积

葛寨乡位于伊川县东南部,距县城17公里,东南与汝阳县毗邻,西连酒后乡,北接白元乡,西北隔伊河与鸣皋镇中溪村相望,总面积60.49平方公里。

第二节  建制沿革

据《嵩县志》记载,葛寨村因村西有葛将军墓而得名,原名葛家寨,后简称葛寨。1948年1月伊川县人民民主政府在该乡黄兑村成立,1958年成立葛寨人民公社,1959年析其北部置白元公社,1962年又分出西南大部成立酒后公社,1983年12月改葛寨乡。

第三节  人口土地形

2007年全乡辖19个行政村,41个自然村,192个村民组,总人口 3.7600万人。耕地面积4.5万亩。葛寨乡地势南高北低,大部分为丘陵,西北沿伊河有小片平川,东南边缘为浅山区,沙元河由南向北纵贯全境。

第四节  矿产资源

葛寨乡地处丘陵浅山区,地下矿产资源丰富。据省地质部门勘测,石梯一带磷矿储量达1700万吨,含磷量达22%以上,最高达30%,矿体长1600米,厚0.85米至8米,储量大,含量高,在河南省属屈一指,为北方控明储量最大的磷矿。位于烟涧村南的龟山脚下西侧仙姑庙前的凉水泉,泉水清澈,冬暖夏凉,水质甘甜,含人体必须的锶、偏硅酸、锌、锰等20多种微量元素,是有待开发的优质矿泉水。

第五节  农业

(一)种植业

葛寨乡是伊川县主要产粮区之一,解放前,葛寨乡耕地全属旱地,解放后,1958年在张棉村修建了东石门水库,全乡50%的耕地为水浇地。1957年11月兴建前富山水库,1972年陆浑干渠竣工通水,1973年11月兴建前富山电灌站,使全乡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5万亩,农作物以杂粮为主,主要有小麦、玉米、水稻、黄豆、黑豆、红薯、花生等。

葛寨乡农业生产条件比较落后,1986年后,葛寨乡注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资580多万元完成坡改梯面积200公顷,小流域治理10平方公里。修复、新建提灌站8个,硬化渠道4万米,全乡水浇地面积由733.3公顷增加到866.7公顷,1990年起,葛寨乡着力推广普及农作物优良品种和农业实用新技术,葛寨种植脱毒红薯1万亩,繁育良种7个,全年增产红薯2.4万吨。1996年,葛寨乡在后富山试验种植食用菌150棚获得成功。1997年,乡政府投资300万元兴建葛寨食用菌服务中心,开始采取中心加基地加农户的方式重点发展食用菌生产。中心下设年制种50万瓶的制种厂1个,年烘干750吨干菇烘烤厂一个,50吨冷库1个,200棚试验厂1个。同时,以服务中心为载体帮助贫困户发展食用菌种植,使全乡种植食用菌农户达3000户,形成了集菌种培育、种植、收购、贮藏为一体的系列化生产体系。中心对农户实行统一供应原料、统一组织装袋、统一供种、统一消毒灭菌、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购销售及由农户分散种植的“六统一、一分离”的经营方式。种植户年收入高者达9000元。同时,服务中心与福建省古田县签订合同,由福建方提供技术指导,包销香菇产品,每年可带动5000户贫困户脱贫致富。年实现产值900万元,利润300万元。2007年种植脱毒红薯1万亩,繁育良种7个,全年增产2.4万吨。所产“伏山”粉条,色泽鲜亮,柔韧耐煮,滑嫩可口,远销山西、陕西、青海、天津等地,年实现销售收入150万元。

葛寨乡沙园、吉章等村种植蔬菜历史悠久。民国时期,仅种植白菜、萝卜、大蒜等常用菜,且品种老化,病虫害严重。建国后,逐步引进土豆、西红柿、黄瓜等新品种。1992年引进大棚种植技术,前富山、黄岭、陡沟等村成为大棚蔬菜种植重点村,大棚芹菜、辣椒、黄瓜、香菜等种植面积扩大,反季节蔬菜品种较多。至2007年,全乡种植蔬菜面积2公顷,总产量700吨。

(二)畜牧业

畜牧养殖是葛寨乡的一大特色。民国时期,大家畜、生猪、家禽均为农民个体饲养,品种杂乱,大多数是杂配繁殖,因个体小,繁殖率较低。建国后,该乡注重引进科学的饲养管理方法和必要的防疫措施,使养殖业得到长足发展。葛寨乡荒山荒坡面积大,牧草资源丰富,张棉村背靠萝顶山,70年代后期就大力发展养牛养羊,1987年全村养牛620头,羊420只,生猪445头,年收入37.5万元,是闻名全县的养殖专业村。1990年,该乡被定为全县畜牧养殖示范乡。1990年后,该项已初步形成肉牛、肉鸡、生猪、山绵羊、肉兔等养殖体系。黄兑、南坪、黄楝树、张绵、沙园等村都大量养殖肉鸡、肉兔、山绵羊、肉牛。2007年全乡牧坡面积达1万亩。牛存栏6080头,猪存栏20000头,山绵羊存栏4660只,家畜存栏9.7万只,畜牧业总收入达2000余万元。

(三)林果业

葛寨乡历史上植树造林较少,仅在东印、杨楼、葛寨等村栽植有较少的杨树、松树、柏树。解放后,葛寨乡各村依据国家“大力造林,合理采伐利用”和“村村有林,户户有树”的精神,开展群众性的绿化活动。1958年,为确保钢铁元帅升帐,各村建立伐木队,90%的大树被砍掉,使该乡的林业生产处于低潮时期。上世纪70年代中期,烟涧村率先开辟200亩果园发展苹果生产。年创产值4万余元。后来梁沟、南坪、沙园、赵村等村都相续种植苹果,总面积450亩,年创产值8.5万元。现在,苹果树都已改为杨树、桐树等树种。水酒路开通后,葛寨乡采取干线公路绿化,刺槐封沟造林,地边广植杨树等措施,使造林面积、林业产值出现稳步上升的局面。改革开放后,葛寨乡加大植树造林力度,2007年,完成山区生态林造林1192亩,退耕还林3780亩,通道绿化57.8公里,百里百米植树造林9公里,面积133亩,完成村庄绿化5个,面积140亩。(窑头、烟涧、前富山、后富山、葛寨),在烟涧村南新发展园林绿化苗木花卉240亩,水洒路9公里补植杨树9000株。共发放退耕还林粮食补助款60万元。至2007年,全乡共有林地面积150公顷,林业总产值8000万元。

第六节  青铜器加工

现在,葛寨乡是远近闻名的“青铜器之乡”,葛寨乡烟涧村是著名的“青铜器加工村”,今年71岁的方兴庆是烟涧村青铜器制作的“创始人”。1963年,方兴庆从新闻中看到一个考古新发现的消息,他开始对古物上了迷,开始研究、试验,并成功制作出仿古国时代的“牛鼻象背铜镜”。后来,他开始仿制青铜器。世纪80年代,方兴庆将技术成果向同村的人公开,帮助他们走向青铜器制作之路。1986年烟涧村开始制作仿古青铜器,多为家庭作坊式生产,规模较小。1987年后,部分村民纷纷仿效,生产规模逐渐扩大,且分工变细,质量提高。当年仿古青铜器制作户达到20多家,2000年达到230多家。同年9月,为使该产业有序发展,葛寨乡成立洛阳市商周仿古工艺有限公司,该公司以“内联农户,外接市场,服务产业,互惠互利,共谋发展”为经营宗旨,带动产业快速发展。2001年底,公司下辖烟涧、葛寨、瑶头、黄楝、吉章等五个仿古青铜器生产专业村,专业加工户达300多家。目前,葛寨乡已成为中原地区仿古制造业的主要基地,有330多个制造专业户,从业人员达1880余人,年创产值1000万元左右,主要产品有东汉马踏飞燕、东周天子驾六、战国方鼎、春秋莲鹤方壶及各种造型壁挂、仿古台灯1000余种,产品远销日本、美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先后荣获河南省农业科技博览会金奖,全国首届民间工艺品展销会和全国民间工艺大展一等奖。2002年素有“殷墟”之称的安阳到洛阳定购“司母戊鼎”,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使烟涧村青铜器声名大振。2003年6月10日中央电视台一套、二套、七套的《走遍中国、历史洛阳》、《青铜秘案》等版对烟涧村青铜器制作做了重点介绍,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河南日报》、《大河报》、《洛阳日报》等众多媒体都对葛寨乡的青铜器加工作了大量的相关报道。

近年来,葛寨乡政府为了把“青铜器之乡”的名片添色擦亮,采取“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形式,以葛寨乡商周仿古青铜器工艺有限公司为依托,吸纳加工户进入,扩大规模,同时注重树立品牌,评选“明星加工户”,开发新产品,更新包装,提高了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

2007年6月14日由河南文化厅产业处、洛阳市文化局、河南文化产业网等一行人组成的考察团,对烟涧村文化产业开发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对烟涧村的文化产业发展作出了指导。

目前,葛寨乡正在紧紧抓住市、县要把青铜器打造成旅游产品的机遇,申报投资300万元建设商周青铜器博物馆和工业园区。

第七节  工业

历史上,葛寨乡工业企业较少,只有吉章、双头寨、杨楼、烟涧等村的苇笆编织手工产品,在清朝比较有名,所编苇席洁白细密,柔软光滑,倍受老百性的喜爱,沙园、烟涧、葛寨、窑头、赵村都建有砖瓦窖,所烧砖瓦做工细,火色匀。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水梁公路的通车,商业、运输业发展较快。80年代中期,全乡从事商业、运输业者达381人,年收入1737万元。商业的繁荣带动了乡镇企业的发展,1992年全乡共有联办、个体企业520家,主要从事建材、建筑、饮食服务等,从业人员4580人,年创产值2710万元。华川建安公司是全乡规模最大的建筑公司,年承包工程总额180多万元。建筑业的崛起为全乡机砖生产提供了信息和销路,葛寨乡利用本地黄土资源丰富等优势,大力发展机砖生产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2006年,全乡有机砖厂7家,年实现产值3000万元。1993年,乡供销社内引外联投资45万元兴建人造板厂1个,产品上市后供不应求,年产值达170万元。在机砖厂兴盛的同时,葛寨村印刷厂、“伏牛”皮鞋厂、张棉采矿厂、黄兑石料厂、黄楝养殖公司、葛寨乡前村假发厂等一批乡镇企业相继建成,巩固了葛寨乡的经济基础,人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至2007年,全乡共有民营工业企业890家,工业总产值38850万元。

第八节  交通通讯

葛寨乡地处山区,民国时期,山路多岖,沙园河从中间流过,河东河西之间的村民沟通甚少。建国后,沙园河上相继建成四座石拱桥,交通条件逐年变好。

一、交通

(一)公路。县乡公路水酒路出白元乡,经葛寨乡烟涧、葛寨、后村、前村,横穿该乡,烟新路经烟涧、黄楝、幸福寨、赵村、沙元、张棉、新村,纵贯南北,形成了便捷的公路交通网络。

(二)村村通。2004年,葛寨乡实施“村村通”农村公路修筑工程。一年内,黄岭、黄庄、王庄、西岭等村至水酒路和烟新路“村村通”工程全部竣工,总计长度37.4公里,共投资40余万元,至2007年全乡“村村通”总计长度 60公里,总投资720 余万元。

村村通工程的顺利实施,使全乡交通运输业日益发达。葛寨村有交通运输专业户9户;出租车35辆,年收入300万元,货运、客运、小三轮等个体运输户80个,农用车、拖拉机570台。葛寨至沙园的面包出租车日运营300台次。至2007年,全乡有家用汽车210辆,家用拖拉机2500台,农村运输业产值达2360万元。

二、通讯

1948年,伊川县人民民主政府在葛寨乡黄兑村成立,并装话机15部。该电话主要是为政府办公而设。建国后,葛寨乡通讯事业得到飞速发展。2006年葛寨乡大部分村被定为“信息村”,通光缆,通宽带,电话入户率达65%以上。2007年全乡程控电话装机容量达4500部,宽带入户200户,手机拥有量6000部,有线电视覆盖率达85%以上。

第九节  商业

清初及民国时期,葛寨乡大部分村的居民在务农之余,大部分有经营小生意的传统,吉章村以“吉章苇席”而出名,葛寨村的土布输出较多,葛寨、沙园有固定的逢单、双日的集日,主要经营粮食、牲畜、农副产品等。1983年,葛寨乡政府成立后,葛寨村沿袭了农历每月逢单的集贸日和每年三月初五的扁鹊庙物资交流大会,吸纳商客如云。

改革开放后,葛寨乡政府驻地葛寨村及邻村烟涧村和葛寨乡南部的沙园村以及中部的前村等专业店日益增多,超市林立。主要经营行业有美容美发、饮食、服装、家用电器,通讯器材。至2007年,全乡个体商户524家,商品营业额750万元。

第十节  村镇建设

民国之建国初期,葛寨乡各村民房多为土坯房,平常岌岌可危,下雨坍塌不断。20世纪60、7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进展,多数民房扒掉草房,该建平房。改革开放以后,群众住房逐步变为砖混钢筋水泥结构的平房,30%的村民住上了二层或三层的小楼房。2005年,葛寨乡新集贸市场建成投入使用,共设摊为100个,有门面房450间,2007年,第二、三产业产值完成10996万元,小城镇常住人口达10557人,年增长率8.3%,商业门店入住率和开业率均达100%,固定资产投资达1006万元。2006年,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村开展旧房改造,道路硬化,村庄美化。2007年,全乡共拆除违章建筑1925平方米,粉外墙4100平方米,墙体标语及文化墙47幅,建设蓄水池塘2个,垃圾填埋场19个,清运垃圾10900余方,铲除杂草6100平方米,绿化道路3100米,设置标志牌、路牌15个,建设招呼站6个。大力开展了“我爱我家,清洁家园(村庄)”活动,对评选出的三个“文明卫生先进村”和105个“文明卫生户”进行了表彰奖励。全年共发展沼气池1369座,建成乡级沼气服务站2个,村级服务站4个。投资6万元在烟涧村北建成烟涧村标志性建筑—青铜器文化广场。

第十一节  文化教育卫生

(一)文化

葛寨乡富有悠久的文化传统。民国时期,窑头村铜器响亮,震耳欲聋,高跷快捷,出奇不意,山村汉子,刚劲健壮,表演风格,不同凡响,每逢节日庙会或庆典活动,村民擂铜器,踩高跷,兴高采烈,欢欣鼓舞。陡沟村在清同治年间,村里就成立了戏班,逢年过节或迎神赛会,艺人粉墨登场,竞相献技。黄岭村在民国年间,村中铜器、高跷、旱船等民间文艺表演十分活跃。建国后,村里成立豫剧团,演出的《柜中缘》、《朝阳沟》等很受观众欢迎。后富山村民国时期,村中大铜器,以社为派,名执一路,临场对赛,“张家鼓,叶家锣,胡同里大镲齐首看”的美誉在四乡八村广为流传。前富山村三弦、豫剧、越调等剧团百花齐放,拿手戏《划线》、《朝阳沟》、《十五贯》等多次在全县农村戏曲调演中荣获获一等奖。沙园素有“戏窝”之称。民国时,村业余剧团技艺高超,常应邀外出演出,建国后,《十五贯》、《寇壮背靴》主要演员的演出堪与马琪,周玉珍媲美。葛寨村上世纪50年代,演出的《王保参军》、《万果山》等曾获县戏剧观摩会演出和乐队两个一等奖。

20世纪60年代后期,各村都顺应形势成立“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演出曲艺及现代戏。改革开放以来,各村都成立铜器队、腰鼓队、秧歌队,服装艳丽,演出频繁,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时,歌厅、舞厅、录像厅、网吧遍布各村,并定期举办广场文化活动,各村都建起了文化大院、老年协会,配置有健身器材、图片、棋牌等。2005年由沙园村退休教师张有成和何水寿等人组成的民间业余戏剧演唱队开始在各村巡回演出,其演出的《三妯娌》、《酷情》等剧备受广大老百姓的喜爱,三年来共演出30余次。2006年,其自编自演的反映东印村新农村建设的现代戏《大山情》在县戏曲调演中荣获一等奖。至2007年,全乡有艺术团体23个,村级文化大院19个,文化产业收入80余万元。

(二)教育

葛寨乡教育源远流长。民国时期,葛寨村曾创办初等学堂,培养人才。沙园村杨逢年先生在杨氏祠堂创办私塾。烟涧村创办国民小学,有学生30多人。黄兑村郭绍绪创办初等小学堂,有学生百余人,这些学校都积极宣传新思想新理论,解放女性,提倡女学。20世纪30年代,沙园村杨振坤创办新式学堂,培养学生100余人,王庄、新村、后村、葛寨等村也都相续建立小学。建国后,葛寨乡建起在全乡乃至全县都闻名的葛寨乡第二初级中学(即沙园初中),在九十年代中考中每年都名列全县前茅。中共一届三中全会后,葛寨、前村、烟涧、黄兑等村都集资为学校建起了崭新的教学楼,全乡共新建教学楼17幢,土房子、土桌子,里边坐着土孩子的状况得到彻底改变1990年。全乡有公办教师113人,民办教师122人,乡聘教师100人,在校学生5443人。2000年,全乡有初中2所,附中4所,成建制小学19所,有公办教师220人,聘用教师170人,在校学生7139人。2003年,全乡清退所有民办和聘用教师,公办教师增至332人。2007年,“河南省中小学课桌凳更新工程”,葛寨乡共更新课桌凳2300 套。在校学生4900人,入学率达到99%。在办好正规教育的同时,葛寨乡坚持发展工农业余教育。改革开放后,葛寨乡办起各种类型的农民文化技术班。至2007年,全乡培养13000名学员,其中剪裁缝纫班培训2100人。

2002年7月,葛寨乡第一所私立学校英豪学校开始招生,此后,小太阳、向阳花、小不点、小大幼儿园葛寨分园等私立学校陆续建成使用,对公办教育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开始在葛寨乡显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力,所教专业主要是时代急需的电脑、美容、烹调、驾驶等方面的知识。2007年,葛寨乡有电脑培训学校2所,美容美发学校4所,烹调学校1所。

(三)卫生

清及民国时期,葛寨乡仅有少数民间大夫办有小型诊所,多为传统的中医疗法。沙园村杨贡生于清代创制沙园杨氏膏药,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村中立有光绪年间“杨贡生医道碑”一通。杨氏膏药和祖传珍珠麝香散,主治各种痈疽、疗毒等外科疾病,疗效十分显著,闻名省内外。建国后,卫生事业深到长足发展,各村相继办起卫生室(所)。1986年,乡卫生院有5个科室,工作人员18人。1998年,该院被国家卫生部、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命名为“爱婴医院”。1988年,眼科医生周长立在烟涧村创办伊川县白内障复明中心。至2007年年底通过手术及药治疗,先后使2500多名白内障患者得到康复。2006年新建住院部大楼一幢,改新病床10个,新增床位15个。2007年改建门诊楼,新增大型B超、X光、电图机、电脑、打印机等设备,新置120车辆1台,同时全面启动了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农民“参合”率达到95%。2007年,葛寨乡卫生院有病房15间,床位45张,职工47人,全乡有村组卫生所20个,个体卫生所8个,医务人员80人。

第十二节  名胜古迹

历史上葛寨乡山青水秀,风景迷人,具葛寨乡有厚重的文化底蕴,从古至今风景名胜与文化传说颇多。相传葛寨村有八大美景。即:柏塔春早,危楼夏凉,南天秋色,翠溪冬鸣,香泉印月,水质甘甜,墓埋金首,伊河秋色等。现在较为知名的名胜古迹有上皇古泉、扁鹊庙、聚仙观、凉水泉、洞宾洞。

(一)上皇古泉。位于黄兑村东部,系杜康河之源头。泉水味甘质纯,大旱不枯,久涝不溢,后人称之为“上泉古泉”。此泉为酿酒鼻祖杜康造酒的地方,也是中国酿酒业的重要发祥地。

(二)扁鹊庙。位于后富山前东北坡岭上,面南背北,北临狮子洼,南对绝金顶,三间大殿,巍然屹立,庙内神像姿态各异。距大殿1米左右,有卷棚三间,雕梁画栋,雄伟壮观。院内有石碑四通,古钟一口,钟高1.2米,直径0.8米。棒击古钟,音质浑厚,声传数里。每年农历3月初五为扁鹊庙古刹大会,届时各地游客慕名前往,经声绕梁,香烟袅袅,善男信女,络绎不绝。

(三)聚仙观。位于双头寨村东部,原规模宏大,建筑别具一格,主要有玉皇庙,祖师庙等,建国初被毁。传说八仙过海后到此地聚齐而西去,后人遂定名为聚仙观,现存八仙当年的卦摊一处。近年,各地善男信女又集资重建玉皇庙、奶奶庙。每逢农历初一、十五日香烟袅袅,游人知织。

(四)凉水泉。位于烟涧村南二仙姑庙前。泉水清澈,冬暖夏凉,水质甘甜,含人体必需的锶、锌、锰、偏硅酸等20多种微量元素。1975年,村民李成绍正午用泉水洗脚,治好了跛脚病,后人称该泉水为神水,凉水泉从此名声远扬,前来取水治病者摩肩接踵。每逢夏季,邻村邻乡的村民驱车到此取水饮用者更是不计其数。

(五)洞宾洞。位于杨楼村西。传说古代八仙之一的吕洞宾路过此地,在洞中嬉戏牡丹仙女,现在,仙女床和吕洞宾的坐印仍依稀可见。每年有大量青年男女到此参观。

进一步了解相关内容你可以在搜索以下相关关键词

农村社区化    伊川政府网    伊川信息网    伊川天气预报    58伊川二手房    伊川天气预报15天    伊川钟家    伊川钟老五实力    伊川钟老五的娃子叫啥    个人急售伊川二手房
 
关键词: 全乡 万元

[ 专家说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相关专家说推荐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相关资讯
热门推荐
 
 
网站首页 | 联系我们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