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能源资讯 > 太阳能资讯 > 正文

浙江宁海县:加快打造千亿级“光伏+储能”产业链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3-17 10:02:16   来源:新能源网  编辑:全球新能源网  浏览次数:241
核心提示:2023年03月17日关于浙江宁海县:加快打造千亿级“光伏+储能”产业链的最新消息:3月16日,宁海县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宁海县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报告指出,2022年产业链招商成效初显,突出光伏储能产业首


3月16日,宁海县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宁海县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报告指出,2022年产业链招商成效初显,突出光伏储能产业首位度,东方日升年产15GWN型电池+15GW高效组件项目、捷造光伏HJT电池智能产线设备项目等一批重大项目签约落地。

报告还指出,协同推进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不断健全“365”产业体系,加快打造千亿级“光伏+储能”产业链,深入实施“215”企业培育工程,推进政策、服务、资源聚焦集成,加快形成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品牌优势明显的一流企业,力争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

原文如下:

关于宁海县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报告

一、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面对异常严峻复杂的发展环境,特别是国内疫情的冲击影响,我县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开展“五大革新”,全面实施六大“再提升”行动,县域经济总体呈现平稳发展、持续恢复的态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90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4.3%,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7%(同口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9.6万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2%,商品销售总额增长22.4%,自营货物进出口总额保持全国份额,实际利用外资完成1.29亿美元,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9.6%,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2%,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到1.3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31%,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3.64个,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3.99个,每万老年人拥有持证养老护理员数达到31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73平方米,节能减排指标完成市下达任务,预计研究与试验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81%。

(一)全力服务企业“主力军”,县域经济持续恢复

助企纾困精准有效。第一时间全面顶格落实国家、省市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制定实施我县稳链纾困助企“30条”、稳经济“15条”和接续政策配套细则,兑现补助资金6.7亿元。充分发挥金融“活水”作用,开展“银企”专场对接会11场,制造业贷款、普惠小微贷款同比分别增长21.9%、30.6%,设立5000万元财政贴息专项资金,实际撬动新增贷款28.4亿元。开展“百名干部助企纾困”精准服务活动,助企降本减负26.2亿元。

稳链保供坚实有力。全力畅通交通物流,投运货车司机防疫服务站,实施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白名单制度,强化重点物资运输保障和跨区域协调,保障运输重点生产物资1.7万吨。保供稳价积极有效,发放价格补贴1290.7万元,全社会累计用电量达46.9亿千瓦时,增长5.8%,累计建成充电站67座、充电桩744个,建立省外粮源基地2.6万亩,全年粮食储备规模达5万吨,创历史新高。

市场活力提振复苏。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成立营商环境投诉监督中心,全市首创“商事登记+公证”一件事办理,全面打造15分钟政务服务圈,实现354个高频事项办理不出圈,办事时间缩短50%,办事成本节省35%,市场主体数量同比增长13%,市场主体变化情况指数排名全省前列。消费潜力充分释放,组织开展“乐购在宁海”等促消费系列活动,专项支持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累计发放消费券2400万元,直接拉动消费5.6亿元。

(二)聚力夯实投资“压舱石”,项目建设提速增效

有效投资承压稳进。全面落实“1244”重大项目推进机制,全年完成有效投资255.3亿元,民间投资占比59.9%,5个结构性指标增速远高于省市平均,荣获年度全省投资“赛马”激励。重点工程进展良好,全县重点工程完成投资211亿元,10个省重点建设工程实现投资36.2亿元,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东方日升年产8GW高效光伏发电组件项目、震裕年产9亿件新能源动力锂电池顶盖项目等重大产业项目进展顺利。10个人大票决民生实事项目稳步推进,实现投资6610万元。房屋征收量质齐升,完成房屋征收项目16个,签约577户,征收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

要素保障扎实有力。资金支持不断强化,积极抢抓政策窗口期,获批国家专项债资金13.3亿元,清溪水库项目获国家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基金额度5.33亿元。土地要素流通顺畅,全年累计供应国有建设用地7147亩,向上争取地方规划新增建设用地指标1751亩,盘活存量建设用地1989亩,完成低效用地再开发944亩。能耗保障持续加强,成功争取能耗指标86.8万吨标煤。

招商引资蹄疾步稳。招商体系持续优化,创新构建招商机制精准协同“361”体系,新设立外资企业8家、增资4家,全年完成合同外资1.92亿美元,分别引进浙商回归资金100亿元、市外内资131.2亿元。产业链招商成效初显,突出光伏储能产业首位度,东方日升年产15GWN型电池+15GW高效组件项目、捷造光伏HJT电池智能产线设备项目等一批重大项目签约落地。

(三)坚持激活创新“新引擎”,发展质量稳步提升

创新活力持续释放。创业主体活力迸发,成功举办环三门湾新青年创新创业创意大赛,新增创业实体1.9万个,创业带动就业7.6万人。高新企业队伍持续壮大,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13家、省级企业研究院1家,每千家企业中科技型中小企业数超100家,排名全省前列。招才引智成效明显,新建院士、博士后工作站8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家,入围国家级引才工程6人,新增高技能人才6651人。

制造业发展提质增效。跻身全国工业百强县市第47位,规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79.2亿元。数字化转型持续深入,新增国家物联网示范项目1个、省级未来工厂试点企业1家,“企服通”入选省数字经济系统地方特色应用目录。企业培育成果亮眼,新增百亿企业1家、国家单项冠军产品1个,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215”培育企业实现产值883.2亿元,占规上工业比重达69.5%。工业全域治理走深走实,新认定省级小微企业园3家,处置违法建筑158万平方米,开工建新162万平方米。

服务业经济稳中有进。服务业增加值突破400亿元,同比增长4.6%,排名全市第3。商贸行业保持活跃,批发业、零售业销售额分别增长26.5%和12.2%。交通物流提档升级,“集士驿站+公交邮路”协同联动模式入选交通运输部九大典型案例之一,获评省首批交通强国试点县和全省唯一的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五星级样板县,新建成集士驿站网点29个。全域旅游不断深化,获评浙江文旅助力探索共同富裕新路径十佳县,前童镇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金融市场运行稳健,新增甬股交挂牌企业27家,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7.1%、20.4%,不良贷款率保持全市低位。

(四)聚焦擦亮生态“金名片”,城乡面貌加速蝶变

城市品质持续提升。创成省“无违建县”和十佳存量违建处置示范典型。新城市中心更加完善,天明湖公园二期基本建成,天明中路以及城市阳台周边配套工程顺利完工。老城更新有序推进,编制完成“三山两岸”、老城保护与复兴片区规划,华庭家园等35个老旧小区完成改造。增绿添彩成效凸显,新建环三门湾沿海绿道30公里,杜鹃山生物多样性主题文化绿道开道,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9.5%和42.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4.3平方米。城市管理水平有效提升,创新构建“公共视频一张网”,绘制全省首张“瓶安热力图”,新增道路泊位3166个,有序实现无感停车。

乡村振兴深入实施。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7.5亿元,同比增长5.9%,排名全市首位。稳产保供能力持续增强,新建绿色农田3500亩,粮食种植面积达23.8万亩,粮食产量1.9亿斤,生猪出栏量12.7万头,蔬菜总产量13万吨。农业质量效益显著提升,创成全省唯一的国家级制种大县和省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宁海县现代农业产业园成功列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艺术振兴乡村走向深入,举办长三角艺术振兴乡村高校毕业设计联合行动,累计打造艺术村44个,宁海模式在6省13县复制推广。村庄环境持续改善,新改建农村公厕172座。

生态建设不断深化。创成全省首批三星级“无废城市”,连续五年位列全国“两山”发展百强县第2位。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再捧省“大禹鼎”银鼎,市控以上断面水质优良率和功能区达标率保持100%,空气质量优良率93.2%,PM2.5浓度降至23微克/立方米。污染防治有力有效,PM10同比下降10%,首座工业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双碳战略深入实施,新增光伏装机容量11.1万千瓦,家庭分布式光伏累计装机量全市第一,茶山林场和中加低碳入围全省首批林业碳汇先行基地创建名单。

(五)着力解好共富“方程式”,民生福祉更为殷实

民生保障日益完善。就业保障精准有力,举办专场招聘会47场,提供就业岗位6.5万个,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8万人次,安薪指数全市第3。基本保障提标扩面,快递小哥等新业态劳动者纳入工伤保险,低保边缘儿童首次纳入基本生活保障范围,低保月标准从1005元提高到1181元,城乡居民医保参保率达99%以上,困难群众资助参保率达100%。民生安居充分显现,新增公共租赁住房面积6.8万平方米、保障性租赁住房3721套。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72。

教卫文体更趋普惠。教育改革扎实推进,新前童小学提前投用,城西、浦西幼儿园竣工验收,新增省二级幼儿园7所、省现代化学校7所,“公参民”学校转制全面落地。医共体改革持续深化,县第一医院通过三乙综合医院现场评审,第三医院扩建工程实现竣工,新增急救点1个,县域就诊率达91.3%。“一老一小”保障有力,首家五星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投入运行,新建老年食堂16家,普惠托育工作获市政府督查激励,新增托位740个。文体服务半径持续扩大,建成90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发展指数排名全省第8,新增体育场地面积12万平方米,宁海越野挑战赛获评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

社会治理更加深入。基层治理更趋现代,迭代升级“基层治理四平台”,全市率先试点网格员星级管理,17个新设社区正式挂牌,创新开发“宁好租”出租房监管系统。法治建设持续深化,建成“共享法庭”410家,民法典阵地建设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律师万人比达到2.15。平安根基筑牢垒实,基本完成自建出租房消防安全达标整治,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同比下降21.3%,电信诈骗发案数下降20.1%。食品安全有效保障,全国首推“隔离送餐综合保险”,全省首创校园食材“阳光配送”云管理。

总的来说,2022年我县经济社会健康平稳运行,大部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较好完成年度计划,但受频发的地缘政治冲突和反复多发的新冠疫情影响,国内外需求收缩加剧,企业利润下滑明显,民间投资信心不足,居民消费受到抑制,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增加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研究与试验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和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等7个指标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具体来看,一是新旧动能转换相对迟缓,新兴产业发展速度不及预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二是城市发展亟需加快,城市辨识度、市民文明素养、管理精细度都有待提升;三是优质公共服务供给尚不能满足群众需求,公共安全、社会治理等方面还有短板。对此,我们要切实坚持问题导向,增强大局意识、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精准施策、狠抓落实,着力攻克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突出难题。

二、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情况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科学安排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意义重大。从国际形势看,在地缘政治冲突持续、逆全球化趋势加剧、疫情扰动的背景下,全球经贸格局面临重构,供应链冲击对各国生产活动负面影响加大,能源危机等因素持续助推高通胀,欧美国家普遍面临市场需求萎缩的危机和金融市场动荡的风险,在多方因素交错下,2023年全球经济或将继续疲软。从国内环境看,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但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社会生活将逐步恢复正常,国民经济有望持续复苏并加快向高质量增长转型。从我县自身看,疫情防控措施精准有效,重大项目推进有力有序,千亿光储产业蓬勃发展,县域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不会改变。安排2023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会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化机遇为优势、化挑战为动力,努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一)关于经济发展的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持续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新动能,加快建设投产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着力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科技服务、工业设计、文化创意、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力争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

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协同推进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不断健全“365”产业体系,加快打造千亿级“光伏+储能”产业链,深入实施“215”企业培育工程,推进政策、服务、资源聚焦集成,加快形成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品牌优势明显的一流企业,力争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不折不扣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努力挖潜重点税源企业,大力培植新税源,积极盘活现有资产资源,有序推进国有资产处置以及矿产资源出让,不断拓宽收入来源,力争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达到9.5万吨。牢牢守住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加速推进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持续优化重点农产品区域布局。鼓励早晚稻连作和旱粮种植,提升粮食复种指数,稳步提高本地粮食和农产品自给率。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9.5万吨。

(二)关于需求结构的预期目标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深入开展投资攻坚,围绕2023年计划开工项目做好要素需求和平衡测算,加快项目审批和协调,确保项目及早开工、充分放量。科学谋划、合理包装,力争更多项目纳入省市重大项目盘子以及专项债储备库,争取各类用地、能耗指标和政策性资金支持。积极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带动作用,充分激发民间主体投资活力。力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商品销售总额增长10%。强化商贸企业招引落地和培优育强,做大优质企业蓄水池。办好消费节庆活动,充分激发居民消费潜力,支持企业创建全国绿色饭店、钻级酒店,打响宁海消费品牌,加快推进邻里中心建设,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谋划建设直播电商基地,壮大社区电商、数字消费等新业态。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商品销售总额分别增长8%和10%。

自营货物进出口总额保持全国份额。加快文具、模具、照明灯具三大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建设,鼓励企业创建出口名牌,提升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比重,支持有能力的企业建设海外仓、打造境外产业园。迭代优化“展会通”数字化平台,助力企业拓市场抢订单。出台进口专项支持政策,鼓励企业扩大进口贸易。力争自营货物进出口总额保持全国份额。

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3亿美元。推动更高质量“走出去”和“请进来”,强化综合招商工作机制,全力招引一批延链补链强链项目。不断健全重点招商项目储备库,借力第三方平台开展联合招引。着力强化外资项目在注册、用地、建设、金融、外汇等环节的保障,推动项目早落地、早到资。力争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3亿美元。

(三)关于科技创新的预期目标

研究与试验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1%。深入实施夺鼎五大行动,强化创新主体培育,加速创新资源集聚。深化产学研结合,做强新材料、新能源、大健康、大种业等重点科研平台。完善企业创新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强化关键技术攻关。研究与试验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1%。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0%,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大力发展新兴产业,谋划布局先进前沿材料、功能装备等未来产业。实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提质扩量行动,激发涌现一批数字经济领跑企业。鼓励企业开展数字化改造、智能化转型,加速推进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项目建设。力争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0%,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

(四)关于民生福祉的预期目标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深入实施“扩中”“提低”行动,聚焦重点领域和重点群体,积极探索实现路径。构建“宁好业”高质量就业创业体系,高水平运行宁海产业人才学院。大力实施村级集体经济持续提升行动,完善低收入农户帮扶机制。确保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乡居民收入比进一步缩小。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到15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全面实施稳就业“五大行动”,巩固深化“五省八城”劳务协作和政校企合作机制,积极举办“春风行动”招聘会等促就业活动。强化重点群体就业服务,筹建运行县乡两级“零工市场”。确保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达到15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确保3.5个,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4.1个,每万老年人拥有持证养老护理员数达到33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75平方米。深入贯彻落实“健康浙江”战略,积极开展健康县创建,全面提升卫生健康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全力推进省普惠托育基本公共服务试点工作,力争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4.1个,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确保3.5个。全面实施养老人才“百千万”培训工程,力争每万老年人拥有持证养老护理员数达到33人。深入实施体育公共服务能力提升五年行动,持续优化体育发展空间布局,力争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75平方米。

(五)关于绿色转型和现代治理的预期目标

节能减排指标完成市下达任务。编制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项目碳达峰行动实施清单,积极发展智能电网、光伏、新型储能等新能源产业,全力打造环三门湾清洁能源及装备制造基地核心区。全面落实水资源“双控”管理,降低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确保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双降低”,化学需氧量、挥发性有机物、氨氮、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市下达任务。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大力实施空气质量提升行动,进一步降低PM2.5平均浓度,提高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全面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深化颜公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强化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提高森林覆盖率。推进四星级“无废城市”建设,深化“无废细胞”创建行动,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

现代治理水平不断提高。坚决贯彻落实国家、省市相关防疫政策,促进人流物流安全有序畅通,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从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全力筑牢安全保障基层防线,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进一步降低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不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能力建设,深入推进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管理。持续深化综合执法改革,逐步提升综合行政执法事项占比。建设政务服务升级版,不断提升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率。

12
 

[ 行业资讯搜索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猜你喜欢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太阳能电池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新型向日葵形太阳能集中器可使采集率提高10倍
太阳光自动追踪系统设计方案 太阳能热水器的工作原理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联系我们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