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环保节能 > 前沿技术 > 正文

赵乐军谈黑臭水体中疏浚底泥的处理处置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4-14 06:24:41   来源:新能源网  编辑:全球新能源环保网  浏览次数:240


环保网讯:自“水十条”发布以来,全国上下,尤其地级以上城市,都掀起一场黑臭水体治理风波。黑臭水体治理手段包括:控源截污、内源污染控制、生态恢复等等,其中内源污染控制的主要手段是清淤疏浚,对河道底泥进行处理。

河道底泥一般含水率高、强度低,并有潜在环境风险,同时清出的污泥缺乏足够的土地或者空间贮存。因此,如何预测产泥量、如何选择正确清淤方式、如何控制污泥环境风险以及寻找底泥出路是清淤疏浚处理底泥需要落实的几个最重要的问题。

一、国内外污泥处置现状

目前,国外底泥处置方式基本有以下4种:

(1)开放式水体处置

该方法将沉积物通过管道、船舶或车辆运输到其它河流/湖泊/海洋。要求沉积物未被污染,同时需要对受纳水体进行评估,不适于处置污染河道的底泥。

(2)限制式处置

将沉积物放入与附近水体隔离并且筑堤的洼地,进行卫生填埋。

(3)利用处置

将污泥用作建筑材料或者路基材料,以代替粘土。美国一些地区将一些疏浚物用于修建码头、建造湿地、作为水泥添加物。但这种处置方式可能会使底泥中污染物造成二次污染。

(4)原位修复

原位修复包括以下几种类型:利用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在原地直接吸收、降解污染物;通过在底泥表面铺放一层或多层清洁泥沙等天然矿物,使污染底泥与上层水体隔离,从而阻止底泥中污染物向水体迁移;通过向水体底泥投放化学药剂,使表层底泥固化、稳定化,形成一个底泥覆盖层,阻止深部底泥中污染物向上迁移。该处置方式的缺点是不能提高河道防洪排涝能力。

总体来说,国外对底泥进行原位处置的占比很高,以美国1982-1999年底泥处置工程统计为例,其中58%是异地处置,42%是原地处置。相比之下,我国基本上还是以异地处置为主。

二、底泥处置工程案例

1.重污染河道治理工程案例

A河道及两条支流全长81.6km,自1965年改造至今,40余年来一直是某城市南部区域主要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及污水处理厂尾水的排放通道。目前,该河道断面逐年减小,河底淤泥深达1-2m,沿河构筑物损坏严重且规模不足。对该河道水流及底泥进行调查,水质氨氮达125mg/Kg,生化需氧量246mg/Kg,流泥层含水率50%-100%,软泥层含水率38%-50%,原状土层含水率33%,污染严重。

取该河道100m试验段进行研究,总淤泥量为2866.5立方米。对底泥进行两种清淤(水力、机械)方法以及三种脱水(风干、抽真空、机械脱水)方法。清淤结果:水力清淤平均含水率90%,机械清淤平均含水率83%。脱水结果:自然风干脱水后水力清淤污泥含水率从90%降到70%大约需要20天;机械清淤含水率从83.3%降到70%大约需要13天。抽真空脱水后水力清淤污泥含水率从90%降到70%大约需要32.3天;机械清淤含水率从83.3%降到70%大约需要26.5天。机械脱水后的沉积物含水率平均为73.2%,并且很难低于70%。

对河道软/硬泥中污染物平均值进行检测,对其利用途径进行分析。

延伸阅读:

河道修复技术:底泥生态疏浚如何实施?

水体修复技术讲解包含黑臭水体、水华、菁苔问题治理等

浅谈水体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整治工程中的运用

新《水污染防治法》要点解读暨PPP模式的水污染治理与修复全过程实务操作培训

首页12下一页
 
关键词: 水体 污染物 河道

 
推荐环保节能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