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能源资讯 > 节能减排资讯 > 正文

气候投融资背景下的产业发展机会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5-23 14:03:43   来源:新能源网  编辑:全球新能源网  浏览次数:2515
核心提示:2023年05月23日关于气候投融资背景下的产业发展机会的最新消息:声明:本文为火石创造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发分享,网站、公众号等转载需经授权引言围绕我国双碳战略目标的实现,以市场资金为主体的气候投融资体系尤为重要。近年来,我国持续完善气候投融资的


声明:本文为火石创造原创文章,欢迎个人转发分享,网站、公众号等转载需经授权

引言

围绕我国双碳战略目标的实现,以市场资金为主体的气候投融资体系尤为重要。近年来,我国持续完善气候投融资的政策扶持体系和工作举措,围绕绿色项目识别难、市场规模小、市场化运作水平低等一系列问题,气候投融资也正孕育出一些模式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机会。

01

气候投融资的工作推进

我国持续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将绿色发展理念与创新、协调、开放和共享并列作为新发展理念之一。2020年,我国提出“3060”双碳目标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我国目前已经完成了碳达峰、碳中和的顶层设计,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逐步完善,涉及多个行业领域的N个配套政策文件陆续出台。

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在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进行诸多调整,以碳中和为导向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中国要实现2℃目标和1.5℃目标导向的深度脱碳,根据相关研究表明,若统筹考虑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各部门的脱碳需求,我国在2021-2050年这30年需要绿色低碳投资487万亿元,每年约16万亿元。根据根据CPI的气候资金数据简单估算,中国当前的气候资金规模大约为1.6万亿元,差距十分明显。

为引导和促进更多资金投向应对气候变化领域,我国持续完善气候投融资政策体系和工作推进,目前已经开展顶层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气候投融资“政银企”对接平台、气候投融资人才队伍的强化和国际交流等工作。

2016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构建了我国较为完整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

2020年10月,我国生态环境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首次以气候变化投融资作为政策文件主题,并明确气候投融资是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需加强气候投融资与绿色金融的政策协调配合。

2021年12月,生态环境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的通知》及附件《气候投融资试点工作方案》,动员地区开展气候投融资试点,探索气候投融资创新模式,支持范围包括:

减缓气候变化。包括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工程项目;开展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试点示范;控制工业、农业、废弃物处理等非能源活动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森林、草原及其他碳汇等。

适应气候变化。包括提高农业、水资源、林业和生态系统、海洋、气象、防灾减灾救灾等重点领域适应能力;加强适应基础能力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科技能力等。

02气候投融资主要问题特征

气候投融资活动因其资金投入密集、缺乏市场、交易成本较高、金融部门的信息不足和能力限制等因素,投资风险总体较高。

一是气候投融资项目亟待精准识别和模式创新设计。受制于技术和模式限制,哪些项目是绿色低碳项目,碳量是多少,还无法做到比较准确的识别和判定。气候投资的外部性缺乏相应的内生化机制,气候投资的额外性无法通过有效的市场手段进行弥补,如何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模式,提升气候项目的吸引力也是城市气候融资面临的一大障碍。

二是气候投融资的市场化运作水平较低。气候投融资资金来源仍以国内公共资金和国际公共资金为主,占比70%;而来自于碳市场和金融市场的资金占比不足30%。目前碳交易、绿电交易才刚刚起步,市场规模很低,且以政府管控或扶持为主。

三是基础工具和方法体系建设不足。目前我国在气候投融资方面尚未形成官方的或市场公认的权威标准。诸多类别的可持续基础设施投资都缺乏明确的标 准或规范的指引,也缺少气候效益和绩效的评估方法和工具。

四是气候投融资的总体治理能力不足。对于政府而言,开展城市气候投融资既涉及到专业的财务管理、城市规划、气候投融资知识等专业能力,也需要统筹管理气候投融资更层面的基础数据,而地方政府在相关负责部门、专业人员以及管理工具方面都存在缺失。对于金融机构和企业而言,在气候投融资的财务风险把控、气候投融资产品创新、专业人才支撑等层面布局不足。

03

重点机会分析

围绕气候投融资市场缺口大、项目识别难、市场化率水平低、基础工具方法不足等问题,如下几个发展机会值得关注。

1.气候金融科技

中国绿色资本市场快速发展,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绿色金融市场之一。2022年末,中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已经达到22.03万亿元,同比增长38.5%,绿色债券全年发行规模超过8,690亿元,同比增长50.3%。在很多经济活动的碳排放、碳足迹等工作的开展中,对市场主体、项目和产品进行绿色识别面临较大的挑战,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遥感技术等金融科技手段可推动绿色金融工作的高效和精准开展。

金融科技在碳信用和碳抵消、气候风险评估、低碳资产识别、碳信息披露、绿色项目监管评估等诸多场景形成多样化的业务模式,一批气候金融科技企业和技术产品正在兴起。根据相关研究对欧洲气候金融科技企业的研究,2016年以来,拥有气候金融科技解决方案的金融服务创新企业的数量呈直线上升,是前几年加起来的3.5倍;2022年上半年,金融服务创新企业已经获得了7.59亿美元融资,是2019年全年的4倍。 

2.绿色能源

在我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驱动下,到2030年,光伏、风电等绿色能源逐步成为发电量增量主体;到2045年,绿色能源将成为装机主体电源。我国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目前均居世界首位。2060年实现“碳中和”时,我国非化石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将达到80%,将提升60个百分点以上。从风电来看,2030年,我国风电装机累计容量将达到800GW,比2022年增加440GW,年均增加55GW,在大型叶片和海上风电等高投资环节增长驱动下,年均投资在4000-5000亿元,未来8年总投资在3-4万亿元。

3.绿色交易

2022年,全球碳市场的交易量大约是7600亿欧元,其中90%来自于欧盟碳交易市场。和欧盟比,中国强制碳交易市场的价格不到欧盟的1/10,交易量不到欧盟的1%,交易金额不到欧盟的1‰。中国碳市场交易规模小、交易价格低、缺乏流动性、投融资功能弱。中国强制碳市场目前只有电力一个行业,未来会循序渐进地推出石化、化工、钢铁、有色、造纸、航空等8大行业,配额可能到70-80亿吨,相当于欧盟碳市场现在5倍的配额;我国碳交易量未来如果循序渐进的金融化之后,有可能是在500-600亿吨,单价有可能超过200元人民币,交易金额有可能到达10万亿人民币以上。

4.CCUS

CCUS 技术是最直接的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方式,可以同时做到“低碳减排”与“变废为宝”,被科学界认为是碳存量治理最有潜力的和最具实效的减排手段。根据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CCUS技术是全球气候目标实现不可或缺的减排技术组合,到21世纪中叶有潜力实现累积千亿吨级减排效应。

我国发展CCUS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适合C02捕集排放源分布广、数量多,且理论地质封存容量巨大。到2030年,部分地质利用技术、C02化工利用技术和生物利用技术在无碳收益情况下将具备一定竞争力;到2040年,C02生物利用技术将摆脱外部条件制约,达到商业化水平。目前已经可以利用二氧化碳在反应器中生产微藻,这些微藻再用作生产燃料、肥料、饲料、化学品的原料。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所主导牵头的 “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技术”推动人工淀粉的研发成果成为现实,1 立方米大小的生物反应器年产淀粉量,相当于 5 亩土地玉米种植的淀粉年平均产量。

参考文献

[1].谢璨阳等,全球气候投融资进展及对中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启示[2].保尔森基?会绿??融中?和北京绿??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融科技推动中国绿??融发展:案例与展望(2022年)

[3].梅德文,碳中和碳关税背景下的自愿碳市场

       原文标题 : 气候投融资背景下的产业发展机会

 

[ 行业资讯搜索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猜你喜欢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