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能源汽车 > 行业动态 > 正文

蓝世有:电动车从乱到治任重而道远 但我们有信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2-08-16 06:00:14   来源:新能源汽车网  编辑:全球新能源汽车网  浏览次数:167
核心提示:2022年08月16日关于蓝世有:电动车从乱到治任重而道远 但我们有信心!的最新消息:近年来,电动自行车逐渐成为人们短途出行主要交通工具,随着电动自行车数量井喷式增长,各种交通乱象、安全隐患也随之而来。   如何更好地推进电动自行车的治理?南都-奥一新闻记者近日


  近年来,电动自行车逐渐成为人们短途出行主要交通工具,随着电动自行车数量井喷式增长,各种交通乱象、安全隐患也随之而来。

  如何更好地推进电动自行车的治理?南都-奥一新闻记者近日专访了广东省电动车商会执行会长蓝世有,他认为“电动自行车从乱到治,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事实上,电动自行车在中国发展只有短短20余年,各项标准乃至法律法规的出台速度远远跟不上车辆增长的速度。电动车一直难以同时满足用户使用需求和安全管理需求。尤其最近几年,因电动自行车引发的火灾事故不断,成为重大消防安全隐患。

  “电动自行车带来的烦恼,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尽管问题多多,蓝世有仍对电动自行车发展前景表示审慎乐观,对市场和行业发展中的各种乱象,他总能一针见血洞察本质,切中要害。

  在两个多小时的面对面采访中,他详细阐述了电动自行车这一涉及千家万户的交通工具,未来将如何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同时就“新国标之下,超出服务期的车辆如何淘汰置换?”“电动自行车行驶速度如何控制在规定允许的范围内?”“如何修改以及建设城市电动自行车专属道路?”等问题发表了专业和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谈发展前景:电动自行车行业具备四大优势

  “电动车在我国是一个朝阳产业!”蓝世有表示。他之所以这么认为,理由有几个:

  首先,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动自行车生产、消费和出口国。电动自行车是我国拥有高度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产业,我国企业掌握着生产电动车的专利、技术。中国的销量占全球90%以上;同时,近年来,出口也在以超100%的速度在高速增长。

  其次,电动自行车是一个贴近民生的产业。只需充一度电,就可以跑五六十公里,基本满足老百姓买菜、接送小孩、上下班通勤等日常出行需求。

  再次,电动自行车也是属于新能源行业。“都是用电的,为什么有新能源汽车,就不能有新能源电动自行车?”蓝世有认为,老百姓使用电动自行车,可以减少燃油车的使用,同样能够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最后,蓝世有还认为,电动自行车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效应,那就是减碳。

  谈行业乱象:①电动自行车“摩托化困局”

  虽然电动车产业正在蓬勃发展,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不同于汽车百年的发展史,电动车从无到有,也就20多年的野蛮生长史。2019年新国标的出台才使电动车行业走上了规范发展的道路。

  目前,新国标规定电动自行车最高车速不得超过25km/h,主要是考虑到如果车速过快,将直接增大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

  “城市禁摩加快了电动自行车的发展。可原来中国的老百姓开的是摩托车,习惯了摩托车的体型大、跑得快、跑得远,突然之间让老百姓改成骑小型的、速度慢、跑不远的电动自行车,一下子适应不过来,他们要求将电单车改装成像摩托车那么大、那么快,用户的需求倒逼着市场去迎合。也因此产生了很多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电池严重过期,老百姓仍在使用导致安全事故频发;老百姓任意改装电动车,导致交通安全事故……然而,电动车产业作为中国的自主产业,毫无国外的经验可以借鉴,包括相关的法律法规、行业标准的制定,以及百姓的使用习惯教育等,要规范起来都是任重而道远。

  # 如何避免“非法改装”?#

  控制上路后的行驶速度

  调查显示,引发火灾的电动自行车多曾被用户私自改装过,而用户改装又大多与车辆性能不能满足使用需求有关。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蓝世有认为,“将电动自行车行驶速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是确保安全的重要前提。”

  他同时指出,这需要相关部门加强对电动自行车超速行为的有力监管,但就目前情况来看,这些措施真正落地尚有难度,还需要一段时间。

  #如何解决上路难?#

  增加或拓宽非机动车道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广州市电动自行车保有量 400 多万辆,并且每年有约150万辆的新增,然而,广州市非机动车道的建设却难以跟上电动自行车增长的速度。

  据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布的《2021年广州市交通发展年度报告》显示,广州市中心城区非机动车道长度1022.5公里,总体设置率为 58.5%。老城区设置率普遍不高,越秀区、荔湾区只有55%和 51%。在使用方面,老城区内存在非机动车道连续性不强、宽度不够等问题,机非、人非混行现象普遍。

  对此,蓝世有建议,可以缩小部分路面较宽阔的机动车道,增加或者是拓宽非机动车道,并用护栏等方式进行物理隔离,从而减少交通事故。此外,在一些经常拥堵的路段,可以设置非机动车禁行路段。“电动自行车与汽车相比,更容易穿街走巷,在拥堵路段设置禁行区,可以减少交通拥堵,但是不建议在大片区域设置禁行,这样反而不利于老百姓的出行。”

  #如何处置超出服务期的车辆?#

  非标车辆“以旧换新”

  今年是《新国标》政策实施的第三年,许多城市过渡期临时牌照失效或即将失效,两轮电动车迎来换购高峰。广东省与全国各地一样开启了淘汰存量非标车购合标车的行动。仅广州一个城市,目前市场上就存有200万辆非标车待置换。

  这些面临淘汰的车辆,大多是在2019年新国标实施之前,大量涌进广州市场的电动自行车,价格在千元以下,使用的也是廉价的电池,大多过了三年保质期,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

  “这些非标车要是不淘汰掉的话,里面的电池分分钟就是一个定时炸弹。”蓝世有忧心忡忡地表示。他呼吁对社会上这些存量的非标车进行排查,并鼓励消费者及时换购。

  为了促进更多的车主将要淘汰的非标车进行更换,广东电动车商会也联合生产企业做了不少努力。8月初,该商会就联合了多家电动自行车生产企业在广州举行了超标车换购活动,并要求企业承诺做到广州市最低价,最大限度让利消费者。

  谈行业乱象:②充电设施缺口严重

  最让蓝世有忧心的是,现阶段电动车充电设施缺口严重。由于户外充电桩不足、充电价格不均等原因,电动车入户充电现象普遍,“人车同屋”的火灾风险高。

  今年6月份,广东电动车商会曾在广州市做过调研,发现54.43%的市民选择回家充电,18.99%的市民选择拉线充电,而这两种充电方式都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都是违反消防法的。

数据来源:广东省电动车商会

  为了从根源上解决电动车违规充电的问题,就必须建设充足的电动车户外充电设施。然而,谁来建?能不能建?怎么建?这又是一堆让人头疼的事情。“我们想推动一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就会发现面临太多的事情了!”蓝世有感慨道。

  “有个做得比较大的充电桩企业老板跟我吐槽,天天都陪物业喝酒吃饭。”蓝世有向记者表示,部分物业成了充电桩企业进入小区“拦路虎”,由于太多的充电桩都想进入社区,那由谁去建的决定权就在物业手上。“有些物业不是看企业是否规范,产品是否合格,而是看哪家企业送的钱多,民生工程一下子就变味了。”

  由于物业收取进场费,企业就把成本转移到消费者头上。这也导致了市面上充电桩收费标准不一,甚至过高的现象。有的小区的充电桩收费一元4小时,有的则收费一元2小时。当然,也有一些小区将充电桩建设当成惠民工程,充一次电只需要一元钱,但是这样的小区并不常见。

  据了解,目前市面上的两轮电动车,一般每次充1度电就可以充满了,而广州民用电1度电收费约0.59元。也就是说居民回家充电的成本6毛钱不到,而如果到小区的公共充电桩充电的话,要三四元,价格翻了五六倍不止。因此,不少居民为了省钱宁可冒着风险,也要将电池带回家充电。

  充电桩进社区,难点还在于居民意见不一,尤其是选址问题更是争执不下。对此,蓝世有建议,社区公共充电桩要尽量多建。“如果只有一两个充电点,电单车过于集中,一旦发生火灾引起的损失将更大。”

  #如何解决充电难?#

  统一标准,服务费、电费分离

  2019年电动自行车新国标落地后,共享充换电行业迎来发展机遇。市面上逐渐出现充换电设施,然而质量却良莠不齐。据广东电动车商会调研,当年铺设的充电桩,插座很多才5元一个,既不防水也不防漏电,而且充电站没有配备足够的灭火设施。如今三年过后,这些设施不少已经老化,存在消防隐患,也到了更新迭代的时刻。

  7月21日,“广州市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提出,目前全市已有约2260个有物业服务的小区完成了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建设,约占全市物业小区总数的65%。广州市将力争到年底全市物业小区充电设施建设基本覆盖,促进电动自行车停放、充电更加安全、规范。

  对于广州年底实现物业小区100%充电设施全覆盖这个目标,蓝世有认为是很容易做到的,难的是要怎么建?

  目前,电动车行业只有一个强制性标准,那就是2019年实施的《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也就是“新国标”。然而,2019年就开始制定的《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设施技术规范》,至今仍未出台。

  为此,广东省电动车商会联合广东省动力电池标委会、广东省轻型电动车标委会于今年7月召开了《电动自行车充电桩》、《电动自行车充换电柜》两项团体标准起草工作启动会。

  “我们制定这两项标准,有两大作用,一是行业标准的制定,将从充换电安全和产品质量、充换电系统、监控系统以及配套设施等多方面进行规范,极大地提升现有的充电桩、充换电柜的品质;二是‘去劣扶优’,将行业中想‘捞快钱’的企业淘汰掉,扶持真正愿意投入优质产品、提供优质服务的企业。”

  蓝世有认为,经过“去劣扶优”之后,市面上就将筛选出少数优质的充换电企业,那么企业和物业之间的关系,将有可能扭转,企业将获得更多的话语权。

  蓝世有建议,广州市的小区电动车充电设施收费标准,也可以参考北京市的做法,实行价费分离,这样将有利于抑制乱收费的现象。

  根据北京市今年4月起施行的住宅小区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收费标准,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收费分为电费和充电服务费,用电纳入“居民生活用电”类别,电费执行政府定价,电价标准为0.5103元/千瓦时。而充电服务费则实行市场调节价。也就是说,老百姓在给电动车充电的时候,电费、服务费各收多少,一目了然。

  电动自行车在我国经历了近20年发展,从无到有,再到千亿规模,如今已经成为我国拥有高度自主产权的民族产业。摆脱野蛮生长过后,行业如何规范有序发展,成了当下的重要议题。蓝世有表示,“随着新国标的出台、各地法律法规的完善,行业标准也正在制定中,一切都在慢慢地变化当中,这个过程虽然任重而道远,但我们充满信心!”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
 


 
猜你喜欢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安全】燃气汽车加气站建设的安全要求 铅酸蓄电池智能充电器原理与维修方法
新型电动汽车锂电池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案 如何看汽车电池热管理系统
推荐新能源汽车
热门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